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柞蚕全茧量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全茧量性状是柞蚕育种的重要指标之一。选择全茧量有显著差异的2个柞蚕品系582(P1)、宽青(P2)为亲本,通过对P1、P2及F1和F2作4家系世代联合分析,研究柞蚕全茧量遗传规律。结果表明:柞蚕全茧量由2对主基因控制,同时存在多基因的修饰作用和性别上的差异,雌性个体符合2对等加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模型,雄性个体符合2对等显性主基因+加显多基因模型;雌、雄个体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49.01%和24.35%,多基因遗传力分别为0.53%和26.47%。柞蚕育种对全茧量的选择应依据性别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雌个体应强化早期选择;雄个体需多代连续选择,并强化后续世代选择。  相似文献   

2.
《北方蚕业》2018,(3):5-9
柞蚕茧产量是柞蚕最重要的性状之一,为了探明产量性状的遗传构成,应用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检测体系的主-微位点组遗传分析方法,对7个亲本及其21个杂交组合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柞蚕的产茧量是由3对主基因和微效多基因构成,其中主基因遗传率为48.52%,多基因遗传率为12.39%。遗传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主位点组杂合显性效应所占的比例远大于加性效应,说明对于柞蚕茧产量性状应多利用其杂交优势用于生产。同时筛选出了可用于生产的产量性状优良的杂交组合P_1×P_5、P_1×P_6、P_2×P_3和用于品种改良的杂交组合P_1×P_3。  相似文献   

3.
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与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解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规律和群体杂种优势的表现,对柞蚕3个品种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利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AD模型)和MINQUE(1)统计分析方法分析柞蚕茧质性状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全茧量和茧层量同时受加性基因和显性基因的控制,茧层率则主要受显性基因的控制;遗传率的大小顺序为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3个茧质性状均表现为正向的群体平均优势,且F2代的优势减半;全茧量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量F1代的群体超亲优势不明显,F2代表现为负向的群体超亲优势,茧层率则表现为正向的群体超亲优势。3个供试柞蚕品种中,582的全茧量和茧层量具有较高的基因加性效应值,适合作为高全茧量和茧层量育种的杂交亲本。  相似文献   

4.
柞蚕品种资源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有利于柞蚕新品种选育过程的优良亲本选配及性状改良。在对辽宁蚕区保存的39份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的7项数量性状连续5年进行统一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多样性指数和聚类分析明确其遗传多样性。除实用孵化率和克卵粒数2项性状的变异系数较低外,产卵数量、产卵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5项性状均有较高的变异系数,其中产卵数量、产卵量和茧层量的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11.29%、13.87%和11.86%,并且各项性状的分布频率表现出一定的集中性。除实用孵化率的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较低外,产卵数量、产卵量、克卵粒数、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均较高,表明这些性状蕴含丰富的遗传变异。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以最短距离法对距阵结果进行聚类分析,将39份柞蚕品种资源分成6个类群,其中4个从国外引进的改良品种聚为一大类群,印证了柞蚕品种资源的亲缘关系与地理来源有关。上述结果显示供试39份二化性柞蚕品种资源7项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尤其是产卵数量、产卵量和茧层量等性状有较大的遗传潜力,可应用于品种改良;而实用孵化率的遗传潜力小,育种过程不易进行性状改良。  相似文献   

5.
研究全茧量性状在不同性别柞蚕间的遗传差异,对于柞蚕品种的高产性状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利用数量性状加性-显性-母体遗传模型,对5个柞蚕品种及其20个正、反交组合不同性别个体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除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影响外,还受母体效应的影响,其中加性效应占总遗传方差的比率较大;在雄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效应中,加性效应所占的比率最大,显性效应所占的比率较小,母体效应则不显著。雌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力h2N=66.67%,雄性柞蚕的全茧量遗传力h2N=78.38%,高于雌性柞蚕。由于雌性、雄性柞蚕的全茧量性状遗传的加性效应在总遗传方差中均占有较大比率,因此全茧量性状选择适于在早期世代进行,且对雄性个体具有更好的选择效果,但全茧量性状遗传存在负向显性效应。  相似文献   

