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五种常用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疫苗:TAD(西德)、D_(78)(荷兰)、BV(美国)、Lukert(美国)和 CJ(北京)分别免疫接种 IBD 非免疫来航鸡(16日龄),12天后,IBD 病毒-血清中和效价均在1:64~1024之间.这些获得免疫的试验鸡用从广东地区分离到的6株IBD 血清Ⅰ型病毒的亚型毒株(GF_(901)、GZ_(902)、GN_(903)、GS_(904)、GB_(905)和 GD_(906)分别攻毒,结果表明,五种IBD 弱毒疫苗免疫试验组分别对6株血清亚型病毒的平均保护系数为67%(GF_(901)、64%(GZ_(902)、69%(GN_(903)、74%(GS_(904)、70%(GB_(905)和75%(GD_(906);五种弱毒疫苗对6株血清亚型病毒的最高平均保护系数为(?)78%,最低平均保护系数仅有51%.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3~12周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性病毒传染病,会造成鸡的主要免疫器官——法氏囊损伤,导致机体的免疫抑制,使病鸡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加,对其它疫苗免疫的应答能力下降,给养鸡业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鸡法氏囊病病毒血清亚型或变异株和超强毒株的出现,使该病又出现了一些新的流行特点。传统的标准Ⅰ型弱  相似文献   

3.
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二价弱毒细胞苗对具有较高母源抗体的雏鸡在14日龄首免,28日龄二免,试验鸡分别在21、28、35、42日龄采血,分离血清,用IBDV的血清I型病毒为抗原(病毒滴度为108.26TCID 50/0.1mL)在鸡成纤维细胞(CEF)进行中和实验,VN抗体分别为114.3,1124,2232,5036,表明该疫苗在免疫初期中和抗体滴度高.该方法准确且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鸡传染性腔上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属双RNA病毒科,包括两个血清型。根据毒株的致病性,IBDV可分为无致病力(血清II型)、弱毒力(疫苗株)、经典强毒、变异株和超强毒株。血清II型株不引起鸡的法氏囊损伤和鸡只死亡。弱毒力株不引起死亡,但根据其毒力的差异对法氏囊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典强毒株引起  相似文献   

5.
用鸡法氏囊病免疫复合疫苗(IBDV-Icx)和常规IBD活疫苗分别免疫1日龄商品鸡和SPF鸡,进行疫苗的安全性及免疫效力比较.免疫后8d检测,IBDV-Icx免疫组鸡的法氏囊未见明显萎缩,而传统弱毒疫苗免疫组鸡的法氏囊萎缩明显;免疫后28d各组用IBDV标准强毒株进行攻击,IBDV-Icx免疫组鸡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10,常规IBD活疫苗对照组分别为8/10及9/10.免疫后3个月,IBDV-Icx免疫组血清抗体可达AGP1∶32,攻击强毒仍为10/10保护,而常规IBD活疫苗免疫后2个月抗体AGP为0,攻毒保护率为1/10,免疫后3个月时攻毒10/10发病.  相似文献   

