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虎斑乌贼幼体生长性能、抗氧化指标、消化酶活性、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6.83±0.01) g虎斑乌贼幼体36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30尾。采取周期性饥饿1 d再投喂6 d(S1F6组)、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S2F5组)、周期性饥饿3 d再投喂4 d(S3F4组)和持续投喂(对照组) 4种投喂模式,进行为期14 d的投喂试验。结果显示:1)不同饥饿时间对增重率、存活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有显著影响(P0.05),上述3个指标S3F4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1F6组、S2F5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2)肌肉水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质的含量在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3)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在S2F5组达到最大值;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丙二醛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4)不同饥饿时间对肝脏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有显著影响(P0.05)。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肝脏淀粉酶活性先降低后升高,在S1F6组有最小值,肝脏脂肪酶活性则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在S2F5组有最小值。5)在虎斑乌贼幼体的肌肉组织中共检测出17种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以及氨基酸总量(TAA)、必需氨基酸总量(TEAA)、TEAA/TAA各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6)肝脏和肌肉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C20∶5n-3(EPA)、C22∶5n-3(DPA)、C22∶6n-3(DHA)以及肝脏DPA、DHA含量在各组间亦无显著差异(P0.05),但S3F4组肝脏EPA、n-3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S1F6组与S2F5组的虎斑乌贼幼体均出现了补偿生长,且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从节约成本、减少污染以及补充生长等方面综合来看,建议在虎斑乌贼幼体的养殖过程中采用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5 d的投喂模式。  相似文献   

2.
在池塘养殖中分别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以评估不同饵料种类对雌雄青蟹个体生长、形态学参数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投喂鲜杂鱼组雌雄青蟹的体增重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P0.05);饵料种类不会显著影响雌雄青蟹蟹体的水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磷含量、必需氨基酸总量、呈味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总量、饱和脂肪酸总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P0.05),而显著影响其灰分含量和脂肪酸总量(P0.05)。投喂鲜杂鱼组的C16:1(n-7)、C20:5(n-3)、C22:5(n-6)和C22:5(n-3)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组,而其C18:2(n-6)、C20:4(n-6)、C20:3(n-6)和C20:2(n-6)则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P0.05);投喂鲜杂鱼组青蟹蟹体的PUFA(n-3)显著低于投喂配合饲料组,而其PUFA(n-6)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P0.05)。研究结果表明,鲜杂鱼饵料有利于青蟹的生长,且饵料种类会影响青蟹的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探讨两种微生态制剂对虎龙斑体成分、肠道消化酶和组织学结构的影响。选用540尾体质量为(33.98±4.91)g的虎龙斑,随机分为6个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低浓度0.1%的芽孢杆菌制剂、高浓度0.5%的芽孢杆菌制剂、低浓度1%的光合细菌制剂和高浓度5%的光合细菌制剂,并以2%饲料用量的乳化鱼油包裹,配制成编号为Diet 1、Diet 2、Diet 3、Diet 4四种饲料作为微生态制剂添加组,再增设乳化鱼油组和对照组,试验期为60 d。试验结果表明:(1)微生态制剂可以显著提高虎龙斑粗蛋白质含量(P0.05),降低粗脂肪含量。(2)微生态制剂可以提高虎龙斑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活性,而脂肪酶活性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3)在前肠的肠绒毛高度中,Diet 2组和Diet 3组显著高于乳化鱼油组(P0.05),而在中肠中,Diet 2组的肠绒毛高度显著高于乳化鱼油组(P0.05),肌层厚度和浆膜层在前肠、中肠和后肠中各组之间的高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4)微生态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虎龙斑鲜肝脏的颜色,减少肝细胞的坏死和脂肪空泡化。(5)与对照组和乳化鱼油组相比,微生态制剂能增加虎龙斑头肾淋巴细胞、黑色素巨噬细胞的数量,而对头肾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鱼的肠道消化酶活性,改善鱼的肠道、肝脏和头肾结构,从而提高鱼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4.
