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不同维生素C水平(添加量分别为0、500、1000、2000、4000mg/kg)的5种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19g左右的大口黑鲈45d,每个处理4尾,各处理3个重复,研究24h不同pH值胁迫下维生素C对大口黑鲈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酸性pH值(pH值为5.5)胁迫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促进大口黑鲈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在碱性pH值(pH值为10.5)胁迫下,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血清中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且随着饲料中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溶菌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显著上升。试验证明,维生素C作为抗应激增强剂能有效地提高大口黑鲈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从而提高其抗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制剂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形体指标、血清生化指标、肠道健康的影响,挑选750尾大口黑鲈,初均重为(7.14±0.11) g,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T0组大口黑鲈饲喂基础饲料,T1组、T2组、T3组、T4组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108 CFU/g植物乳杆菌LP-37、1×107 CFU/g戊糖片球菌PP-23、1×108 CFU/g LP-37+1×107 CFU/g PP-23以及1×106 CFU/g乳酸菌。试验期6周。结果显示,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摄食量显著高于T0组(P<0.05),且T4组显著高于其他试验组(P<0.05);各试验组饵料系数显著低于T0组(P<0.05)。各试验组大口黑鲈的肥满度、肝体比、肠宽度显著高于T0组(P<0.05)。各试验组大口黑鲈血清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T0组(P<0.05)。各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蛋白酶(PRS)、脂肪酶(LIP)及淀粉酶(AMY)活性均显著高于T0组(P<0.05)。...  相似文献   

3.
大口黑鲈维生素A需求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定大口黑鲈饲料中维生素A的需求量,本研究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量(0、1 000、2 000、3 000和4 000 IU/kg)的维生素A醋酸酯,配制5种不同维生素A含量(实测维生素A含量分别为415、1 406、2 755、3 501和4 646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粗蛋白质含量48.47%;总能18.15 M J/kg)。用上述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52.75±0.12)g的大口黑鲈49 d,每个处理设3个重复,每重复30尾鱼。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从415 IU/kg升高到2 755 IU/kg,试验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显著升高(P0.05);而随饲料维生素A水平的进一步增高,上述指标则呈平稳的趋势。随着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从415 IU/kg升高到3 501 IU/kg,鱼的肝脏中维生素A含量、肝脏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血清溶菌酶活性,头肾白细胞呼吸爆发活性、血清补体活性及血红蛋白含量显著升高(P0.05),而肝脏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随饲料维生素A水平的进一步增高,上述指标变化幅度较小。饲料中不同维生素A水平对鱼的血清总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压积的影响不显著(P0.05)。分别以增重率和肝脏维生素A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求得,大口黑鲈对饲料中维生素A的最适需求量分别为2 600和3 550 IU/kg;而以非特异性免疫为评价指标,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的最适需求量与以肝脏维生素A含量为评价指标所得出的需求量相近。本研究得出,大口黑鲈对饲料中维生素A水平的最适需求量为2 600~3 550 IU/kg。  相似文献   

