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草地农业”,简称草业,是兼顾生态和生产、粮食和饲料,适应时代发展,迎接城乡统筹,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型农业系统,也是破解我国传统“耕地农业”发展难题、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里程碑式转变。“草地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众多层面。为了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本研究提出构建“草地农业智库”,基于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构建“草地农业智库”信息系统,巩固现有研究成果,凝聚研究合力,对国内外草业信息做适时收集、分析,使之成为草业的“神经系统”以供社会共享。“草地农业智库”应具有独立性、科学性、时效性和建设性,为一线生产,科研院所和政府机构提供服务的智力平台,对我国草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助力中国农业从传统“耕地农业”向粮草兼顾的“草地农业”转型。  相似文献   

2.
吴渊  高颂  高雅灵  林慧龙 《草业学报》2018,27(10):171-182
新时期下,保障我国畜产食品供给安全是保障我国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适度进口”是保障我国畜产食品供给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才算“适度进口”,需对畜产食品进口的相关风险进行分析方可评判。运用进口依赖性评价模型对我国猪肉、鸡肉、羊肉、牛肉、鲜牛奶的进口依赖性风险进行分析发现,上述5种畜产食品均存在进口依赖性风险。其中,猪肉的风险来自美国、德国、丹麦、西班牙和加拿大;鸡肉的风险来自美国、巴西、阿根廷和波兰;羊肉的风险来自澳大利亚、新西兰和乌拉圭;牛肉的风险来自乌拉圭、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加拿大;鲜牛奶的风险来自德国、法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为降低我国畜产食品进口依赖性风险,短期内应采取畜产食品进口市场多元化策略以及用进口饲草料替代进口畜产食品的进口方式;长期应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草地农业,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粮改饲”政策推行以来,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奶业振兴。伴随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发生,粮食安全问题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进而引发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草畜平衡,增加肉、蛋、奶市场供给,优化居民膳食营养结构。为此,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粮食与饲草种植及市场供求。目前来看,河北省粮食种植面积在“红线”以上,饲草生产无法满足省内养殖业需求,同时,城乡居民对肉、蛋、奶的摄入仍未达到膳食营养标准。为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及居民营养结构,提出推广新型种植模式、加强政策引导、创新生产技术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河北省粮—饲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食物、食物链、食物网以及由此构成的营养级组成"食物系统".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食物系统既是能的载体也是能的流程,它将能异化为社会产品--食物.食物的生产和消费过程决定性地作用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国对食物=粮食=谷物的传统概念,形成畸形的食物结构.畸形的食物结构又导致畸形的农业结构,两者互为因果,酿成我国农业所面临的艰难处境.其性质属悖离生态系统基本规律的"系统相悖",非枝节措施所能解决.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不能离开食物系统的全面开发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全面改造.草地农业系统是食物生产与生态建设兼顾的生态农业系统.它的4个生产层,即前植物生产层、植物生产层、动物生产层和后生物生产层的全面开发建设,适应我国人民食物成分中动物性食物的成倍增长,谷物需求大幅度下降的趋势,并从多方面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草地农业,预期可以新增土地资源0.79亿hm2农田当量,可满足我国食物中长期规划7亿t食物当量的目标,其中2亿t口粮和5亿t非口粮.农民增收为目前的1.15倍.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农业对谷物高产的追求导致土地的过度使用、许多不宜农用的土地被开垦为农田,因而改变耕地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对食物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以甘肃省为例,通过分析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和总产量三者的相关性、甘肃省粮食供给和需求情况以及不同比例的耕地转变为牧草地时的食物产出效益,来探索耕地转化为牧草地的必要性及其对食物安全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草具有必要性,一是因为传统农业粮食增产的空间十分有限,二是因为食物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口粮消费量递减。当15%的耕地转变成牧草地时,较低生产力(3 t·hm-2)、中等生产力(6 t·hm-2)、较高生产力(10 t·hm-2)水平下的总食物当量变化分别为:减少2.3%、增加2.6%、增加16.8%。因此,退耕还草发展草地农业可以实现土地的最大效用并持久地服务于食物安全。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非洲猪瘟疫苗毒株、变异毒株、野毒株并存背景下,只做好外部生物安全已不足以达到防控非洲猪瘟的目的。因疫苗毒株隐蔽性强、检测难度大,不知道通过引种是否会将疫苗毒株带到猪场。因此,未来猪场生物安全不能只关注场外生物安全,更重要的是要运用“以猪为本”的“1237”P氏生物安全立体非洲猪瘟防控体系,即在做好“控五流”等外部生物安全的同时,更要关注饮水安全、注重猪的自身健康度、提高猪的非特异性免疫力,才能实现“与非共存,与蓝共舞”。所谓“立体防控”是指全方位的防控,而不是仅仅针对猪场大门的传统生物安全防控。  相似文献   

7.
