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香菇杂交新品种"申香16号"的选育及示范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香菇939菌株、135菌株为亲本,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取得单核体,采用对称杂交和非对称杂交方法进行杂交,通过数年栽培试验筛选获得一株高产、高抗、短柄的新菌株--S605,审定名为"申香16号".该品种改良了939菌柄偏长和135抗性差、产量不稳的不足,示范推广中表现出转潮快、产量高、易管理、优质菇比例高的突出特点,产生的经济效益显著,深得菇农喜爱,推广速度较快.  相似文献   

2.
香菇‘申香1513’是由高产品种‘申香18号’和硬质菇品种‘L808’通过孢子单单杂交选育出的新品种。菇形圆整,菇肉紧实,产量高,生物学转化率95%以上,易形成花菇;属中温型,中长菌龄品种,适合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香菇代料栽培,在适宜条件下亦可生产花菇。  相似文献   

3.
对引进的香菇“241-4”、“135”、“937”、“939”、“申香4号”、“香选2号”、“泌香3号”7个香菇品种(菌株)在贵州山区进行栽培试验,研究比较了各品种(菌株)香菇菌丝生长、子实体性状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香菇菌株“241-4”、“135”和“939”在菌丝生长速度、菌丝长势、子实体生长性状表现较好;且这3个菌株出菇产量较高,生物转化率都超过65%,分别与其它参试菌株出菇产量达显著或极显著差异,适宜在贵州山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四种香菇品种的栽培模式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种香菇菌种(‘808’‘939’‘9608’‘168’)为试材,采用层架、立架、覆土3种栽培模式,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香菇生产质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适宜华中地区栽培生产的香菇菌种,为香菇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依据,以促进香菇产业发展。结果表明:香菇品种‘168’采用覆土式培养,所得香菇产量与品质最佳,香菇总产量较其它品种和栽培方法提高17.2%~39.7%,是目前最适于华中地区栽培的香菇品种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金针菇杂交新品种‘金针菇G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珍  尚晓冬  谭琦 《园艺学报》2011,38(8):1621-1622
 以金针菇品种‘F3’和‘FM’为亲本,利用担孢子分离技术,采用多孢自交和单核菌丝配对方法进行杂交,通过多年栽培试验,从230个杂交组合中筛选获得金针菇新品种‘金针菇G1’。该品种改良了‘F3’颜色浅黄,菌盖伞形,产量较低和‘FM’生育期长,抗性差的不足,推广过程中表现出菇形好,生育期短,产量高,易管理,适应性广的突出特点。  相似文献   

6.
以中原气候条件下夏香菇覆沙栽培模式为基础,以武香1号、931、L808、L18、南山1号、S605、939等7个香菇品种为供试菌株,通过观察比较各品种的菌丝满袋时间、菌丝长速、长势、各潮次产量及子实体主要农艺性状等指标,精准筛选出适宜在河南省夏季覆沙栽培模式栽培的香菇品种。结果表明:南山1号、L18出菇期较短,菇形好,且产量主要集中于6-8月,最适宜夏季覆沙出菇;武香1号出菇期较长,菇形圆正,出菇期集中于7月以后,也比较适宜夏季覆沙栽培。S605、939采用菌棒覆沙栽培,有利于安全越夏,菇形好,菇体适中,后期产量高,但出菇晚,总产量较低,其栽培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L808采用覆沙模式产量低,菇质差,不适宜该模式栽培。  相似文献   

7.
猴头菇‘沪猴8号’是从‘0605’ב刺长’杂交后代中选育出的口感好、产量高、适合设施化栽培的新品种。菌丝致密,生长势强。子实体单生,平均长度10.2 cm,宽度7.8 cm,高度6.2 cm,肉质硬、质地致密。生长周期短,一潮菇生物学效率44%。出菇温度14 ~ 18 ℃,抗逆性强。  相似文献   

8.
香菇新品种抚香2号利用长白山野生香菇菌株野香3号和生产应用品种L66远缘亲本,采用单孢杂交技术,配成异合体菌株.经四年出菇试验,产比试验和生产试验选育而成.具有出菇早、产量高、优质菇率高、适宜北方地区春夏秋三季出菇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9.
以野生香菇和国内主栽菌株‘931’‘168’"荷香1号"为亲本材料,采用原生质体单核杂交育种方法选育香菇新菌株,并研究了杂交菌株与亲本菌丝长势、长速、产量和子实体形态等农艺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杂交菌株LNX3、LNX5和LNX6在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上均较亲本有明显优势,具有进一步开发的潜力。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磐安县是“中国香菇之乡”,香菇生产和出口量居全国各县之首,是磐安的农业支柱产业,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香菇菌种相继出现种性退化、产量、品质降低等问题。为改变这种状况,磐安县新艺食用菌研究所以选育优质、高产的新菌株为目标,从国内外采集野生香菇进行自然选育驯化栽培,通过3年的努力,于2005年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的香菇新菌株,定名为新艺1号。将其与磐安主栽的135、L-26、939菌株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新艺1号菌株的外观农艺性状及产量等均有较明显的优势。该菌株性状稳定,高产稳产,生物转化率达106%~126%,菇形圆整,菇致密紧实,不易开伞,货架期长,商品性好,优质菇比例高,口感好,香味浓郁,抗逆性强,地域和季节性适应性广,易于安排生产和均衡供市等。通过配套技术管理研究,其既可用于立体层架栽培花菇,又可作畦式脱袋栽培普通菇,实现了花菇脱袋栽培的技术革新。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菌株“新艺1号”由浙江省磐安县新艺食用菌研究所选育,“939”、“135”、“L-26”均为引进保藏菌株。1.2培养基配方母种配方:PDA;菌种配方:杂木屑78%,麸皮20%,糖1%,石膏1%;栽培配方:杂木屑78...  相似文献   