6.
鸡40周龄蛋重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黑羽绿壳蛋鸡(P1)和白来航鸡(P2)为材料,测定P1、P2及其F1、F2代的40周龄蛋重,应用SEA-G4F2软件分析蛋重遗传规律。结果表明,40周龄蛋重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E模型),主基因遗传率为0.4307,多基因遗传率为0.0254,主基因的遗传率远大于多基因的遗传率。  相似文献   

7.
以12份不同类型的柞蚕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春秋两季各3次重复,估算12个柞蚕品种(品系)产量、生命力和品质等7个经济性状的主成分,并以前3个主成分和欧式距离为基础作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12份柞蚕种质中,前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3.97%。第1主成分为产卵量构成因子,贡献率为64.19%,第2主成分为孵化率构成因子,贡献率为15.12%,第3主成分为生命力构成因子,贡献率为14.66%。综合排序的结果,"582B"、"辽蚕426"和"KV"综合得分较高,说明这3个品种在产卵量、孵化率和生命力方面性状较为优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2份柞蚕品种可分为3大类群,形态特征是造成柞蚕品种间遗传距离远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柞蚕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变异及相互关系研究,对于品种的综合评价和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以39份供试二化性柞蚕品种为材料,通过对单蛾产卵数、克卵粒数、实用孵化率、千粒茧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收蚁结茧率、死笼率、千克卵收茧量等性状进行调查,运用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柞蚕种质资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收蚁结茧率、死笼率、千克卵收茧量的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其变异系数分别为23.45%、46.37%和26.46%;相关性分析显示,10项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和信息重叠,这些性状间有26个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通径分析表明,8项性状对千克卵收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按由大到小排序为收蚁结茧率、全茧量、茧层率、千粒茧重、克卵粒数、实用孵化率、死笼率、茧层量;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主成分代表了39个柞蚕品种的10项性状87%的信息,其贡献率分别为48.07%、16.48%、13.99%和8.46%。对39个柞蚕品种的综合得分进行排序,认为多丝4号、丰、辽柞1号和8712这4个品种性状优良,鲁红、小白蚕、青皮和胶蓝4个品种性状较差。  相似文献   

9.
高丹草株高与叶片数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年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高丹草(Sorghum×Sudan grass)2002 GZ-1和2002 GB-1杂交组合的个世代(P1,P2,F1,F2,F2:3)群体的株高和叶片数进行联合分析.结果表明:株高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2)控制;叶片数遗传受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E-1)控制,两性状的遗传符合2对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主基因对株高、叶片数的表现起主要作用.株高中主基因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26.98、10.02和2.36、1.61,而多基因分别为-6.9和-.06,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77.94%和82.9%.叶片数主基因的加性和显性效应分别为6.11、1.04和0.63、-0.09,多基因分别为-0.16、-0.11,F2和F(2:3)的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9.30%和91.60%.表明2个性状是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应在早期世代进行选择.该性状所属遗传模型的研究,旨在为高丹草的遗传改良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产奶性状是奶牛的主要经济性状,主要包括产奶量、乳脂量、乳蛋白量、乳脂率、乳蛋白率5个方面。产奶性状改良是当今遗传育种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利用候选基因策略寻找影响产奶性状的主效基因,从而应用于奶牛产奶性状的改良,从分子遗传学角度来说是可行的。本文综述了与奶牛产奶性状有关的基因:乳蛋白基因、Weaver基因、催乳素基因、生长素和生长素受体基因、淀粉酶基因、核外基因和其他基因(DGAT1和DGAT2基因、垂体特异性转录因子)以及主效QTL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产乳性状是奶牛生产的重要经济性状。数量遗传学认为奶牛的产乳性状(包括产乳量、乳脂量、蛋白量、乳脂率、蛋白率等)为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决定的,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不能对微效多基因的效应直接进行观察和测定,因而只能借助统计遗传学来描述数量性状的遗传性质。这种研究方法在家畜遗  相似文献   

