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奶牛产后亚临床酮病(SCK)导致的脂质代谢紊乱对卵泡发育的影响,本试验应用代谢组学技术探究奶牛产后肝脏脂代谢紊乱影响卵泡发育的机制。根据奶牛血清中葡萄糖、β-羟丁酸含量,将产后14~21 d奶牛分为SCK组和健康对照组,跟踪至产后45~60 d。SCK组中无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N组(无优势卵泡,n=6);健康对照组中有发情表现的奶牛被选为C组(有优势卵泡,n=6),在产后45~60 d采集N组和C组奶牛肝脏组织样本,应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分析奶牛肝脏代谢质谱,应用靶向代谢组学定量分析奶牛肝脏中38种中长链脂肪酸含量。非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在N组和C组奶牛的肝脏中鉴定出35种差异代谢物,差异代谢物富集通路包括氨基酸生物合成、cAMP信号通路、丙酮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等。靶向代谢组学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N组奶牛肝脏中有30种脂肪酸含量升高。因此,本试验确定了SCK奶牛肝脏脂质代谢变化影响产后卵泡发育,肝脏差异代谢物主要通过胆碱能突触、组氨酸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丙酮酸代谢等途径影响产后奶牛卵泡发育。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代谢物分析技术平台,利用等剂量中兽药穿心莲内酯和广谱抗生素土霉素对3周龄仔鸡进行干预,分析药物干预对鸡的排泄物代谢变化,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寻找差异性代谢物,探讨穿心莲内酯和土霉素对鸡肠道菌群代谢的干预机制。采用UPLC-Q-TOF-MS/MS检测各组黄羽鸡排泄物样本,通过MetaboAnalyst平台进行代谢通路的富集与分析,运用QI软件筛选出差异代谢物。结果表明,相较于空白组,土霉素与穿心莲内酯组分别存在12个和10个差异化合物,土霉素组涉及15条代谢通路,其中,2条最相关代谢通路分别为亚油酸代谢和甘油磷脂代谢的通路;穿心莲内酯组涉及17条代谢通路,其中,5条最相关代谢通路分别为甘油磷脂的代谢、鞘磷脂代谢、半胱氨酸和蛋氨酸的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生物合成以及甘氨酸、丝氨酸和苏氨酸的代谢通路。综上,土霉素和穿心莲内酯影响鸡代谢的作用机制十分相似,均可通过改变磷脂代谢、脂肪酸代谢、氨基酸代谢等途径对鸡正常代谢功能产生影响,尤其是土霉素组与对照组的分布规律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精粗比日粮下奶牛血液代谢物及其代谢通路的变化规律。将24头2胎次、健康且产后3周左右的中国荷斯坦奶牛分为2组,每组12头,分别饲喂低精粗比日粮(精粗比为40:60)和高精粗比日粮(精粗比为60:40),于第45天晨饲前尾部采血取样,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40:60组与60:40组共49种差异代谢物,上调代谢物18种,下调代谢物31种,主要富集的代谢通路有丙酮酸代谢、糖降解与糖异生、核黄素代谢、烟酸和烟酰胺代谢、硫胺素代谢等。由此可见,不同精粗比日粮会对奶牛的核苷酸代谢和碳水化合物代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奶牛机体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4.
试验基于大鼠脾虚证模型,经与传统固本方剂-四君子汤比较,初步揭示银杏叶复方干预大鼠脾虚证营养物质代谢方面的影响。选择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脾虚模型组、四君子汤组和银杏叶复方组,每组6只。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灌服(10 mL/kg)和皮下注射(0.6 mL/kg),脾虚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10 mL/kg)和皮下注射利血平(0.6 mL/kg),四君子汤组和银杏叶复方组分别灌服相应制剂(10 mL/kg)和皮下注射利血平(0.6 mL/kg),连续12 d。结果表明:PCA得分图显示,对照组和脾虚模型组的血浆样本散点完全分开,银杏叶复方组血浆样本散点较四君子汤组向对照组更紧凑聚集;经过筛选,银杏叶复方干预大鼠脾虚证的血浆相关差异代谢物主要为多巴胺、L-脯氨酸等29种物质[变量投影重要度(VIP)>1,P<0.05],与脾虚模型组相比,在银杏叶复方组中相关差异代谢物含量下调主要有胞嘧啶、多巴胺等,上调的主要有甜菜碱、棕榈酰溶血卵磷脂等;银杏叶复方干预大鼠脾虚证的代谢通路主要为酪氨酸代谢、精氨酸和脯氨酸代谢、缬氨酸和亮氨酸及异亮氨酸生物合成、花生四烯酸代谢[拓扑分析影响因子(Impact)>0.1]。综上所述,银杏叶复方主要通过氨基酸代谢和脂质代谢有效干预大鼠脾虚证病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代谢组学及其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组学作为一种高通量、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现代分析技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植物学、微生物、食品学、营养学、毒理学、药物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随着动物营养学的研究向宏观扩展和微观的深入,代谢组学作为一种强大的技术手段为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它将会成为动物营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作者从代谢组学的提出、代谢组学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对代谢组学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从在研究营养素与机体的相互关系中的应用、用于饲料营养对动物机体影响的评价、用于研究动物消化道菌群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在动物性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及代谢组学在发酵饲料开发中的应用5个方面综述了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放牧与舍饲环境下,因养分不同,会引起家畜相应生理机能和代谢机理变化。