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宝鸡市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按照2003-05-01最新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对陕西省宝鸡市旅游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类型划分和评价,认为宝鸡市已形成了以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秀丽奇特的自然景观为主要特色、以优良级旅游资源为主的旅游体系。但地域发展不平衡,旅游体系不健全是阻碍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给出了宝鸡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MODIS-NDVI遥感数据反演了川藏铁路地区2000-2018年植被覆盖度,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利用相关分析法分析气候、地形等与植被覆盖度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8年川藏铁路沿线平均植被覆盖度为0.629,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0-2012年为缓慢增长,2013-2018年为快速增长。19年间植被覆盖度呈现好转的面积占比为53.78%,呈现下降面积占比5.25%,其中康定至昌都段上升率最大,巴宿至林芝段下降率最大。(2)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2000-2018年成康、康林和拉林铁路段平均植被覆盖度依次为0.75、0.61和0.55,低海拔区域以中高、高植被覆盖度为主,高海拔区域以中低、低植被覆盖度为主。(3)相关分析表明,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与温度(r2=0.376,p<0.01)和降雨量(r2=0.284,P<0.01)均为显著正相关,温度是驱动川藏铁路沿线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的主要气候因素,与海拔呈显著负相关(r2=-0.240,P<0.01)。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改进后的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旅游资源评价模型,对青海省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分类与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丰富、主类资源等级优;旅游资源要素价值高、影响力大、特色鲜明;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良好;具有打造成为世界公园的实力。但是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低、旅游商品等级低、基础设施薄弱是公园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4.
 2009-2010年春季,先后从甘肃、四川、陕西和西藏四省的29个县(市)采集到1 391份小麦条锈病标样,繁殖获得961个菌株,利用SSR分子标记进行群体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甘肃天水、平凉和陇南,陕西宝鸡及汉中,四川阿坝和广元等地条锈菌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而四川宜宾及凉山、西藏林芝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利用Arlequin软件中的AMOVA方法分析结果表明,小麦条锈菌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群体内部。内地各种群之间菌源交流频繁(Nm>4),西藏与内地菌源交流很少(Nm<1)。采用Structure及聚类分析表明,陕西宝鸡与甘肃平凉间,陕西汉中、甘肃陇南、甘肃天水及四川广元间,存在着频繁的菌源交流关系,四川宜宾和凉山与四川阿坝、陕西汉中和甘肃陇南间存在着菌源交流关系。而西藏与内地间几乎没有菌源交流。初步认为西藏林芝小麦条锈菌可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遗传群体。  相似文献   

5.
构建北京旅游本底趋势模型,从入境旅游、国内旅游两方面分析金融危机对北京旅游业的影响.研究表明:1)金融危机对北京入境游客规模与经济规模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其中2008年与2009年的入境游客规模受到的影响最大(年客流损失率分别为15.91%与9.18%),2009年入境旅游经济规模的年收入损失率最大(8.35%),入境旅游客源空间2008年呈现萎缩状态,但2009年以后逐渐恢复.2)金融危机对北京国内旅游业的冲击和影响并不明显.3)受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北京游客总量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损失客流量为1200万人次,至201 1年旅游人次开始回升;2008-2010年旅游经济规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河流线路型线性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模式与路径,以大滇西旅游环线怒江-独龙江流域段为例,利用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数据,借助ArcGIS 10.2软件,分析其旅游资源禀赋特点、旅游发展特征和新阶段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境,基于旅游廊道等理论提出构建线性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的发展设想。研究表明:1)该区域具有高山峡谷、干热河谷、绿美生态和“直过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独特自然与文化旅游景观及其要素富集的禀赋优势,并呈现以点、线、面融合的团簇状和线状空间组合开发优势。2)以接待国内外游客量和旅游业总收入为测度的旅游市场潜力持续释放,以旅游招商和旅游创业与就业为衡量的旅游业态活力不断增强,以旅游交通和民族旅游村寨为载体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3)新阶段推动线性遗产旅游高质量发展,在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产业结构、产品供给、区域合作、服务体系及旅游人才等方面存在短板。4)由此构建“两轴三区、四素同构、四道融通”的自然与文化遗产复合型旅游廊道,并提出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7.