夏颖  夏尊群 《中国猪业》2021,16(3):36-37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和消费国,生猪生产在我国食品和居民“菜篮子”供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生猪稳产保供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以安徽省怀宁县域内当前生猪生产情况为基础,调研与分析了生猪价格下降对生产的影响及其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建议,对生猪生产、流通、管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 在“大北农模式”人才培养的基础上, 加强与企业的深层次合作, 将人才培养分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能力”3个层次。通过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校企共建考核评价机制、专兼结合“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立, 创建了具有特色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形成“校企一体、产学并举、工学结合”的办学特点, 实现了“能养会繁、会繁能防、会防能治、会治能销、会销能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马属动物生产学是传统主要养马区农业科学类院校动物科学专业的重要专业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基于该课程的开设现状,分析其在高校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难题,阐释了开展“产学研”合作模式教学的必要性。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针对马产业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结合学院其他相关课程实践经验,通过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重构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搭建实践平台,构建了适宜于马属动物生产学课程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模式,为培养适应新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应用马产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发展不平衡,液态奶产销量占比过重,大量干乳制品需要进口。本文基于2016—2020年乳制品的消费结构占比,分析了我国目前乳制品的发展阶段、各乳制品的进口量对比,并结合乳制品新产业政策及理化性质分析预测乳制品市场的新走向;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关于食物营养的评价模型,计算各乳制品得分以评估其营养素含量高低。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乳制品消费结构正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渡,我国奶酪制品的市场需求前景大;目前,我国大部分奶酪制品依靠进口,但国外奶酪制品的口味不被我国大部分消费人群接受。因此,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口感好的干乳制品在中国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同时,我国消费者正从“喝奶”向“吃奶”转变;对乳制品的现状及营养成分进行分析,可指导适合我国消费者的新产品研发。  相似文献   

11.
粮草兼顾型畜牧业饲草料发展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持续增长,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粮食需求随之剧增,肉、蛋、奶等畜禽产品的消费也不断增长,人们对畜产品的需求决定着农业发展的方向。本文介绍了我国粮草兼顾型畜牧业发展的主要背景,简述了传统畜牧业和粮草兼顾型畜牧业对饲草料需求的异同,并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畜牧业发展的方向:1)针对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改变对农业结构发展模式的影响,提出现阶段发展草地农业,进行广泛的系统耦合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保障,是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之路;2)结合我国现阶段畜牧业发展现状,指出将牧草或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利用纳入到农业生产体系当中,通过粮―草―畜有机结合,建立起土地―植物―动物产品完整的产业链条来满足消费者食物需求;3)建议通过增加优质牧草日粮比例、发展草食家畜、建设信息自动化等具体措施,来促进、引领和保证粮草兼顾型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食物供需格局变化和光温水资源战略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黔 《草业学报》2010,19(2):1-6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城乡食物需求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形势。随着城乡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我国粮食供应格局也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光温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农业领域科学发展面临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为了保证我国食物安全,应在保护和建设1.07亿hm2(16亿亩)基本农田的同时建设0.67亿hm2(10亿亩)栽培草地,像种植粮食一样精心栽培牧草,应制定南方山地建设规划,综合部署生态综合治理专项、农业综合开发专项和生态畜牧业扶贫专项,把南方草地畜牧业发展放在与粮食生产同样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3.
