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0 毫秒
1.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与BP神经网络的农机总动力增长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农机总动力增长变化预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根据农机总动力增长变化与其影响因素之间具有在各时间尺度明显的非线性波动特征,提出以1986—2013年农机总动力增长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农机总动力增长及其影响因素时间序列数据进行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对得到的各时间尺度下的波动分量分别建立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将EMD-BP网络预测结果与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机、BP神经网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基于EMD-BP网络建立的农机总动力增长预测模型,拟合和预测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和1.29%,相关决定系数约为0.999,均方根误差为316.35 MW,模型评价等级为"好",各项精度评价指标都优于其他方法,因此该预测模型精度高、可靠性强。研究成果为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2.
江苏稻麦两熟区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效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有效指导稻麦轮作一年两熟区的机械化生产模式的选用及其效率优化,该文以江苏省24个典型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调研数据,运用DEA-Tobit两步法,分别以货币收益和粮食产量为产出目标,测算各模式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基于不同产出目标的效率值差异显著。以货币收益为产出目标,有合作社或农业企业对外作业服务、且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特点的模式的效率值较优;以粮食产量为产出目标,具有农机化作业自有自用、机械化生产程度较高特点的模式的效率值较优。财政补贴占总投入的比例、农田连片率、劳动者受教育程度对各生产模式都是正向影响,劳均农机动力、台均农机原值、劳均种植面积对不同产出目标生产模式的技术效率有正向或负向影响。且当前大部分生产模式处于规模报酬递减。故根据不同的产出目标,应在一定的组织模式下选用适宜的技术模式,并针对各影响因素对效率的作用调整改进方向,非盲目增加投入量。该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选用适宜的稻麦机械化生产模式以及优化效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和集对分析的粮食单产波动影响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针对江淮分水岭易旱区粮食单产波动的复杂性与非平稳性问题,运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粮食单产及其影响因子进行多层次、多时间尺度分解,并采用集对分析理论分析粮食单产波动分量与其影响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定量化分析各影响因子对粮食单产波动的综合影响率,得出自然灾害受灾率对粮食单产波动的综合影响率为31.26%,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旱灾和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的危害程度,求取旱灾对粮食单产波动的综合影响率为17.13%,该研究为该区旱灾综合治理与粮食生产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牧业系统波动是影响到农牧交错带农户生计和生态安全的重大问题。该研究以羊只总数为牧业系统特征变量,选取年降水量、年平均气温、有效灌溉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草地面积、植被指数、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影响因子。用经验模态分解法获得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的波动分量和趋势量;进而运用集对分析法对羊只总数与其影响因子的相应波动分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954—2013年盐池县羊只总数波动较大,羊只总数及其10个影响因子存在3~4、7~15、22~26、40~45 a的准周期性波动,22~26 a准周期是羊只总数波动中最重要的。对羊只总数波动影响最大的因子是粮食播种面积,其次是年降水量,二者的综合影响率占75%。年平均气温、粮食总产量和造林面积也有一定影响。羊只总数波动分量的周期越长,受农业的影响越大;越短则受气候的影响越大。经济社会对羊只总数的波动影响很小。气候因子在3、7~9和30 a准周期上影响羊只总数波动,是其主控因子;而粮食总产量、当年造林面积是羊只总数波动的反向调节因子,其他6个因子兼有主控和反向调节两方面的作用。基于以上各主要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构建有效的农林牧复合系统将是实现盐池县牧业系统稳定发展的必然出路。  相似文献   

5.