西北地区远离中国主要旅游客源市场区,为什么近年来越来越受自驾旅游者青睐?距离衰减规律失灵了吗?应用UGC和问卷调查数据,对西北自驾旅游流转移扩散规律进行研究。发现:1)西北地区自驾游空间广阔,80%以上的自驾线路“行游比”介于0.5-0.7之间,具备吸引长途自驾旅游者的客观条件。2)西北地区自然和文化景观优美独特,对1500km以外地区的远程出游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导致距离衰减规律表面上“失灵”。3)90%的西北自驾游线路距离超过2000km,用时8-10天,平均串连9个目的地,主要模式为“区域环游式”和“锁链式”。4)西北自驾旅游流的扩散场在“胡线”东南,以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为核心区,集聚场以“大环线”为骨架,以西宁、海西州、海南州、酒泉等12个节点为枢纽,呈现“嘉峪关阻断”现象。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31个省(市、区)人均旅游总收入为代理变量,运用Arcgis10.2工具和分布动态法(MEDD)考察了2000-2015年中国旅游业发展的分布特征和演进趋势。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考察期内,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存在着显著的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格局特征,省际之间差异明显。2)全国及东中西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逐渐提高,区域差距逐渐增大,但是极化状况不一。3)不同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流动性较差,但是也呈现出进阶式发展趋势。到2025年,大部分省份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将处于类型Ⅳ(中高水平)和类型Ⅴ(高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黄河生态治理与黄河文化共同推动流域经济发展,绿色旅游发展提高人民社会生活福祉,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文中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变异系数法和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测算并分析了2001-2021年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识别出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空变化来看,两系统整体增势向好,东强西弱明显,山东在全流域居于高水平发展。2)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水平尚处于初级协调,青海、宁夏处于濒临失调,山东和河南处于中级协调水平,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驱动效应明显。3)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重心分布为东北-西南方向,陕西处于全流域的重心。4)流域整体耦合协调度的障碍因子是旅游经济发展,两系统的主要障碍因子分别是旅游市场规模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林芝河谷地区利于春青稞生长发育和产量提高的大田调控灌溉模式,以喜马拉22号为试材,在全生育期分别设置了80%~85%θ_f(W_1)、75%~80%θ_f(W_2)、65%~70%θ_f(W_3)、55%~60%θ_f(W_4)和45%~50%θ_f(W_5)5个土壤水分下限调控水平和1个旱作处理(CK),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调控下限对春青稞生长、耗水、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对春青稞中后期株高生长影响显著,抽穗期、乳熟期株高较CK分别提高了37.28%和44.33%;W_1、W_2及CK处理的春青稞单株叶面积在抽穗期后率先降低,平均衰减速率为-0.20 cm~2·cm~(-2)·d~(-1),且乳熟期后各处理的叶面积相对生长率呈显著负增长;春青稞生育期总耗水量随水分调控下限的降低直线下降,耗水强度基本在5 mm·d~(-1)左右;灌水处理较CK提高了春青稞干物质积累量,平均增幅13.95%,以抽穗期最大。不同处理的春青稞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均随水分调控下限的降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W_4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作物收获指数分别为1.15 kg·m~(-3)和0.40,明显高于W_1(0.28 kg·m~(-3),0.28)、W_2(0.91 kg·m~(-3),0.30),且该处理在较低的灌水量(252.52 mm)下获得最高的产量(6 237.05 kg·hm~(-2))。综合认为,基于本试验条件下的春青稞全生育期土壤水分调控下限为55%~60%θ_f时,节水增产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2.