为了综合评价投喂膨化饲料主养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在池塘养殖中的应用效果,本试验选取太湖区捕捞野生鳙(野生组)、膨化饲料池塘主养鳙(池塘组)、网箱生态养殖混养鳙(网箱组)各12尾,对它们的形态学指标及肌肉的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重金属含量以及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池塘组鳙的肥满度、肝体指数和脏体指数均显著高于野生组(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鳙肌肉中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而各组间鳙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鳙肌肉的硬度和回复性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而各组间肌肉弹性、凝聚性和胶黏性差异不显著(P0.05);野生组和网箱组的鳙肌肉中重金属镉含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而鳙肌肉中铜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网箱组和野生组鳙肌肉中氨基酸总量和鲜味氨基酸总量显著高于池塘组(P 0.05),且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显著高于池塘组(P0.05);网箱组和野生组鳙肌肉脂肪酸中的油酸、花生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显著低于池塘组(P0.05),其余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述所述,池塘膨化饲料主养鳙的肌肉具有高脂肪及EPA和DHA含量更丰富的特点,但肌肉硬度、回复性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较低。  相似文献   

5.
2种饲料投喂下草鱼肌肉品质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以皇竹草粉饲料为试验组,以商品配合饲料为对照组,投喂平均体重为(300.00±10.00)g的草鱼2个月,对其生长性能、形体指标以及肌肉pH、系水力、质构特性、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微量元素含量、氨基酸组成和营养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试验组草鱼的内脏重、肝脏重、腹腔脂肪重、脏体指数、肝体指数及腹脂指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肥满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空壳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草鱼肌肉的弹性、咀嚼性、胶着性和硬度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黏聚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草鱼肌肉pH、滴水损失、失水率和冷冻渗出率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草鱼肌肉的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铁(Fe)含量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草鱼肌肉中均含有16种氨基酸,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7.43%和17.23%。试验组和对照组草鱼肌肉中各种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必需氨基酸指数分别为84.66和84.94。由此得出,与商品配合饲料相比,投喂皇竹草粉饲料可改善草鱼的肌肉品质。  相似文献   

6.
《养猪》2019,(6)
试验旨在研究湘沙猪配套系3个专门化品系(XS3系、XS2系和XS1系)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和矿物质含量差异性。试验选择体重90 kg左右、健康的XS3系6头,体重100 kg左右、健康的XS2系6头、XS1系5头,按品系分为3组,屠宰后对肌肉相关成分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氨基酸:XS1系必需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风味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XS3系(P0.05)。2)脂肪酸:XS1系和XS2系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差异不显著(P0.05);XS3系饱和脂肪酸含量极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1),多不饱和脂肪含量极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1),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XS1系(P0.05)。3)矿物质:钾、钠、镁和锌的含量在3个品系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钙和铜的含量在3个品系间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XS3系锌的含量最高,显著高于XS2系(P0.05),极显著高于XS1系(P0.01)。综合分析:XS3系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明显优于XS1系和XS2系,微量元素锌的含量明显高于XS1系和XS2系。  相似文献   

7.
岱衢族大黄鱼为我国优质大黄鱼养殖群体,养殖中所投喂的饵料往往影响着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和肉色,这些均为衡量岱衢族大黄鱼品质的重要指标.本试验旨在通过测定岱衢族大黄鱼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体色和肉色指标,研究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对岱衢族大黄鱼品质的影响.试验设置2组,分别投喂鲜杂鱼和配合饲料22个月,采样后所测鱼体和肌肉营养成分指标包括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氨基酸含量,体色和肉色指标包括L、a、b值.结果表明:与投喂鲜杂鱼相比,投喂配合饲料显著降低了岱衢族大黄鱼全鱼的粗脂肪含量(P<0.05),但显著提高了肌肉的粗脂肪、亮氨酸(Leu)、赖氨酸(Lys)、谷氨酸(Glu)、总必需氨基酸、总呈味氨基酸和总氨基酸含量(P<0.05);饵料类型对岱衢族大黄鱼的体色和肉色无显著影响(P>0.05),但岱衢族大黄鱼体表不同部位颜色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背部相比,腹部的颜色较亮,且偏红黄.由此得出,相较于鲜杂鱼,采用配合饲料养成的岱衢族大黄鱼肌肉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8.
