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多种数量性状,即根据株高(H)、底径(D)、分枝长(Bl)、枝干距(Hl)和分枝数(Bn),将旱柳×白柳(S. matsudana×S. alba)F_1当年生119株苗本进行数量分类。研究其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规律。结果表明:在r为0.1—0.6时可分为9个类群,它们分属于两大类;即多枝型和稀枝型,其相关系数只有—0.92。 柳树(Salix L)雌雄异株,容易杂交,自然界的柳树都是杂合体。用不同种柳树杂交,杂种一代变异极大,对杂种一代真实基因型的分析,便有利于选择出优良基因型的单株。得到大量的F_1变异体,对数量极多的杂种一代只有按照其性状差异程度进行归类才便于比较和鉴别。研究杂种后代变异的传统方法是根据某些不连续的相对性状进行归类。但是柳树的许多重要经济性状都是连续的数量性状,因此,从选择的实际需要出发,按照多种数量性状将F_1变异体进行分类是十分必要的。近十几年来数理统计多元分析方法发展甚为迅速。应用也十分广泛。其中聚类分析(ceusteanalysis)便是进行数量分类的有效方法。我们应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柳树F_1变异体进行数量分类,研究其F_1遗传变异规律,为选择提出可靠依据。聚类分析的统计计算是在电子计算机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从垂柳×白柳(S.babylonica×S.alba);垂柳×爆竹柳(S.babykibuca×S.fragilis);垂柳×旱柳(S.babylonica×S.matsudara);旱柳×白柳(S. matsudara×S.alba);旱柳×爆竹柳(S.matsudara×S.fragilis)、旱柳(东善)×旱柳(哈尔滨)等杂种一代,以及垂柳自然授粉实生苗中选出45个单株,分别扦插获得无性系。利用其插条进行无性系苗期测定,测定是以亲本和外引优良杂种无性系为对照,根据对苗高、底径、分枝特性等性状的测定分析,被测定的无性系其杂种优势非常明显,绝大多数属超亲优势。按生长优势和优良的分枝性状,评选出ba1、bf36、mf4、ma2、ma4、bm1、bm4、b1、b4、及m2等十个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3.
以3个欧美杨和3个美洲黑杨品种为对象,在其6年生人工林中设立样地,采用样木解析法研究其分枝特性及分枝与生长和干形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各品种间的分枝特性(分枝的数量、长度、角度和粗度)存在差异,相比3个美洲黑杨品种,供试欧美杨品种平均分枝数量较多、长度较短、角度较大、粗度较细。不同冠层间的分枝性状也有差异,且此差异从树冠下层向上层逐渐变小,其中分枝长度和分枝粗度总体表现为从树冠上层向下层增大,而分枝角度的变化规律则不明显。分枝性状在不同冠层中的遗传力也不同,呈现出第1轮枝中较强、第2、3轮枝中较弱的规律。相关分析得出分枝数量与生长指标(胸径、树高和材积)和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分枝长度和粗度在第1轮和第2轮枝中与生长和干形(胸高形数和每轮枝上部与下部主干的直径差)呈负相关,在第3轮枝中呈正相关。依据测定指标6个供试杨树品种的冠型划分为3类。  相似文献   

4.
构树枝构件种群生态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贵州省贞丰县试验区和贵州大学校园进行了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枝构件的静态和动态观测,结果表明,构树的枝夹角变化在30~70°,表现为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构树枝构件种群形态具高度可塑性,其结构影响着树冠的整体构型,枝长和枝夹角随枝位的升高而减小;一二级枝的分枝率大于二三级枝的分枝率;平均枝条数量,枝长和枝夹角随着年龄的减小而减小;枝从3月中旬随芽的萌发开始生长到8月生长稳定,年生长动态呈"慢-快-慢"的"S"型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5.
文冠果幼树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元凯  黄琳  高巍  李煜延 《经济林研究》2012,30(2):52-55,117
为了研究文冠果幼树各生长性状的相关性,对3年生文冠果幼树的地径(A)、树高(B)、1年生苗高生长量(C)、1年生处分枝数量(D)、2年生主梢基部直径(E)、2年生主梢高生长量(F)、2年生主梢分枝数量(G)、3年生主梢基部直径(H)、3年生主梢高生长量(I)等生长性状指标进行了测量,并对各生长性状指标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文冠果幼树各生长性状指标间均有较大的变幅,这种变幅说明了文冠果幼树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多数生长性状指标间均呈显著线性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雷竹林冠层特性与叶片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雷竹林的冠层特性和叶片的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 ,随着雷竹竹冠部位上升 ,分枝角度逐渐变小 ,而立竹密度变大 ,分枝角度略偏大 ;竹株不同留枝数量、胸径和林分不同立竹密度对叶量分布有较大影响 ,随着留枝盘数的增加 ,单株竹株的全叶重显著增加 ,在留枝盘数为 1 5~ 1 6档时 ,每株叶量最大 ;随胸径增大 ,全株叶重增大 ,在胸径为 3 7cm左右时叶量增幅最小 ,而后趋于平缓 ;立竹密度的增加 ,导致林冠叶量重心逐渐上移 ,立竹密度为 2 5 6~ 2 92× 1 0 4株·hm-2 ,林冠上层叶重比例达到 6 3 1 3%,林冠下层自然落叶现象明显。  相似文献   

