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三株沙门氏菌VBNC状态诱导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株沙门氏菌在不同条件下的诱导,确定沙门氏菌进入VBNC状态的条件,为进一步研究VBNC状态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以改变沙门氏菌培养环境为主,设计11种条件对3株沙门氏菌进行诱导培养,同时观察其可培养菌数的变化及荧光图像的变化。确定标准株S1在LB液体培养基4℃需氧培养到55d时可培养菌数降为零,同时菌体变为球杆菌,可认为其进入VBNC状态。  相似文献   

2.
三株沙门氏菌VBNG状态诱导条件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株沙门氏菌在不同条件下的诱导,确定沙门氏菌进入VBNC状态的条件,为进一步研究VBNC状态的发生机制奠定基础.以改变沙门氏菌培养环境为主,设计11种条件对3株沙门氏菌进行诱导培养,同时观察其可培养菌数的变化及荧光图像的变化.确定标准株S1在LB液体培养基4℃需氧培养到55 d时可培养菌数降为零,同时菌体变为球杆菌,可认为其进入VBNC状态.  相似文献   

3.
自1982年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VBNC)发现以来,人们就已逐渐明确和认识到由这些无法培养但却仍然存活的非可培养微生物所导致的公共卫生危害[1-2].细菌VBNC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已经让人们意识到,在仍以培养技术为主要检出手段的情况下,一旦病原菌进入VBNC状态,便可保留毒力和致病性,极易成为逃避监测的隐性传染源,而造成漏检[3-4].目前,细菌VBNC状态形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对其形成机理研究(即揭示环境因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和实际(检测VBNC病原)意义已逐渐受到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4.
细菌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是指细菌在不良环境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状态。常规检测方法不能检测出此状态下的细菌,给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带来了隐患。现已发现的VBNC状态细菌大多数是水生细菌,包括很多种致病菌。现对近些年水环境中致病微生物VBNC状态的形成与检测、生物学特性及复苏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希望能够对VBNC状态水生致病微生物引起疾病的防治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是一类利用现行培养技术无法分离得到的微生物群,对传统微生物学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一些处于VBNC状态下的病原菌,一直是最令人担忧且不可忽视的研究对象。论文从种类、形态、排列、组成、致病性、抗原性、黏附性,以及复苏等方面综述了VBNC细菌的生物学特性,旨在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VBNC细菌,从而对VBNC病原菌的防控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是一类具有新陈代谢活性和毒性,但是用常规培养方法(平板法和最大近似值法)检测不出来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是细菌抵抗恶劣生存环境的一种自我保护状态。该状态自从20世纪80年代被发现以来,受到微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这不仅为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线索,而且对预防兽医学,疫病流行病学及公共卫生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细菌VBNC状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至今已发现至少20个种属的60多种细菌存在VBNC状态[1,2],大多数病原性细菌在进入VBNC状态后仍然保留其毒力,并且发现除了寡营养、高/低温、高压、pH或盐度的剧烈变化外,越来越多的因素如生存环境的改变;常规的消毒灭菌;生物因素等均可导致细菌进入VBNC状态。可复苏是VBNC细菌的一个重要特性,但是使VBNC状态的细菌恢复可培养状态的条件也存在着多样性和不确定性[3~5]。因此本文将对VBNC状态细菌的复苏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为鉴定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下的转录基因,本研究采用液体LB培养基在4℃条件下诱导鸡白痢沙门氏菌(S.pullorum) CVCC578株进入VBNC状态,并利用mRNA差异显示RT-PCR技术(DDRT-PCR)分析S.pullorum VBNC状态与正常状态所表达的差异基因.结果表明,在S.pullorum的VBNC状态下克隆得到两个转录基因片段,分别为422 bp和573 bp.序列分析表明:422bp的cDNA片段与不同沙门氏菌株的tRNA硒尿核苷合成酶(tRNA 2-selenouridine synthase)的ybbB基因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573bp的cDNA片段则与不同菌株S.pullorum的ATP依赖性的RNA解旋酶基因(rh1B)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100%,氨基酸同源性为98%以上.在VBNC状态下这两个转录基因的发现,将为S.pullorum的VBNC机理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是细菌在不良环境中,失去生长繁殖能力,但仍旧存活的一种特殊存在形式。当食源性细菌进入这一状态后,无法用依照培养技术所建立起来的各种检测方法进行检验。针对此种情况,本文着重提出了两点解决策略即RT-PCR法和种群基因检测法,并对目前国内外建立VBNC细菌检测标准等问题向我国检疫与质量监督部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低浓度冰醋酸诱导的鸡源大肠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LIVE/DEAD试剂盒染色法,流式细胞仪检测法,以及RT-PCR方法检测了经低浓度冰醋酸作用的鸡源大肠杆菌活细胞,并对其进行了复苏。结果表明,当可培养菌数降为零时,LIVE/DEAD试剂盒染色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法均能检测出较高数量的活菌数;RT-PCR法也能检测到活细胞信号分子-mRNA,并扩增出“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细菌的cDNA片段。这些均显示细菌已进入VBNC,且在吐温80作用下又恢复为可培养状态,从而证实大肠杆菌具有“VBNC”状态。  相似文献   

