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添加樟子松松塔对啤酒品质的影响。[方法]采用现代啤酒酿造技术,在麦汁煮沸过程中添加松塔,探究松塔对啤酒发酵酵母菌、发酵度、风味、泡沫的影响及松塔的适宜用量。[结果]试验表明,添加松塔对啤酒酵母的繁殖、啤酒泡沫、风味及发酵度均有一定的影响,松塔加入量在1~2 g/L范围内对啤酒的发酵和风味影响不大,并且可增加啤酒保健功能,使啤酒在保持原有风味的基础上增添松塔特有的芳香。[结论]研究可丰富啤酒的花色品种,为樟子松松塔保健啤酒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一株优良啤酒酵母的筛选及其生产性能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本实验室保藏的酵母菌株ZAU1 进行分离得到了若干菌株,对其中的9 个菌株进行了发酵度、双乙酰还原能力、凝聚性、糖发酵能力及热死灭温度的研究。发现其中有一菌株且发酵力强,双乙酰还原速度快、凝聚力适中。于是对该酵母菌进行了生产性能试验。试验中,每天降糖速度2 °Bx 左右,发酵7 d 后,双乙酰降至0.04 m g/L。发酵过程中双乙酰峰值最高仅0.15 m g/L,外观发酵度达 84.1% 。用该酵母生产出的啤酒口味纯正,酒花香气突出,有爽口的苦味和杀口感,适合消费者口味。  相似文献   

3.
啤酒酵母泥是啤酒发酵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啤酒酵母细胞含水分量为75~80%左右,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核酸、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元素等。以啤酒废酵母泥为原料,通过脱苦、脱臭工艺及自溶抽提其中的营养物质,可以用作酸奶制作中的添加剂,来生产出优质酸奶。通过对啤酒酵母酸奶最佳工艺条件的研究得知,啤酒酸奶制作的最佳工艺为:啤酒酵母:牛奶=1:2,接种量1%,发酵时间4h,培养温度42℃。  相似文献   

4.
小麦深色啤酒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小龙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1):10147-10147
[目的]研制深色小麦啤酒的生产工艺。[方法]以小麦麦芽、大麦麦芽、焦香大麦芽为原料,按1:1:0.25的比例混合增湿粉碎后,在65℃下进行糖化,在78℃下进行过滤,所得麦芽汁(14。Bx)冷却后按0.8:100的体积比添加酵母,在接种温度14℃和最高发酵温度18℃条件下发酵48h,之后加压至0.1MPa。12℃下发酵72h,然后以4℃/d的速度降温.降至4和0℃时,分别排第1和2次酵母,最后在-1-0℃下贮酒10d,出酒时残糖浓度应控制在2.7%以下。[结果]成品啤酒原麦汁浓度12。P,色度为25EBC,苦味值20BU,酒精含量为4.2%(WIW),外观发酵度为75.3%;酒液清亮透明,泡沫洁白细腻,挂杯持久,具有明显的水果香味,口感纯正,柔和爽口。[结论]研制的深色小麦啤酒完全可以达到微型啤酒的生产标准。  相似文献   

5.
文章通过研究沙棘啤酒的生产技术问题,探讨开发保健啤酒的新途径并对其酿造工艺进行分析。沙棘啤酒是以沙棘干果、麦芽为原料,采用不同的物料配比关系,选择优良的啤酒酵母,通过低温发酵等工艺进行酿制。  相似文献   

6.
固定化酵母锥形罐式生物反应器是依照罐式生产啤酒而设计的一种生物反应器。用于快速完成啤酒生产的主发酵过程,可使啤酒主发酵时间从原工艺的8d缩短为30h,啤酒生产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同时,生产的啤酒质量达到大罐发酵啤洒水平。  相似文献   

7.
6种啤酒酵母细胞破壁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6种啤酒酵母细胞破壁处理方式对啤酒废酵母细胞中海藻糖溶出效果试验,结果表明:6种处理方式中,以高压脉冲电场法耗用时间最短,提取效率最高,适用于啤酒废酵母细胞破壁高效分离海藻糖的技术开发领域。  相似文献   

