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食用菌》2015,(5)
分别研究了高温香菇代料栽培增氧时不同刺孔数量和深度对菌棒转色率、菇蕾形成、子实体品质、鲜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刺孔数量和刺孔深度的增加有助于香菇菌棒的转色。当刺孔数为80个(深度2 cm),刺孔深度为1 cm(刺孔数为40)时,头潮菇的菇蕾数最多,但菇蕾分化稍迟。不同刺孔数量及深度对高温香菇的子实体性状、品质均有一定影响,但各指标间在四个出菇潮次中的规律不明显。当刺孔数为80个(刺孔深度2 cm)时及刺孔深度1 cm或2cm(刺孔数为40)时,香菇的均产量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在工厂化可控环境下香菇菌棒转色阶段,环境CO2体积分数对香菇产量及品质的影响。方法:香菇菌棒刺孔增氧后,分别在3种CO2体积分数(对照CK:0.2%~0.3%、T1:0.4%~0.5%、T2:0.7%~0.8%)的条件下培养出菇(菌龄90 d出菇),统计菇蕾数、产量,测定菇品质。结果:与CK比较,T1、T2条件下培养出菇,第1潮菇蕾数及产量显著下降,第2潮菇蕾数及产量则显著上升,第3潮均无显著差异;3潮菇总蕾数、单菇重及总产量无显著性差异。与CK相比,T1和T2的A级菇比例分别下降7.44%、22.05%,B级菇比例分别提高1.17%、5.23%,A+B级菇总和比例分别下降2.65%、6.87%,C级菇比例分别提高15.50%、3.40%。结论:香菇转色阶段可控制菇房CO2体积分数在0.4%~0.5%,此条件既可保证香菇产量及品质,又能降低能耗。  相似文献   

3.
栽培香菇用双棚法催蕾育花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香菇的生长过程中,菇蕾的形成,幼菇的生长和花菇的培育所需的环境条件各不相同。如果在同一个棚内进行管理,会出现以下情况:①菇蕾形成迟缓;②幼菇死亡;③畸形菇较多,且花度较差。为了提高幼菇的成活率,培育出高产优质花菇,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笔者于1996年冬在泌阳大袋立体栽培香菇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双棚催蕾育花菇技术探索,双菇棚催蕾育花菇,即催蕾和育花菇分棚进行,若只有一个菇棚的可在中间隔成两个菇棚。经小区试验和大面积推广栽培,效果甚佳。现将此法介绍如下: 1 催蕾 当菌袋经过60~80天的发菌及转色管理,有1/3以上的瘤状物逐渐隆起,转色在1/2以上的菌袋上大量出现黄棕色的分泌物时,说明菌丝生理基本成熟,营养已高度集中,应及时创造一个科学的环境条件,让其变温出菇。 1.1 浸水 菌袋在发菌和转色过程中要消耗一  相似文献   

4.
包金亮  李强 《食用菌》2006,28(1):34-34
我国香菇生产大多采用长筒袋(15cm×50~55cm),其转色采用脱袋或刺孔增氧等方式。香菇菌包采用17cm×33cm或20cm×32~35cm的规格生产的。菌包生产台湾称太空包,日本称菌床,菌包脱袋转色时失水较多,对后期出菇和管理不利;采用刺孔增氧转色时,转色效果较差,影响香菇的产、质量。  相似文献   

5.
正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转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和质量的优劣。1袋栽香菇转色管理方法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香菇转色管理应该在菌袋达到以下4个标准时进行,并严把"四关"。  相似文献   

