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镇平县位于豫西南伏牛山的南麓,是全国重点测报区域站之一.镇平县在棉铃虫测报上有较系统的历史资料,70年代就有其一定的统计标准,近年由于种植结构、气候条件、抗性水平等诸多原因,造成棉铃虫发生危害逐年加重,以前的统计标准不再适合当前的测报需要.为了及时监测,科学预报,最大限度地控制棉铃虫危害,依据《棉铃虫测报调查规范》(以下简称《国标》)和《河南省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办法》,结合棉铃虫历史资料的整理,我们制订出镇平棉区棉铃虫测报资料的统计标准,以便及时指导大田防治.  相似文献   

2.
棉铃虫发生动态及其与气候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1982~1997年棉铃虫发生动态与气象资料分析认为,影响该虫发生的关键因子是气候。棉铃虫蛹期雨量偏少、气温偏高,幼虫期雨量适中或偏多、雨日分散有利于棉铃虫的发生。这为棉铃虫预测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气象要素对棉铃虫发生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15年来尤其是1992年以来临汾地区气象资料和棉铃虫系统调查数据,探讨了该区温度、降水、湿度等气象要素对棉铃虫发生消长的影响。结果认为,4-6月份温度是影响越冬代和1代发生期、2代卵盛期的主要因子,此期温度高的年份,棉铃虫发生早;降水量和雨日数主要作用于2,3,4代发生量,在各代发生期内,雨量大、雨日多、分布匀、空气湿度高,棉铃虫大发生。这为县、乡、村发布棉铃虫短期预报,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正> 棉铃虫是棉花上的主要害虫。在我省各棉区,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棉花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因而,搞好棉铃虫的预测预报,及时指导大田防治,对发展我省棉花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省地域辽阔,生态、气象条件复杂,导致棉铃虫的发生在地区间有较大差异,给棉铃虫的测报带来一定困难。在棉铃虫发生区域尚不清楚的情况下,很难根据不同区域的发生特点进行区域性预报。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棉铃虫的预报水平,1986—1988年我们利用各地棉铃虫发生期,发生量以及气象条件、棉花生产水平等历史资料,采用模糊聚类的方法,对棉铃虫发生区域划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根据全省各地对棉铃虫一代残虫调查,结合棉铃虫长期发生规律、生态条件、天气预报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二代棉铃虫在永济、临猗、盐湖等主产棉区中等发生;部分非抗虫棉田及茄果类蔬菜田偏重发生。二代卵盛期:运城、临汾在6月14日-25日,晋中、太原等地在6月22日~7月10日,发生期较历年提前3-5天。全省棉田发生面积100万亩,其他作物田发生250万亩。  相似文献   

6.
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三团2006年棉铃虫成虫种群数量的系统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5月17日至8月9日期间,棉铃虫共发生3代;比较黑光灯、杨树枝把和性诱剂3种测报方法,在棉铃虫二三代发生期,黑光灯诱蛾方法较准确,能较好地反映棉铃虫成虫的消长动态,与田间卵峰有较好的吻合性。  相似文献   

7.
棉铃虫在喀什地区一年发生4代,又因为棉铃虫是杂食性害虫,寄主作物种类多,同时具有迁飞性和滞育性,给棉铃虫的预测预报技术带来很大的困难。近年来伽师县植保站根据棉铃虫的发生基数、发育进度、作物的物候期和气象资料等进行综合分析,以此预测棉铃虫未来的发生期、发生量、危害程度和种群发生趋势,提前提供虫情预报,为做好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1993~1995年,在晋中祁县从5月上旬到8月底利用棉铃虫性诱剂对棉铃虫的发生代数、发生时期等进行了观察。晋中特早熟棉区棉铃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以后各代约间隔一个月发生。造成为害的主要为2代,3代次之。据此,提出了以化学防治为主、生物防治为辅的重点防治2代、3代棉铃虫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安庆棉区70年代以来棉铃虫发生的历史状况,较为详细地阐述了1992-1996年棉铃 发生特点。主要表现在:发生期早、发生量大、发生盛期长、发生范围广。分析自1992以来棉铃虫发生量回升,发生程度加重的原因,主要是农田生态条件改变,食料更中丰富,气候条件适,天敌控制作用削弱,棉铃虫经性发展致使高繁殖力的棉铃虫种群数量急剧增长。根据当地棉铃虫发生的特点发生原因分析,提出控制棉铃虫为害的根本途径在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农作物病虫测报站预测:二代棉铃虫全省大发生,菏泽和济宁部分地区中等发生。发生期比历年偏早2-3天,其中一代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15至25日,二代卵峰日6月20日左右。  相似文献   