4.
用6种不同维生素C水平(添加量分别为0、75、150、300、600、1200mg/kg的Vc-2-磷酸酯)的饲料喂养初始重(5.90±0.51)g的苗王云鲫30d,研究维生素C对异育银鲫生长及运输应激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600mg/kg维生素C,异育银鲫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饵料系数最低(P〈0.05)。生长试验后,每组用自制塑料袋网捞取苗王云鲫10尾,放入蛊水15L的塑料袋中,充入纯氧、打包,用皮卡车运输2h,试验鱼血清用于皮质醇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试验鱼血清皮质醇含量显著高于运输前水平(P〈0.05)。其中,试验Ⅰ~Ⅵ组苗王云鲫血清皮质醇含量分别为运输前的14.6、9.9、7.6、5.2、5.4和4.5倍;但随着维生素C添加水平的升高,血清皮质醇浓度逐渐下降,表明维生素C能显著降低运输应激引起的血清皮质醇浓度,有抗应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对大口黑鲈消化能力、血清代谢指标、肌肉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配制成维生素K3含量分别为0.78(K0组)、5.80(K5组)、10.82(K10组)、15.84(K15组)和20.85 mg/kg(K20组)的5种试验饲料,对初均重为(12.96±0.07)g健康大口黑鲈幼鱼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结果表明:添加维生素K3的各组胃和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均显著低于K0组(P<0.05)。K10组、K15组和K20组的表观消化率和蛋白质表观消化率显著低于K0组(P<0.05)。K20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血清总蛋白、白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必需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是随着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的增加,必需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呈增加的趋势。K15组的肌肉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其中C16∶1n7和C18∶1n5含量均较其他组显著升高(P<0.05)。肌肉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各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维生素K3可以改善大口黑鲈肌肉氨基酸组成,但当饲料中维生素K3含量≥5.80 mg/kg时会使大口黑鲈的消化能力下降,并且高剂量的维生素K3会改变大口黑鲈的蛋白质和脂质代谢。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研究5种等氮等能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对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Boone)生长、饲料利用、体组成成分及非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影响。试验选用平均初始体重为(0.069±0.005)g的凡纳滨对虾450尾,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组90尾,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以维生素A醋酸酯为维生素A源,用添加不同水平维生素A(添加量分别为0、18、365、4和72 mg/kg)的饲料喂养凡纳滨对虾,试验期11周。结果表明:在养殖前4周,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显著促进凡纳滨对虾的生长(P<0.05),提高其对饲料利用效率(P<0.05),而对对虾的成活率不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第11周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维生素A并不能显著影响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饲料利用效率和成活率(P>0.05)。维生素A对对虾体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影响显著(P<0.05),对对虾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维生素A对对虾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液红细胞数量的影响显著(P<0.05),饲料中未添加维生素A或过量添加(超过36 mg/kg)均导致血清中溶菌酶活力、酚氧化酶活力和血细胞总数显著下降(P<0.0 5),而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 5)。用折线回归模型分析饲料维生素A添加量与对虾增重率的变化关系,表明在试验前4周,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的适宜添加量为2 2.5 0 mg/kg;1 1周试验期间,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适宜添加量为1 8 mg/kg;以溶菌酶、酚氧化酶活力为指标,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维生素A最适添加量为5 9.5 1 mg/kg。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评价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肌肉品质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养殖过程中冰鲜组大口黑鲈全程投喂冰鲜杂鱼,饲料组大口黑鲈全程投喂大口黑鲈专用人工配合饲料。在商品鱼上市前,冰鲜组和饲料组各随机采集6尾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再各随机采集6尾用于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冰鲜组(0.01≤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高于冰鲜组(P0.01),血清中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低于冰鲜组(P0.01)。冰鲜组大口黑鲈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饲料组(0.01≤P0.05),且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饲料组。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亚油酸(C18∶2)含量极显著高于冰鲜组(P0.01)。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冰鲜组大口黑鲈肌肉营养品质特别是蛋白质品质及氨基酸组成要优于饲料组,且健康状况也优于饲料组,但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亚油酸含量较冰鲜组极显著升高。因此,大口黑鲈的人工配合饲料配方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来满足消费者对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丁酸梭菌(CB)或丁酸钠(SB)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幼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肝脏免疫、抗氧化能力以及低氧应激的影响。试验配制3种等氮(50%)和等脂(9%)的饲料,分别为基础饲料(Con)、基础饲料中添加10 mL/kg的CB的试验饲料、基础饲料中添加1.0 g/kg的SB的试验饲料。选取体重为(5.02±0.01) g的大口黑鲈360尾,随机分为3组,分别饲喂3种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鱼,开展8周的养殖试验,随后进行低氧应激试验。结果显示:1)与Con组相比,CB组增重率(WGR)和蛋白质沉积率(PDR)显著提高(P<0.05),CB组饲料系数(FCR)显著降低(P<0.05)。与Con组相比,CB组肠体比(ISI)显著增加(P<0.05)。2)与Con组相比,SB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和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降低(P<0.05),CB组和SB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SB组血清葡萄糖(GLU)含量显著升高(P<0.05)。3)与Con组相比,饲...  相似文献   