试验以鹦鹉鱼为研究对象,探究黑水虻不同投喂策略对鹦鹉鱼肝脏及血清抗氧化和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分为6组,每组2个重复。其中S组持续投喂配合饲料;S3H1组投喂3次饲料、1次黑水虻;S2H2组投喂2次饲料、2次黑水虻;S1H3组投喂3次黑水虻、1次饲料;H组持续投喂黑水虻;SH组1 d投喂黑水虻、1 d投喂饲料。每天饱食投喂4次,周期60 d。结果表明,S、SH组肝脏中SOD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S组T-AOC显著高于SH组(P0.05),H组溶菌酶活性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S组NO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血清中,S、SH组T-AOC、SOD、ACP和AKP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SH组CAT和GSH活性显著高于S组(P0.05),H组溶菌酶活性显著高于SH、S1H3、S3H1、S组(P0.05),但与S2H2组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所述,SH组的抗氧化和非特异免疫指标基本不受影响,且CAT、GSH、LMZ优于S组,说明间歇性投喂黑水虻幼虫(SH组)的策略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幼鱼适宜投喂频率,选择体重为(1.80±0.08)g的幼鱼进行养殖试验。试验设计5个组(F1、F2、F3、F4、F5组),投喂频率分别为1(06:00),2(06:00、18:00),3(06:00、12:00、18:00),4(06:00、10:00、14:00、18:00)和5次/d(06:00、09:00、12:00、15:00、18:00),每组设3个平行,共计15个养殖桶,每桶随机放50尾试验鱼。试验观察不同投喂频率下黄斑篮子鱼幼鱼生长性能、饲料利用、形体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变化情况。试验周期为60 d。结果显示:1)各组试验鱼终末体重、增重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上升趋势,F3、F4、F5组终末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1、F2组(P<0.05),饲料系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F3组饲料系数最低,蛋白质效率最高。2)F3、F4、F5组肝体指数显著低于F2组(P<0.05),脏体指数显著低于F1、F2组(P<0.05),各组间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试验鱼肌肉中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逐渐上升,水分含量逐渐下降,F3、F4、F5组肌肉中粗脂肪、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F1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1、F2组(P<0.05),3组间上述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肠道中胃蛋白酶、淀粉酶活性随投喂频率增加呈下降趋势,胰蛋白酶、脂肪酶活性先降后升,F1、F2组各消化酶活性显著高于F3、F4、F5组(P<0.05),F3、F4、F5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上述指标并考虑养殖成本,建议黄斑篮子鱼幼鱼适宜投喂频率为3次/d。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通过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和肌肉营养成分,评价冰鲜杂鱼和人工配合饲料对大口黑鲈肌肉品质及健康状况的影响。养殖过程中冰鲜组大口黑鲈全程投喂冰鲜杂鱼,饲料组大口黑鲈全程投喂大口黑鲈专用人工配合饲料。在商品鱼上市前,冰鲜组和饲料组各随机采集6尾用于测定血清生化指标,再各随机采集6尾用于测定肌肉营养成分。结果显示:饲料组大口黑鲈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冰鲜组(0.01≤P0.05),血清中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极显著高于冰鲜组(P0.01),血清中总蛋白(TP)和白蛋白(ALB)含量极显著低于冰鲜组(P0.01)。冰鲜组大口黑鲈肌肉中总氨基酸(TAA)含量显著高于饲料组(0.01≤P0.05),且肌肉中各种氨基酸的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以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均高于饲料组。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亚油酸(C18∶2)含量极显著高于冰鲜组(P0.01)。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冰鲜组大口黑鲈肌肉营养品质特别是蛋白质品质及氨基酸组成要优于饲料组,且健康状况也优于饲料组,但饲料组大口黑鲈肌肉中亚油酸含量较冰鲜组极显著升高。因此,大口黑鲈的人工配合饲料配方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来满足消费者对大口黑鲈的营养需求。