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武都滑城剪切滑动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的剪切浮雕劝面较难查找,而要了解滑动面形态以及滑动影响带特征更为困难,就武都地区滑坡的剪切滑动带特征作一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2.
趋势面分析在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滑坡治理工程的设计主要依据滑坡面及滑体方量,滑坡的上表面一般很容易得到,而下表面则可以根据地形图中等高线来确定,但是要得到准确的滑坡面则相对较难,常用的方法是选择适当的个别点进行钻探,测得该点处滑坡厚度,再由此模拟滑坡面。以四川省古蔺县蔺双公路K1+100滑坡的滑动面(带)为例,采用多元统计的趋势面分析方法将滑坡面模拟成空间的一个曲面,求出曲面后则可计算滑坡推力、设计相应的加固方法,还可以通过滑动曲面计算滑坡的总方量。  相似文献   

3.
黄土沉积区在地震期间经常发生大型滑坡,为减少滑坡危害,研究滑坡机理,选取1920年中国海原地震中黄土滑坡的土样为试材,采用密封剪切试验,测定滑坡外摩擦角。由于滑动面处于非排水状态,因此在非排水条件下,进行剪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非排水条件下,样品最终达到稳定状态,剪力继续增大,间隙水压保持不变,而位移增大,外摩擦角为6.5°。外摩擦角与过压密比无关,与剪切变形而形成的新土壤结构强度有关。剪切位移很大时,不饱和黄土(自然状态下饱和度为32.6%)的外摩擦角并不减小.因此,不饱和黄土不易形成强烈的滑坡。  相似文献   

4.
经实地调查,新滩滑坡的地质条件、滑坡前兆、滑坡特征及其带来的涌浪和危害,总结了它们的规律,提出了涌浪衰减的经验公式。通过滑动面长期强度的力学计算和稳定分析结果证明,新滩滑坡具备了发生滑移的条件,并对该滑坡进一步发展的趋势作了预测:不久将再次暴发滑坡灾难,要不断地监视,采取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该文利用野外调查、遥感解译、现场勘查等工作手段,分析了宝鸡渭河北岸黄土塬边滑坡的基本类型、发育特征及分布规律,宝鸡渭北黄土塬边滑坡主要受地质构造、河流侧蚀、地层岩性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分布在渭河北岸、千河西岸、金陵河东岸、长寿沟等黄土台塬塬边斜坡地带,呈现不均衡性、成群成带性以及同一地点继发性与递进性等特点,滑坡发育分布密度最高可达96.8%。此外,滑坡类型主要有黄土层内滑坡、黄土接触面滑坡、黄土切层滑坡三种类型,以黄土切层滑坡最为发育,占渭北塬区滑坡的80%以上,这类滑坡滑动面主要位于阶地黏土层、三趾马红土层和三门组黏土层中或其表面,滑坡规模巨大,威胁严重。  相似文献   

6.
泄流坡滑坡位于甘肃省舟曲县境内的白龙江左岸,滑体长2 600 m ,总体积约5 000 万m3 ,为一典型的断裂带滑坡。20 世纪以来该滑坡曾发生8 次滑动,滑体明显分为上下两段,目前总体上滑体仍处于匀速滑动状态,日平均滑动达20 mm 以上,局部滑动活跃。滑坡变形主要受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断裂破碎带、软弱地层影响,同时受降水、江水冲淘和人类活动作用。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对该滑坡进行治理,以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泾阳南塬黄土滑坡的运动规律与液化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查明滑坡的运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滑坡的运动规律与内在机制,为区域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借鉴。[方法]以泾阳南塬黄土滑坡为例,通过现场调查及槽探查明了滑坡的运动特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滑坡的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探讨引起滑坡运动特征分异的"液化效应"。[结果]按照运动特征将泾阳南塬黄土滑坡划分为流滑型和滑动型两类,流滑型滑坡的滑距一般为坡高的4倍,滑动型滑坡的滑距约为坡高的2倍。1.50×10~5 m~3可近似的认为是研究区内"足以形成最大液化程度的最小滑体体积"。[结论]滑体体积及边界条件对滑坡运动液化影响显著,一般情况下滑坡体积越大、滑动边界越简单,运动液化程度就越高,运动距离也就越远;而体积越小、滑动边界越复杂,运动液化程度就越低,运动距离也就越近。  相似文献   

