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马伦贝格病毒是最近在欧洲发现的新病毒,主要通过蠓和/或蚊子传播。本文介绍了OI E最近公布的施马伦贝格病技术资料,包括病原、流行病学、事件经过、诊断方法以及防控措施等内容。  相似文献   

2.
施马伦贝格病是一种由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感染引起的新发病毒病。因最早在德国西部城镇施马伦贝格的病牛血液样品中分离到病毒而暂被命名。目前,荷兰、比利时、德国、英国、法国等欧盟国家相继报告牛、绵羊和山羊等反刍家畜中发生或存在这种疫病。鉴于我国与欧盟国家之间的反刍动物活体、遗传物质(胚胎、精液等)、动物产品(肉、奶、毛、骨、蹄、角等)贸易频繁,对该疫病开展深入研究,进一步揭示其病原特性、流行病学特征及介绍其在欧洲流行与防控现状显得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根据GenBank公布的施马伦贝格病毒S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施马伦贝格病毒S基因重组克隆质粒作为阳性对照,经各反应条件的优化以及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试验,建立了施马伦贝格病毒套式RT-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可特异性的检测施马伦贝格病毒,且与BTV、EHDV、AKV、BVDV、IBRV等其他病毒的核酸不发生交叉反应。每个反应可检测到相当于6.65×102 copies/μL施马伦贝格病毒重组克隆质粒。与传统的病毒分离及血清学方法相比较,不但耗时短(仅需5h),而且费用低廉。本研究建立的套式RT-PCR方法具有特异、敏感、重复性好、快速、费用低廉等优点,是施马伦贝格病毒快速初筛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4.
施马伦贝格病是2011年11月首次在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反刍动物中发现的,由布尼亚病毒科正布尼亚病毒属的新成员--施马伦贝格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主要危害绵羊、牛、山羊和野牛。作者对新近发现的施马伦贝格病的发生历史、流行情况、临床症状、病原学、流行病学、病理变化、诊断方法等作一综述。在欧洲施马伦贝格病疫情蔓延迅速,严重危害反刍动物健康,威胁畜牧业生产安全,已经引起欧盟和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高度关注。中国是农业和畜牧业的生产与贸易大国,且中欧农产品贸易往来频繁,应保持高度警惕性,适时采取必要的限制措施,严防这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传入。  相似文献   

5.
施马伦贝格病是2011年11月首次在德国北莱茵一威斯特法伦州的反刍动物中发现的,由一种新的布尼病毒,布尼病毒科,布尼病毒属的新成员一施马伦贝格病毒引起的一种新发动物传染病,主要感染猪、牛、羊和野牛,主要通过蠓传播。会造成动物精神不振、体质下降、厌食和腹泻等临床症状。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与西班牙反刍动物遗传物质(精液)贸易的日益频繁,施马伦贝格病毒存在随精液传入我国的潜在风险,从而对我国动物卫生安全构成了威胁。本研究采用定性评估方法,基于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风险评估框架,对施马伦贝格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公共卫生学意义、诊断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在此基础上,从畜群疫病流行风险、精液带毒风险、带毒精液漏检风险3个方面,对产自西班牙的牛精液传带施马伦贝格病毒的风险进行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通过采取适当的风险管理和检疫措施,可以将西班牙牛精液传带施马伦贝格病毒风险降低为"低"。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防范施马伦贝格病的传入,了解其流行趋势.以2011年-2012年的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官方疫情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对疫病传播的时空数据进行初步分析.经过评估表明,该病在每年7月~9月传播速度最快,虫媒传播是其主要传播方式;自然传入中国的风险较高,自然条件下通过虫媒传播的速度约800 km/年,经反刍动物通道传入中国约需2年~3年时间.中国应密切关注施马伦贝格病疫情的发展态势,积极开展防控技术研究,并加强重点区域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口岸施马伦贝格病快速、准确、高通量检测需求,建立一种基于RT-PCR及焦磷酸测序技术平台的施马伦贝格病检测方法。本研究针对施马伦贝格病毒基因组RNA的S、M和L三个基因节段保守区域利用焦磷酸测序软件PyroMark Q96ID分别设计RT-PCR扩增引物及焦磷酸测序引物,以人工合成的SBV重组质粒为模板分别建立了SBV S、M、L基因的PCR-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比较三基因的PCR扩增结果以及测序分析结果,结合特异性检测结果,最终确定以M基因作为靶基因建立的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效果最好,并以德国FLI提供的SBV(BH80株)RNA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验证,通过对测得序列的比对分析可确定为施马伦贝格病毒,这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好、特异性强,可以用于施马伦贝格病毒基因序列水平上的精准检测鉴定。  相似文献   