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探究不同生长时期虎斑乌贼内壳的营养成分及矿物元素含量变化,为其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对不同生长时期(60、90、120、150日龄)虎斑乌贼内壳营养成分(水分、粗灰分、粗蛋白质、粗脂肪、多糖、氨基酸、脂肪酸)及矿物元素[5种常量元素——钠(Na)、钾(K)、镁(Mg)、铝(Al)、钙(Ca)和8种微量元素——铜(Cu)、铁(Fe)、锌(Zn)、硒(Se)、锰(Mn)、镉(Cd)、砷(As)、锶(Sr)]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生长时期时,粗灰分均是虎斑乌贼内壳的主要成分,含量为89.98%~92.06%,其含量随着生长不断增加,表现为150日龄时显著高于其他日龄时(P0.05);粗蛋白质的含量为2.82%~3.11%,其含量随着生长不断增加,表现为150日龄时显著高于60日龄时(P0.05);水分含量为3.93%~6.21%,其含量随着生长不断降低,表现为60日龄时显著高于其他日龄时(P0.05);相对于其他营养成分,虎斑乌贼内壳中粗脂肪、多糖含量较少,分别为0.41%~0.47%、0.34%~0.38%。不同生长时期的虎斑乌贼内壳中均检测出17种氨基酸,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EAA)。不同生长时期的虎斑乌贼内壳中总氨基酸(TAA)、EAA和酸性氨基酸(AAA)含量分别为2.79%~2.93%、0.87%~0.98%和0.69%~0.87%,其中AAA含量随着生长不断增加,表现为150日龄时显著高于其他日龄时(P0.05)。各生长时期虎斑乌贼内壳中均以谷氨酸(Glu)含量(0.31%~0.43%)最高,组氨酸(His)含量(0.03%~0.07%)最低。不同生长时期的虎斑乌贼内壳中均检测出7种脂肪酸,包括3种饱和脂肪酸(SFA)、1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在脂肪酸组分中以C22∶6n-3、C16∶0和C18∶0为主,其中C22∶6n-3含量(35.68%~37.62%)最高。生长时期对常量元素Na、Mg、Al和Ca及微量元素Cu、Zn和Sr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尤其是Ca、Mg、Zn含量,随着生长不断增加;重金属元素Cd、As含量很低,分别为0.001~0.003 mg/g和0.012~0.030 mg/g。综上所述,虎斑乌贼内壳营养丰富,Ca、M g、Zn含量高,且随着生长不断增加,具有良好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添加比例发酵桑叶对湘西黄牛×利木赞杂交F1代育肥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试验选取20头12~15月龄健康湘西黄牛×利木赞杂交F1代公牛,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组饲粮中发酵桑叶添加比例分别为0(CG组,对照组)、10%(LG组)、20%(MG组)和30%(HG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90 d。结果表明:1)HG组屠宰率和净肉率为59.07%、47.35%,屠宰率比CG、LG和MG组分别提高了0.64%、1.89%和1.00%,净肉率分别提高了0.47%、0.58%和0.41%,但差异不显著(P0.05)。与CG组相比,LG、MG和HG组眼肌面积分别提高了10.21、9.97、11.97 cm~2。2)各组间肌肉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HG组肌肉剪切力显著低于CG、LG和MG组(P0.05),HG组肌肉滴水率显著高于CG、LG和MG组(P 0.05),LG、MG组肉肌肉失水率显著低于CG和HG组(P0.05)。3)各组间肌肉中总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HG组肌肉中苏氨酸、蛋氨酸、酪氨酸含量显著高于CG、LG和MG组(P0.05),HG组的肌肉必需氨基酸评分更接近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理想模式。由此可见,饲粮中添加发酵桑叶对湘西黄牛×利木赞杂交F1代公牛的屠宰性能、肉品质以及肌肉中氨基酸、脂肪酸含量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以初始体重(8.65±0.64)g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通过5周室内养殖试验,研究3种不同品牌的商品饲料(发酵豆粕料组、普通料1组,普通料2组)对中华绒螯蟹的生长、体组成及肌肉游离氨基酸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发酵豆粕料组中华绒螯蟹在壳长、壳宽、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系数均与普通料1和2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但存活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肌肉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发酵豆粕料组幼蟹肌肉中的总游离氨基酸含量及总呈味游离氨基酸含量均低于普通料1组,高于普通料2组,但呈味游离氨基酸总量占总游离氨基酸的百分比大于其他两组。这表明投喂含适量发酵豆粕的饲料能提高中华绒螯蟹存活率和肌肉风味。  相似文献   

14.