6.
1)增氧醒菌。在直径3cm、长15cm的木棒上均匀钉入3根8~10cm长的铁钉,制成刺孔钉排。对含水量40%左右的菌棒单面刺孔2~4行,每行9-12孔,孔深3~5cm。含水量在50%左右的菌棒浅刺2~3行,孔深2cm左右。注水后或含水量大于55%的菌棒,不宜刺孔增氧和浸水醒菌。刺孔后放入铁桶内,立排2层,用重物压实防浮。按水桶水量配成35℃、浓度0.3%的尿素水,倒入大铁桶内,浸没醒菌1.5~2小时,捞出菌棒,用薄膜盖严保温。第2桶以后,可用开水补足用水,先配水后放菌棒,按比例在新加水中配入尿素。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河南省香菇栽培的不同模式及生产中主推集成新技术。重点介绍了近年推广应用的免割保水膜袋的优缺点及关键应用技术,水槽形节能灭菌灶,冬季、早春开放式接种及菌袋大堆码放覆盖地膜发菌技术,刺孔促转色、增产量技术,菌棒刺激出菇方法、水分管理技术及微喷技术的应用,小型冷库在鲜菇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8.
叶礼奎 《食用菌》1998,20(5):39-39
我国香菇生产区分布在浙闽边境山区,80年代主要采用古田秋菇栽培模式,春、夏季不生产菌棒。自80年代末福建屏南县推广夏菇生产,90年代初浙江庆元推广241栽培,近年浙闽两省推广花菇生产以来,浙闽边境各县互相模仿,春、夏季生产的菌棒已远远超过了秋季生产的菌棒。在菌棒越夏过程中,各地相继发生了菌棒腐烂现象。据景宁县刘世祥1997年夏季的调查,菌棒腐烂有的是制作引起,有的是发菌期刺孔通气引起,严重的菇场污染达50%以上,一般在10%左右。笔者1997夏调查了本市四个乡镇和庆元县五大堡乡的五个村,发现越夏菌棒不同程度发生腐烂,烂棒率在10%~30%,严重的达50%以上,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9.
在代料栽培香菇的过程中,有一个菌棒“转色”的问题。所谓转色,就是菌棒从营养生长转入生殖生长,即菌棒表面长出一层白色绒毛状菌丝,接着倒伏,形成一层薄菌膜,并分泌色素,始为白色略带粉红,后变为棕褐色,最后形成一层似树皮状的褐色菌膜。这是一个较复杂的生理过程。转色的好坏,直接影响香菇的产量和品质。影响香菇菌棒转色的主要因素及防止措施有以下几方面: 1 品种。品种不同转色的生理表现也不同。一般来说,中高温型品种,自然转色较快,有的品种边转色边出菇,无需特殊的转色管理。中低温型品种,自然转色较慢,管理时技术要求较严格。低温型品种比中低温型品种转色还要慢,技术要求更严。 2 温度。在转色期间,小空间(如菇房或菇棚)的温  相似文献   

10.
养菌与刺孔:养菌恒温好,避光防温差;菌穴将连窝,手工刺小孔;菌棒发满菌,刺孔好时机;刺孔五六十,增氧促菌瘤。防出自由菇:防止自由菇,养菌要恒温;二三至二五,不出自由菇;挤压控生长①,高温不出菇;转色出菇好,白棒②菇形差。白棒子出菇:白棒要出菇,防止出菇密;脱袋选晴天,促使菌皮干;手摸柔光滑,温差促出菇;幼小出菇期,尽快剔畸形。转色与脱袋:转色控温度,二十上下三③;发现出菇多,尽快脱外袋;脱袋菇全剔,防止畸形菇;湿度低九十④,利于出菇稀。  相似文献   

11.
为了更加节能高效地实现香菇菌棒的统一转色,并探索香菇菌棒工厂化转色新技术。试验利用工厂化设施设备,对香菇菌棒转色期菌丝细胞呼吸所不断产生的热量加以蓄积和调控,在不用空调控温的情况下完成菌棒转色;并对转色期间的菌棒形态和料温变化进行观测。结果表明:利用菌丝生物热进行工厂化栽培香菇菌棒(庆科212)的转色,15~17 d即可完成;菇房单位面积存袋量越多,料温峰值出现时间越早、料温峰值越高、料温越高、料温波动越大;转色成熟香菇菌棒其料温自然趋向香菇(庆科212)出菇适温。  相似文献   

12.
监测工厂化栽培模式下香菇(Lentinula edodes)菌棒和透气袋菌包CO_2释放量,并比较了刺孔以及不同类型菌株(长菌龄、中高温型品种,短菌龄、高温型品种和中短菌龄、中低温型品种)对CO_2释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菌棒比较,透气袋菌包的CO_2释放总量在菌丝长满菌包时较高,但在90 d培养全过程中少15.92%。与未刺孔菌棒比较,刺孔菌棒CO_2释放量、产量在栽培过程中分别增加9.60%、32.19%。与长菌龄菌株比较,短菌龄菌株CO_2的释放量在1~30 d少35.10%,为67.31 g·kg~(-1);而在31~50 d、51~74 d分别多24.47%、65.60%,为64.97、74.24 g·kg~(-1)。本研究的结果可为香菇工厂化栽培过程中菌株选择以及环境参数的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人工栽培成功,优质香菇——花菇生产量剧增,发展极快。如何提高花菇的品质和产量,使其产后增值,现对花菇越夏、增氧、管理的关键技术谈点浅见。 1越夏 ①制栽培袋时间,培育花菇的要比培育一般香菇提前3~4个月,从接菌到转色出菇需6~7个月。②菌丝培养适应的温度在28℃以下。③根据花菇菌丝体培养等特性,将其生产时间安排在3~5月,菌丝生长越夏到9~10月出菇(即180~210天)。④选用中温偏高,适应性广的菌株。⑤菌丝培养阶段场地需要阴凉、宽广、通风、微光,菌筒按井字摆放四层,控制温度不超过28℃,高于28℃时采取挂袋凉菌。⑥采用单面接菌3穴,延长菌丝发透菌筒时间,利于菌筒越夏。⑦发菌阶段翻筒次数不能过多,以3次为宜,防止过早转色造成菌皮增厚。  相似文献   

