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李宗菊  曹杰  刘弟  唐平  何隽  王鹏飞  李标  周文 《中国食用菌》2011,30(1):54-55,61
以武定狮山为样点,对红托鹅膏的生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红托鹅膏主要生长于滇青冈、滇石栎等阔叶林或针(云南松)阔混交林中,其生长的土表层疏松、透气、潮湿,具有厚4 cm~9 cm的腐叶层,有稀薄的阳光透入,土层有机质含量高,矿物质养分丰富,土壤容重较小,偏微酸性(pH5.4~5.7)。子实体分化发育较适宜的温度为19℃~21℃,空气湿度为75%~86%,土壤含水量为38%~50%,并每天保证1 300 lx~2 000 lx的光照2 h~5 h,200 lx~900 lx的弱光6 h~9 h。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鹅膏菌属(A-manita)真菌25种,其中裸柄鹅膏(Amanitagymnopus)、锥鳞鹅膏(A.sychnopyramis)、A.hemibaphaSubspsimilis、小托鹅膏黄色变种(A.farinosavar.flava)4种为国内新纪录种,湖南首次记录9种,有毒鹅膏13种,并讨论了其分类与生态特征。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秦岭鹅膏菌属的自然生态环境。结合近年来秦岭中段地区实地科学考察,报道了该区鹅膏菌属11种,其中有毒鹅膏菌6种,可食用鹅膏菌2种,食毒不明鹅膏菌3种。进一步查阅相关文献,对秦岭地区鹅膏菌属种质资源情况作一概述,以期为更深入地研究及合理开发利用此类资源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介绍浙江庆元地区分布的几种毒菇及其相应的中毒类型和鉴定方法。中毒类型主要分为肠胃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和呼吸循环衰竭型。常见的毒菇为:假褐云斑鹅膏、残托鹅膏、锥鳞白鹅膏菌等11种。中毒后的主要处理方法为:催吐,导泻,洗胃和灌肠。  相似文献   

5.
以织金红托竹荪为试材,采用菌棒覆土栽培的方法,分析菌棒摆放方式和栽培密度对红托竹荪生长、性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红托竹荪栽培的菌棒摆放方式和密度。结果表明,菌棒采用双排竖直摆放的方式,栽培密度为18棒/m2时最合理,栽培3~4 d后,菌丝开始萌发,平均30 d形成原基,110 d出菇,菌蛋数量70~90个/m2,产量400~500 g·m-2,栽培周期短,产量可观,且对红托竹荪子实体的性状无显著影响。此方法可减少菌棒用量,降低投入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灰花纹鹅膏的毒素及毒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抑酶法测定灰花纹鹅膏(Amanita fuliginea)子实体内的毒素,结果表明,灰花纹鹅膏菌所含毒素与毒鹅膏(Amanita Phalloides)所含毒素相近。小白鼠肌肉注射毒性试验表明,每只小白鼠注射1ml浓度为0.05g/ml的灰花纹鹅膏菌子实体水提液,6h内被测小白鼠全部死亡;若注射浓度在0.01g/ml以下,小白鼠有中毒症状而无死亡,说明该菌是一种剧毒鹅膏菌。  相似文献   

7.
张蕊  图力古尔 《食用菌学报》2012,(2):111-116,123
RNA聚合酶Ⅱ是真核生物中最活跃最复杂的RNA聚合酶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生物学功能,而鹅膏(Amanita)毒肽对其活性具有专一的高抑制性,这使鹅膏毒肽与RNA聚合酶Ⅱ相互作用的研究尤为重要。鉴于国内对鹅膏毒肽与RNA聚合酶Ⅱ相互作用的研究薄弱,笔者从鹅膏毒肽活性位点的确定、两者相互作用方式、抑制机理及抑制能力等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两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几种剧毒鹅膏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鹅膏属 (Amanita)真菌中 ,有的是重要的食用菌 ,有的有一定的毒性但误食并不致命 ,而有的则是剧毒的 ,误食常会危及生命。绿盖鹅膏〔A .phalloides (Fr.)Link .〕、春生鹅膏〔A .verna(Bull.:Fr .)Lamarck〕和鳞柄鹅膏〔A .vi  相似文献   

9.
59.橙盖鹅膏(Amanita caesared)橙盖伞(植物学名称,见《食用蘑菇》等);红鹅膏(别称);黄罗伞,黄鹅蛋菌(四川一带俗称,见《食用蘑菇》);橙盖鹅膏、鸡蛋黄蘑(黑龙江一带别称,见《食用蘑菇》);卵菌、凯撒鹅膏(别称,见《福建菌类图鉴》第一集);卵蕈(别称);帝王菇(台湾一带俗称);恺撒橙盖伞(别称,见《云南食用菌》);鸡蛋菌、黄蜡菌、鹅蛋菌、黄蜡伞、黄龙伞、芝麻菌、引子菌(俗称,见《云南食用菌》);鸡蛋黄菌(四川一带俗称)。  相似文献   

10.
两种鹅膏菌纯培养菌丝的分离培养和生长形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集并组织分离到假褐云斑鹅膏(Amanita pseudoporphyria)和块鳞鹅膏(Amanita spissa)的纯培养菌丝.对2株鹅膏菌的培养发现虽然分离成功率很低,但是菌丝培养相对容易,在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良好;2种鹅膏菌菌丝的生长形态和方式存在较大差别,对氨基酸的利用也存在差别,但是气生菌丝的延伸速率却非常相似.液体培养条件下,假褐云斑鹅膏菌丝体干重达到0.726mg·mL-1,块鳞鹅膏干重达到0.424mg·mL-1.  相似文献   