12.
动物主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动物的主要经济性状大多属于数量性状。经典数量遗传学理论认为 ,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控制的 ,其基因型值是控制该性状的所有基因加性效应的总和。因此 ,数量性状的多基因一直是作为一个遗传整体用统计学方法加以研究和分析的 ,比如用重复力、遗传力、遗传相关等遗传参数来描述数量性状的遗传性质 ,这些理论对动物的遗传改良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在育种实践中 ,人们不断发现 ,有些数量性状除了受微效多基因控制外 ,还受某一主效基因的影响 ,对这些主基因的研究、鉴别和利用就又成为一新的研究课题。所谓主基因是指能对数量性状产生巨大效…  相似文献   

13.
家蚕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估计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张泽  鲁成 《蚕业科学》1998,24(1):19-22
用产卵量差异较大的两个近交系782和Ekp作亲本,配制了F1、F2正反交及F1与两亲本的回交B1和B2,加上两亲本P1和P2共8个世代,采用多世代平均值的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产卵量的基因效应参数进行了估计,得到了如下结果:(1)建立了分析家蚕产卵量的常染色体基因加性、显性和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的非二体遗传模型,并通过实际数据检验表明产卵量遗传符合这个模式;(2)产卵量的遗传主要取决于常染色体上基因加性效应,其次是性染色体基因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很小。  相似文献   

14.
15个柞蚕杂交组合部分数量性状主成分的评估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数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是评价杂交种综合性状优劣的重要手段之一。对15个柞蚕杂交组合的产茧量、千粒茧质量、收蚁结茧率、死笼率、发病率、不受精卵率6个数量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将6个性状归纳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3.170%。其中:第1主成分为产量因子,主要来自产量和生命力性状,其贡献率为57.924%;第2主成分为育性因子,主要来自不受精卵率,其贡献率为20.526%;第3主成分为生命力因子,主要来自生命力性状,其贡献率为14.719%。根据主成分值对供试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是582×9906、582×抗大、8822×抗大、582×黑翅、8821×黑翅和582×8821的综合得分较高,为较优的柞蚕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5.
应用常染色体上的标记基因研究能够加快数量性状的遗传进展。亲代由标记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加性遗传方差值可以用来测定标记基因这种效益。分别在个体水平上以及在复合连续平衡的分离群体水平上建立了标记基因加性遗传方差值的理论方程。这些方程包括与标记基因连锁的数量性状位点数、这些数量性状位点的效应值以及与标记基因有关的重组率。并就分离群体中标记基因加性遗传方差的期望值进行了推导。在分离群体的系谱选择方案中,常染色体上遗传方差中绝大部分与位于该染色体上的标记基因相关。对于牛的一个平均长度染色体来讲,这部分值大约是该染色体孟德尔分离方差值的40% 。标记基因的位置效应和干扰因素对这一期望值的影响是很小的,而染色体的长度对期望方差值影响很大。如果标记基因缺乏多态型以及染色体替代效应估计偏差会大大降低MAS的选择效果。常染色体上标记基因遗传方差期望值的大小表明:即使当标记基因处在一个非活动位点,在分离群体中,仍有较大的染色体替代效应存在。  相似文献   

16.
产乳性状是奶牛生产的重要经济性状。数量遗传学认为奶牛的产乳性状(包括产乳量、乳脂量、蛋白含量、乳脂率、蛋白率等)为数量性状,是由微效多基因决定的,并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不能对微效多基因的效应直接进行观察和测定,因而只能借助统计遗传学来描述数量性状的遗传性质。这种研究方法在家畜的遗传改良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不可能将环境因素完全剔除,对遗传效应的估计总是或多或少的受到环境效应的影响,因而是有偏差的。人们期望通过对与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antitativeTraitLoci,QTL)紧密连锁的遗传标记的选择达到提高育种值的…  相似文献   