10.
为建立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研究模型,本研究利用液体LB和4℃联合条件对鸡白痢沙门氏菌CVCC578参考株的进行VBNC诱导,构建VBNC研究模型。同时依靠胎牛血清和程序性升温对处于该状态的菌体进行复苏,并对复苏前后的细菌进行了16SrRNA验证。结果表明:实验菌株经液体LB和4℃联合诱导后,可培养菌数在55d后降至零,总菌数在整个观察期内基本不变,而活菌数在150d后开始下降,180d后下降显著,表明实验菌株可在55d进入VBNC,而且维持时间至180d。当进入该状态后,菌体形态可由杆状变为球杆或球形,并且菌体排列可由单在变为聚集。经复苏和16SrRNA鉴定后,"变态"的细菌被证实为沙门氏菌,而非杂污染菌。该实验为规范VBNC沙门氏菌的鉴定程序以及制订相应的国家检测标准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流式细胞仪和荧光染色联合对经酸和低温联合诱导的大肠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进行检测。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表明:当可培养菌数降为零时,与正常状态细菌相比,诱导后菌株多数仍为呈现绿色荧光的活菌,活菌数远远超过死菌数。并且菌体形态多样,每份样品中至少存在两种不同"颗粒"。结合荧光图像可以确知是杆状、球状或球杆状的菌体。由此表明,实验菌株在可培养数为零时就已进入了VBNC状态。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探究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的发生机制。应用冰乙酸和4℃联合诱导条件,使鸡大肠杆菌进入VBNC状态,并利用mRNA差异显示技术(DDRT-PCR)获得VBNC相关基因。结果表明,从VBNC大肠杆菌中筛选得到的3个差异片段与大肠杆菌23S核糖体RNA基因序列具有较高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98%、98%和99%,而氨基酸的同源性也均在97%以上,表明这3个序列是大肠杆菌23S核糖体rRNA基因的部分序列,同时也是与大肠杆菌VBNC状态发生密切相关的基因。由此推知,当正常大肠杆菌在未暴露任何压力下时,其转录水平较低,特别是23S rRNA的某一(些)基因不显示或受到强烈抑制。当进入VBNC状态后,面临生存压力时,这一(些)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强于正常状态,而核糖体作为蛋白质合成的主要结构与场所,其某些基因也将积极参与新蛋白质的生物合成。  相似文献   

13.
"活的非可培养状态"细菌荧光显微镜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领域中常用的SYTO-9和PI替代吖啶橙和萘啶酮酸,以市售的黑色钢笔墨水替代伊拉克黑,自行建立了一套VBNC细菌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以期简化现行技术的操作流程,克服现有技术的适用范围狭窄、取材困难、观察结果不准确等缺点,旨在解决细菌VBNC研究领域中的技术难题,提高同业者的实践操作水平。  相似文献   