以初始体重(0.60±0.24)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为研究对象,通过10周的生长实验,研究不同品牌商品饲料(F1、F2、F3)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性能及虾体生化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摄食F1的凡纳滨对虾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F2和F3组(P0.05)。凡纳滨对虾全虾的粗蛋白以SF1组最高(41.42%±0.51%),粗脂肪以SF2组最高(0.59%±0.01%)。饲料F1和F3组的总氨基酸含量显著高于F2组(P0.05),但对凡纳滨对虾全虾的总氨基酸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摄食F3组的凡纳滨对虾全虾EPA和DHA含量显著高于F1和F2组(P0.05)。从总体上可以看出,投喂F1能够获得较好的生长性能和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体成分及组织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质源配制低牛磺酸含量的基础饲料,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对照)、0.4%、0.8%、1.2%、1.6%的牛磺酸,配制成5种试验饲料。将300尾平均体重为(19.14±0.06)g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每组投喂1种试验饲料,饲养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的增重率、摄食率和饲料效率均显著增加(P0.05),内脏指数显著降低(P0.05),肝脏指数、肥满度无显著变化(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全鱼粗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鱼水分和粗灰分含量则无显著变化(P0.05)。各牛磺酸添加组试验鱼肝脏和肌肉中总非必需氨基酸、总氨基酸、游离丝氨酸含量以及肝脏游离蛋氨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鱼血清、肝脏、肌肉和全鱼中牛磺酸含量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且与饲料中牛磺酸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r0.907,P0.05)。随饲料中牛磺酸含量的增加,肝脏牛磺酸保留率呈上升趋势,而肌肉中牛磺酸保留率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此外,各组试验鱼肌肉牛磺酸保留率均高于肝脏。由此得出,饲料中一定含量的牛磺酸能促进斜带石斑鱼生长和摄食,降低全鱼脂肪沉积,增加全鱼蛋白质沉积,降低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增重率为指标,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斜带石斑鱼饲料中牛磺酸的适宜含量为1.04%。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赣昌鲤鲫投喂膨化饲料、发酵饲料和硬颗粒饲料对其生长和肌肉的营养价值,采用了国内外通用的营养测试方法测定了投喂3种饲料的赣昌鲤鲫的肌肉营养成分。试验表明:投喂发酵饲料的赣昌鲤鲫生长速度显著快于其他两组。投喂3种饲料的赣昌鲤鲫肌肉中水分的质量分数为73.7%~74.7%(鲜样),粗蛋白为19.1%~19.6%,粗脂肪为4.3%~5.55%,灰分为1%~1.1%,除粗脂肪含量外,其他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3种饲料养殖的赣昌鲤鲫的肌肉中测出的氨基酸均为18种,且肌肉中氨基酸的总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鲜味氨基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必需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符合FAO/WHO标准。综上,投喂发酵饲料组生长速度快,而且营养成分均在正常范围,说明发酵饲料更适合赣昌鲤鲫的养殖。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肌肉生长抑制素抑制肽对海鲈生长性能、体组成、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与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以初始均重为(9.05±0.05)g的海鲈幼鱼为试验动物,暂养1周后,挑选规格一致的健康试验鱼48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水族箱),每个重复放养30尾鱼。4组试验鱼分别投喂肌肉生长抑制素抑制肽添加水平为0(对照)、0.25%、0.50%、0.75%的试验饲料135 d。结果显示:1)0.50%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和成活率(S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饲料系数(FCR)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且以0.50%组的FCR最低;2)各添加组的背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0.50%组的背肌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全鱼的水分、粗蛋白质、粗脂肪、粗灰分和背肌的水分、粗灰分含量在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0.25%组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和总胆固醇(TC)含量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4)0.50%和0.75%组的血清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25%和0.50%组的肝脏溶菌酶(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与血清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各组间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肌肉生长抑制素抑制肽能够促进海鲈的生长并提高免疫能力,本试验条件下最适添加水平为0.50%。  相似文献   

18.