11.
以早熟直播棉品种JX0010为试验材料,采用木薯改良性淀粉、膨润土、硅藻土、凹凸棒土和育苗基质对棉花种子进行球化处理,以未球化处理的种子为对照,进行盆栽试验,探究球化育苗技术对棉花出苗及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化处理后的棉花种子出苗率为95.83%~100.00%,出苗穴率为100.00%,出苗速率为33.33%~50.00%,出苗率、出苗穴率和出苗速率较对照分别提高16.67%~33.33%、8.33%~33.33%和16.66%~25.00%;球化处理后的棉花幼苗SPAD值为42.48,与对照差异不显著;球化处理棉苗的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脱氢酶活性、株高以及根、茎、叶的干质量和鲜质量等指标相较对照都有显著提高;种子球化处理棉花幼苗丙二醛的含量相较对照显著降低。综合分析,棉花种子球化处理能显著提高棉花的出苗率,改善棉苗生长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土壤盐分离子组成对棉花出苗的影响,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与经典统计学,在棉花苗期对其出苗与否两种情况下的土壤盐分离子进行化验分析。结果表明,SO42-、Ca2+、K++Na+和总盐含量是影响棉花出苗与否的主要因素;总盐含量主要受SO42-、Ca2+的影响;土壤中SO42-、Ca2+、K++Na+离子含量保持较低标准有利于棉花出苗。  相似文献   

13.
盐胁迫对棉花出苗及其成苗的效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7个耐、感盐碱棉花品种(系)在不同播种期的种子萌发出苗状况和幼苗三叶期施盐胁迫的成苗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6个耐盐碱品种(系)和1个感盐碱品种在无盐土壤中种子出苗率均稳定在80%左右,在0.4%盐土壤环境中,耐盐碱品种(系)种子出苗的耐盐胁迫能力强于感盐碱品种泗抗1号,随着播种时间的推迟,盐胁迫对棉花出苗的抑制作用越明显。7个供试品种(系)在无盐土壤中棉苗生长势相同,三叶期施盐后,0.4%土壤盐分对耐盐碱品种(系)棉苗的致死率明显低于泗抗1号,耐盐碱品种(系)在成苗过程中的耐盐能力强于感盐碱品种。在耐盐碱品种(系)之间,苗期耐盐鉴定结果与三叶期施盐鉴定结果不完全一致,充分说明棉花耐盐碱生理生化机制的复杂性。筛选获得1个在出苗、成苗阶段耐盐性强的棉花新品系苏研7045。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综合评价棉花品种(系)出苗期耐冷性,建立可靠评价模型,筛选鉴定指标,为耐冷品种选育鉴定提供简便有效的评价方法。【方法】 以200份陆地棉品种(系)为试验材料,设恒定低温、昼夜变温和适宜温度3个处理,测定其出苗率、下胚轴长、根长、百粒重等指标,采用耐冷系数差异分析、频次分析、降幅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群体进行耐冷型划分,并建立耐冷性评价模型和确定鉴定指标。【结果】 各指标在适宜温度下变异幅度较小,变异系数为3.12%—18.89%,各品种(系)出苗率在85.00%以上,具有较高的生活力,可用于后续耐冷性分析。在低温胁迫下群体内各指标变异幅度增大,为7.14%—108.33%,在恒定低温和昼夜变温下,变幅最大的指标依次为根长和萌发指数。主成分分析将14个低温相关指标和百粒重转换为6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全部数据74.98%的信息量。利用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冷评价值(D),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按照耐冷性强弱将200份陆地棉品种(系)划分为5类,第Ⅰ类群属于强耐冷型共2份,第Ⅱ类群属于耐冷型共42份,第Ⅲ类群属于中耐冷型共69份,第Ⅳ类群属于较敏感型共83份,第Ⅴ类群属于敏感型共4份,其中,新陆中16号为耐冷性最强的品种。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棉花出苗期耐冷性预测模型为Y=-4.10+0.58X4+0.40X14+0.32X1+0.22X5(R2=0.92),筛选出4个耐冷性鉴定指标,分别为恒定低温下的棉苗总长、出苗率、干物重和昼夜变温下的萌发率。田间早播试验中各品种(系)的出苗率,与室内试验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采用恒定低温和昼夜变温处理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棉花出苗期耐冷性评价是可行的,恒定低温下的棉苗总长、出苗率、干物重和昼夜变温下的萌发率,可作为鉴定指标。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在阿拉尔垦区选取不同质地土壤地块,研究干播湿出技术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土壤质地干播湿出模式下棉花出苗率差异不大,整体出苗情况良好;沙质土棉田株高高于壤质土和黏质土,初期差异明显,后期差异逐渐变小;不同土壤质地棉田果枝薹数差异不明显,生育后期壤质土铃数最多;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的含量为壤质土>黏质土>沙质土,土壤速效钾的含量为黏质土>壤质土>沙质土,土壤含盐量为黏质土>沙质土>壤质土,棉花产量为壤质土>沙质土>黏质土。综合来看,壤质土为干播湿出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可促进棉花生长发育和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吸收,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新型复垦基质适种作物初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新型复垦基质对作物出苗的影响,分析了各作物出苗率及苗期生长状况,探讨了不同作物对基质的适应性。初步确定了适宜的先锋作物。结果表明:粉煤灰与糠醛渣混合是能够满足作物生长的沉陷地复垦基质,使各作物的出苗率普遍提高,但基质对绿豆的苗期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4种供试作物中,菠菜是最适合在基质中种植的作物,其次是谷子和棉花。  相似文献   