6.
自内蒙古、北京、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六省市的鸡群中分离到13个法氏囊病病毒(IBDV)株(NM、J_1、LQ、LD、ZC、SH、SJ、SY、SNT、SNY、SW、ZH 和 SZ 株),用这些毒株和标准强毒 DCA 株与3个 IBDV 血清Ⅰ型弱毒疫苗株(Lukert.B-2和 TAD 株)分别接种豚鼠或家兔,制备针对各 IBDV 株的特异性高免血清.作微量交叉中和试验。中和试验结果证明,13个野毒株和 DCA 株均属 IBDV 血清Ⅰ型毒株。17株 IBDV 的交叉中和试验结果表明17个 IBDV 毒株之间的抗原 R 值为0.13~1.19,经统计学分析,可分为8个血清亚型、国内六省市分离到的13个 IBDV 株分属4个亚型,DCA 株和3个弱毒疫苗株属另外4个不同的亚型,这些结果不仅说明在我国流行的 IBDV 株间抗原性存在显著差异,而且也证明野毒株与引进的弱毒疫苗株之间抗原性也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可以证实 IBDV 血清亚型株在我国的存在是造成免疫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作者认为,今后研制和改进的 IBD 疫苗应由代表我国主要亚型的 IBD 毒株组成.将可能对国内流行的 IBDV 提供最大可能的保护。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血清琼脂扩散试验,虽然比较简易,检出率较高,但由于需要采血,故而对鸡产生应激反应,影响母鸡产蛋,造成经济损失。为此,根据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抗体能从输卵管上皮层分泌滤泡分泌到卵黄内,从而传递给子代雏鸡的原理,用卵黄琼扩试验监测鸡IBD卵黄抗体水平。一、材料和方法1、鸡IBD弱毒疫苗和灭活疫苗:由英特威公司提供。2、鸡IBD琼扩抗原及阳性血清:由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提供。3、试验用种卵和血清:来自上海市华申曾祖代蛋鸡场罗曼曾祖代三世代测定群母鸡。该群鸡于16日龄、23日龄曾用鸡IBD.D_(78)弱毒疫苗饮水免疫各一次,18周龄时用IBD IB ND三联灭活油苗肌注免疫。于注苗后5个半月取种卵,并于产蛋后2小时对种鸡分别对号静脉采血,分离血清。4、卵黄稀释液:配制8%枸橼酸钠溶液、16%氯化钠溶液和0.15mol/L.PBS液。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是用克隆化N_(70)型Lasota系新城疫弱毒疫苗简称N_(70)型疫苗)和法氏囊弱毒疫苗(简称IBD细胞苗),按一定配比对雏鸡联合饮水免疫。试验分4组:1组是N_(70)型疫苗和IBD细胞苗对14日龄雏鸡1次联合饮水免疫,间隔21天再用IBD细胞苗单独饮水1次,免疫后66天,免疫鸡HI抗体为2.2~3.8(Log_2),IBD琼扩试验4/5出现阳性;2组为N_(70)型疫苗和IBD细胞苗经二次联合饮水免疫,第一次在4日龄,然后间隔3周进行第二次联合免疫,免疫后61天HI抗体为2.2~6(Log_2),IBD琼扩9/10出现阳性;3组是N_(70)型疫苗和马立克疫苗对1日龄雏鸡联合免疫(皮下接种),间隔21天用N_(70)型疫苗和IBD细胞苗联合饮水免疫;4组为对照组仅于1日龄鸡注射马立克疫苗。试验进行二批,这二批试验鸡分别在80日龄和75日龄时,每组抽取10~12羽免疫鸡用新城疫强毒株攻击,结果保护均为100%;二周后再用法氏囊强毒株攻击,结果全部保护。试验表明,这两种疫苗同时免疫对新城疫免疫力没有明显影响,说明这两种疫苗联合饮水免疫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地方流行毒株的免疫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河北省一些发病鸡场分离到JD1~JD10共10株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毒株,用IBD标准阳性血清以琼扩试验进行了初步鉴定.并进行了IBDV分离物及其鸡胚适应毒免疫原对标准强毒IBDV-BC6/85株免疫保护试验,D78弱毒疫苗对IBDV各分离毒株的免疫保护试验以及分离毒株间交互免疫保护试验.结果表明,D78疫苗对JD2,JD5和JD10 IBDV分离株的保护率较低,分别为40%、50%和60%.分离毒株JD5、JD2及其鸡胚传代物E-JD2对强毒株的免疫保护率可达100%.交互免疫保护试验表明,JD2对其余各分离株的免疫保护指数达到80%以上,对标准强毒株和地方分离株均可产生有效免疫保护.  相似文献   

