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欧洲鳗鲡皮肤、鳃及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与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AB-PAS法(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反应法),观察了欧洲鳗鲡皮肤、鳃及消化道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根据AB-PAS染色结果表明:欧洲鳗鲡皮肤表皮含有大量的粘液细胞,粘液细胞呈Ⅳ型细胞为主,仅见很少量的Ⅰ型细胞;鳃片、鳃丝表面粘液细胞有3种类型,即Ⅱ、Ⅲ型和Ⅳ型;食管上皮分布着大量粘液细胞,以Ⅲ型、Ⅳ型最多,Ⅱ型次之;胃贲门、胃体、胃幽门表面粘液细胞,AB-PAS染色只有Ⅰ型粘液细胞;肠道杯状细胞,肠前部主要含有Ⅰ型和Ⅳ型两种类型;肠中部含Ⅲ型和Ⅳ型两种类型,肠后部仅呈Ⅳ型。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口黑鲈消化道组织结构及黏液细胞的类型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进一步开展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moides)消化系统组织学和消化生理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采用常规石蜡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芙(AB-PAS)的染色方法,对大口黑鲈消化道的组成结构及黏液细胞的类型、分布及数量进行研究。【结果】大口黑鲈的消化道由口咽腔、食道、胃、幽门盲囊和肠道组成,管壁分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且通过统计肠道和幽门盲囊的直径、皱襞数目、皱襞高度和肌层厚度,发现从前至后管道直径和皱襞数目显著减小(P0.05)。大口黑鲈消化道各个部位均有黏液细胞分布,黏液细胞主要分布在上皮组织中,且整个消化道除胃外(仅含有Ⅰ型)均含有Ⅰ、Ⅱ、Ⅲ和Ⅳ型的黏液细胞,食道和前肠中Ⅲ型黏液细胞数量最多,而口咽腔、中肠和后肠,则Ⅳ型黏液细胞数量最多。【结论】大口黑鲈的消化道不同部位组织结构不同,黏液细胞的分布,类型及数量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中国北方高寒地区常见淡水底栖鳞片退化鱼类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和鳞片正常鱼类葛氏鲈塘鳢Perccottus glenii皮肤黏液细胞类型、形态特征及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试验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及阿利新蓝-过碘酸雪夫氏(AB-PAS)染色方法,进行了两种鱼类皮肤组织在不同季节下黏液细胞类型与分布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的皮肤黏液细胞形态特征不同,泥鳅在春夏秋季皮肤黏液细胞主要呈囊状或球状分布,在冬季主要呈棒状或不规则状分布,而葛氏鲈塘鳢在春夏季黏液细胞主要呈圆形分布,在秋冬季主要呈椭圆状分布;泥鳅皮肤黏液细胞内容物着色较深,葛氏鲈塘鳢细胞内容物着色较浅;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的皮肤黏液细胞主要分布类型不同,泥鳅在春夏季皮肤均以Ⅳ型混合型黏液细胞为主,在秋冬季皮肤均以Ⅱ型酸性黏液细胞为主,而葛氏鲈塘鳢在4个季节皮肤均以Ⅲ型混合型黏液细胞为主;泥鳅和葛氏鲈塘鳢各个季节皮肤黏液细胞总数不同,泥鳅在春夏季皮肤中含有大量的黏液细胞且黏液细胞总数远多于秋冬季,而葛氏鲈塘鳢在冬季皮肤中黏液细胞分布较多,泥鳅皮肤黏液细胞总数远多于葛氏鲈塘鳢黏液细胞总数。研究表明,在不同季节淡水底栖鳞片退化鱼类泥鳅和鳞片正常鱼类葛氏鲈塘鳢皮肤黏液细胞的主要分布类型、形态特征及数量分布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4.
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育规律,为指导四指马鲅育苗过程中适时更换饵料及制定投饵策略、完善育苗工艺和提高育苗成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组织石蜡切片和阿利新兰—高碘酸雪夫试剂(AB-PAS)染色,观察研究1~30日龄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过程.[结果]四指马鲅的食道最早在5日龄时出现Ⅱ型黏液细胞;9日龄仔鱼食道黏液细胞数量有所增加,胃部已有贲门部、幽门部、胃体部和盲囊部的明显区域分化,黏膜皱褶丰富,各区域大部分的黏膜表面均有Ⅰ型黏液细胞分布;15日龄仔鱼胃腺区域出现Ⅱ型黏液细胞,肠道前、中、后段均出现Ⅱ型黏液细胞,且以圆形为主;17日龄仔鱼幽门盲囊区域出现Ⅱ型黏液细胞;23和30日龄仔鱼消化道黏液细胞以Ⅱ型为主,数量持续增加.四指马鲅消化道各段黏液细胞密度、大小及分泌能力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同日龄仔鱼消化道中以食道的黏液分泌能力最强.[结论]四指马鲅消化道黏液细胞的发生和分布特征与仔鱼摄食能力日益增强及消化道结构逐渐完善的趋势相适应.  相似文献   

5.