11.
对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腐烂病发病部位感染的真菌菌丝进行分离、纯化、鉴定。结果显示,分离出的12个菌株中,11个属于木霉属(Trichoderma)真菌,1个属于青霉属(Penicillium)真菌,引起红托竹荪腐烂病后期侵染导致二次病害的真菌主要是木霉属真菌,也是腐烂病发生后红托竹荪大面积减产或绝收的主要原因。因此,红托竹荪腐烂病防治措施中需针对木霉属真菌的生长特性,加强对木霉属真菌侵染的防治,降低红托竹荪腐烂病发生后的二次病害。  相似文献   

12.
采集贵州省部分分布区域内野生红托竹荪(Dictyophora rubrovolvata Zang, Ji et Liou.)健壮子实体为育种亲本,经系统选育,贵定县石板村红托竹荪成为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该菌株菌丝在5℃~28℃均能生长,子实体生长最适温度为18℃~24℃;菌丝萌发后形成原基能力强;生长季节为3月到10月,平均单产量为0.15 kg·m-2,生物转化率为32%。采用阔叶木屑及腐殖土覆土栽培。该品种红托竹荪在不同海拔试验中产量稳定,菌株表现出均一性、稳定性,因此具有较好的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3.
西瓜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倍体西瓜‘蜜枚’为试材,对果实生长发育期几种内源激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测定。结果表明,西瓜果实中激素含量与其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西瓜果实在授粉后2530 d时就已经基本达到成熟果实的大小。果实发育前期IAA与GA含量较高,之后均快速下降。IAA在后期出现一个峰值,而GA在发育后期含量一直维持在较低的水平;ABA含量在西瓜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了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授粉后15 d和25 d;而ZR含量在西瓜整个生长发育期一直维持着较低水平,且变化不大,在授粉后25 d出现一个较小的峰值。这些结果说明不同植物激素相互协调地调控着西瓜果实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4.
平欧杂交榛引种初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引种的16个榛子品种(品系)物候期及生产习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引种的榛子品种(品系)萌芽期在3月中旬,落叶期在10月下旬,整个生长发育期在240 d左右,越冬后无冻害及抽条的现象发现.  相似文献   

15.
以9a生红灯甜樱桃(Prunus avium L.)为试材,对其果实不同发育时期果肉及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动态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甜樱桃果肉及种子中内源激素含量与其果实的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果实发育第Ⅰ速长期(盛花后5~15d),果肉中生长促进型激素(ZRS、IAA和GAS)含量均较高,进入硬核期(盛花后15~25d)均呈下降趋势,其中IAA和GAS均降到最低值,随果实的第Ⅱ次速长果肉中ZRS、IAA和GAS含量均迅速增加且分别出现最大值;与之相反,种子中ZRS、IAA和GAS含量在第Ⅰ、Ⅱ速长期较低,在硬核期含量最高,这与甜樱桃果实及种子的生长规律相吻合。果肉中ABA含量分别在盛花后5、15和35d出现高峰,与甜樱桃的落果(花)时期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热粉1号’是从海南本地粉蕉中选育的新品种。株高约3.8 m,假茎粗壮,生长势强。全生长期400 d左右,果实发育期60 d左右。单果质量120 ~ 147 g,品质优良,商品性好,耐叶斑病,抗逆性较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云南省耿马农业气象观测站2007-2009年甘蔗品种"粤糖8388"生育期资料,依据作物生理发育时间的基本原理,研究了甘蔗各生育期的生理发育时间。结果表明,甘蔗发芽期、幼苗期、分蘖期和茎伸长期的生理发育时间分别为36.2、32.8、26.4和62.9 d。利用各生育期生理发育时间对2010年甘蔗生育期进行的预测结果表明,发芽期、幼苗期、分蘖期和茎伸长期的预测误差分别为7、3、6和15 d,相对误差分别为16.7%、6.8%、13.9%和12.4%,整个生育期的根均方差(RMSE)为14.2%,说明模型对预测甘蔗生育期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栽培种培养时间对真姬菇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研究了栽培种培养时间对真姬菇搔菌后气生菌丝恢复生长、料面转色、现蕾和子实体发育的影响,发现培养75d的处理C和培养83d的处理D的现蕾情况最好,菇形最佳,产量最高,16瓶产量分别达2.261kg和2.364kg;培养61d的处理A和培养67d的处理B现蕾情况不好,子实体发育迟缓,栽培瓶之间差异较大;培养92d的处理E现蕾情况良好,但是在栽培后期易受杂菌污染。  相似文献   

19.
‘陕农12号’是用Y2M作母本,J4F作父本杂交育成的早熟西瓜新品种。植株生长势较强。果实圆形,果形指数1.1。平均单瓜质量6.0 kg。果皮绿底,覆有墨绿色中条带,皮厚1.1 cm,韧性较好,较耐贮运。果肉红色,肉质酥脆,口感佳,中心折光糖含量11.9%,中边糖梯度小。全生育期89 d左右,果实发育期29 d左右。产量62.1 t ? hm-2。抗病性、抗逆性强。适宜陕西省春季保护地栽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