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提高果园产出率,富川县利用实施国家花生技术体系项目的机会,引进花生新品种,开展了幼龄果树套种花生试验示范。总结了富川县幼龄果树套作花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适期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具有增加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功能,套作是最重要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形式。为研究不同套种模式对桑树生长和综合效益的影响,在幼龄桑园分别套种大豆、绿豆、马铃薯、红薯、花生、芝麻6种农作物,比较6种套作模式下桑树的生长情况、桑叶产量及综合经济效益,并分析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6种套作模式中,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桑树/花生的平均枝条数及平均总枝条数显著高于其他模式,从平均枝条长来看则正好相反,而单位面积总枝条数差异不显著;从桑叶叶量来看,桑树/花生套作模式下最高,达16 391.90 kg/hm2,桑树/红薯次之,桑树/绿豆最低;根据相关性分析结果来看,套作幼龄桑园单位面积平均总条数(x)与平均总条长(y)有极显著相关性,拟合多项式方程为:y=0.247x2–2.506x+314.16(x>0);综合来看,桑树/花生套种模式较有利于幼龄桑树的生长,综合经济效益高于其他模式,其次为桑树/红薯、桑树/马铃薯模式。该研究为幼龄桑树套种模式的推广,桑园综合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马铃薯/花生套作体系不同行比对马铃薯产量、品质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以马铃薯单作为对照,设置2∶2和3∶2两种马铃薯/花生套作行比,研究套作条件下马铃薯产量、品质和总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马铃薯块茎产量套作明显高于单作,其中2∶2、3∶2处理的春马铃薯产量分别比对照提高4.77%和2.12%,秋季马铃薯产量分别提高8.24%和6.81%。与单作相比,套作不同程度地提高了马铃薯块茎中维生素C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降低还原糖含量和淀粉含量。马铃薯/花生相对较高的产量保证了较高的产值,尤其是2∶2行比套作模式,表现出最高的经济效益。综之,套作能显著提高马铃薯块茎产量和经济效益,并可改善马铃薯块茎品质;2∶2行比具有较强的套作优势,生产中马铃薯/花生套作宜采用该模式。  相似文献   

4.
果树复合群体高能高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高原旱地幼龄果园间作种类、效益及其调控技术进行了详细研究。结果表明,幼果树套种不同的作物经济效益不同,且套种作物的产量和经济效益随着果树成为果树复合群体的优势种而逐年降低;一般种植瓜菜、棉花、甘薯经济效益高,种植小麦、花生经济效益低  相似文献   

5.
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7个不同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在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甘薯产量较净作降低,不同甘薯品种间的单株薯数、单株薯重、产量差异显著,套作南薯88、徐薯22和渝薯2号甘薯所得产量及淀粉产量均较高;7个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种植下的复合群体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均存在套作优势;以净作和套作宁4-6、济黑薯1号和E08101等特用型甘薯所得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6.
闽南沿海地区(以泉州市惠安县为例)经济发展主要依靠渔业和特色石雕产业,农业资源十分有限,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区域。这些地区以花生和春薯的套作模式最为常见。常年以该种植模式连作,花生和甘薯引发的虫害、病害逐年加重,作物产量和质量也在逐年下降。该套作模式不仅是当地农业生产的重要保障,也为其他地区的种植模式提供了一种新思路。本文根据闽南沿海当地花生和甘薯套作模式的现状,并针对该复种模式引发的主要病虫害、连作障碍及负面效应进行分析,随后对国内外已提出的可行性防治措施进行梳理,结合当地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总结出符合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一些对策,为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7.
以7个不同甘薯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其在套作玉米下的群体产量优势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套作模式下,甘薯产量较净作降低,不同甘薯品种间的单株薯数、单株薯重、产量差异显著,套作南薯88、徐薯22和渝薯2号甘薯所得产量及淀粉产量均较高;7个不同甘薯品种套作玉米种植下的复合群体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均存在套作优势;以净作和套作宁4-6、济黑薯1号和E08101等特用型甘薯所得产值较高。  相似文献   

8.
利用幼龄果园行间空闲土地和光热资源等适于间作套种的客观条件栽种马铃薯,通过间作方式可使同等条件下水肥、光热资源协调利用以及病虫杂草防治得到互补优化。马铃薯的栽培特别是地膜马铃薯栽培,既可抑制果树地内杂草的生长,又利于果园的保水保肥。  相似文献   

9.
丘陵山地幼龄果园套种花生是以培肥地力,调节水分和养分,促进果树生长,达到以短养长,以园养园为目的.有效利用山地果园的自然资源,建立果树花生互惠共生,共存共荣的生态系统,最终实现促进果树生长.实践表明山地幼龄果园套种花生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夏花生一膜两用高效栽培技术山东省邹城市农业局(273500)张培峰为了解决好马铃薯、花生争地矛盾,提高土地的综合效益,使传统农业向高产高效优质农业转变,山东省邹城市自1992年开始进行了马铃薯、夏花生一膜两用高产高效栽培试验,获得成功,取得了...  相似文献   