17.
不同光源对棉铃虫蛾趋光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进一步探讨棉铃虫蛾的趋光行为和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更好地利用诱虫灯,本试验采用室内行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光源对棉铃虫蛾趋光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光源、光期和暗期、羽化日龄对棉铃虫蛾的趋光率有一定影响。其中,双波灯和黑光灯照射下的趋光率比蓝光灯、绿光灯、黄光灯、红光灯、日光灯照射下的高,并且差异显著(P<0.05);暗期趋光率显著高于光期趋光率;1、3、5、7日龄蛾中,以3日龄蛾的趋光率高。  相似文献   

18.
在安徽省长江中下游棉区两地进行的棉花施用微生物有机复合肥肥效试验表明,微生物有机复合肥对棉花的增产效应与习惯施肥法相当,作为基肥可部分代替化学复合肥。棉花上施用微生物有机复合肥不仅改善了经济性状,增加了有效结桃数,防止早衰,提高籽棉产量,在皮棉上也有同样的增产效应,提高了皮棉的档次和单价。  相似文献   

19.
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超短季棉个体形态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播期和密度处理对超短季棉品种个体发育动态的影响,明晰它们对棉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效应,为黄河流域冀东棉区棉花种植的播期和密度管理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方法]以超短季抗虫棉546系为材料,探讨了不同播期(播期Ⅰ:5月20日,播期Ⅱ:6月2日,播期Ⅲ:6月14日)和密度(低密度:12万株/hm2,中密度:15万株/hm2,高密度:18万株/hm2)处理对其个体生长发育动态的影响。[结果]不同的播期和密度处理对超短季棉546系的个体生长发育具有明显的影响,其中播期的影响效力要高于密度的影响效力,而播期对于棉株个体果枝数量发育的影响效力又明显高于对主茎伸长生长和加粗生长的影响效力。[结论]在黄河流域的冀中棉区对超短季棉546系栽培过程中,可以通过播期和密度的调控,有效地促进其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夯实其产量基础。  相似文献   

20.
铷(Rb)标记棉盲蝽及其向棉田扩散为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年在网室试验研究证实,用硝酸铷2000-4000ppm喷洒寄主标记棉盲蝽,方法简便、结果可靠。1991年分别在河南太康县和南阳市用2000ppm的硫酸铷喷洒棉盲蝽集中越冬区域(200m#+2)大量标记棉盲蝽。结果表明,从铷处理区扩散到棉田的铷标成虫占80%以上,其扩散高峰在5月下旬。对野生寄主区在成虫羽化前进行耕翻处理,附近棉田受害率仅6.8%,未处理区的棉花受害率达33.9%-36%,处理效果为80%左右,该研究结果为棉盲蝽的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