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种植密度对闽牧42牧草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设置行株距为 6 0cm× 4 3cm、6 0cm× 2 0cm、6 0cm× 13cm、6 0cm× 10cm 4个不同种植密度对闽牧 4 2影响试验的结果表明 :不同种植密度可显著影响种植当年的牧草产量 (P <0 .0 5) ,但对种植翌年牧草产量的影响却不明显 (P >0 .0 5) ,综合分析表明 ,种植密度以 6 0cm× 2 0cm为宜 ,在这种密度下 ,既能达到较高的干草量 (平均 4 0 .6 7t/hm2 ) ,又可节约成本 ;种植密度可非常显著地影响种植当年的牧草分蘖数 (P <0 .0 1) ,且随种植密度的递增 ,牧草的分蘖数相应降低 ,第 3次刈割后 ,密度为6 0cm× 4 3cm的平均分蘖数达 2 4 .2个 ,6 0cm× 10cm的平均分蘖数只有 7.0个 ;种植密度对牧草营养成分 ,茎叶比、风干率和生长速度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刈割对缘毛雀麦3个品系再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缘毛雀麦Bromus ciliatus 3个品系生长进入拔节期后,通过不同留茬高度(0~2、2~4、4~6 cm)的刈割处理,对其再生特性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品系留茬高度与牧草再生速度呈显著正相关(r=0.724 1,P<0.05),其中9708品系留茬4~6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快,9714品系留茬0~2 cm刈割后再生速度较慢;在同样刈割处理条件下,9708品系和9714品系再生分蘖数无差异(P>0.05),9701品系在第2次刈割留茬4~6 cm时,再生分蘖数显著(P<0.05)高于其他2个品系;随留茬高度的增加,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总干草产量递增,而9714品系的总干草产量却呈递减趋势。9701品系和9708品系的适宜留茬高度为4~6 cm,9714品系适宜留茬高度是0~2 cm。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生产中由于留茬高度不当造成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较低的问题,试验选择"金皇后"紫花苜蓿,测定分析不同留茬高度处理对苜蓿再生干草产量、品质及翌年返青率的影响,以确定最适留茬高度。结果表明: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干草产量呈降低趋势;留茬≥8~11 cm时,苜蓿再生干草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较高,分别为20.79%、147.24%,其次为留茬≥5~8 cm,两者间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差异不显著(P0.05);留茬≥8~11 cm时,苜蓿根内可溶性糖含量为89.41 mg/g,翌年返青率为79.89%,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说明凌海地区第一、二、三茬苜蓿以留茬高度≥5~8 cm为宜,但第四茬苜蓿应留茬≥8~11 cm。  相似文献   

4.
明确高温季节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对优化四川丘陵区人工苜蓿草地刈割制度,提高饲草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老枝存活率从8.9%增加到72.9%;与留茬高度为0~3cm的处理相比,留茬高度4~5cm处理在30~50cm土层苜蓿根系干重占全部根系干重的百分比增加1~2。(2)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其新枝萌发高峰期(刈割后8~20d)的单株苜蓿新枝数量增加量从0.35增加到0.50;新枝重量快速增长期(刈割后27~41d)的单株重量增加量从3.09g提高到9.40g。(3)7~8月苜蓿草地留茬高度低于3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呈逐年降低趋势;留茬高度高于4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在试验期间没有显著降低。四川丘陵区在高温季节(7~8月)适当提高苜蓿留茬高度,有利于提高其安全越夏能力和产量;留茬高度以4~5cm为宜,不宜贴地收获。  相似文献   