11.
 ‘申香18号’是以香菇晚熟品种‘申香15号’和中熟品种‘939’为亲本,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采用非对称杂交方法进行杂交,通过数年多点栽培和示范试验筛选获得的新品种。1 kg干料稳产鲜菇1 000 g。菇形好,易管理,适宜在浙江、福建等秋栽香菇产区栽培。  相似文献   

12.
用对峙培养技术在PDA平板上对10株香菇菌株的营养体不亲合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供试菌株的营养体不亲合性表现可分为两种不亲合类型和一种亲合类型.在2次重复实验中表现完全一致的有48对组合,占87.3%;表现不同但仍可认为是亲合类型而不影响结果性质的有4例,占7.3%,分别是135×66、9015×66、9015×7402和Cr04×野生50;表现出相反的结果,影响亲合性判定的有3例占5.4%,分别是Cr04×26、Cr04×申香10号和26×苏香.11株供试香菇菌株间营养体不亲合性的表现以不亲合类型为主,第一种和第二种不亲合类型分别出现86次(78.2%)和13次(11.8%);亲合类型(第三种类型)较少,有11次(10%).135、939和9015间彼此亲合,它们与其它菌株均表现不亲合.申香10号与26亲合,2菌株与除Cr04和苏香以外的菌株均不亲合.  相似文献   

13.
用单核原生质体杂交育成香菇新菌株申香8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香菇栽培种Le1和野生种0426为亲本,通过原生质单核体杂交选育出申香8号。它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栽培适应性广等特点,现已成为我国香菇主产区的主栽种之一。这证明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在香菇育种上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申香215’香菇是从晚熟品种‘L808’中系统选育出的新品种。产量高,柄短菇大,越夏安全,属中高温型长菌龄品种,适合在全国范围内用于香菇代料栽培。  相似文献   

15.
以香菇主栽菌株"庆元9015"为母本,选出优良变异株"庆科20",该菌株具有独特的PCR扩增条带和蛋白电泳图谱,与"庆元9015"等菌株具有明显的遗传差异.该菌株春栽鲜菇单产比"庆元9015"和"241-4"分别增加7.7%和16.5%;秋栽鲜菇单产比"庆元9015"和"Cr02"分别增加3.3%和18.9%;花菇栽培平均单产比"135"增加20.7%.  相似文献   

16.
以4个香菇菌株(Lentinula edodes)申香16号、申香18号、申香215和L808为研究对象,以常规木屑麸皮培养料(79%木屑,20%麸皮,1%石膏)为对照,采用工厂化生产刺芹侧耳(Pleurotus eryngii)采收一潮菇后的菌渣不同比例替代木屑和麸皮进行栽培,比较栽培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对照培养料,申香18号在菌渣培养料A(69%木屑,20%刺芹侧耳菌渣,10%麸皮,1%石膏)和B(59%木屑,30%刺芹侧耳菌渣,10%麸皮,1%石膏)上的单菇重显著下降,菌柄长度和直径均变小,菇型改善,棒产量也显著增加;申香16号在A、B配方培养料上较对照培养料虽产量显著增加,但菇柄变长,菇型变差;菌株L808在B配方培养料上较对照培养料菌盖直径和单菇重显著下降;而申香215在培养料A、B上的各考察性状均与对照培养料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7.
香菇申香10号菌种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利用原生质体单核化技术获得香菇栽培种26的原生质体单核体,选用栽培种菌香为供体,通过非对称杂交,选育出申香10号。它具有优质、高产、抗逆性强和栽培适应性广等特点,已开始在我国香菇主产区应用,成为香菇主栽培之一。由此证明,非对称杂交技术在香育种上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侧耳与香菇原生质体无性再生株性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11个菌株为材料,对原生质体无性再生株的单、双核比例、产菇优势及出菇性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侧耳、香菇无性再生株以“锁状联合”的有无可区分为无锁状联合的单核株和有锁状联合的双核株,但其比例因菌株不同而迥异;(2)同一菌株的单、双核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出菇期及菇产量等性状有较大差异,双核株多优于单核株;但原生质体双核株与其亲株双核株相比,优劣因菌株而异;(3)无性单核株是进行细胞融合或常规杂交育种的理想材料,而原生质体双核株可用于选出优质高产菌株。  相似文献   

19.
香菇热害烂筒调查及菌丝抗高温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调查了不同香菇迟熟品种(241—4,135)、不同海拔高度、不同培养条件及不同越夏场所与热害烂筒的关系。测试了6个生产上常用品种(菌株)菌丝的抗高温能力。结果表明,2个迟熟品种中,241—4抗热害烂筒能力较好,烂简率为12.3%,135抗热害能力较差,烂简率为35.0%;海拔高于800m地区的香菇烂筒率显著低于低海拔地区;培养场所通风散热条件差,热害烂简率高,通风散热条件好,烂筒率低。菌丝抗高温能力测试结果表明,菌丝的抗高温能力以135最强,但其完成发菌的菌筒抗高温能力急剧下降,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