花鲈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阿利新蓝与过碘酸雪夫氏染色方法(AB-PAS)(pH 2.6)和不同pH(1.0、2.5、3.1)的阿利新蓝染色法观察花鲈消化道(舌、食道、胃、肠)粘液细胞的类型与分布。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花鲈粘液细胞分成Ⅰ~Ⅳ4种类型:Ⅰ型为红色,AB阴性,PAS阳性,含中性粘多糖;Ⅱ型为蓝色,AB阳性,PAS阴性,含酸性粘多糖;Ⅲ型为紫红色,AB与PAS均为阳性,主要含有PAS阳性的中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阳性的酸性粘多糖;Ⅳ型为蓝紫色,AB与PAS均为阳性,主要含有AB阳性的酸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阳性的中性粘多糖。不同pH的阿利新蓝染色结果为pH 2.5和pH 3.1溶液显示酸性粘液蓝色,pH 1.0溶液仅显示弱的和强的硫酸化酸性粘液蓝色。花鲈舌粘液细胞较少,以Ⅱ型为主;食道含有大量粘液细胞,以Ⅲ型和Ⅳ型为主;胃中只含大量Ⅰ型粘液细胞;肠中也有大量粘液细胞,以Ⅲ型和Ⅳ型为主。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哲罗鱼Hucho taimen仔稚鱼嗅囊的发育过程及其与摄食强度的关系,对哲罗鱼仔稚鱼嗅囊发育进行了组织形态学观察,研究了嗅囊发育与摄食强度之间的对应关系,描述了各发育时期的时序和形态特征。结果表明:初孵哲罗鱼仔鱼嗅囊上皮未分化,消化道未有食物充塞度;25~26日龄仔鱼仅有少数个体(11.1%)消化道有一定的食物充塞度(1级);27日龄仔鱼多数个体(占66.7%)开始少量摄食,此时嗅囊上皮仍未分化;29日龄仔鱼均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达到2级和3级的个体分别占44.4%和33.3%;30日龄仔鱼嗅囊上皮从嗅囊基部开始分化;42日龄稚鱼上皮分化更加明显,细胞分化加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45日龄稚鱼均强烈摄食,消化道食物充塞度等级均达到5级,此时嗅囊上皮分化完成;55日龄稚鱼嗅囊形成第一个初级嗅板;85日龄稚鱼嗅囊分化完成,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嗅上皮细胞可分为6类,即基细胞、支持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纤毛感觉细胞、柱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本研究结果可为哲罗鱼资源的保护和苗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利用阿利新蓝(AB,pH=2.6)-过碘酸雪夫氏试剂(PAS)染色,对鲇(Silurus asotus)皮肤和鳃部粘液细胞进行了分类、分布和分泌研究。结果显示:结合染色结果、细胞形态和粘液细胞分布特点,鲇皮肤和鳃部粘液细胞可分为Ⅰ型、Ⅱ型、Ⅲ型、Ⅳ型和Ⅴ型5种类型;皮肤中有Ⅰ型和Ⅳ型2种粘液细胞分布,鳃部有Ⅰ型、Ⅱ型、Ⅲ型和Ⅴ型4种粘液细胞分布;腹部皮肤粘液细胞密度最大,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1083个,其次为颌部皮肤,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802个,鳃丝部位密度最小,平均密度为每平方毫米208个;粘液细胞分泌方式有4种,Ⅰ型为全浆分泌,Ⅱ型为局部分泌,Ⅲ型为巨浆分泌,Ⅳ型为顶浆分泌。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稀土元素在渔业养殖上的科学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饲料中添加20、42、65 mg/kg的硝酸铈饲喂鲤鱼30 d,利用AB-PAS染色方法研究铈对鲤鱼鳃及消化道各部位黏液细胞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鲤鱼鳃及口腔顶壁、前肠、中肠、后肠黏液细胞的密度提高.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鲤鱼鳃及消化道各部位Ⅱ型黏液细胞密度增加,Ⅳ型黏液细胞密度降低.此外,铈也能增加鳃丝、中肠Ⅲ型黏液细胞密度,降低鳃、前肠、中肠I型黏液细胞密度.[结论]饲料中添加一定剂量的硝酸铈能显著增加鲤鱼鳃及消化道不同部位黏液细胞的密度.  相似文献   

9.