青藏公路是我国重要的交通线,其沿线生态环境质量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如何全面、快速和准确地对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极为重要。文中以GEE(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为技术支撑,以2010年青藏公路第五次改建工程为研究切入点,选取2005-2020年那曲至安多段中轴线两侧5km提取绿度(NDVI)、热度(LST)、干度(NDSI)和湿度(WET)四个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模型对青藏公路沿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并使用变异系数对其波动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RSEI四个分指标中,热度是影响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指标。2)2005-202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波动上升,总体明显改善,改善面积达1424.34km2,占比99.71%,恶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安多段附近。3)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由较差为主转变为以较好为主,等级为优和较好的区域占比明显增加;中等、差和较差区域占比有所降低,其中RSEI优和良的比例由2005年的0.21%和1.25%上升至2020年9.46%和88.31%。  相似文献   

13.
清代山西地区疫灾时空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疫灾是人类的顶级灾害,历史疫灾研究能为未来疫病防控提供借鉴。文中运用疫灾计量指标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清代(1644-1911)山西地区的疫灾地理规律。结果表明:1)清代山西地区的疫灾频度为34.33%,疫灾相当频繁;夏秋季节是疫灾多发季节,说明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疫病的流行;朝代鼎革的清初期和清末期疫灾相对频繁,社会稳定的清中期疫灾相对稀少,说明社会动乱也有利于疫灾的发生。2)清代山西地区的疫灾分布具有明显的"洼地效应":府级尺度上具有高低相间的南北分异特征,盆地地区为疫灾强度高值区,山岭地区为疫灾强度低值区;区域尺度上具有由南向北的梯度递减特征,晋南高于晋中,晋中高于晋北,晋北高于口外。3)清代山西地区的疫灾格局受地理格局和人口格局的双重制约;人口密度是疫灾的奠基石,人口流动是疫灾的扩散力,自然灾害是疫灾的诱发器;与其它自然灾害相比,疫灾分布变迁更能反映区域开发时序,更能体现人地关系演进。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频繁爆发的雾霾天气已成为影响北京入境旅游者的重要因素。通过查阅文献、设计问卷、抽样调查,分析雾霾天气对北京入境旅游者的来京计划、来京途中、旅游行程等方面影响。研究表明:(1)62.68%的入境旅游者认为雾霾对其北京短期旅行计划影响较小,37.32%的入境旅游者认为雾霾天气对其来京计划有一定的影响,选择取消来京计划、到其他城市游览、缩短在京游览时间。(2)调查样本中43.44%的北京入境旅游者在来京的路途中受到了雾霾天气的影响,主要为飞机延误或航班取消(23.91%)以及交通堵塞(16.32%)。(3)雾霾对北京入境旅游者的行程造成的影响因出游组织方式差异而不同,自助来京的入境旅游者因雾霾变换行程的可能性高于参加团队游的入境旅游者。(4)入境旅游者在来京前后对北京雾霾天气的感知存在较大差异。(5)分析了入境旅游者对本次来京旅游总体满意、重游率、推荐率。  相似文献   

15.
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历史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和分析,对1368-1949年西海固地区干旱灾害的等级序列、时间序列变化、平均发生时间间隔和干旱变化趋势拟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68-1949年西海固共发生干旱灾害132次,平均每4.41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800-1849年和1900-1949年这两个50年段的干旱灾害最为频繁。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以中度旱灾和轻旱涝灾为主,发生频次分别为58次、52次,占干旱灾害发生年总数的43.94%、39.39%。大面积的干旱灾害(三、四级)平均每26.5年出现一次,占干旱灾害发生总年数的16.67%。受季节性气候影响,西海固干旱灾害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夏季是干旱灾害最为频繁,春、秋两季次之,冬季最少。伏旱造成的危害相对比较严重。1368-1949年西海固干旱灾害发生频次的距平百分比曲线呈明显的波浪线型增长;以1700年为界,西海固干旱灾害频次呈明显的增加趋势,后期250年的干旱灾害发生频率是前期330年的2.62倍。西海固干旱灾害频发主要是由气候的异常波动、降水的年际、年内分布不均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这些自然因素造成的;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不合理改造和不科学的利用方式也加剧了干旱灾害的发生及成灾程度。  相似文献   

16.