探究西藏彭波半细毛羊在两种环境下代谢通路的差异情况,为放牧条件下藏系绵羊合理补饲和全价舍饲养殖饲草配方提供可行的理论和方法。采用非靶向代谢组学方法,测定放牧与舍饲环境下彭波半细毛羊血清中代谢物的沉积量与变异关系,与人类代谢组学数据库(HMDB)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进行比对,找出与之相对应的代谢通路,并分析其原因。结果发现24种代谢物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放牧组血清沉积代谢物肌醇-1-磷酸盐、赖氨酸、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鸟氨酸-1,5-丙酰胺和鸟氨酸差异显著(P0.01);舍饲组血清沉积代谢物3-乙基苯酚、3-羟基丁酸、4-羟基脯氨酸和多聚谷胺酸差异显著(P0.01)。与24种显著代谢物关联的代谢通路有23种,两种模式存在8种显著差异的代谢通路(P0.05)。采用原始数据差异性、Holm-Bonferroni差异性、错误发现率(FDR)及通路拓扑等分析法,发现低蛋白饲料主要影响放牧组的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生物合成代谢通路,对精氨酸和鸟氨酸代谢通路也存在影响,即蛋白合成与机体信使传导受到阻滞。对舍饲组的丙酮酸代谢、糖酵解和糖质新生代谢通路产生影响,即能量饲料供应过剩。  相似文献   

7.
乳汁是为新生哺乳动物的生长发育提供必需营养的最佳食物。除了为新生哺乳动物提供营养外,还含有大量小分子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在母体和新生哺乳动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联系。在对乳汁的研究中应用代谢组学分析可以挖掘其中小分子物质的变化情况,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能够将关键代谢标志物呈现,并预测营养素等对乳汁代谢组影响的作用机制。本文主要总结了人类乳汁和奶牛乳汁分析中应用到代谢组学技术的文献,并结合其他关于乳汁或代谢组学的研究,阐述了乳汁中部分低丰度差异代谢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剖析了未来在乳汁分析中的潜在方向,以期为揭示乳汁代谢组的生理机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代谢组学是利用高通量检测技术对生物体内所有小分子代谢产物同时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数据处理和信息建模手段,通过模式识别的方法判断生物体的代谢状态。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药物研发、疾病研究、药物毒理学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基础兽医学研究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空间和研究价值。结合代谢组学相关研究策略及在动物药物代谢、中兽药研发和动物疾病中的应用,论文主要对代谢组学的概况,发展情况和未来趋势等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9.
牧草和草坪草的生长和发育常常面临着严重的盐碱、干旱、高温等非生物胁迫的影响。代谢组学是功能基因组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技术,它涉及不同物种的细胞调控过程中代谢物的识别和定量,能够在代谢水平上有效地筛选与植物产量和抗逆性等相关的重要代谢物。目前随着色谱和质谱等技术的发展,牧草和草坪草对胁迫响应的代谢组研究也取得了许多重大进步。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代谢组学在牧草与草坪草抗逆性研究中的进展,详细描述和讨论了在水分、温度、盐分等非生物胁迫下草类植物中重要响应代谢物的鉴定以及不同代谢通路的调节与变化过程,以期为牧草和草坪草抗逆性研究及认识其内在逆境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人工饲料对柞蚕幼虫肠道菌群组成、多样性特征及菌群功能的影响,收集从收蚁开始分别饲育柞树叶和人工饲料至2龄时期的柞蚕肠道样品,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其肠道微生物进行分析,并采用Tax4Fun软件预测菌群潜在功能。结果发现,不同饲育组柞蚕幼虫肠道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人工饲料组柞蚕幼虫肠道菌群多样性低于柞树叶组。肠道菌群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人工饲料组肠道菌群中翻译、复制和修复、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基因丰度显著升高,在碳水化合物代谢、膜运输等功能基因丰度显著降低。结果表明人工饲料显著改变了柞蚕肠道的菌群结构组成,并影响其代谢功能,这些变化可能与柞蚕幼虫生长缓慢、体质量减轻有关。  相似文献   

11.