14.
张子荣 《食用菌》2017,(4):48-49
<正>近年来,241-4香菇已成为福建省浦城县的香菇主栽品种之一。在香菇生产中,菌棒菌丝转色是决定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也是生产实践中经常出现问题的环节。因此,掌握香菇的转色技术,对香菇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将香菇菌棒转色技术要点总结如下:1转色的生理标准为生产出更多更好的香菇,脱袋转色菌棒应该达到4个标准:第一,菌龄达到,菌丝达到生理成熟。一般5℃  相似文献   

15.
香菇菌棒转色技术的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香菇菌棒转色技术的管理浙江省平阳县农业局钱玉夫香菇菌筒脱袋后约经5天的脱袋管理后,棒进入转色的管理。菌棒转色理想与否,是代料栽培中关系到香菇产量高低,质量好坏的“大关”。转色的好坏与品种、菌丝长势、脱袋迟早、温度、湿度、光照等多因子有关。转色期间必须...  相似文献   

16.
在中低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香菇取得突破后,菌棒转色好坏,直接关系到出菇产量的高低,如何确保香菇菌棒安全转色且提高种菇经济效益成为广大菇农普遍关心的问题,从如何提高菌棒抗逆能力、培养气生菌丝、适时促进气生菌丝倒伏、保护菌棒不受其他杂菌侵染方面进行了传统转色技术与人工控制安全转色技术对比试验,通过试验发现,人工控制安全转色技术可以明显提高中低海拔地区反季节栽培香菇转色的安全性,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在泰岭山脉以南和淮河流域的交叉地带,尤其豫西、豫南地区,大面积推广香菇小棚大袋立体培育花菇工艺,全力培育花菇,极大地提高了袋栽香菇的经济效益。仅河南泌阳,浙川等县已有4000万袋规模,产值近7亿元。由于此工艺不脱袋,故其菌袋转色管理与原脱袋转色出菇的管理有所差异,笔者对此工艺的转色管理进行了初步探索,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1供试材料 选用同一批栽培(原料、菌种一致)。基本同时长满的菌袋参与试验。生产用香菇菌种为L856。原料配方:桦栎木锯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  相似文献   

18.
香菇菌棒转色是出好菇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菇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的著名的食药兼用菌。香菇属于低温变温菌类,栽培中香菇菌棒或菌床的转色与转色后的惊蕈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环节。因为香菇菌棒转色与惊蕈工作是在香菇菌丝体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阶段的过渡中进行的,它受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的影响,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惟妙惟肖的作用,在栽培生产中要创造适宜的条件,才能避免香菇菌棒不转色、早产、群生、畸形的现象的出现。显而易见转色与惊蕈是香菇栽培管理中的关键环节。掌握好这个关键环节可以提高香菇的商品产量,保证香菇子实体产品质量,达到丰产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全天候”花菇生产技术克服了以往花菇生产中受雨、雪、雾等恶劣天气的影响 ,巧妙地变恶劣天气为有利因素 ,具有全天候特点 ,且花菇率达 10 0 % ,爆花、天白花菇等优质菇比例大幅度提高。1 出菇适期的选择菌袋培育 80天左右 ,转色为带有金属光泽的棕褐色或茶褐色 ,菌皮厚薄适当 ,具有较强韧性 ,是菌袋成熟的标志。当气温开始稳定在 5~ 18℃时为出菇适期。南阳地区以 11月 2 5日至 12月 5日开始出菇为宜 ,持续生产到翌年 3月。2 出菇管理技术2 .1 补水催蕾  1催蕾前要在培养室内把袋温提高到 2 7~2 8℃ ,保持 4天 ,增强菌丝分解能力 ,…  相似文献   

20.
孟庆国 《蔬菜》2011,(2):16-18
香菇菌棒发菌结束后,开始进入转色期,即菌丝由白色转变为棕褐色。转色是香菇生产中较为独特的现象,也是香菇菌丝由营养生长转向生殖生长的主要标志。正常转色不仅是高产优质的基础,还有保护菌棒免受病虫侵害和保持水分的作用,直接影响出菇时间的早晚、产量的高低、质量的优劣。因此,掌握转色的正确方法,明确转色异常原因,并掌握应对措施,对指导香菇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