9.
拟建立施马伦贝格病毒(SBV)S基因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用于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的快速检测和确诊。通过对公开发表的SBVS基因序列与布尼病毒科其他11种病毒S基因进行比对,找出不同病毒变异区域集中且变异区域两侧保守的序列片段,基因合成,体外转录,作为基因扩增模板。在特异性变异序列两端的保守区域设计扩增引物,进行RT-PCR扩增。在保守区域设计双向测序引物,对RT-PCR产物进行双向焦磷酸测序。通过比对测序结果,确定是否为SBV核酸序列;优化条件,确定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建立SBVS基因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结果:建立的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扩增基因片段长度为166bp;敏感性为可检测到104个拷贝;每一条测序引物可准确测出50bp左右核酸序列,双向测序可准确测出100bp左右核酸序列,具有较好特异性,完全满足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确诊要求;重复测序3次,均能准确测出100bp左右核酸序列。本研究建立的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焦磷酸测序检测方法,可用于施马伦贝格病毒病的检测和确诊,整个检测过程可在1d内完成,大大缩短了确诊时间。  相似文献   

10.
2011年11月在德国西部城镇施马伦贝格检测出一种新型病毒,以其首次阳性病毒标本检出的地名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该病毒能够感染牛、山羊、绵羊等家畜并引起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导致动物早产或难产。继德国之后,荷兰、比利时、法国、卢森堡、意大利、西班牙等欧盟8个国家的牛羊等家畜中证实出现疫情。由于现阶段缺乏有效疫苗,被感染牛、羊数量仍在继续上升,引起世界范围内对此病毒的关注,本文就施马伦贝格病毒的危害及在欧洲的传播情况作如下简述,以期为进出口检疫部门和动物引种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施马伦贝格病毒是近期在奶牛血液中检测到的一种新型病毒,主要感染猪、牛、羊和野牛,主要通过蚊子、蠓传播。会造成动物精神不振、体质下降、厌食和腹泻等临床症状。本文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控等方面对该病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2011年11月在德国西部城镇施马伦贝格镇牛场中发现一种未知的,主要感染绵羊、山羊、牛等反刍动物的新型病毒性动物传染疾病。感染动物出现高烧达40℃、精神不振、产奶严重下降、多功能衰竭、腹泻、厌食、怀孕母畜流产、死胎或畸形等临床症状。德国研究人员利用分离的病毒进行鉴定证实该病毒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被命名为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  相似文献   