试验研究复合乳化剂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复合乳化剂在鲤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用560尾初始体重为(76.55±0.95)g的鲤鱼幼鱼,随机分配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添加0.1%(T1组)、0.2%(T2组)、0.5%(T3组)复合乳化剂的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鲤鱼的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T1组鲤鱼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鱼的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T1组显著提高鲤鱼肝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T2组显著提高肝脏肝脂酶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和T3组鲤鱼血清T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T3组鲤鱼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T1组和T2组(P0.05)。T1组和T3组鲤鱼肝脏T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组鲤鱼肝脏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T2组和T3组鲤鱼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组鲤鱼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组和T3组鲤鱼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鱼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复合乳化剂对鲤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适量的复合乳化剂能提高肝脏和肠道脂肪酶及肝脏总酯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肝脏和血清脂质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探究不同饵料对产后雌性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亲鱼的营养效果,为大黄鱼亲鱼培育提供参考。采用中华管鞭虾(以下简称红虾)、沙蚕、黄占鱼块+强化剂(以下简称鱼强)、黄占鱼块(以下简称鱼块)4种饵料分别投喂产后雌性大黄鱼亲鱼2个月,依次为组A、组B、组C、组D,分析4种饵料以及复健后雌性大黄鱼亲鱼肌肉的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以评价不同饵料对大黄鱼的营养效果。①复健2个月后,大黄鱼背部肌肉氨基酸总含量组C>组A>组D>组B,必需氨基酸含量组A>组C>组D>组B,各组间差异不显著。腹部肌肉氨基酸总含量组A>组C>组D>组B,其中组A显著高于其他3组,必需氨基酸含量组A>组D>组C>组B,差异不显著。②背部脂肪酸总含量组D>组C>组B>组A,其中组D、C、B显著高于组A(P<0.05),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组C>组D组B>组A,组C显著高于组B和组A(P<0.05)。大黄鱼腹部肌肉饱和脂肪酸总含量组C>组D>组B>组A,其中D组、组C显著高于组A(P<0.05)。饵料中氨基酸和脂肪酸的含量对产后雌性大黄鱼亲鱼肌肉中的氨基酸总量和不饱和脂肪酸一般呈正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团头鲂幼鱼的适宜投喂频率,试验选用初始均重为(1.007±0.004)g的团头鲂幼鱼540尾,随机分为6组(每天分别投喂1、2、3、4、5和6次),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在循环流水控温养殖系统中饲养10周后,测定鱼体生长指标、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和血浆生化指标。结果表明:1)与每天投喂1、2、6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能够显著提高增重率、特定生长率(P0.05);与每天投喂2、6次相比,每天投喂1和5次可显著降低饲料系数(P0.05)。2)与每天投喂1、3次相比,每天投喂4次能够显著降低鱼体肌肉中水分含量(P0.05);与每天投喂1、2、3次相比,每天投喂5次可显著提高鱼体肌肉中粗脂肪含量(P0.05)。3)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血浆总蛋白、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均以每天投喂5次时最高,且此时血浆葡萄糖含量最低。根据本试验结果得出,在循环流水水控温养殖方式下,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时团头鲂幼鱼可获得快速、健康的生长,且依然可保持鱼体肌肉品质,因此建议团头鲂幼鱼养殖的投喂频率为每天5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