牛卵巢黄体类型与卵泡生长发育关系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通过对牛卵巢不同黄体类型和各级卵泡生长发育状况的组织学观察 ,探讨了不同黄体类型对各级卵泡生长发育的影响 试验结果表明 :1)不同类型黄体之间 ,黄体功能的强弱不同 黄体功能由强至弱依次为圆锥状型 (Ⅰ型 )、火山口状型 (Ⅱ型 )、蘑菇状型 (Ⅲ型 )、扁平片状型 (Ⅳ型 )、表面无黄体型 (Ⅴ型 ) 2 )黄体类型对生长发育过程中各级卵泡的数量有一定的影响 Ⅴ型腔前卵泡总数和有腔卵泡总数与Ⅰ、Ⅱ、Ⅲ、Ⅳ型的腔前卵泡总数和有腔卵泡总数之间差异极显著 (p <0 0 1) ,而Ⅰ、Ⅱ型之间差异不显著 Ⅲ、Ⅳ之间差异显著 ,Ⅰ、Ⅱ型与Ⅲ、Ⅳ型之间差异显著 (p <0 0 5) 3)黄体类型对各级卵泡平均直径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瓦氏黄颡鱼仔稚鱼生长与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在流水水族箱中(水温22.5~28.5℃)对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仔稚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育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该鱼的发育分为前期仔鱼、后期仔鱼和稚鱼3个时期,分别历时4、6和22 d;仔鱼期其头部和体高的发育较体长快;各鳍的发育顺序为胸鳍、尾鳍、背鳍、臀鳍和腹鳍,发育完全历时10 d;仔稚鱼体长和体重的生长趋势基本相同,仔鱼期生长速度较快,稚鱼期趋缓。用不同生长方程对瓦氏黄颡鱼仔稚鱼体长与体重的关系进行拟合,以抛物线方程拟合效果为最佳,即WL=0.7572L2-6.8860L 5.1877。  相似文献   

11.
采用形态解剖、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消化道结构的特点。结果表明:卵形鲳鲹口咽腔较小,上下唇有许多绒毛状突起;上下颌无齿,鳃耙内侧具有绒毛状细齿,口咽腔具有多种类型齿;食道粗短,内表面分布有许多较为宽大的黏膜褶;胃呈"U"形,盲囊部明显,贲门部和盲囊部具有丰富的胃小凹和胃腺;前、中、后肠黏膜褶丰富,后肠黏液细胞密度最大,肠长比为0.61;幽门盲囊细长,有25~35条。消化腺为肝胰脏。食道以Ⅰ型黏液细胞为主,贲门部以Ⅰ型和Ⅲ型黏液细胞为主,盲囊部、幽门部、前肠、中肠和幽门盲囊以Ⅲ型黏液细胞为主,后肠以Ⅱ型黏液细胞为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记录白条双锯鱼从受精到孵化的胚胎发育及早期个体发育规律,为海葵鱼的人工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人工海水为养殖用水,在水温(27±1)℃、盐度27‰的条件下,白条双锯鱼自然产卵,经紫外灯照射杀菌后进行人工孵化及仔稚鱼培育,在显微镜下定期观察记录受精卵及仔稚鱼发育过程的形态特征变化,并手绘制图。【结果】白条双锯鱼受精卵整体上呈长条状,橙红或粉红色,轮廓类似葫芦状的椭圆形,长径2.40~2.60mm、短径0.90~1.20mm。依据受精卵的分裂、分化及发育形态,可将白条双锯鱼胚胎发育过程划分为:卵裂前期、卵裂期、囊胚期、原肠期、神经胚期、体节期、翻转期、血管形成期和器官形成期。白条双锯鱼受精卵经8~10 d的孵化时间破膜,初孵仔鱼体长4.10~4.50mm;孵出第1d即可开口摄食轮虫,孵出后7d左右由仔鱼期进入稚鱼期,尾鳍、臀鳍和背鳍彼此分离,此时的体长达7.67±0.48mm;至孵化后第20d开始出现第一道白色条纹;孵化后第30d仔稚鱼体色由黑色转为暗红色,并开始长出第二道白色条纹;从孵化后第50 d第二道白色条纹开始褪去;至孵化后第60d其体色开始转为红色。【结论】白条双锯鱼胚体发育时间为8~10d,相较于双锯鱼属其他品种需要更长的孵化时间,究其原因是白条双锯鱼受精卵尺寸更大。此外,孵化环境温度对受精卵的发育时间有明显影响,在适当范围内,环境温度越高白条双锯鱼受精卵发育速度越快。白条双锯鱼仔稚鱼饲养宜分为3个阶段喂养不同类型的饵料,以保证仔稚鱼的高成活率。  相似文献   

13.