9.
氨氮污染是水产养殖中重要的污染物,因此提高鱼体抗污染应激能力至关重要。本试验采用不同维生素C含量的饲料饲喂圆斑星鲽幼鱼,探究饲料维生素C含量对圆斑星鲽幼鱼抗氨氮胁迫能力的影响。试验在(12.5±1.5)℃的水温下进行,选择体重为(38.0±0.8)g的健康圆斑星鲽幼鱼,随机分为7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分别投喂维生素C含量为10.2(对照)、249.1、402.8、616.2、769.5、909.4和1 177.8 mg/kg的试验饲料8周。投喂试验结束后,从每个重复取10尾鱼,用20 mg/L的氨氮胁迫24 h。结果表明: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在饲料维生素C含量达到769.5 mg/kg时,肝脏和肌肉中维生素C积累达到饱和,再继续升高饲料维生素C含量,肝脏、肌肉中维生素C含量不再显著升高(P0.05)。除1 177.8 mg/kg维生素C组外,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圆斑星鲽幼鱼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除616.2 mg/kg维生素C组血清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P0.05)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CAT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5),但添加维生素C可以减少降低的幅度。无论是氨氮胁迫前还是氨氮胁迫后,各维生素C添加组鳃丝Na+/K+-ATP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氨氮胁迫使对照组及909.4和1 177.8 mg/kg维生素C组鳃丝Na+/K+-ATP酶活性显著降低(P0.05),其他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葡萄糖和乳酸含量显著升高(P0.05),对照组血清中皮质醇含量显著升高(P0.05)。此外,氨氮胁迫使各组血清中总铁结合力显著降低(P0.05)。综合各项测定指标,圆斑星鲽幼鱼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在402.8~616.2 mg/kg时可有效提高机体抗氨氮胁迫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为观察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在云纹石斑鱼(Epinehelus moara)幼鱼抗氨氮胁迫中的作用,试验配制了维生素E水平分别为11.09、47.52、91.38、134.57、178.92 mg/kg的试验饲料,饲喂初始体重为(15.6±0.2)g的云纹石斑鱼幼鱼56 d后进行6 h氨氮胁迫,测定其血清葡萄糖(GLU)、乳酸(LD)、皮质醇(COR)、丙二醛(MDA)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肝脏SOD活力和MDA含量对氨氮胁迫的响应。每个维生素E水平设3个网箱(重复),每个网箱放养20尾鱼。结果显示:各组血清中GLU含量在饲喂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氨氮胁迫后血清中GLU含量随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氨氮胁迫后血清中LD含量与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呈反比,并在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达到47.52 mg/kg之后维持稳定。氨氮胁迫后各组血清中COR含量都有显著升高(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达到47.52 mg/kg后,饲喂56 d后再氨氮胁迫对血清和肝脏中SOD活力不产生显著影响(P0.05)。血清中CAT活力在饲喂后和氨氮胁迫后均有下降的趋势,当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达到或超过91.38 mg/kg时不论饲喂后还是氨氮胁迫后,血清中CAT活力变化都不显著(P0.05)。在低维生素E水平(11.09和47.52 mg/kg)下,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在氨氮胁迫后均呈显著上升(P0.05);在高维生素E水平(91.38、134.57、178.92 mg/kg)下,血清和肝脏中MDA含量在氨氮胁迫后没有产生显著差异(P0.05)。在饲料维生素E水平达到或超过91.38 mg/kg时,饲喂后血清中GSH-Px活力均显著上升(P0.05),氨氮胁迫后血清中GSH-Px活力则无显著变化(P0.05)。在饲料维生素E水平达到或超过47.52 mg/kg时,血清T-AOC在饲喂后呈现显著升高(P0.05),而氨氮胁迫后又出现下降的趋势。由此得出,在本试验条件下,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与云纹石斑鱼幼鱼的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具有相关性,饲料中维生素E水平达到或超过91.38 mg/kg可有效地提高云纹石斑鱼幼鱼的抗应激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在原配方饲料基础上,用L-晶体亮氨酸调节5种饲料亮氨酸水平(1.91%~2.74%),喂养青虾8周后,不同水平的亮氨酸对血清中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但对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酚氧化酶(PO)的活力有显著影响(P〈0.05),没有额外添加亮氨酸的饲料组各种酶活力显著低于其余各组,表明了饲料中亮氨酸水平对青虾非特异性免疫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酵母提取物(YE)对大口黑鲈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和免疫力的影响。选取360尾初重为(14.05±0.28)g的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CON组、YE2组、YE4组、YE6组分别配制YE水平为0、2 000、4 000、6 000 mg/kg的4组等氮(约49%)等脂(约11%)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YE6组大口黑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CON组(P<0.05),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CON组和YE2组(P<0.05)。YE4组和YE6组大口黑鲈肠道中蛋白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CON组与YE2组(P<0.05)。YE6组大口黑鲈前肠的肌层厚度和绒毛高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YE4组和YE6组大口黑鲈肠道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5(IL-15)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显著低于CON组(P<0.05);所有YE组大口黑鲈肠道中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和雷帕霉素靶蛋白(TOR)的表达量显著高于CON组(P<0...  相似文献   