8.
两龙滑坡特征及转化泥石流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两龙滑坡发育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根据滑坡在滑动过程的特征,将滑坡的运动特征划分为主滑区、流化区和流动区。分析了滑坡转化为泥石流的形成机理。并对四川盆地盆周山区地质灾害提出减灾防灾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蒋家沟部分滑坡是在老滑坡的基础上 ,经过后期条件改变如坡脚流水切割、降雨入渗激发而再次发生规模不等和形式不一的滑动。选择蒋家沟流域这一相对稳定的老滑坡体 ,通过人工降雨激发促使其二次滑动 ,观测滑坡滑移过程 ,分析描述实验过程中坡面出现的各种滑、溜、崩等现象 ,并进行部分有关的土力学实验 ,得出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可供进一步讨论的参数  相似文献   

10.
所研究滑坡位于四川东部某市境内,滑坡变形分布较为零散,规律性相对较差。鉴于该滑坡紧邻市区,危害严重,对其进行了成因机制的分析及稳定性的评价研究,以期为该滑坡的防治与治理工程提供科学依据。该滑坡为一小型土质顺层古滑坡体,受下覆基岩面的控制和滑坡体西北侧开挖临空面的影响,滑坡发生沿S82°W方向的滑动,同时向临空面产生方向约为N37°W的局部次级滑动。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暴雨工况下,该滑坡将沿主滑方向发生失稳。  相似文献   

11.
边坡稳定逆算分析法之应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土壤的剪力强度为边坡稳定分析中最难掌握的因素之一,对于已确认滑动面之破坏边坡而言,若能以逆算分析法求取其剪力强度参数,将能更经济、有效地提供作为维护防治计划所需之资料。逆算分析法系假设边坡于破坏时之安全系数为 1,如此可得数组凝聚力 c值与内摩擦角φ值的组合,再依经验判断选取其中一组为设计用参数。以明潭水库地滑地之滑动破坏边坡为例,计算得其剪力强度参数为凝聚力 c =0.95t/m2,内摩擦角φ =2 5°。并与前人的研究试验结果比较相当合理,且能适切地诠释滑动边坡受地下水位变动的影响程度。故于缺乏实测参数的地区在进行边坡稳定或工程施设分析时,以逆算分析法计算应有相当之可信度。  相似文献   

12.
刘彬  聂德新  李树武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28-229,233
巴丁滑坡位于澜沧江里底水电站坝址区。通过现场的调查研究,查明了巴丁滑坡的范围、坡体形态、目前的稳定性;在滑坡前缘剪出口找到了滑带土,并对其进行了物理力学试验,确定了滑带土的力学参数。最后应用滑坡稳定性计算程序对滑坡的稳定性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巴丁滑坡在各种工况下都是稳定的,这一结果同时也验证了作者的现场定性判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深入研究岩石结构面在剪切力学行为中三维形貌对抗剪强度的影响,揭示结构面的抗剪实质,为进一步认识结构面的性质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和3D打印机完全重铸了人工制作的结构面试样,并且在室内进行5级法向应力下的直剪试验,记录下剪切前后的表面形貌。并且用FLAC 3D数值模拟软件模拟结构面在不同法向压力下的剪切力学运动,分析和总结剪切应力在结构面表面的分布规律。[结果]结构面的峰值抗剪强度与法向压力和结构面三维形貌有关,在同一剪切力作用下,法向应力越大,剪切接触面积越大,剪切应力的大小和范围都增大,结构面表面高处的小凸起体被大量剪断,而在较低处的小凸起体损坏区则不明显,表明较高处的结构面凸起体较容易被剪断。[结论]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剪切应力的大小和范围都增大,区域并没有太明显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三峡库区某滑坡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三峡库区某滑坡5年左右的GPS位移监测以及降雨量、库水位监测数据,选取降雨和库水位两个因素研究了其对滑坡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降雨的入渗增加了滑体重量、软化了岩土体、润滑了滑带与滑床的接触面,会降低滑坡的稳定性;库水位的上升一般对岩土堆积层滑坡的稳定性无明显不利影响,而其下降却使滑坡变形加速;两者对滑坡变形的影响均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效应",滞后期一般为5~10 d。  相似文献   