农业机械化发展关键影响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8  
农业机械化发展受到系统内外许多因素制约,确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成为研究的重要环节。利用DEMATEL方法,从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出发,建立直接影响矩阵并求出综合影响矩阵,通过计算各因素的影响度、被影响度、中心度,考察因素综合影响关系,确定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经验模态分解的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探索中国粮食单产的多尺度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稳定和提高粮食单产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该文对1978-2012年中国粮食及其主要构成作物稻谷、小麦和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利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进行了多尺度波动分解,并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的多尺度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应用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可以将1978年以来中国的粮食和三大作物的单产分解为1个趋势项和2个波动项,分别反应了科技、政策和气候对于中国粮食单产波动的影响。其中技术趋势为主导,2个尺度的波动都较小。2)粮食趋势单产年增长率从1997年前的2.28%下降到之后的0.69%,明显放缓。稻谷的趋势单产与粮食走势最为接近,但1997年以后几乎走平。玉米和小麦的趋势单产增速1997年后虽有所下降,但目前上升依然明显。3)中期波动项包括了3个完整的周期和1个进行中的周期,且与中国粮食政策的重大调整及其所产生的后效在时段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总体看粮食生产领域政策的影响大于气候的影响,但不同作物对各种政策的响应也有所不同,土地、税收、补贴、奖励和保险政策的普惠性和同步性较价格政策更强。小麦的中期波动率明显大于其他作物,显示其对政策更加敏感。4)粮食单产的短期波动率为1.80%,其中玉米为3.38%,高于小麦(2.55%)和稻谷(1.06%),显示中国的粮食生产系统有较强的抵御气象灾害的能力,但玉米防灾能力不及稻谷和小麦。5)综合长期趋势和中短期波动来看,3大作物中稻谷最为稳产。稻谷的主要问题是1998年以后单产的趋势产量上升乏力,玉米的主要问题是短期波动较大,受气象灾害的影响大,而小麦的政策波动大于玉米和稻谷。当前中国的农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该研究结果可为新阶段农业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7.
截至2012年底,重庆市区县级农机推广机构有38个,其中,设有独立站18个、综合站20个,在编172人;共设有乡镇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900个,有农机人员2020人。重庆市农机装备总动力达1162万kW,其中,稻麦联合收割机4483台、水稻插秧机11507台、拖拉机11390台;农产品初加工动力954500台(328万kW),初加工机械1085640台;耕整地机械480341台。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3.05%,比2009年增长56.78%。取得了"农业机械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新机具推广工作扎实开展,农机新技术应用实现新突破;社会服务化组织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新型力量不断涌现;农业机械化培训形式灵活多样,农机技术力量得到有力加强"等成绩。分析当前重庆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体系建设发展的机遇和展望,提出了加强体系建设发展的对策或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粮食产量趋势性的影响因素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河北省粮食产量趋势性影响因素进行定量研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支撑。[方法]运用EMD方法提取河北省1978—2015年粮食产量趋势量,利用C-D生产函数与全要素生产率(TFP)对该省的粮食产量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化研究。[结果]河北省粮食总产发展趋势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快速增长,缓慢发展,停滞不前甚至下降3个阶段;各投入要素对河北省粮食总产趋势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51.99%)有效灌溉面积(38.68%)科技进步(12.73%)农林牧渔业劳动力(-2.86%)支持农业生产和事业支出(-0.55%)。[结论]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和科技进步是促进河北省粮食总产增长的3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昌吉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既能显示出农业的先进性又能加快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和效益提升,有助于农业增产增收。为了促进新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采用统计年鉴数据,运用定性分析法从农业机械化总动力、农业机械作业水平、农业机械资金投入等方面分析了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并针对当前昌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加强技术培训,提升人员素质;建立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基地;改善昌吉市农机作业环境;完善推广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的中国粮食产量影响因素分解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为了明确不同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影响的大小,分析粮食产量波动变化的机理,该文采用对数均值迪氏指数法建立了粮食产量无残差因素分解模型,将中国粮食产量的波动分解为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和耕地面积变化的贡献。