7.
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的湿地松生长及材性性状遗传变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基于无损检测技术研究湿地松活立木基本密度(ρ)、弹性模量(MOE)和生长量的遗传变异规律及其遗传和表型相关关系,在保证生长量遗传改良的同时加强木材物理力学性质的选育力度,为速生优质湿地松人工林建设提供种质基础。【方法】以浙江杭州长乐林场22年生湿地松半同胞家系测定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木材阻力仪Pilodyn和应力波测量仪Hitman等无损检测仪器测定2 000多株湿地松活立木ρ、MOE等物理力学性状,采用测杆等标准测具测定对应单株的枝下高、冠幅、分枝大小、分枝角以及树高和胸径等形质和生长性状,并通过ASReml-R软件混合线性模型的限制性极大似然估计法(REML)对各性状进行方差分析、遗传力估算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弹性模量相对值MOEP与应力波速v之间呈极显著(P0.001)遗传相关(R=0.947 0±0.020 1)和表型相关(R=0.948 0±0.002 7),与基本密度相对值ρP之间呈显著(P0.01)遗传(R=-0.447 0±0.154 0)和表型(R=-0.538 0±0.019 1)相关,以v对MOEP进行间接选择,其有效性达到了97.42%。2)材性性状的遗传力在0.292 0~0.305 0之间,生长性状遗传力在0.062 5~0.216 0之间;以1%的选择强度计算,材积和MOE能获得30%的遗传增益。3)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和分枝大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的(P0.05)遗传正相关关系,枝下高与树高正相关,分枝角与分枝大小负相关,但相关不显著,而胸径、树高、枝下高、材积、冠幅和分枝大小两两之间均具有极显著的表型正相关性;材性和生长性状之间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表型相关关系(P0.05),但遗传相关不显著。【结论】仅利用应力波速v即能快速评估群体内每木弹性模量(MOE)相对大小,比传统上仅用木材基本密度(ρ)评估MOE效果更好;ρ和MOE受中等程度的遗传控制,其遗传力明显高于生长性状;材性与生长性状之间遗传相关不显著,能够实现两类性状的同步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8.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位于福建省建瓯市龙村乡(海拔600m)。1978~1979年进行选优,调查的性状有;树高、胸径、地径、冠幅、坚果高、坚果宽、单粒重、结实量、最高产量、分枝层次数、主枝数量、大小年现象、抗性、叶面积指数、每簇着果数和主干高度等性状。1987年结合营建无性系收集园,进行无性系测定,采完全随机(CR)设计,每个无性系定植50~80株不等,开始结实后,每个无性系随机选择8~10株,进行定株观测。观测的性状包括:1987~1993年单株坚果产量、树高、地径、冠幅、单片叶面积、标准枝每米叶片数量、主枝数、物候、抗性、坚果大小、单果重等性状。  相似文献   