5.
以3种3龄单播禾草为对象,研究了不同留茬高度0cm(CH0),2cm(CH2),4cm(CH4),6cm(CH6),8cm(CH8)对草产量及牧草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羊茅草产量随留茬高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冷地早熟禾和青牧1号老芒麦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中华羊茅与冷地早熟禾均在CH6时草产量最大,分别为233.36g/m2,197.69g/m2,而青牧1号老芒麦的最大草产量(236.11g/m2)出现在CH0时。第1次刈割,随留茬高度的增加,草产量下降,再生速度和粗蛋白含量先增后降,粗纤维含量先降后增;第2次刈割,随留茬高度的增加,3种禾草草产量、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先增加后降低,在留茬高度为CH6时均达到最大值,总有机碳含量于CH8达到最大值,再生速度变化不明显。刈割留茬高度CH6和CH8保持了较高的生产力和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6.
刈割时间与留茬高度对羊草草甸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揭示刈割时间与留茬高度对羊草(Leymus chinensis)草甸草产量和干草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刈割时间与合理留茬高度,本研究以吉林省大安市姜家甸羊草草甸为研究对象,于2014年通过刈割时间与留茬高度两个因素,各设3水平进行随机区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8月1日至9月1日间,随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盖度呈明显的递增趋势(P0.05),群落和羊草干草粗蛋白(CP)含量呈显著的下降趋势(P0.05),0-10、10-20和20-30 cm三个土层深度的群落根系生物量呈现出由增到减的变化过程,而羊草根系生物量在10-20 cm土层呈减少。8月15日刈割,群落和羊草产量均最高;留茬高度8 cm处理群落产量最高,留茬高度2cm处理羊草产量最高,但在2~8 cm留茬高度范围内,群落和羊草营养成分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吉林省西部羊草草甸8月15日刈割、留茬高度2 cm,可收获当年最高羊草产量和干草品质。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不同刈割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和留茬高度(0,5,10,15,20 cm)对杂交臂形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杂交臂形草种植试验,测定了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拔节期留茬15 cm草产量最高,为每公顷232.00 t;其次为拔节期留茬20 cm,产量为每公顷217.64 t。营养含量均以拔节期表现最高。留茬高度对拔节期牧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无明显影响,拔节期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在留茬0 cm和15 cm时分别为13.08%、5.62%、25.79%、9.88%与12.20%、4.14%、28.63%和10.47%,无显著差异(P0.05);但留茬15 cm时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留茬0 cm(P0.05)。说明杂交臂形草的最佳刈割期为拔节期,最佳留茬高度为15 cm。  相似文献   

8.
于2014~2018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典型草原,以长期留茬5cm刈割为对照(CK),设置提高留茬高度(留茬8cm)、降低留茬高度(留茬2cm)及围封(不刈割)等处理,进行草地群落、功能群及优势种产量、群落活力、组织力及恢复力等健康指标的分析,探讨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及围封对大针茅草地产量及群落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8cm或留茬2cm对群落和多年生禾草产量无显著影响;留茬8cm显著提高建群种大针茅产量(P0.05),留茬2cm显著提高杂类草产量(P0.05)。与留茬5cm相比,留茬8cm和围封处理提高优质牧草地上生物量、群落活力、恢复力和草地健康程度,但围封处理群落组织力较低。故从草地健康状况和草地实际利用考虑,留茬高度8cm左右既可在现有基础上保证草地产量也有利于草地群落健康及长期利用。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10.
适宜的留茬高度对羊草割草地的牧草生长与牧草营养品质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的刈割时期与刈割留茬高度对牧草的经济产量及养分含量的影响。本实验设置3个刈割时间,4个留茬高度,每个处理3次重复,采用随机区组实验设计。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植物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刈割时期;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ADF和NDF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留茬高度2 cm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 cm(P<0.05),但与留茬高度5 cm间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刈割时期不同留茬高度下群落粗蛋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呼伦贝尔羊草割草地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 cm为宜。  相似文献   

11.
牧草蔗闽牧42产草量及饲用价值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日秋  卢川北  洪月云  郑芥丹 《草地学报》2005,13(2):117-120,129
以牧草蔗闽牧42[(S.officinaruml cv.Co419)×(S.robustum Brand Et Jeswiet BC1PT43-52)cv.Minmu No.42]、象草(Pennisetum purpureum)和糖用甘蔗闽糖86-05(Sugarcanevariety cv.Mintong86-05)为研究材料,在两种土壤类型进行两年品比试验。结果表明:牧草蔗闽牧42与象草产草量之间无显著差异;品质分析结果表明,牧草蔗和糖用甘蔗闽糖86-05饲用价值在冬、春两季高于象草,一年四季产草量均衡价与营养均衡价表现较均衡,波动较小,说明牧草蔗闽牧42一年四季均可利用,是一种优质亚热带禾本科牧草。  相似文献   

12.
留茬高度对骆驼刺生长发育和产草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留茬高度对单株和不同分布密度的骆驼刺(Alhagi sparsifolia)灌丛地上部生长动态的影响,初步探讨了骆驼刺在极端环境条件下的合理刈割方式。结果表明:齐地面刈割后株高、冠幅及地上部鲜重在不同月份均高于留茬-5cm,尤其在地表基本裸露的5月。此外,齐地面刈割使骆驼刺新生枝条的萌动生长时间提前,对其再生性能有明显促进作用。留茬高度对骆驼刺产草量的影响因灌丛分布密度而异,密度在0.44~46和0.36~0.38株·m-2时以齐地面以下5cm刈割时产草量较高,在0.41~0.42和0.33~0.34株·m-2时以齐地面刈割时较高。此外,骆驼刺的生长季(5-9月)和起沙风的频发期相耦合,因此兼顾骆驼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推荐在9月份以后对骆驼刺进行齐地面刈割。  相似文献   