17.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5个不同类型柞蚕品种及10个杂交组合的经济性状进行综合评价,为柞蚕优良新品种选育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从11个柞蚕主要经济性状确定3个主成分,即产量因子、茧层与繁殖效率因子、生长发育因子,这3个主成分所表达的信息量占信息总量的90.25%。第1主成分来自产量和收蚁结茧率等性状,其贡献率为50.65%;第2主成分来自茧层率、茧层量及产卵量等性状,其贡献率为25.83%;第3主成分来自全龄经过及茧质性状,其贡献率为13.77%。基于3个主成分分值对5个柞蚕品种及10个杂交组合进行综合评价:新品种金凤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表现突出,以该品种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的综合得分排列前5位;10个杂交组合综合得分排列前3位的是金凤×抗大、方山黄×抗大、金凤×青6号,显示出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柞蚕3个重要经济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配合力测定是柞蚕育种中选择优良亲本和组配优良杂交组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选用8821、8822、9906、抗大、黑翅和582共6个柞蚕品种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Griffing)方法分析了柞蚕产茧量、千粒茧质量及收蚁结茧率3个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除千粒茧质量外,产茧量和收蚁结茧率的特殊配合力(SCA)方差显著地大于一般配合力(GCA)方差,说明在杂交后代这2个性状的非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而千粒茧质量则以加性效应为主。供试亲本间及各组合间的GCA和SCA差异较大,其中亲本材料582的产茧量、千粒茧质量及收蚁结茧率3个性状均表现出最高的GCA效应值;杂交组合582×抗大的产茧量和收蚁结茧率的育种值与SCA之和明显地优于其他组合,千粒茧质量的育种值与SCA之和最优的组合为582×9906。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紫花苜蓿杂交F1代遗传分离群体,研究紫花苜蓿早熟性状的遗传特性,确定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同时定位始花期相关的QTL位点。以低产早熟紫花苜蓿(父本)和高产晚熟紫花苜蓿(母本)为亲本构建杂交群体,以亲本和二者杂交产生的152个F1代单株为研究对象。于2015和2016年调查始花期性状,运用主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通过GBS测序技术对154个单株进行基因分型,利用测序产生的SNP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同时结合表型数据进行QTL定位。结果表明:2MG-A为始花期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2015年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9%,2016年的主基因遗传率为98.5%。父本连锁图覆盖图距为1386cM,平均标记密度3.2cM;母本连锁图覆盖图距为798.73cM,平均标记密度8.07cM。对两年的数据进行QTL定位分析得到2个主效QTL位点,表型贡献率分别为12.1334%和11.0157%。表明始花期主要受两对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具有加性作用。始花期性状主要由2个QTL位点控制。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芒属植物种间杂交种后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特征,本文选择了芒属植物中主要农艺性状上具有显著差异的荻(Micanthus.sacchariflorus)B0134和五节芒(M.floridulus)A0430种间杂交获得F1群体,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F1杂交群体的12个重要农艺学性状进行遗传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1群体中的12个主要农艺性状呈连续的单峰、偏态分布,说明这些性状为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茎节数、主茎长、株高、分蘖数、单株重5个性状具有较大的中亲优势值,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中亲优势率30.65%~584.12%,其中分蘖数、单株重达到了极显著的超亲优势;混合遗传分析表明:叶长、叶宽、花序长和单茎重均由2对主基因+多基因控制;茎节数、株高、最大茎重由1对主基因控制;其他5个性状不存在主基因,只有多基因存在。12个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单株重与叶宽、分蘖数、单茎均重、最大茎重等产量相关性状存在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长和主茎长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在荻和五节芒杂交种后代中选择高产单株时应特别注重对分蘖数性状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