代谢组学在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组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中所有代谢物的一门新兴学科。它能够检测生命系统中某一特定生物层次的所有代谢物的变化,并能够利用其特有的分析技术平台和数据分析平台对所得代谢物进行系统性度量。近年来,因其测试技术的广泛适用性,代谢组学逐渐被应用于反刍动物的营养学研究中。本文从瘤胃代谢组学、肝脏代谢组学、乳腺代谢组学和血液代谢组学等4个方面对代谢组学在反刍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调教训练不同阶段伊犁马粪便代谢物变化特征,初步筛选受影响伊犁马调教训练的差异代谢物。【方法】于新疆伊犁昭苏马场选取饲养管理一致、未经调教训练的10匹速步型伊犁马,分为两组,一组开展专项训练,另一组为未训练组。采集训练第30、60天的马匹粪便样本,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技术进行非靶向代谢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训练第30天组(QY)和未训练第30天组(QB)比较结果中有27个正离子模式代谢物和20个负离子模式代谢物差异显著,2-花生酰基甘油、丙酰左旋肉碱和肌酸等代谢物显著上调,代谢物主要聚集在β-丙氨酸代谢、精氨酸与脯氨酸代谢、戊糖磷酸途径、花生四烯酸代谢、5-羟色胺能突触等代谢途径中。训练第60天组(HY)和未训练第60天组(HB)比较结果中有57个正离子模式代谢物和33个负离子模式代谢物差异显著,棕榈油酸、棕榈酸、甲睾酮和褪黑素等代谢物显著上调,皮质醇和叶酸等代谢物显著下调,代谢物主要聚集在类固醇激素生物合成、库欣综合征、皮质醇的合成和分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脂肪酸生物合成、不饱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等代谢途径中。【结论】调教训练不同阶段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粗饲料分级指数(GI)与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数(CBI)组合饲粮对牦牛瘤胃和直肠细菌区系的影响,旨在为舍饲牦牛营养物质消化吸收的调控以及饲粮合理配制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3.5岁健康、体重相近的公牦牛12头分为3组,即玉米青贮-苜蓿干草-精料组(CAC组)、玉米青贮-小麦秸秆-精料组(CWC组)、玉米青贮-燕麦干草-精料组(COC组)。3组试验牛均采用全混合饲粮方式进行饲喂,试验期为28 d。试验结束时采集瘤胃液和直肠粪样,应用16S rRNA测序技术分析瘤胃和直肠细菌区系变化情况。【结果】 对于瘤胃,①3组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的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PCoA分析结果显示,CAC与COC组的瘤胃细菌区系有明显的PC1差异(P<0.05);③在门水平上,CWC组牦牛瘤胃放线菌门与CAC、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属水平上,3组牦牛瘤胃细菌区系差异不显著(P>0.05);④瘤胃细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复制与修复、原核细胞群体、细胞信号传递、环境适应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复制与修复、转录、核苷酸代谢、脂质代谢、原核细胞群体和老化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W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脂质代谢、其他氨基酸代谢和老化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WC组和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于直肠,①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的Chao1指数、Ace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指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②PCoA分析结果显示,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差异不显著(P>0.05);③在门水平上和属水平上3组牦牛直肠细菌区系差异均不显著(P>0.05);④直肠细菌基因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与能量代谢有关的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膜转运、能量代谢、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的新陈代谢、细胞运动、折叠降解、翻译和环境适应等KEGG二级代谢通路在CAC与CW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脂质代谢通路在CWC和COC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不同GI与CBI组合饲粮改变了牦牛瘤胃细菌区系,但是直肠细菌区系组成多样性却不受其影响。随着GI的降低,瘤胃细菌群落丰富度有增加的趋势,且GI越高越有利于牦牛脂肪沉积。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旨在揭示慢性酒糟中毒对山羊血液代谢物及其显著性代谢通路——乙醇中毒代谢通路的影响,筛选潜在性诊断生物标志物,为该病神经系统紊乱发生机制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资料。试验选取4月龄健康大足黑山羊与波尔山羊的杂交后代15只,随机分为3组,65%白酒糟组、75%白酒糟组、基础日粮对照组。每隔15 d,进行肝肾、钙磷及蛋白质代谢指标检测,结合临床症状判断山羊慢性酒糟中毒建模成功。采集血样,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进行差异代谢物分析并筛选差异代谢物代谢富集通路,研究差异代谢通路中关键基因的表达变化。代谢组学结果表明,慢性酒糟中毒引起山羊体内多巴胺(DA)和2-呋喃酰甘氨酸(2-FG)上调,前列腺素I2(PGI2)下调;突触小泡周期、多巴胺能突触、乙醇中毒、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组氨酸代谢、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三羧酸循环、鞘脂信号通路、cAMP信号通路等代谢通路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乙醇中毒代谢途径变化显著,且影响因子>0.2;乙醇中毒代谢通路中,75%白酒糟组TH、DAT表达量显著降低(P&l...  相似文献   

15.