13.
试验采用单因素设计方法,旨在研究饲料中维生素E不同添加量对吉戎兔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维生素E的添加量有4个水平,分别是0、20、40和60 mg/kg.试验选用吉林大学吉戎-Ⅱ獭兔原种场72只50日龄体质量相近的生长獭兔(公母各半),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只兔.测定的指标分别为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的质量浓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溶菌酶的活力和补体C3蛋白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Ⅳ组的IgG质量浓度极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Ⅳ组的SOD活力极显著高于Ⅰ、Ⅱ和Ⅲ组;Ⅲ组的溶菌酶活力显著或极显著高于Ⅰ和Ⅱ组,Ⅳ组显著高于Ⅱ组,与Ⅰ和Ⅲ组差异不显著;各组间差异不显著.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处于40~60 mg/kg时,IgG的质量浓度、SOD的活力和溶菌酶的活力均处于较高水平.由此得出,维生素E不同添加量对吉戎兔体液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具有影响,其适宜添加量在40~60 mg/kg.  相似文献   

14.
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使用猪肉粉部分替代鱼粉或鸡肉粉对全养殖周期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的影响。以含20%秘鲁日本级鱼粉和22.6%鸡肉粉为对照组(标记为C),使用猪肉粉8%、16%分别替代鱼粉(分别标记为FM8、FM16)或鸡肉粉(分别标记为PM8、PM16),按照等氮等能原则制作5组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将2500尾初始体重55 g的大口黑鲈随机分为5组,饲养186 d,期间取样3次,养殖阶段分为60 d(D60)、122 d(D122)、186 d(D186)。结果表明,整个养殖周期,各实验组较对照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P>0.05)。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方面,FM8在D 60养殖阶段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利用方面,各实验组较对照组饲料系数在D60和D122养殖阶段无显著差异(P>0.05);在D186阶段随猪肉粉使用水平升高,饲料系数提高,FM16和PM16组显著高于C组和FM8组(P<0.05)。替代后,全养殖周期,C组大口黑鲈肥满度均高于其他各组,在D186阶段,FM16组和PM16大口黑鲈肥满度显著低于C组(P<0.05);各组...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究饲料中添加桑叶低聚糖(MLO)对大口黑鲈生长性能以及肠道消化酶活性、免疫功能和菌群的影响。试验选择平均初始体重为(26.89±1.16) g的大口黑鲈幼鱼45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的基础上添加0.5%和1.0%MLO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0 d。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饲料系数(FCR)和脏体比(VSI)显著降低(P<0.05),1.0%MLO组肝体比(HSI)显著降低(P<0.05)。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α-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试验组肠道绒毛高度、绒毛宽度和肌层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菌群Sobs指数、ACE指数和Chao1指数显著降低(P<0.05);0.5%MLO组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1.0%MLO组(P<0.05)。在门水平上,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大口黑鲈肠道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肠道...  相似文献   