10.
用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强毒株“郑毒”株与保存的强毒J_4株人工感染7日龄和45日龄IBD阴性鸡、非免疫鸡胚及鸡胚成纤维细胞。对7日龄雏鸡,“郑毒”株能引起75%发病,23%死亡;J_4株只造成亚临床感染。对45日龄雏,“郑毒”株经40~60小时能引起100%发病,45%死亡,且肌肉、肾、肠、腺胃、法氏囊严重出血,法氏囊萎缩迅速,接毒后3天和8天的囊/体重比值分别为1.7和0.58;J_4株虽也可引起发病,但症状轻微,10%死亡,接寿后3天法氏囊显著肿胀,囊/体重比值为3.9,是“郑毒”株的2.2倍。两毒株虽能在非免疫鸡胚上增殖,并致其死亡,但“郑毒”株引起的死亡率高于J_4株,且病变更严重。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盲传3代,两毒株都不出现CPE,表明还不适应于细胞上增殖。对接毒后进行LaSota疫苗免疫的7日龄雏鸡,“郑毒”株能产生更大的免疫抑制。据两毒株在致病力上的差异表明,”郑毒”可能是一株毒力更强的血清Ⅰ型亚型株或变异株.  相似文献   

11.
甘保罗病弱毒疫苗对法氏囊及新城疫HI抗体滴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场于1999年10~12月进行了甘保罗病(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冻干疫苗免疫后对法氏囊及新城疫HI抗体滴度影响试验,结果如下。一、试验鸡及疫苗:1天龄雏鸡200羽,试验组及对照组各100羽雏鸡,饲料由我场饲料场提供。疫苗为英特威公司的IBD D-78冻干弱毒疫苗。其他免疫如新城疫、鸡痘、传支等免疫疫苗均由英特威公司提供。免疫程序为:4天龄时传支+新城疫疫苗点眼;7天龄时鸡痘疫苗刺种;14天龄时新城疫弱毒疫苗点眼,新城疫油乳剂灭活疫苗1/2羽份胸肌注射;17天龄时IBD弱毒疫苗滴鼻。二、IBD冻干疫苗免疫后对法氏囊重量影响IB…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病毒抗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已出现几个不同的血清亚型,因此目前亦已使用的IBD疫苗不能有效地控制某些地区的IBD爆发和流行。美国Select公司最近研制生产了一种IBD广谱疫苗,代号SVS510,这种疫苗由几个选择的IBD疫苗病毒组成,对标准的IBD毒株和现有的大多数IBD变异株能提供最大可能的保护。野外试验,7日龄鸡使用安全,并能克服母源抗体干扰,对鸡  相似文献   

13.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弱毒鸡胚疫苗病毒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使之成 IBD 弱毒细胞疫苗,代号为B-2.疫苗毒价稳定在10~7 TCID_(50)ml.可采用滴鼻、点眼或饮水等途径免疫.实验室试验,对雏鸡安全,被免疫鸡的免疫活性不受影响,野外试验,可有效控制 IBD 和减少死亡率,对新城疫免疫不发生干扰.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猖獗,已成为当前威胁养鸡事业发展的三大主要疫病之一。目前多采用 IBD 疫苗接种防治。实践证明,单靠疫苗接种,防疫效果不甚理想。甘肃农业大学实验鸡场在严格执行消毒措施的基础上,用 IBD 高免卵黄对雏鸡早期预防,然后适时接种 IBD 弱毒疫苗,提高了免疫效果。介绍如下:一、IBD 弱毒苗免疫效果1991年5—8月,该鸡场分两批从甘肃省种鸡场购伊莎褐商品代雏鸡1200只,网上育雏。第一批鸡分别于19和47日龄用 IBD 弱毒疫苗(南京生药厂制)首免和二免。65日龄突然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经对症治疗,死亡率为26%。第二批雏鸡19日龄用 IBD 弱毒菌首免,未及二免,便于26日龄感染发病,死亡率为37%。免疫失败的原因,可能是野  相似文献   

15.
尽管疫苗研制和抗体监测技术有进展,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及其相关的疾病仍有发生。改善环境卫生以及重复接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疫苗,但仍出现亚临床免疫抑制性 IBDV 感染。其原因可能是有 IBDV 血清学变异毒。在 IBDV 的两个抗原型(由北爱尔兰研究者命名为血清型Ⅰ和血清型Ⅱ)中,仅血清型Ⅰ引起发病。过去6年中,美国报道了在肉鸡中分离到血清Ⅰ型毒株,这些病毒可引起免疫  相似文献   