基于1996-2012年数据,对该期间影响中国粮食产量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播面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表现为增长效应,种植结构和耕地面积的变化表现为减量效应,其中播面单产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8 592.25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101.03%;复种指数变化促进粮食产量增长6 926.97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为率81.45%;种植结构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909.1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45.97%;耕地面积变化导致粮食产量减少3 105.61万t,对粮食产量增长的贡献率为-36.52%。各影响因子的作用具有阶段性,1996-2003年种植结构效应对粮食产量波动的影响较大;2004-2007年,播面单产、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的贡献相互交替,2004年播面单产的贡献最大,2005年、2007年复种指数的贡献最大,2006年则是种植结构的贡献最大;2008年开始播面单产效应起着主导作用。该研究可为政府有关部门粮食生产发展规划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数据参考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恽竹恬  黄凰 《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4):253-258
为提高农机购置补贴效果,合理配置补贴资源,提出健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应进行区域分类研究。该文提出粮食生产能力、经济水平、农民购买能力及自然条件是影响补贴区域分类的4个主要因素,并选取粮食产量、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丘陵山区所占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利用Q-型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中国农机购置补贴进行区域分类,通过定性修正得出将31个省(市、区)分为4类区域的分类结果。针对各区域特征、农业机械化发展及投入现状,在补贴总量及结构、补贴机具、补贴标准等方面提出优化农机购置补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是一项重要的现行农业政策,但现有文献对补贴效果的时空差异、农机类型差异和内生性问题讨论不足。为了更准确地评估政策效果,并分析政策效果的时空差异和农机类型差异,该研究基于国家油菜产业体系18省(区)农户固定观察点3287个农户2008-2018年之间15 089个样本的大样本调查数据,采用非平衡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面板高维固定效应模型、Box-Cox模型和分位数回归模型,考察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对农户农业机械购置金额投入在不同年度、地形区域和不同类型农机具之间的差异化影响,并分别采用面板工具变量固定效应模型、面板Tobit固定效应模型和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显示:1)农机补贴金额对农户农机购置投入金额的边际效应为2.530 8元,激励效应显著,有效带动了农户购机投入;2)补贴在平原县的边际效应为1.408 5元,在丘陵山区县的边际效应为3.108 2元,在平原地区和丘陵山区之间存在显著差异;3)补贴的激励效应在年度间存在明显波动,部分年份表现为挤出效应;4)补贴效果总体上随着农机具价值增加而增强,对大中型农机具的政策效果更高。因此,建议未来继续实施农机补贴政策,并继续坚持向非平原地区和大中型农机具适当倾斜,对农机生产企业研发丘陵山区机械化所需机型和大型先进农机具给予适当研发补贴,鼓励各地在农机补贴新产品补贴试点目录中及时纳入丘陵山区适用机型和大型先进农机具,加快新产品转化和推广应用步伐,同时,根据补贴实施情况和农机化发展情况不断调整完善补贴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铃薯种植面积、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机械化收获是马铃薯机械化生产中关键环节。目前,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率较低,马铃薯收获装备是农机领域的短板弱项。该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发展现状、特点及制约因素,重点阐述了国内外马铃薯杀秧、减阻降耗挖掘、防堵限深控制、自动对垄作业、高效分离、低损收获、多功能行走底盘、人机交互等关键技术研究进展,分析对比中国和欧美、日韩等国家在马铃薯机械化收获装备上的差异,指出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上的不足。针对国内马铃薯种植范围广、种植模式多样、丘陵山区小块地种植面积占比大的特点,提出分段收获和联合收获是国内马铃薯机械化收获的趋势,并对低损高效分离装置、卡脖子技术突破、农机农艺深度融合及政策导向进行展望,以期为中国马铃薯机械化收获技术进一步发展与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了弄清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根据全国各省横截面数据建立了农业机械化发展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模型,结果表明农机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负相关关系,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多元化投资格局要求政府财政、农民和集体等多个投资主体的投资比例基本均衡,当前中国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仅为10.44%,总体上进入了需要强化财政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农业机械化对财政投入的依存度日益增强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15.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评价方法比较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是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分析、衡量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基础。目前普遍使用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是根据种植业中的"耕、种、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加权平均得到的;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的基础上,将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例纳入评价范围,对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进行修正,可得到农业机械化水平;而根据农业机械作业费用占农业劳动力、畜力和机械作业总费用的比例可得到农业机械化指数。