17.
文中通过检索《中国基本古籍库》及《爱如生数据库·中国方志库》,搜集史料,构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频次与县次序列。采用最小二乘法、空间插值等方法,探讨疫灾发生的时间与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灾害链分析疫灾发生的过程。结果表明:1)自公元1368年至1911年,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共计发生156次,平均3.49a发生一次;波及的县次共计492县次,平均每年发生0.9县;明末与明清交替时期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最为频繁,影响范围最广。2)空间分布上,驿路、内河航运沿线和沿海地区、人口密集区、水旱蝗等灾害频发区,为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频发区。3)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的疫灾灾害链共有26种,疫灾多为气候异常引起的自然灾害(水、旱、蝗)、饥荒和战争的衍生,并且与它们都具有极显著的时间与空间上的相关性,与疫灾的相关程度,在时间尺度上,水灾>旱灾>蝗灾>战争;在空间尺度上,水灾>旱灾>战争>蝗灾,以水灾与疫灾间的相关性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经济的快速增长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旅游业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脆弱性,城市旅游发展受到环境污染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雾霾污染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在计划行为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加入了"大众媒体传播"和"雾霾感知"两个扩展因子构建了理论模型,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和R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再运用频数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到访北京的国际游客的行为意向进行解释和预测。研究结果显示:1)态度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2)主观规范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3)知觉行为控制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雾霾感知与行为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5)大众媒体传播与雾霾感知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6)大众媒体传播与行为意向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分析结论的基础上,认为在减少排放的同时,还需利用大众媒体改善北京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形象。最后提出了本研究的不足。  相似文献   

19.
2000-2017年天山北坡西白杨沟流域土壤侵蚀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掌握天山北坡西白杨沟流域水土流失时空变化特征,为该区域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以西白杨沟流域为研究区,采用样地调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应用CSLE模型,定量分析2000-2017年西白杨沟流域土壤水力侵蚀时空变化特征,分析该区域侵蚀强度和坡度、旅游活动的关系,结合实地调查,探讨西白杨沟流域水力侵蚀强度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17年西白杨沟流域土壤侵蚀量总体呈增加趋势。流域内土壤侵蚀强度主要是以轻度、微度为主,分别占流域总面积的65.52%、24.71%。(2)2000-2017年西白杨沟流域不同坡度下土壤侵蚀模数变化明显。坡度≤5°时,土壤侵蚀模数无明显波动;坡度在25°~35°时土壤侵蚀模数最大,土壤侵蚀较为严重。坡度>35°时,土壤侵蚀模数减小。流域内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25°~35°。(3)植被盖度、地上生物量随着旅游强度的增加而减少(CK>LG>MG>HG),土壤侵蚀受人为活动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气象干旱的空间格局特征(1951-201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旱灾频繁的国家,研究气象干旱可为防范农业旱灾风险提供科学依据。利用1951-2011年中国585个气象站点的日降水数据,计算了不同季度的降水距平百分率,并确定气象干旱等级,编绘了各季节的中旱、重旱、特旱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我国各季气象干旱发生频率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格局;春季和冬季发生频率较高、夏季发生频率最低,其中春季中旱和特旱的高频区面积占全国比例分别达到了46%和34.2%,冬季尤其是特旱高频区面积占全国比例甚至超过了70%,而夏季仅有中旱存在高频区,且面积较小;(2)华北地区的春季中旱,东部地区(四川除外)的秋季中旱,西南(云南)、华南(广东)、长江中游地区的冬季中旱,需重点防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