9.
枣树数量性状的分布类型及其概率分级指标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收集于我国主要产枣区的124个枣品种19个重要数量性状的多年调查结果为基础资料,利用概率和数理统计理论,借助计算机对各数量性状取值的分布类型进行了X^2检验。结果表明:鲜枣可滴定酸、生长期、干枣可溶性糖、二次枝长、枣头平均节间长、枣吊长、枣吊花数、果核重等10个数量性状符合正态分布;而单果重、鲜枣Vc、鲜枣可溶性糖含量、可食率、干枣可滴定酸、果吊率、二次枝节数等9个性状符合X^2分布。正态分布性状可统一用(^-X—1.28l8S)、(^-X—0.5246S)、(^-X—0.5246S)和(^-X 1.2818S)分为5级,使1~5级的出现概率分别为10%、20%、40%、20%和10%,或用中间2个分点分为3级。经比较研究,X^2分布性状可近似的按正态分布性状处理。文中给出了枣树主要数量性状的概率分级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0.
云锦杜鹃的顶芽动态和构型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云锦杜鹃顶芽动态的调查及不同发育阶段的植冠构型分析,结果显示:云锦杜鹃的顶芽可分化为营养枝或花芽,而侧芽通常为枝芽,并保持休眠状态;植冠构型转变主要表现在分枝格局上,其中枝长与分枝率的交换最为突出:在幼苗阶段,高生长显著,枝条伸长快,但分枝率低;幼树阶段,高生长仍较为显著,同时冠幅迅速扩展,分枝率增至最大;成株阶段,高生长显著降低,冠幅扩展放慢,分枝率也显著降低.另外,在个体发育过程,云锦杜鹃的枝倾角和叶倾角等性状都发生过显著变化,表明这些性状间存在着生态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4个杂种柳树无性系的分枝性状(分枝数Bn,分枝长B_1,枝干高Hon,顶稍长Hn,枝下高Ho)的广义遗传力(h~2)及与主干的遗传相关.结果表明,Bn及Hn的广义遗传力较低,分别为0.098及0.203,而B_1,Hon及Ho的遗传力为中等,分别为0.439、0.497及0.507,主干高的遗传力较高,为0.661.Bn,B_1,Ho及Hon与主干高(H)的表型相关不显著,遗传相关除Ho-H不显著外,其余皆属极显著,其遗传相关系数rgHBn是-0.877,rgHB_1是0.435,rgHHon是0.487,rgHHn是0.396,计算Bn,B_1,Hon,Hn与H的通径系数表明对H影响较大的因子是Bn和Hn,P_(HBn)为-0.81,P_(HHn)为0.19.据此进行速生柳树无性系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1960年我所从岑溪县引进岑溪软枝油茶,据1974年调查,在现存299株中,有218株保持其原来母树的软枝特性和具有树冠开张呈宽伞形,分枝角度大,枝叶茂密,结果均匀,果大皮薄,多呈圆形或近圆形的红、黄色类型,产量高而稳定的优良经济性状,占油茶林总株数的72.9%;有81株树冠为圆锥形,分枝角度小,枝条多直立向上,枝叶较少,花芽和果实均少,产量较低的硬枝型,占油茶林的总株数的27.1%。从我们对子代的单株试验测定和油份分析的结果来看,不论单株产量,出籽率,出仁率,含油率和油质等均比硬枝型植株好  相似文献   

13.
华南地区短枝木麻黄种源试验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华南地区短枝木麻黄种源 16个性状的两试点联合方差分析表明 :除 PBA和 PBL 外 ,其它性状在地点间有极显著差异 ,表明参试种源在两个地点分别进行种源筛选 ;除 1年生树高、2~ 3年生单株材积外 ,其它数量性状在种源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4年生的树高、胸径、单株材积、PBD、PBT、PBL在种源×地点 ( P× S)互作间有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方差分量比例计算结算表明 ,2~ 4年生时 ,除 4年生单株材积方差分量比例略有降低外 ,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的地点方差分量比例及 P× S互作的方差分量比例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质量性状 SFA、SFS、PBD和 PBT,地点方差分量比例最大 ,而种源或加上 P× S互作的方差分量 <10 %。当不考虑 P× S互作效应时 ,种源数量性状和质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均比考虑互作效应时相应性状的遗传变异系数和广义遗传力大。4年生树高、胸径、保存率、SFA和 SF S等 6个性状 ,按地点对参试种源进行评定结果为 :试验 E94 6中 ,优良种源为 180 86、18118、183 55、180 13、182 4 4、18119、182 88、183 4 8、180 15和 180 0 8;试验 E94 4中优良种源有 18154、183 55、1812 8、18143、18153、1812 7、1813 4、142 3 3和 182 88。这些种源均好于国内对照种源 ,分别占各自参试种源的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苦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特征对林分密度的响应规律,为苦竹良好形态建成的林分密度构建提供参考,调查测定了3种林分密度(低密度:14 430—16 545株/hm~2;中密度:31 590—34 560株/hm~2;高密度:54 120—55 560株/hm~2)苦竹林2年生立竹秆形、枝形和冠形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苦竹立竹胸径先升高后下降,立竹全高、枝下高和冠长总体呈升高趋势,而冠幅和枝盘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立竹胸径、枝下高和冠幅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且高密度竹林立竹全高、冠长均显著高于低密度竹林,枝盘数则相反。立竹分枝数、枝长和枝分角随林分密度的增大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枝夹角则相反,枝长和枝夹角不同林分密度竹林间差异显著,低、中密度竹林分枝数和枝分角显著高于高密度竹林。主成分分析表明中密度苦竹林立竹表型特征综合得分最高。研究表明,苦竹秆形、冠形和枝形存在明显的林分密度效应,林分密度增大苦竹高生长增加,冠形径向扩展受抑而趋于紧缩,枝形趋于稀疏,中密度苦竹林具有最大的立竹胸径、较长分枝与开张的角度,是试验区苦竹林立竹良好形态建成的适宜林分密度。  相似文献   