15.
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启程活动阶段孔隙流体压力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型高速岩质滑坡在启程活动阶段由于高速摩擦产生高温 ,使滑带水突然汽化 ,产生巨大的水汽压力 ,并且可能产生水汽垫层。这气垫支持着滑体并产生润滑作用 ,使作用在滑动面上的有效法向压力显著降低 ,因抗滑力随法向压力的降低而减少 ,滑体可获得一巨大速度。以云南头寨大型高速岩质滑坡为原型通过计算证实了孔隙水汽化的可能性 ,并进一步计算了孔隙水汽化压力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1986年7月16日,长江三峡秭归县的土凤岩—马家坝,暴发了松散崩积土斜坡整体滑移,属蠕动式暴雨型特大滑坡。因受当地南北两沟的挟持约束,滑坡平面展布为近东西向的长袋状,宽250—500米,长2,400米,面积约1平方公里,总方量达3,000万立方米。局部滑体仍在向下蠕动滑移变形中活动。这些滑体分块坠入锣鼓洞河,将堆成高80米的土石险坝,拦水量约3,500万立方米。一旦溃决,将危及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在该滑体周围要注意排水,加强监视,作好预测预报,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17.
研究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与抗剪强度的关系,可为紫色土埂坎根-土复合体强化机理的揭示与埂坎稳定性的维持提供科学依据。选取三峡库区典型紫色土坡耕地埂坎草本植物根—土复合体为研究对象,结合Hyprop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测量仪、滤纸法与直剪试验,拟合土-水特征曲线,揭示基质吸力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明显分为边界效应区、过渡区与非饱和残余区,3种常用模型(B-C、VG、F-X)中F-X模型拟合该曲线效果最好,根-土复合体饱和含水率、进气吸力、残余区含水率以及相同体积含水率下的基质吸力均高于素土。(2)随着体积含水率降低,根-土复合体黏聚力先增大后减小,试验范围内黏聚力最大值51.25 kPa出现在体积含水率约23%时,内摩擦角则线性增大。相同体积含水率下,根-土复合体黏聚力较素土最大增加50%,内摩擦角提升不大。(3)基质吸力对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的增强作用具有阶段性特征,各阶段临界吸力值与土-水特征曲线一致,过渡区(基质吸力为3~500 kPa)土体抗剪强度提高明显,进入非饱和残余区后(基质吸力>500 kPa)由于黏聚力下降,土体抗剪强度增速减慢,根-土复合体抗剪强度随基质吸力增大而提升的幅度大于素土。通过建立埂坎根-土复合体土-水特征曲线和抗剪强度的关系,可估测实际工况下的埂坎土体抗剪强度,进而为坡耕地埂坎的建设、维护管理以及坡耕地侵蚀阻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研究西南某大型水电站大坝在蓄水后的长期稳定性为背景,以室内饱水直剪流变试验为手段,系统地研究了坝区内高边坡软岩的流变特性。通过对所有流变曲线的分析,获得了长期强度参数,并建立了各种类型软岩和软弱结构面的时效本构方程,得出该区软岩在饱水状态下,长期强度参数较瞬时变形降低了约60%。结论表明该区软岩的时效变形很明显,这个特性是坝区多个开挖边坡可能沿软岩蠕滑拉裂破坏的潜在因素,表明其存在对边坡及未来的稳定性起主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离子强度对三种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和Zeta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姜军  徐仁扣 《土壤》2015,47(2):422-426
本文用离子活度和反号离子在土壤胶体双电层扩散层滑动面的分布解释了可变电荷土壤表面电荷与胶体Zeta电位随着离子强度增加呈相反变化趋势的原因。当p H大于土壤的盐效应零点(PZSE)时,离子强度增加导致土壤胶体双电层紧密层阴离子含量增加,土壤表面负电荷量增加,双电层滑动面上的反号离子(阳离子)数量增加,使得土壤胶体Zeta电位向正值位移。相反,当p H小于土壤PZSE,随着离子强度增加,土壤表面正电荷量增加,此时的反号离子为阴离子,双电层滑动面上的反号离子(阴离子)数量增加,导致土壤胶体Zeta电位向负值方向位移。另外,由于土壤表面对K+的吸附亲和力强于Na+,因此在相同浓度下,土壤胶体双电层滑动面上K+浓度高于Na+,导致土壤胶体在KNO3溶液中的Zeta电位高于在Na NO3溶液中的,从另一方面印证了这一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