16.
1日龄网鸡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以及共感染禽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后,肉鸡生长发育明显受阻,体重增重明显下降(P<0.05),法氏囊、胸腺明显萎缩(P<0.05),在用新城疫疫苗免疫后,感染组血清中新城疫抗体效价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ALV-J和REV共感染后,这种抑制作用更为明显(P<0.01).ALV J单独感染后,鸡对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弱毒疫苗免疫后的抗体反应与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别,但ALV-J与REV的共感染可明显延缓鸡对IBDV弱毒疫苗免疫的抗体反应.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再度流行,给印度某些州的商品肉鸡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据报道,自1993年1月以来,在印度该病的暴发不仅见于未经免疫的鸡群,也见于己施行疫苗免疫的鸡群。 IBD是由IBD病毒血清Ⅰ型引起的鸡  相似文献   

18.
将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HBD、HS和HD78 毒株分别适应于鸡胚成纤维细胞,病毒滴度均高达1.0 ×108PFU/ml 以上,以适当比例混合制成鸡传染性法氏囊三价细胞苗。以1.0 ×107PFU/ 只的剂量,经滴鼻、口服途径,分别免疫5 日龄、10 日龄SPF雏鸡,观察一周,无IBD临床症状,迫检可见,法氏囊组织无异常变化。以5.0×105PEU/ 只的剂量,滴鼻、口服免疫10 ~15 日龄雏鸡,7 天后检出琼扩抗体,15 天后血清抗体阳转率达80% 以上,15 天后攻强毒,保护率为100% 。不同疫苗的免疫保护效率比较试验证明,三价细胞苗免疫后的血清抗体阳转率、对强毒的保护率都明显优于双价苗、2512( 国产) 、B2( 美国)、D78(荷兰)、CT(国产)等IBD疫苗,现地应用已逾3000 万羽份,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为比较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免疫复合物疫苗与活疫苗免疫鸡法氏囊及外周血淋巴细胞(PBMC)中的病毒载量及免疫效果,本研究采用IBD免疫复合物疫苗和鸡传染性法氏囊病毒(IBDV)BX株活疫苗免疫1日龄SPF鸡,于免疫后7d、14d、21d、28d、35d、42d采用SYBRGreenI荧光定量PCR、ELISA方法及中和试验检测免疫鸡法氏囊和PBMC中IBDV载量和免疫鸡血清中IBDV抗体滴度,并攻毒,计算两种疫苗的保护率。结果显示,活疫苗免疫7d时IBDV在法氏囊和PBMC中的载量均比其它时间点的高,在14d时到达到最高,之后逐渐下降;两种疫苗刺激产生的IBDV抗体滴度随免疫时间的延长呈升高趋势;在免疫后7d攻毒两种疫苗的保护率均为0,其它时间的攻毒保护率均为100%。本研究结果表明,IBD免疫复合物疫苗与活疫苗免疫后病毒在鸡体内开始大量复制的时间并不相同,但免疫效果基本相同。本实验为IBD免疫复合物疫苗的研发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0.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是传染性法氏囊病(IBD)的病原体。由于急性感染的高死亡率和亚临床感染严重的免疫抑制,IBDV对养禽业经济上有重大的影响[11,14]。IBDV共有两个血清型,即1型和2型,血清1型对鸡有致病性,血清2型分离自火鸡,对鸡无致病性。J.Rosenberger(1985)首次从美国特拉华半岛肉鸡群分离到4株IBDV变异株,1987年,荷兰、比利时爆发了与美国株不同的超强病毒(vvIBDV)。而后,英国、法国、西班牙、德国等欧洲国家相继分离到超强毒株。李树根(1991)等首次在国内分离到血清亚型株,李德山(1991)首次报道了中国超强毒株,朱爱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