15.
麻疯树2年生人工林构筑型对修枝与土壤肥沃性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首次采用固定枝级划分方法,试验研究了麻疯树构筑型对土壤肥沃性的响应,并探究了构型调控效果的资源反应。结果表明:1)土壤肥沃时麻疯树分枝率高、分枝角度小、枝长较长,构型为密集型;土壤瘠薄时麻疯树分枝率低、分枝角度大、枝长较短,构型为游击型;2)人为修枝也没有明显影响构型对土壤肥沃性的响应策略,但却显著增加了肥沃生境下构型的密集性(30→22°);3)人为修枝改变了贫瘠生境下一级枝长度、一级枝枝径与二级枝长度,具有壮枝作用,而对肥沃生境树体枝条大小影响不明显(二级枝枝径例外);4)据分析,同龄顶芽间距离为间隔子,分枝间夹角为分枝角度,分枝率是分枝强度,类似于克隆植物构型;5)构型枝级划分采用了固定枝序法确定,主干分枝为一级枝,一级枝分支为二级枝,增加了枝级的稳定性,与传统枝级划分方法相反;6)分析还发现,麻疯树构型对资源异质性的响应根源在于一级枝分枝角度,该参数塑造了游击性与密集性的构型特性。  相似文献   

16.
以白城市3个样点30株长白松幼树调查数据作为依据,探究树冠和分枝的基本结构.结果表明:树冠的一级枝条和二级枝条数量均与树龄呈负相关;一级枝条数为2~5个,水平分布符合均匀分布规律;分布在1~2轮枝层的二级枝条数量最多,数量随轮枝数增加显著降低,水平分布符合均匀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7.
《林业科学》2021,57(3)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供水水平对三倍体毛白杨分枝格局及适应性的影响,为毛白杨人工林冠层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年生三倍体毛白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分析充分灌溉(FI)、控水灌溉(CI)和不灌溉(CK) 3种处理下9株样树的分枝格局。【结果】1)不同土壤供水水平对一级枝条平均枝长和分枝角度有显著影响(P0.05),FI处理下一级枝条平均枝长最长(3.31 m)、分枝角度最大(59.81°); 2)不同处理对RD_(2∶1)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土壤供水量增加枝径比呈增大趋势,CK、CI和FI的RD_(2∶1)分别为0.39、0.39和0.51; 3)不同处理间毛白杨的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均差异不显著(P0.05),FI处理下当年生新生枝条较多,CK处理下较少。【结论】在不同土壤供水水平下,毛白杨平均枝长、分枝角度、枝径比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和变异性,土壤水分充足时,毛白杨分枝数增多,一级枝条生长较快,分枝角度加大,总体分枝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油蒿(Artemisia ordosica)、沙蒿(A.desertorum)、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花棒(Hedysarum scoparium)、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红砂(Reaumuria soongoric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和两种仿真灌木的各级枝数量的观测,分析比较了灌木枝系结构与其积沙量关系。结果显示:半球形的仿真灌木积沙量最大;灌木积沙量与其总体分枝率成反比,但不同形状的灌木积沙量取决于枝系结构。积沙量较大的梭形和半球体灌木是内密外疏,而坛状灌木的内外疏而中间密的积沙量较大。灌木积沙量与枝系结构复杂程度有密切联系,且随着总体分枝率和逐步分枝率变异系数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9.
应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柳树杂种一代苗木的苗高、底径、枝下高、主梢长、枝干距、分枝数、分枝长和分枝粗等数量性状的遗传变异。结果表明:上述性状组合问差异是显著的,第一、第二和第三特征根累计贡献率分别是59.88%、83.98%和96.04%,第一主成分各性状系数除枝下高外其余皆为正值,反映了生长量的高低,称为生长因子。第二主成分主要是由分枝长,分枝粗提供的,称为干形因子。用主成分综合指标来评价杂种应以第一主成分综合指标高,第二第三主成分低为优良。  相似文献   

20.
运用数学方法对矮牵牛S4代13个自交系的花径、株高等9个数量性状进行了性状相关、方差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营养器官、生殖器官内部以及两者之间,均有部分性状的显著相关;对于差异分析的6个性状,除株幅外,其它5个性状在其各个自交系内的差异不显著,6个性状在自交系间的差异显著;以9个性状为基础,最小距离为0.6左右,13个自交系归为2大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