在显微镜下观察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雌成虫自羽化后不同日龄的卵巢形态特征,测量并统计卵巢长度、卵巢宽度、卵巢指数、卵泡长度和卵巢成熟卵量等指标,根据卵巢形态特征和卵巢发育程度进行等级划分。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雌虫卵巢发育进度可分为5个等级:雌虫羽化后1~10d卵巢发育为Ⅰ级(卵巢发育初期);10~18d为Ⅱ级(卵黄沉积期);18~23d为Ⅲ级(成熟待产期);23~33d为Ⅳ级(产卵盛期);羽化33d后为Ⅴ级(产卵末期)。  相似文献   

14.
鳜的口,咽腔味蕾形态和数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用扫描电镜对鳜的口、咽腔味蕾的形态及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鳜的味蕾味孔小于一般硬骨鱼类的味蕾味孔。鳜的口、咽腔中有3种类型的味蕾,呈簇状不均匀地分在于齿间上皮之中。幼鱼咽腔中的味蕾较其它区域密集,数量也较多。而仔、稚鱼以唇中的味蕾数较多。3种类型的味蕾中,以Ⅰ、Ⅱ型味蕾占绝不多数,Ⅲ型味蕾较少。但年龄愈小,Ⅲ型味蕾所占比例愈大。以上结果说明:(1)味蕾在鳜幼鱼的吞咽活动中及在仔、稚鱼的摄食活动中有着特殊的作用。(2)Ⅲ型味蕾的化学感觉作用对仔鱼的摄食有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饲料DHA/EPA比率对草鱼稚鱼生长、脂质蓄积及抗氧化状态的影响,为完善草鱼高不饱和脂肪酸营养理论及合理进行饲料脂质的配比提供参考。【方法】将198尾草鱼稚鱼(平均体质量(17.6±1.2)g)以11尾/缸的密度随机投放于18个循环水养殖缸中,随机分为6组,进行为期38 d的饲养试验,对照组草鱼稚鱼饲喂仅可满足必需脂肪酸需求的饲料,试验组草鱼饲喂在满足必需脂肪酸需求的基础上,添加0.5%HUFA、DHA/EPA比率分别为4.93(试验Ⅰ组),2.05(试验Ⅱ组),1.08(试验Ⅲ组),0.49(试验Ⅳ组),0.21(试验Ⅴ组)的饲料。饲养试验结束后,测量试验鱼体长和体质量,采取全鱼、肌肉、肝胰脏等进行相关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试验Ⅴ组草鱼稚鱼终末体质量、相对生长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Ⅱ、Ⅲ、Ⅳ和Ⅴ组的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各试验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试验Ⅱ和Ⅲ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Ⅰ、Ⅱ、Ⅲ、Ⅳ和Ⅴ组肝胰脏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肝胰脏T-Aoc显著高于试验Ⅰ、Ⅱ、Ⅲ和Ⅳ组,其余各试验组差异不显著;各处理组间肝胰脏CAT、SOD活性和MDA含量差异均不显著。【结论】添加HUFA具有促进草鱼稚鱼生长和调控体脂在组织间分配的作用,并表现出诱发氧化应激的趋势,而饲料DHA/EPA比率在4.93~0.21对草鱼稚鱼的生长、脂质蓄积和抗氧化状态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褐牙鲆消化道粘液细胞的类型及分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阿利新兰—过碘酸雪夫氏反应(AB-PAS)染色法和不同pH(1.0、2.5、3.1)的AB染色法,对褐牙鲆进行显微观察,发现褐牙鲆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均有粘液细胞分布.