13.
2001-2002年对饲用甘蔗闽牧42在贵州南部进行引种试验。结果表明:饲用甘蔗闽牧42耐热、抗旱能力特强,较耐寒、瘠,在贵州南部种植能安全越冬,生长天数为254天左右。闽牧42的分蘖能力较强,单株分蘖一般为28个左右,生长速度快,株高60-100cm时开始刈割,年刈割5次,全年鲜草产量可达150t/hm^2左右。鲜草品质佳,其中脂肪含量为3.73%、蛋白质含量为9.58%、粗纤维含量为40.73%、粗灰分含量为7.63%、Ca含量为0.82%、P含量为0.36%、无氮浸出物含量为31.7%,是贵州南部地区推广种植的一种优质高产饲料作物。  相似文献   

14.
普那菊苣不同刈割利用方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试验对普那菊苣不同留茬高度与其产草量和再生速度的关系和不同刈割高度对产草量和茎叶比的影响进 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普那菊苣留茬高度以4-6 cm为适中,株高40 cm时刈割利用,其产草量和茎叶比均较好。  相似文献   

15.
刈割对牧草根系生长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半干旱区刈割对牧草根系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早熟禾(Poa pratensis L.)、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毛苕子(Vicia villosa)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和野外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牧草根系特征对刈割的响应。结果表明:刈割可降低牧草根深、根长及根表面积。在刈割留茬3 cm高度时,早熟禾根深、根长及根表面积较对照分别降低43.91%,51.85%,25.52%;白三叶根深、根长及根表面积较对照分别降低27.27%,47.04%,27.35%;毛苕子根深、根长及根表面积较对照分别降低20.34%,39.80%,40.39%。野外早熟禾刈割留茬9 cm时根长密度最小,白三叶在刈割留茬3 cm时根长密度最小,毛苕子刈割留茬6 cm时根长密度最小。该研究对半干旱区牧草刈割留茬高度选择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刈割对羊草草甸草原生物量及品质的影响,确定适宜的刈割时间和合理的留茬高度,以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利用刈割时间和留茬高度2个因素进行了随机区组试验研究,其中,刈割时间设3个水平,留茬高度设4个水平。结果表明,8月15日刈割的群落盖度、密度、地上生物量和羊草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8月1日刈割(P〈0.05);随着刈割时间的推迟,群落和羊草cP含量逐渐下降,群落ADF和NDF含量逐渐增加,且8月1日刈割与9月1日刈割间差异显著(P〈0.05),但与8月15日刈割无显著差异(P〉0.05);羊草ADF和NDF含量呈增加趋势,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0-10cm、10-20cm和20-30cm土层群落地下生物量呈逐渐增加趋势,羊草根茎生物量呈逐渐降低趋势。留茬高度2cm处理的群落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留茬高度8cm处理(P〈0.05).与留茬高度5cm间无显著差异(P〉0.05),留茬高度2cm、5cm和8cm处理间的群落CP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科尔沁草原区羊草草甸草原适宜刈割时间为8月15日左右,以留茬高度2-5cm为宜。  相似文献   

18.
在鲁中南低山丘陵地区选取典型灌草丛样地,以草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在一年刈割2次条件下设置5个刈割强度,分别以不同留茬高度来表示,即不刈割(CK)、留茬20 cm(D)、留茬15 cm(C)、留茬10 cm(B)和留茬5 cm(A),研究刈割对灌草丛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的影响,以期为本地区灌草丛草地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经过连续2年试验,结果表明:刈割不同程度上降低了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荩草(Arthraxon hispidus)、野菊(Dendranthema indicum)主要优势植物重要值,留茬15 cm和20 cm处理下,结缕草(Zoysia japonica)重要值高于对照;刈割促使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增加。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Margalef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趋势一致,先增加后减少,以留茬15 cm处理最大,Pielou指数则呈现一直增加的趋势;不刈割处理草地植被产量最高,随着留茬高度的降低,草地植被产量降低;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呈单峰格局关系,一定程度的刈割可增加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从草地植被产量和植被物种多样性来看,本区域灌草丛草地植被生态系统还较为脆弱,在利用的同时应更注重投入和恢复,促使草地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