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菌筒转色及异常现象的处理脱袋排场后的菌筒,由于全面接触空气、光照和菌筒内营养成分的变化,以及露地湿度等因素的影响,便从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菌筒表面逐渐长出一层浓白色绒毛状的菌丝,接着倒伏形成薄的菌膜,同时开始分泌色素。开头白色略转粉红色,逐步变为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似树皮状的褐色菌膜,这就是所说的菌筒转色,也就是“人造菇木”的形成。这种转色,通常在脱袋后,适宜的环境条件下,需要12天左右结束,若气温低还得拖延3~5天。 A.菌筒转色期的管理:菌丝转色的深浅,菌膜厚薄,直接影响着香菇的产量和品质。转色适宜,菌筒表面形成一层棕褐色、  相似文献   

2.
正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转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1袋栽香菇转色管理方法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香菇转色管理应该在菌袋达到以下4个标准时进行,并严把"四关"。  相似文献   

3.
袋栽香菇接种后,经50~60天的发菌即可转入出菇期的管理。当香菇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在适宜的环境条件(自然或人为)下,培养料表面逐步由白色转变成褐色,并形成褐色菌皮(菌被),这一过程称之为转色。生产实践表明,转色迟早,颜色深浅、菌皮厚薄,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4.
孟庆国 《蔬菜》2011,(2):16-18
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进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和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因此,掌握转色的正确方法,明确转色异常原因,并掌握应对措施,对指导香菇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品种品种的不同其转色的表现也不同。例如8001品种无老菌膜,菌丝一般不会徒长,无须采取倒毛及转色等管理措施。中高温型品种的823、7405等自然转色较快;中温和中低温型品种如 cr—02、7402、cr—01等自然转色较慢;有些品种边转色边形成原基。  相似文献   

6.
介绍1种适合阜平气候特点的香菇越夏出菇栽培管理技术,要点是将制袋季节安排在10月中旬至11月中旬,灵活掌握春季低温期出菇主动权;以一膜两网一淋水管双层拱棚作出菇棚,尽力降低高温期棚内温度;搭配种植较耐高温品种,规避单一品种风险;高温期来临前进行菌棒二次转色,提高菌丝抗性,保持出菇活力。  相似文献   

7.
天白花菇 ,素称是香菇中的珍品。菇蕾表面花纹呈菊花状或网状 ,色泽嫩白 ,菇形圆正 ,口感细腻香醇。笔者对西峡县袋栽香菇的花菇形成作过调研 ,在多年的示范菇场管理中 ,掌握一套可操作性的育花技术 ,现介绍如下 :1 排湿养菌 菌棒发满菌后 ,用直径 5mm左右的铁锥顺菌棒刺孔 6~ 8行 ,每行 15个左右 ,孔深为菌棒 1/2。刺孔后摆放到出菇棚架上 ,控温 18~ 2 2℃ ,自然干湿度通风管理转色 ,使菌棒中的水分在转色过程中降至 45 %左右 ,每棒重量降至栽培时的 70 %~ 80 %。刺孔排湿为打好四个基础 :一是促控菌棒在自由转色中脱水 ,防止转色菌皮…  相似文献   

8.
为了更加节能高效地实现香菇菌棒的统一转色,并探索香菇菌棒工厂化转色新技术。试验利用工厂化设施设备,对香菇菌棒转色期菌丝细胞呼吸所不断产生的热量加以蓄积和调控,在不用空调控温的情况下完成菌棒转色;并对转色期间的菌棒形态和料温变化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利用菌丝生物热进行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棒(庆科212)的转色,15~17 d即可完成;菇房单位面积存袋量越多,料温峰值出现时间越早、料温峰值越高、料温越高、料温波动越大;转色成熟香菇菌棒其料温自然趋向香菇(庆科212)出菇适温。  相似文献   

9.
指出香菇爆发性出菇的危害为导致产品品质降低,菌棒易断裂,抗逆性降低。从品种自身原因,菌棒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3方面分析造成爆发性出菇的原因。总结提出预防措施:菌棒转色适度,分批次催菇,降低出菇刺激,催菇时提高菌棒含水量等。  相似文献   

10.
张子荣 《食用菌》2017,(4):48-49
<正>近年来,241-4香菇已成为福建省浦城县的香菇主栽品种之一。在香菇生产中,菌棒菌丝转色是决定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问题的环节。因此,掌握香菇的转色技术,对香菇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香菇菌棒转色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转色的生理标准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脱袋转色菌棒应该达到4个标准:第一,菌龄达到,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一般5℃  相似文献   