农区种草是改进农业系统、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从耕地、粮食与人口关系分析,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巨大挑战,其中人的口粮中长期预测不过2 亿t,我国自给无虑,而饲料等非口粮用粮达5 亿t,现有耕地农业系统难以承担。而国际粮食市场容量不足,价格波动过大,不可依赖。数量巨大的饲料用粮需求是对我国的粮食安全真正严重的威胁。中国未来粮食安全必须向动植物产品并重型食物结构转变,进行新的食物生产与消费结构的调整是面对国际粮荒的长期战略。农区草业是将牧草引入传统耕地农业,在保证谷物生产水平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光、热、水、土等资源,在大幅度提高第一性生产的生产效率的同时,又为第二性生产提供优质、充足、廉价的饲料资源,以先进养殖业,提高饲料报酬率,提高草食型畜禽等节粮产品的比重,以保证动物性食品的充分发展而不加重谷物生产负担。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无可替代。我国农区尚有4 968.5万hm2的土地资源发展农区草业,发展空间巨大。发展农区草业将酝酿一次对耕地农业的革命,不仅为改进农业系统提供最初的动力,而且可发掘农区草地资源,解放巨大食物资源潜力,实现人-畜分粮,是保证粮食安全的重大步骤。  相似文献   

14.
我国动物生产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岚  侯扶江 《草业学报》2016,25(1):230-239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是GDP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地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将草地与家畜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合理收获植物和动物产品。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包含4个生产层,其中动物生产层是重要的生产效益来源。所以动物生产的发展对于我国草地农业意义重大。本文通过对1992年至2011年31个省(市)的动物生产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动物生产GDP与农业GDP的比重呈增长趋势。动物生产的发展趋势基本可分为4个阶段,1992至1995年,1996至2004年,2005至2008年,2008至2011年,这与国家出台的各项农业政策有关。第二,从动物生产发展的趋势角度方面,农业大省也是动物生产大省。其他地区由于动物生产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小或者动物生产转化的经济效益低,所以动物生产GDP相对小。第三,动物生产增速最快地区大部分为农业大省,这可能是由于粮食生产促进动物生产的发展。第四,动物生产GDP与其他经济指标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因资源禀赋及政策的不同,使各个省市情况迥异。综上所述,我国动物生产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政府需要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大力支持草地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蚯蚓可消除畜禽废弃物公害,可为养殖业提供优质蛋白质原料和治疗多种畜禽疾病,有利于建立农业良性结构,实现农牧结合。因此,以蚯蚓为链条的生态循环农业是促进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南方地区粮食短缺的原因,以西南岩溶山地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东南常绿阔叶林-丘陵灌丛草业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南方地区粮食的供给和需求状况。结果表明,从2000年至2009年10年间,我国南方地区的粮食产量基本稳定在22000万t左右,口粮消费量逐年下降,从2000年的13850万t减少到2009年的10677万t,因此口粮需求不是导致南方地区粮食供不应求的原因。2009年,南方地区饲料用粮7991.6万t,占南方地区粮食总产量的33.9%;工业用粮6234.1万t,占粮食总产量的26.8%。口粮、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构成了南方地区粮食总需求的三大部分,其中非食用粮约占据粮食总需求的57.3%,是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2009年粮食供需差额至少为1419.3万t,这意味着2009年北方地区向南方地区至少调运了1419.3万t粮食,存在巨大的运输成本和机会成本,同时浪费了283.9万m3的虚拟水资源。而以“大粮食,大资源,集约型”为理念的草地农业可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和土地资源,节约饲料用粮、补充口粮,降低粮食需求的同时增加粮食供给,且南方地区光照差、多山地,有发展草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因此,在南方地区发展适宜的草地农业模式是解决南方地区粮食短缺问题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7.
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类对动物性食物的需求将持续增强。由于农业系统的结构性缺陷和监管渠道不畅,动物性食品安全形势却日益严峻。国内外食品安全的历史教训和经验表明,草畜耦合是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系统性基础,草地农业系统则提供草畜耦合不可替代的平台,这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同时,整合管理职能,简化管理机构,建立并完善适应于草地农业系统4个生产层的管理体系,将提供食品安全的制度保障。在我国,破除“以粮为纲”保食物安全的思维定式、树立建设草地农业系统的决心是保障食品安全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8.
应用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发展半农半牧区农村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杰  宿彦贵 《草业科学》1998,15(4):40-41,44
在半农半牧区,草地农业系统的植物生产过程应包含种植生植物和一年生饲料作物两方面,动物生产过程是以草食畜禽为主综合发展的畜牧业生产,把草地农业系统理论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就是广泛建立生态模式家庭牧场,以期达到增加收入和农牧业持发展的目的。规划固定饲物用地可使耕种农业形成新的三元种植结构。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必将促进农村经济的有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