13.
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以及诊断防治等方面对新发现的施马伦贝格病进行了介绍,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控制其传播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施马伦贝格病因最早于2011年11月发生于德国西部城镇施马伦贝格(Schmallenberg)而得名.该病主要感染绵羊,也感染山羊、牛和野牛.染病动物出现发热、腹泻、食欲不振、产奶量下降,并引起怀孕母畜流产、死胎或胎儿畸形.该病经媒介昆虫传播,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在反刍动物中迅速蔓延,至今已在德国、荷兰、比利时、英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等国得到确诊,给欧洲相关国家的畜牧业生产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截至2012年5月,已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个国家宣布对施马伦贝格病疫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采取限制措施.虽然目前人们对该病的了解和认识还很不够,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但作为兽医工作者,及时了解该病的有关情况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网站信息对该病进行介绍,希望对兽医工作者了解该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施马伦贝格病毒病(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一种新发现的动物传染病,因于2011年底在德国施马伦贝格镇首次发现而临时得名,随后蔓延于西欧(包括比利时、法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英国和丹麦),并分别在奥地利、波兰、瑞典和芬兰等国的牛、山羊、绵羊中检测到抗体。遗传分析显示该病毒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正布尼亚病毒属(Orthobunyavirus)西姆布血清群病毒(Simbu serogroup viruses)的亲缘关系最密切,西姆布血清群病毒是已知的反刍动物病原,可通过节肢动物媒介(蚊、蠓)传播。施马伦贝格病毒病有2种不同的临床症状:成年牛出现短暂轻微/温和的病症(产奶量减少、发热、腹泻)和新生哺乳动物(牛、羊)死产和先天缺陷。因为同群类似的病毒不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也无该病毒致人发病的证据,但现阶段尚不能完全排除。尽管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和疫苗,但因已有类似病毒(赤羽病)的疫苗,疫苗接种应是控制该病的可能选项。因施马伦贝格病毒是一种新发现的病毒,许多方面尚不清楚,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正>施马伦贝格病毒(Schmallenberg virus,SBV)是2011年底新发现的一种可致牛羊腹泻、产奶下降或新生幼畜死胎、畸形胎的媒介昆虫传染病。该病首次在德国发现,随后在欧洲反刍动物中迅速蔓延。为防止该病传入,我国于2012年5月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农业部联合发布《关于防止施马伦贝格病传入我国的公告》(联合公告2012年第67号)~([1]),明确规定对来自欧盟疫区的牛精液、牛胚胎、羊精液以及羊胚胎实施严格  相似文献   

17.
《畜牧与兽医》2014,(6):121-123
施马伦贝格病是近年来流行于欧洲的新型动物疾病,已对欧洲的反刍动物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病原特点、流行病学,症状与诊断等方面进行了简要介绍,重点收集了该疾病截止目前在欧洲地区的发生与流行现状,旨在更好阐述疾病发生、发展新特点,为我国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储备,针对性地开展该疾病的边境防控,保障国民公共卫生安全,促进畜牧产业健康发展提供积极指导。  相似文献   

18.
2012年5-6月,全球发生的重大动物疫病主要有禽流感、口蹄疫、蓝耳病、新城疫、布鲁氏菌病、炭疽、水泡性口炎和新发的施马伦贝格病等。全球禽流感疫情流行趋势减缓,仅柬埔寨复发1起家禽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柬埔寨、中国香港和埃及各发现1例人禽流感病例。口蹄疫继续在亚非地区流行,泰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中国台湾、越南、博茨瓦纳发生口蹄疫疫情。此外,以色列、意大利再次发生新城疫,美国继续发生水泡性口炎,比利时发生布鲁氏菌病,乌克兰、哥伦比亚发现炭疽,越南蓝耳病疫情蔓延,丹麦首次发现施马伦贝格病。  相似文献   

19.
@@ 2013年2—3月,全球发生的重大动物疫病主要有禽流感、蓝耳病、古典猪瘟、新城疫、结节性皮肤病、牛布病和施马伦贝格病等。禽流感疫情继续保持高发态势。印尼、柬埔寨、印度、越南、缅甸、埃及、墨西哥发生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德国、荷兰、意大利、澳大利亚发现H5、H7亚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柬埔寨、埃及新出现3人感染禽流感病毒死亡。全球发生的其他动物疫情还有,越南蓝耳病疫情复发,拉脱维亚继续发现野猪感染古典猪瘟,以色列继续发生新城疫,智利监测发现牛布病,巴勒斯坦首次发现结节性皮肤病,欧洲地区继续流行施马伦贝格病等。  相似文献   

20.
作者从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对2011年秋欧洲大部分地区暴发的新型传染病——施马伦贝格病进行全面综述,重点总结了此病的诊断方法,为对此病的发病机理、感染机制和其他新型检测技术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