对比分析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指数可以发现,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由于仅考虑了种植业中的"耕、种、收"生产环节的机械化程度,没有反映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不能准确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更适于评价农业机械作业情况。而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指数既包含农业机械作业情况,也包含了农业机械对农业劳动力的替代作用,因此,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真实情况。但由于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在现行的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基础上修正而得到的,可操作性更强。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总被引:13,自引:12,他引:1  
为适应中国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保持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增长,实现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该文提出,应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中国农业机械的设计、制造、作业和管理等环节,使农业机械装备实现信息化和智能化,从而整体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文中介绍了参数化设计、基于知识工程的农机产品设计、基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并行协同设计等农机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柔性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虚拟与网络制造等农机产品制造的关键技术;农情信息采集、农业机械导航、田间管理等农业机械作业的关键技术;农业机械管理、农业机械调度等关键技术。分析了这些关键技术信息化的不足,总结了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指出了用信息技术提升中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应解决的核心问题。为加强农机装备的信息技术创新,该文建议,应突破一批智能农业装备数字化设计技术、自动导航协调控制技术及农业装备现场总线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一批大田和设施农业生产作业系统、果园作业智能装备和畜禽水产精准生产装备等重大技术产品;构建一批水肥药田间精准作业系统、畜禽水产自动饲喂系统和自动化加工生产线等农业机械精准作业系统,从而进一步用信息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  相似文献   

17.
基于前沿面理论的中国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定量分析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可以为科学制定和正确执行中国农业机械化政策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该文利用1991-2009年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农业投入和产出的面板数据,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进行了测算,并分析了其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91-2009年间中国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平均为64.65%,呈现出波动之中上升的趋势;各区域的平均值显示,东北地区最高,华东地区次之,西北地区最低,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位于中间;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的演进规律在各区域之间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18.
1DSZ-350型悬挂式水田单侧旋耕镇压修筑埂机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提高水田筑埂作业质量与效率,减轻作业劳动强度,结合东北地区水稻种植农艺要求,研究设计了1DSZ-350型悬挂式水田单侧旋耕镇压修筑埂机。阐述分析了机具整体设计方案与工作原理,对其关键部件偏牵引悬挂仿形调节系统、旋耕筑埂深度可调式传动总成、旋耕集土刀辊总成和镇压筑埂圆盘总成进行了理论分析与结构设计。为获得修筑埂机最佳工作参数组合,以机具前进速度和旋耕工作转速为试验因素,田埂平均坚实度和高度变异系数为试验指标,进行了多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台架试验,运用Design-Expert 6.0.10软件建立因素与指标间数学模型,采用多目标参数优化确定机具最佳作业状态。试验结果表明,当机具前进速度为1.33 km/h,旋耕工作转速为525 r/min时,筑埂作业性能最优,满足旋耕集土及镇压筑埂要求,其所筑田埂平均坚实度为2 160 k Pa,高度变异系数为4.01%。田间试验表明,该机具作业性能稳定,所筑田埂质量良好,各项指标均满足筑埂作业要求。该研究为水田机械化筑埂机具的创新研发与优化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9.
棉花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棉花产业发展的基础环节,棉花种植机械化是制约棉花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实现棉花种植机械化是棉花产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棉花产业全程机械化和规模化的研究重点。该文总结了中国棉花种植现状和特点,阐述了国内外典型棉花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重点剖析了棉花育苗移栽和直播2种主要种植技术与装备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结合精准农业背景和棉花产业生产发展要求,归纳了现有棉花种植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建议,以期为棉花种植机械化技术研究与装备创新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