根据AB-PAS染色结果将褐牙鲆粘液细胞分成Ⅰ-Ⅳ4种类型:Ⅰ型呈红色,AB呈阴性反应,PAS呈阳性反应,含中性粘多糖;Ⅱ型呈蓝色,AB呈阳性反应,PAS呈阴性反应,含酸性粘多糖;Ⅲ型呈紫红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Ⅳ型呈蓝紫色,AB和PAS均呈阳性反应,主要含有AB呈阳性反应的酸性粘多糖,同时含有少量PAS呈阳性反应的中性粘多糖.AB(pH 2.5、3.1)染色显示,粘液细胞含酸性粘液(蓝色);AB(pH 1.0)染色显示,粘液细胞含弱的和强的硫酸化酸性粘液(蓝色).食管、胃、幽门垂和肠道含有大量粘液细胞,食管和中后肠以Ⅲ型和Ⅳ型细胞为主,幽门垂和前肠含有许多Ⅰ型细胞,胃只含大量的Ⅰ型细胞.通过对各部位粘液细胞的分类和比较可以看出,粘液细胞的分布和类型与其所在部位执行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对松江鲈鱼胚胎和仔稚鱼发育过程进行了观察,描述了从受精卵至稚鱼各发育时期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松江鲈鱼受精卵为不规则圆球形,颜色各异,有淡黄、黄、橘红3种颜色;在水温6~11℃、盐度33~34的条件下,经过30 d发育而破膜。初孵仔鱼全长6.6 mm,通体透明,5日龄后开始摄食,再经过35 d的发育,达到幼鱼期。  相似文献   

18.
以豫南高速公路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8—10月统计的边坡样点植物群落及环境特征数据,采用MSCA法对样点群落进行分类,分析了10个群落配置类型及其适应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豫南高速公路边坡群落分布特征差异明显,群落间相似性系数普遍较低,是由其物种本身形成及其演化过程的历史因素与特殊生境下人为干扰或经营所决定。边坡植物群落根据多元相似性聚类分析结果,被划分为10种类型,其中Ⅱ、Ⅲ、Ⅳ、Ⅴ、Ⅶ、Ⅷ、Ⅸ分布在大别山生态区,Ⅹ分布在桐柏山生态区,Ⅰ、Ⅵ两区均有分布。群落组成结构主要受坡度、坡向、海拔的影响;Ⅱ、Ⅵ、Ⅶ、Ⅷ、Ⅸ、Ⅹ适应缓边坡,Ⅰ、Ⅲ、Ⅳ、Ⅴ适应陡边坡;Ⅰ、Ⅳ、Ⅴ、Ⅶ、Ⅷ、Ⅸ、Ⅹ对光照要求不严格,而Ⅱ、Ⅲ、Ⅵ多分布于阳坡;Ⅰ、Ⅵ海拔分布较为广泛,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群落海拔分布相对较局限。  相似文献   

19.
中华虎头蟹幼体发育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虎头蟹Orithyiasinica幼体发育过程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幼体发育分为4个主要时期,包括3期潘状幼体和1期大眼幼体。当海水盐度为28,水温为(25.1±0.8)℃时,Ⅰ期潘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Ⅱ期潘状幼体,Ⅱ期溢状幼体历时4~5d发育至Ⅲ期潘状幼体,Ⅲ期潘状幼体历时5—6d发育至大眼幼体,大眼幼体经过5~6d发育至Ⅰ期仔蟹,幼体自然孵化完成全部发育过程共需18—22d。幼体大小、第1和第2颚足外肢羽状刚毛数目、尾叉棘刺数目、腹部肢芽大小是区分各时期潘状幼体的主要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不同专用小麦胚乳细胞淀粉体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两种不同优质专用小麦(扬麦9号,烟2801)为研究对象,用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成熟籽粒结构,分析胚乳细胞淀粉体的差异。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胚乳细胞淀粉体均为单粒淀粉,淀粉体形状可分为Ⅰ、Ⅱ、Ⅲ3种类型,Ⅰ型为饼形大淀粉体,Ⅱ型为椭圆形中型淀粉体,Ⅲ型为近圆球形小淀粉体,大淀粉体通过网状膜与小淀粉体相连;两品种颖果的腹部和背部以Ⅰ、Ⅱ型淀粉体较多且排列紧密,发育较好,而中部以Ⅰ、Ⅲ型淀粉体为主且排列疏松,发育较差;烟2801胚乳细胞淀粉体发育较好,淀粉充实度高,蛋白质体多且与淀粉体结合更紧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