8.
《中国畜禽种业》2008,4(5):90-9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奶制品发展迅猛.奶啤酒就是其中的一种。奶啤酒为发酵型低醇饮品(酒精度0.2°~6°),看上去呈现奶饮料的外观特色,开启时的丰富泡沫又不由使人想起它是啤酒。饮用时在感到奶香的同时又有啤酒的纯正香味,口味颇为特别。  相似文献   

9.
曹志恒  王波  黄居昌  陈家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6029-16031
[目的]研究啤酒糟发酵菌液的最佳配比。[方法]以热带假丝酵母、产朊假丝酵母、康宁木霉和绿色木霉为供试菌株,应用4组分单纯形重心设计与Excel的规划求解工具来研究啤酒糟发酵茵液的最佳配比。[结果]菌株之间的最佳配比为:康宁木霉种子液2.4ml、热带假丝酵母种子液2.6ml。[结论]该研究为啤酒糟的资源化和减轻环境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啤酒酵母是啤酒生产的灵魂,不同风格的酵母菌种,在啤酒发酵代谢过程中产生不同的物质组分,从而形成不同的啤酒产品。德国DAB酵母是一种底面发酵菌种,它活力高,适应性强,发酵速度快,双乙酰还原迅速,在生产中可缩短酒令,优化工艺,酿  相似文献   

11.
从耐盐植物中分离具有石油烃降解功能内生细菌并研究其降解特性,为内生细菌协同宿主植物修复石油污染盐渍化土壤提供基础。以黄河三角洲长期受石油污染重盐碱地生长的耐盐植物虎尾草为材料,分离出能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内生细菌24株。通过柴油降解试验,筛选得到1株高效石油烃降解内生细菌BF04。经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 DNA同源序列分析,确定BF04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通过液体培养试验研究了BF04对不同烃的利用能力和对柴油的降解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BF04能够利用直链烷烃、支链烷烃和单环芳烃,不能利用多环芳烃和苯酚。BF04能降解柴油中大部分烷烃,其中对短链烷烃(n C11~n C23)降解率高于长链烷烃(n C24~n C27)。BF04对柴油降解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表示。在含有3%Na Cl的液体培养基中,BF04具有较强的降解柴油能力,在修复石油污染高盐环境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2.
The properties of saccharified and boiled worts between extruded and traditional non-extruded beer adjuncts were studied at the laboratory and a small beer brewing equipment(100L) in this paper. Tes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ain saccharification indices and filtration speeds of worts between extruded and traditional non-extruded beer adjuncts are similar basically. The collected rate of extracted material of worts of extruded beer adjuncts is 8% more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non-extruded beer adjuncts. Fermentation time of worts of extruded beer adjuncts is 10% less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non-extruded beer adjuncts. The energy consumption of extruded beer adjuncts in saccharification process is 13% less than that of traditional non-extruded beer adjuncts.  相似文献   

13.
分别测定了从啤酒废水分离的15株细菌降解啤酒废水的能力,通过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发现,COD去除率50%以上的优势菌株有A1、A5、A9、A13、A14和A156种。根据其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它们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芽孢杆菌属、微球菌属、微杆菌属、棒状杆菌属和微杆菌属。该6种菌株可进一步优化组合进行啤酒废水降解研究。  相似文献   

14.
研究土壤水分对自行研制的包膜尿素(BG、BF)氮素溶出特性的影响.采用室内恒温土壤培养方式,探讨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10%、40%、80%和100%条件下包膜尿素氮素溶出特性.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为田间持水量的40%以下时,BG和BF在各培养时期内的氮素溶出率都比较低,在培养第42天氮素溶出率仅为66.3%和68.4%,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80%以上时,溶出率均达到了80%以上;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40%、80%和100%条件下,氮素溶出50%所需要的天数,BG型包膜尿素比BF型延长了4.6d 、0.2d和0.9d;氮素溶出特性可以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N1=N0[1-exp(-kt)]描述,k为氮素溶出速率常数,包膜尿素BG的k值小于BF.土壤水分对包膜尿素氮素溶出率影响较大,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氮素溶出率增大;硅藻土作为包膜材料对养分的缓释效果要好于沸石粉.  相似文献   