14.
在基因分离与克隆中,构建各种cDNA文库是近些年发现新基因及研究基因功能常用的基础工具之一。其中,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是一种高效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在分离筛选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与正常菌株差异基因中,应用这种研究方法是研究细菌VBNC状态菌株毒力、致病性和耐药性及菌株遗传分化关系的重要途径。文章旨在介绍SSH构建消减cDNA文库在原核生物中的应用及对其在细菌VBNC状态新基因筛选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为研发用于奶牛乳房炎常见病原菌分离鉴定的鉴别显色培养基,并检验其与普通分离鉴定培养基辅以生化鉴定和16S rRNA核酸序列测定两种传统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笔者以生物信息学方法筛出各种属细菌的特异性酶、可作为唯一碳源发酵产酸的碳源,然后合成酶显色底物,连同碳源、酸碱指示剂制备显色培养基,将各种属标准菌株、野生型菌株涂布培养,评估菌落形态、菌落颜色及培养基基质颜色变化。采集隐性乳房炎(CMT法检测)及临床型乳房炎病例的牛奶样品(絮状物、凝块、清亮状或血乳)共计482份,用鉴别显色培养基和两种传统方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鉴定。鉴别显色培养基上菌落纯化后提取DNA用于16S rRNA序列扩增,产物送去测序(n=194)。以两种传统方法为参考,判定鉴别显色培养基鉴定病原菌的可靠性,用SAS 9.4的FREQ程序计算鉴别显色培养基的简单科恩κ系数。鉴别显色培养基上常见乳房炎病原菌不同种属的菌落形态和培养基基质颜色明显不同,肉眼即可辨别。鉴别显色培养基与两种传统方法鉴定结果的一致性参数分别为κ=0.70、κ=0.96。鉴别显色培养基能够作为常见奶牛乳房炎病原菌的标准鉴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自1982年,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被正式提出至今其研究的实际意义越来越明显,特别是在食品检疫、水质监测等方面尤为突出.随着研究不断深入,用于VBNC细菌检测的技术种类也越来越多,如基于底物吸收能力的Fouge活菌直接计数法、氧化还原能力的呼吸检测法、细胞质膜结构完整性的活/死细菌试剂盒检测法以及其核酸的核酸方法等[1].  相似文献   

17.
细菌的"VBNC"状态在开发未可培养微生物中的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VBNC(Viable but nonculturable)是指非可培养微生物状态,徐怀恕等人在1982年通过对霍乱弧菌和大肠杆菌存活规律的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了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VBNC),即细菌在不良环境条件下细胞缩成球形,用常规方法(平板法、最大可能近似值法)培养不能生长繁殖,但仍然具有代谢活性,是活的一种特殊的存在形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水貂源结核杆菌复合群的检测方法,并进行病原学调查。方法利用7H10培养基分离水貂结核病的病原,采用荧光探针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经鉴定分离的病原菌为致病性牛分枝杆菌。结论通过荧光探针PCR能够直接对结核杆菌复合群进行亚种鉴定,该方法具有快速、敏感、特异性强的优点,能够减少动物检疫时间。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VBNC状态沙门菌特异性基因,探讨细菌VBNC状态发生机制,试验应用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技术(cDNA-RDA)对VBNC状态沙门菌特异性基因进行筛选及分析。结果表明:经过3轮差减杂交后,获得8条差异基因片段;分析差异基因功能,推测其中5条差异基因可能与沙门菌VBNC状态发生机制以及合成蛋白相关。  相似文献   

20.
在基因分离与克隆中,构建各种cDNA文库是近些年在发现新基因及研究基因功能常用的基础工具之一。其中,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是一种高效分离差异表达基因的方法,在分离筛选细菌活的非可培养状态与正常菌株差异基因中,应用这种研究方法是研究细菌VBNC状态株毒力、致病性和耐药性及菌株遗传分化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介绍SSH构建消减cDNA文库在原核生物中的应用及对其在细菌VBNC状态新基因筛选中的应用前景进行综合论述,并对其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