16.
为评估新型植物提取物添加剂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生长、抗氧化及糖代谢的影响,配制基础饲料并添加0、1 500 mg/kg和3 000 mg/kg的新型植物提取物添加剂以生产3种试验饲料[S1(对照组)、S2组和S3组],分别投喂3组(共225尾)初始重量为(7.50±0.23)g的大口黑鲈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新型植物提取物添加剂显著提高了大口黑鲈增重率(WGR)和存活率,并降低了饲料系数(FCR)(P<0.05)。血浆总蛋白(TP)、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含量随新型植物提取物添加剂添加而升高,S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2组(P<0.05),低密度脂蛋白(LDL)和白蛋白(ALB)S3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新型植物提取物添加剂添加量升高显著下降(P<0.05)。肝脏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和1β(IL-1β)在S2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量在S3组显著下调(P<0.05)。肝脏过氧化...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酶制剂对刺参生长、体成分、免疫能力及氨氮胁迫下免疫酶活力和热休克蛋白70含量的影响。试验共配制粗蛋白质含量为20%的试验饲料5种,首先配制不含酶制剂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然后分别以0.04%木聚糖酶、0.10%纤维素酶、0.01%淀粉酶和0.15%复合酶(由0.04%木聚糖酶、0.10%纤维素酶和0.01%淀粉酶组成)等量替代基础饲料配方中的α-淀粉。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体重(4.02±0.04) g 的幼参40头。试验期为56 d。结果表明:1)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复合酶组的增重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17.38%(P<0.05)、7.63%(P<0.05)、1.88%(P>0.05)和20.75%(P<0.05),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了0.25%/d(P<0.05)、0.03%/d(P<0.05)、0.01%/d(P>0.05)、0.30%/d(P<0.05)。2)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显著提高了刺参体壁粗蛋白质的含量( P<0.05),添加纤维素酶、淀粉酶和复合酶显著提高了刺参体壁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的含量( P<0.05)。3)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和复合酶显著提高了体腔液中过氧化氢酶的活力( P<0.05);添加淀粉酶显著提高了体腔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 P<0.05)。4)在120 h氨氮胁迫过程中,各组体腔液中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活力及热休克蛋白70含量基本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除纤维素酶组外,其余加酶组体腔液中热休克蛋白70含量的最大值均高于对照组。综上,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或其复合酶均能显著促进刺参生长,改善体成分,提高免疫能力,木聚糖酶的促生长作用更明显,而淀粉酶的促免疫作用更明显。氨氮胁迫下,饲料中适量添加木聚糖酶、纤维素酶、淀粉酶或其复合酶均能使刺参更迅速和强烈地表现出免疫抵抗反应。  相似文献   

18.
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及鱼体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添加不同水平植酸酶(0、500、1000、1500U/kg)的饲料喂养初始体重为23g左右的大口黑鲈56d,研究植酸酶对大口黑鲈生长及体营养成分的影响。试验分4组,1组为对照组(不添加植酸酶),2~4组为试验组(分别添加植酸酶500、1000、1500U/kg)。结果显示,饵料中添加1000U/kg植酸酶能显著促进大口黑鲈的生长,降低饵料系数;肝体指数随植酸酶添加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4组的大口黑鲈肝体指数最低,与对照组相比呈显著性差异(P<0.05);添加植酸酶对大口黑鲈肌肉营养成分无显著性影响(P>0.05)。试验证明,植酸酶能有效提高大口黑鲈的生长与降低肝体指数。  相似文献   

19.
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氯化胆碱、肌醇和胆汁酸,以基础饲料为对照组饲喂鲤鱼,观察抗应激添加剂对鲤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经过60d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①3种物质的添加均有良好的促生长效果,其中氯化胆碱组、肌醇组和胆汁酸组的增重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②3种物质中,肌醇和胆汁酸的添加对提高鲤鱼的免疫力作用更明显,其中肌醇能显著提高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溶菌酶(LSZ)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P<0.05);胆汁酸的添加可以显著提高溶菌酶(LSZ)的活性(P<0.05),显著降低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的活性(P<0.05);氯化胆碱的添加可以显著降低鲤鱼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活性(P<0.05)。  相似文献   

20.
研究旨在探讨不同木薯淀粉水平对全养殖周期大口黑鲈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和形体指标的影响。使用木薯淀粉8%、11%、15%制作3组饲料,在池塘网箱中将2250尾初始体重46 g的大口黑鲈按照木薯淀粉水平随机分为3组,饲养192 d,期间取样3次,养殖阶段分为63 d(D63)、134 d(D134)、192 d(D192)。结果表明,整个养殖周期,15%木薯淀粉组大口黑鲈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最低,其中在D63和D192养殖阶段,显著低于8%木薯淀粉组(P<0.05);11%木薯淀粉组在D63和D134养殖阶段,生长表现与8%木薯淀粉无显著差异(P>0.05),在D192养殖阶段,11%木薯淀粉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8%木薯淀粉组(P<0.05)。整个养殖周期,随着木薯淀粉水平的提高,大口黑鲈饲料系数升高,大口黑鲈脏体比、肝体比和白肝比例升高。综合大口黑鲈生长、饲料利用等指标,建议350 g以内和350 g以上的大口黑鲈饲料中木薯淀粉的使用量分别不超过11%(饲料淀粉含量11.48%)和8%(饲料淀粉含量9.4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