11.
气温徒降,昼夜温差大,对于秋栽正在发菌、养菌、转色的香菇菌棒极为不利,菌棒菌丝生长缓慢,分解能力差;或过早出菇,或迟迟不能转色,导致菌棒达不到生理成熟,以致出现畸形怪胎菇,严重影响着香菇的产量和质量。针对秋末冬初天气干燥少雨、温差大、气温低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2.
在中低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香菇取得突破后,菌棒转色好坏,直接关系到出菇产量的高低,如何确保香菇菌棒安全转色且提高种菇经济效益成为广大菇农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如何提高菌棒抗逆能力、培养气生菌丝、适时促进气生菌丝倒伏、保护菌棒不受其他杂菌侵染方面进行了传统转色技术与人工控制安全转色技术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发现,人工控制安全转色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中低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香菇转色的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香菇代料栽培过程中,转色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一旦转色失败,则明显减产且品质下降,严重的会导致无收。 1 转色失败原因 ①培养料配方中麸皮用量偏多,造成菌丝营养生长过盛。②脱袋时菌丝尚未达到生理成熟,脱袋后菌丝继续营养生长,造成菌丝徒长。③脱袋后气温偏高(25℃以上)造成菌棒表面气生型菌丝徒长。④脱袋后气温偏低(18℃以下),表面气生型菌丝生长缓慢或停滞。⑤脱袋后菇床内湿度不足或遮阳不够,造成菌棒失水,抑制了菌棒表面气生型菌丝的正常生长。⑥发生病虫害前三种情况往往造成菌棒转色太慢,菌皮过厚,颜色发黑,出菇明显推迟,菇量少个体大,潮次不明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注水处理下香菇(Lentinula edodes)氮、磷、钾运转规律,筛选适合香菇生产的注水配方,试验选择香菇‘K5’为试验材料,设置不同的注水时期和注水配方,测定并分析了不同注水处理条件下香菇菌棒中氮、磷、钾的含量变化及其养分利用率。结果表明,香菇菌棒中氮、磷、钾的含量基本呈现"M"型变化趋势,在转色完成时达到最大,在第2次出菇时有略微上升,之后呈下降趋势。不同的注水处理,处理A在第2潮菇中能明显提高香菇氮、磷、钾的利用率,分别较对照提高27.27%、21.10%、24.23%。因此,在香菇代料栽培中可以考虑在第2潮菇出菇前选择注水处理A来提高香菇的养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5,(5)
分别研究了高温香菇代料栽培增氧时不同刺孔数量和深度对菌棒转色率、菇蕾形成、子实体品质、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刺孔数量和刺孔深度的增加有助于香菇菌棒的转色。当刺孔数为80个(深度2 cm),刺孔深度为1 cm(刺孔数为40)时,头潮菇的菇蕾数最多,但菇蕾分化稍迟。不同刺孔数量及深度对高温香菇的子实体性状、品质均有一定影响,但各指标间在四个出菇潮次中的规律不明显。当刺孔数为80个(刺孔深度2 cm)时及刺孔深度1 cm或2cm(刺孔数为40)时,香菇的均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6.
香菇菌筒栽培法目前发展较快。当菌袋通过室内发菌培养 ,菌丝长满整个袋内后 ,便要把装培养料的薄膜袋去掉 ,取出袋内菌筒 ,移至露地排放 ,这时即进入常说的菌筒转色期。正常情况下 ,脱袋后的菌筒 ,其表面白色菌丝先是倒伏 ,颜色略转粉红 ,随后逐渐变为棕褐色 ,形成似树皮状的褐色菌膜。但转色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 ,往往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 ,有必要及时处理 ,以免影响产量、质量。重庆合川市钓鱼城办事处小塔村九社黄正是种菇大户 ,他针对下列问题采取的技术措施是 :1 菌丝徒长 菌筒表面的菌丝一直生长 ,长达 2mm时还不倒伏。原因一是…  相似文献   

17.
香菇菌棒转色技术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菇菌棒转色技术的管理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钱玉夫香菇菌筒脱袋后约经5天的脱袋管理后,棒进入转色的管理。菌棒转色理想与否,是代料栽培中关系到香菇产量高低,质量好坏的“大关”。转色的好坏与品种、菌丝长势、脱袋迟早、温度、湿度、光照等多因子有关。转色期间必须...  相似文献   

18.
正香菇栽培者对夏季出菇,开发反季节鲜菇市场,普遍怀有高收益预期。但夏季的长时间高温,已经超越了香菇子实体发生和生长的生物学属性,即使在相对冷凉的北方山区,选用耐高温的品种也是问题重重。主要表现为出菇前期菇蕾丛生集中涌现,朵小肉薄、商品价值低,出菇后期菌棒变干变硬、感染绿霉丧失出菇能力。对此,笔者根据多地生产经验和走访种植能手,提炼成了减轻和克服越夏出菇障碍的技术措施,即进行香菇菌棒的二次转色。该技术经河北阜平鑫  相似文献   

19.
香菇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著名的食药兼用菌。香菇属于低温变温菌类,栽培中香菇菌棒或菌床的转色与转色后的惊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因为香菇菌棒转色与惊蕈工作是在香菇菌丝体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渡中进行的,它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惟妙惟肖的作用,在栽培生产中要创造适宜的条件,才能避免香菇菌棒不转色、早产、群生、畸形的现象的出现。显而易见转色与惊蕈是香菇栽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掌握好这个关键环节可以提高香菇的商品产量,保证香菇子实体产品质量,达到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一、选用优质菌种菌种的优劣与香菇的产质量息息相关,俗语说“好种出好苗”。选用优质香菇栽培种是香菇丰产的先决条件。品种的选择应与当地海拔、气候、地势密切结合起来,如高山地区可选择中偏低温型品种。供接优质菌种标准是:菌丝洁白,健壮,浓密一致,气生菌丝旺盛,无杂色,无褐色菌膜,拔掉棉塞具有一股浓厚的香菇味。二、段木接种保质保量菇木堆放场所应选择朝南、东南向的自然遮荫缓坡地,空旷地设置高3米的简易荫棚。接种前彻底清理菇场四周腐枝败叶及杂草,并撒石灰和喷洒杀虫药剂,杜绝杂菌滋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