11.
山区幼树果园套种蔬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果树幼龄期植株小、挂果率低,果园大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大大降低了土地利用率。通过在树间套种矮棵蔬菜如马铃薯、番茄等,既能实现每亩增收5000元的经济效益,又能保持果园土壤疏松、土地肥沃,促进果树生长。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组培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甘薯、马铃薯、果树、花卉及蔬菜等作物的脱毒及快速繁殖,但在培养过程中生产成本高费工费时间等问题,使一些优良品种的推广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3.
果树从建园至大量结果,一般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在幼龄果园合理套作蔬菜,既可增加果农收入,又增加了果园的肥、水供应,促进果树生长。合理套作辣椒-白菜(萝卜)模式的试验结果表明,每年平均增加收入73880.25元/hm2;果树比对照干径、株高、冠幅平均分别增加16.2%、14.5%、12.5%。幼龄果园合理套作蔬菜模式,可以达到以短养长、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实现果园早结丰产。  相似文献   

14.
黄精与蜂糖李套作模式符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低效作物调减的农业发展指导政策,目前贵阳市木本果树种植后,树下闲置的土地大多数未得到充分利用。黄精与蜂糖李套作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升土地的价值,发展木本林下经济作物,增加农户收入,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强黄精与蜂糖李套作技术在贵州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从选地与整地、移栽、田间管理、采收技术4个方面对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丽水市,地处浙江、福建两省结合处,地形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在其将近20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山地占据了88.42%,耕地今占5.52%。近年来,响应政府土地复垦的号召,每年有大量地形较为平坦的山林被改造为旱地,进行茶叶种植。然而,茶叶作物生长较为缓慢,为了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地利用率,有必要开展幼龄茶园间作套种技术。对于幼龄茶园来说,例如黄豆、绿豆、花生等豆科植物或马铃薯、甘薯等匍匐性植物都是很好的选择。本文以现代茶园管理理论和作物种植相关规律,并结合作者本人多年工作经验就新茶园实施黄豆套种技术的意义做简单阐述,并基于此,对我国新茶园套种黄豆技术做具体阐述,以期引起各方面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巴东县位于鄂西南山区,境内海拔700 m以下的三峡河谷地区,雨量充沛,年降水量1 200 mm左右,热量值高,年≥10℃以上的活动温度5 513℃,年日照总时数在1 200~1 650小时,无霜期320天,适宜种植多种农作物,复种指数较高,大多为一年三熟或两熟,旱地主要种植模式为:薯—玉—甘薯三熟制,即冬马铃薯套作春玉米,马铃薯收获后套作甘薯,玉米收获后,土地空闲时间长达5个  相似文献   

17.
宋洋 《农家致富》2013,(16):6-7
幼龄葡萄园套种吊蔓秋西瓜是一种高效的栽培模式,充分利用了空间、时间、资源三大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和利用的一次探索。秋西瓜的套作,在提高葡萄园前期收入的同时,改善园区生态小气候,增加肥料输入,对幼龄葡萄树体的生长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市场前景近几年,江苏省高效农业加速发展,果树品种更新换代逐渐加快,鲜食葡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幼龄葡萄园每年都能达到一定面积。然而,葡  相似文献   

18.
以贵州省玄参种植规模最大的道真县为研究区域,采用田间调查、观测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比较不同种植方式下玄参的产量和品质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玄参的主要种植方式有净作、连作(6年)、轮作(白萝卜)、轮作(玉米)、套作(甘薯)、套作(马铃薯、大白菜)、套作(马铃薯、小白菜)、套作(玉米)8种,其中玄参 套作方式能够显著提高玄参产量和品质,是值得生产实践推广的最佳种植方式。  相似文献   

19.
四川轮套作体系的干物质积累、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2种三熟套作体系和"小麦-大豆"、"小麦-甘薯"、"蚕豆-玉米"3种两熟轮作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2011和2012年2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氮素利用效率和体系产量产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套作小麦各时期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从拔节期后均显著高于单作小麦,套作玉米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与对应单作相比略有降低,但差异不显著;2种三熟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玉米/大豆和玉米/甘薯套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具有明显的产量优势;与相应单作相比,玉米/大豆套作提高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提高38.5%,玉米/甘薯套作降低了体系的氮素利用效率(ΔNUEms<0),平均降低46.0%;全年总收益2年平均以三熟套作"麦/玉/薯"体系最高,比三熟套作"麦/玉/豆"体系高13.1%,比两熟轮作体系小麦-甘薯、小麦-大豆和蚕豆-玉米分别高14.7%、2.4%和41.2%。综上,三熟套作相对两熟轮作能提高体系产量和产值,与大豆套作能提高体系氮素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20.
杨仲  艾厚煜 《北京农业》2000,(12):30-32
通过在辽宁东部山区玉米与马铃薯套作的 4种不同方式试验,即:玉米与地膜春马铃薯、玉米与露地马铃薯 (CK)(上二种套作方式为本地常用方式 2∶ 1,即 2垄玉米, 1垄马铃薯 )、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玉米、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鲜玉米春夏互套。结果表明:由于充分地利用了当地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地膜马铃薯与隔沟玉米的套作方式,不但使马铃薯获得较高的产量,达到 22200kg/ hm2,同时也使玉米获得 6900kg/ hm2的产量;而且地膜春马铃薯与隔沟鲜玉米春夏互套方式,能够最大限度利用本地区的二季不足,一季有余的生态特点,最大限度的利用本地区的有限的光热资源和土地资源,从而获得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达到了 69028元/ hm2,比常规的玉米与露地马铃薯的套作模式效益要高出近 11倍,这种套作方式对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多熟种植,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