为探究不同饲养模式下滩羊血清代谢通路及差异代谢物的变化,本试验选取24头9月龄体重为(30.12±3.23)kg、体况相似的去势滩羊,随机分为舍饲组和放牧组,3个月后颈静脉血采血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结果显示:放牧组和舍饲组中共筛选出234个差异代谢物,其中143个差异代谢物上调,91个差异代谢物下调。通过富集分析得到49个代谢通路,根据富集程度及其与脂质相关性筛选出15个代谢通路,其主要参与机体核苷酸代谢、脂代谢、硒代谢和维生素代谢。综上,放牧饲养模式主要对滩羊的核苷酸代谢、脂代谢和维生素代谢产生影响从而对肉质起到调控作用,而舍饲饲养模式通过硒代谢来调控滩羊肉质。  相似文献   

16.
代谢组学是检测低分子质量(通常分子质量小于1 000u)代谢物的变化,并以此来研究生物体受到病理/生理刺激或基因改变后所产生代谢产物的构成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后基因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动物营养学、动物学和植物学等各个领域,但代谢组学在奶牛营养与牛奶质量安全研究中的应用还比较少。本文从代谢组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思路和方法等入手,综述了目前代谢组学在奶牛营养、疾病、热应激、牛奶质量与奶品安全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试验旨在研究青贮黄梁木替代50%青贮玉米对川中黑山羊肝脏代谢谱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发挥作用的代谢通路。试验共选取12只雄性健康川中黑山羊[150日龄,(21.07±4.05)kg]并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青贮玉米组,B组为青贮黄梁木替代50%青贮玉米组,试验期间采用全混合日粮(TMR)进行饲喂。于试验期的最后一天对山羊进行屠宰并取其肝脏,通过气相色谱-质谱(GC/MS)对肝脏代谢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组与B组之间共检测到8种差异代谢物,分别为葡萄糖酸、甘油、反式-9-十八烯酸、棕榈酸、硬脂酸、尸胺、油酸和9-十八烯酸乙酯,这8种差异代谢物在B组均显著上调(P0.05,VIP1)。对差异代谢产物进行功能注释和通路分析,发现相关的9个代谢项和8条代谢途径,如脂肪酸生物合成、甘油脂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等。综上,推测青贮黄梁木通过调控脂肪代谢的相关通路来发挥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8.
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谢组学是后基因时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是系统生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代谢组学已经广泛应用于生理学、药理学、植物学等各个领域,但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随着动物营养研究的不断深入,代谢组学将会作为一种强大的分析手段在动物营养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代谢组学概念、特点、代谢组学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和基于NMR技术的代谢组学在动物营养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代谢组学可对某一生物体或细胞内的大量低分子量代谢产物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是继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蛋白质组学之后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组学技术。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随着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核磁共振(NMR)等检测技术的突飞猛进,代谢组学技术已成为植物生态学研究的有力工具。为此,在简述代谢组学的概念和来源,介绍代谢组学的研究策略和技术平台及分析流程后,分析了代谢组学技术在植物与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进展趋势,指出了代谢组学技术与其他生物学技术结合在植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本试验在日粮中添加不同水平的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研究其对肉鸡生长性能、粪微生物菌群、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及小肠绒毛形态的影响。选择健康、体重一致的1日龄AA肉鸡576只,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4只鸡,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80 mg/kg新霉素,处理组分别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0.2%、0.3%、0.4和0.5%不同水平的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试验共进行42 d。结果显示:0.4%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较对照组、0.1%、0.3%和0.5%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显著提高了42 d肉鸡末重、总增重和平均日增重(P <0.05),0.1%和0.3%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较0.4%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显著提高了肉鸡饲料转化率(P <0.05)。对照组较各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显著提高了粪中大肠杆菌含量(P <0.05),与0.4%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相比,对照组、0.1%、0.2%和0.5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显著降低了粪中乙酸含量(P <0.05),0.1%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较0.3%、0.4%和0.5%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显著提高了粪中丁酸含量(P <0.05)。0.4%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总挥发性脂肪酸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0.4%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十二指肠和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 <0.05),0.2%和0.3%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1%和0.5%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P <0.05),0.2%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空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0.1%和0.5%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P <0.05)。0.1%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回肠绒毛高度最高(P <0.05)。对照组和0.1%组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十二指肠和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高于0.4%和0.5%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组(P <0.05),但对照组回肠隐窝深度最低(P <0.05)。结论 :日粮添加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可以改善肉鸡生长性能,降低粪中大肠杆菌含量,提高小肠绒毛高度和粪中挥发性脂肪酸含量,其中日粮添加0.2%和0.4%植物乳杆菌代谢产物对肉鸡增重、饲料转化率和绒毛高度的影响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