15.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生物学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30株马铃薯疮痂病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同时测试菌株的生理生化及生长限制因子等指标,利用SPSS软件将结果与11株链霉菌标准菌株进行聚类分析。【结果】30个测试菌株中包括Streptomyces scabies种群10株,S.bobili种群7株,S.turgidiscabies种群1株,S.galilaeus种群6株,S.diastatochromogenes种群2株,S.setonii种群1株,S.enissocaesilis种群3株。【结论】由此可见,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组成具有明显多样性,其中S.galilaeus,S.bobili和S.enissocaesilis等种群为新发现的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  相似文献   

16.
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型鉴定   总被引:70,自引:0,他引:70  
从全国十多个省市送检的疑似患多发浆膜炎与关节炎猪的病料中分离到32株细菌,进行了细菌形态观察、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鉴定;根据副猪嗜血杆菌16S rRNA序列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将822bp扩增片段连入T-载体后测序,再与GenBank(M75065)中的序列进行比对,表明其与国外副猪嗜血杆菌菌株16S rRNA序列的同源性为97%以上,确定为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将其中的15株按Kieletein-Rapp-Gabriedson(KRG)琼脂扩散血清分型方法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为血清5型3株、血清4型4株、血清13型2株、血清12型2株,另外有4株不能进行分型。该结果表明副猪嗜血杆菌在我国广泛存在。  相似文献   

17.
紫外、亚硝酸钠诱变筛选高产耐有机溶剂脂肪酶菌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蜡状芽孢杆菌SW06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筛选得到突变株BZ-3,其产脂肪酶的活力较SW06提高2.49倍。再对BZ-3进行亚硝酸钠诱变,得到突变株BF-3,产脂肪酶活力较SW06提高4.11倍。将BF-3传到第5代,其产酶较稳定。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是我国马铃薯的重要产区,为了鉴定来自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马铃薯软腐和黑胫致病菌,利用 16S rDNA序列对来自中国 5个省(自治区)的 48 株马铃薯致病菌株和28株参比菌株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基于菌株的形态学特性、培养性状和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 序列以及特殊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利用块茎接种法测定不同菌株之间的致病性差异。pel特异性引物表明,48株细菌均具有果胶溶解特性。其中16个菌株为胡萝卜果胶杆菌胡萝卜亚种(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频数为31.25%,30个菌株为黑腐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频数为64.50%。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与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分别与其他Pcc和Pa菌株聚集成明显的类群,自举支持值分别为97%和99%。致病性测定显示不同分离菌株浸渍块茎的水平不同。分离的Pcc和Pa菌株的块茎浸渍水平低于标准菌株。西北地区马铃薯软腐和黑胫的病原菌分别为Pectobacterium carotovorum subsp. carotovorum与Pectobacterium atrosepticum。  相似文献   

19.
采用滤纸片富集法对采自广东省信宜的土壤样品进行了粘细菌的分离和纯化,共获得6个菌株(Soce M1~So ce M6)。利用体视显微镜、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对这些菌株的子实体、菌落及营养细胞等进行了形态学的观察和特征描述。同时,还测定了6个菌株的16SrRNA基因序列,应用blast程序与GenBank中已知的纤维堆囊菌及其他粘细菌序列进行比对,并采用邻位相连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了分离菌株与相关菌株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6个菌株均为纤维堆囊菌(Sorangiumcellulose),但这些菌株在形态特征和16SrRNA基因进化距离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表现出纤维堆囊菌菌株的形态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
中国马铃薯疮痂病菌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对采自中国10个省(区)的马铃薯疮痂病菌进行分子水平鉴定。【方法】采用结合生物学特性和16S rDNA序列特点的方法对获得的菌株进行分析。【结果】中国的Streptomyces scabies菌株与美国的S. scabies标准菌株ATCC 49173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100%,但中国的菌株不能以甘露醇为单一碳源,对10 IU·ml-1青霉素不敏感,能产生硫化氢。而中国的S. acidiscabies菌株与美国的S. acidiscabies标准菌株ATCC 49003的16S rDNA序列同源性为99.8%,但能以棉子糖为单一碳源,对苯酚(0.1%)和结晶紫(0.5 ?g·ml-1)敏感,不产生硫化氢。另有一种病原链霉菌与所知的链霉菌种均不能归为一类,可能为一个新种。【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造成中国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至少有3种,分别为S. scabies、S. acidiscabies和一个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