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国内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情况,对分离自18省份的84株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对其血清型和基因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主要以血清A型为主,占96.4%(81/84);多位点序列分型可将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为5种ST型,其中ST129为主要流行型,占94.0%(79/84)。本研究为我国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革兰氏阴性细菌多杀巴氏杆菌组成的异型物种与多种动物疾病有关。根据荚膜抗原(capA、B、D、E、F)把分离株分成5群。最近,一种新型PCR方法被用来确定多杀巴氏杆菌感染和毒力基因(tbpA、pfhA、toxA、hgbB)之间存在的流行病学相关性。然而,这种方法既繁琐又费力。因此,本试验设计了可靠的多重PCR方法来快速检测多杀巴氏杆菌的毒力基因。用多重PCR方法检测分离自临床上各种健康和患病宿主的87株多杀巴氏杆菌中的每种毒力相关基因。用本试验改进和简化的多重PCR方法即可完成4种毒力基因的快速检测,而且该方法也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旨在建立丝状支原体簇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PCR检测方法,从而为临床上同时检测这2类病原的感染提供一种更方便、快捷、准确的工具。本研究采用2对特异性检测丝状支原体簇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引物,对PCR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双重PCR的特异性及敏感性进行了评价,随后采用该方法对52份临床样本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能同时扩增丝状支原体簇成员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DNA,而对来源于其他常见病原的DNA均无扩增;对丝状支原体簇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最低检测限分别为24.8和28.9 pg;能成功地从临床样本中检测丝状支原体簇成员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结果表明,本研究所建立的双重PCR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为临床丝状支原体簇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的快速诊断、病原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参照文献报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和荚膜型的特异基因合成6对特异引物,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鉴定的菌落多重PCR方法,结果5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型参考菌株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片段,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大肠埃希菌的扩增均为阴性。利用此多重PCR方法对48株不同动物来源的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了鉴定和荚膜型分型,同时与间接血凝试验以及Biolog细菌快速鉴定系统进行比对,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与间接血凝试验、Biolog细菌快速鉴定系统的符合率均达到100%。  相似文献   

5.
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分离及生物学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江苏及其周边地区近期引起禽霍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流行病学特点,对送检病例进行细菌分离,使用PCR方法鉴定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菌株的荚膜血清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并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从暴发禽霍乱病例中分离出的12株细菌,皆为荚膜血清型A型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其序列型为ST-129。在此基础上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12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丁胺卡那霉素、氟苯尼考和多粘菌素B均敏感;但对卡那霉素、链霉素和强力霉素等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因此,引起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暴发禽霍乱的多杀性巴氏杆菌序列型为ST-129,给禽类免疫全价细菌灭活苗可能是较好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建立一种能够同时检测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双重 PCR 方法,本研究采用2对特异性引物,对退火温度和引物浓度比进行了优化,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同时检测上述两种病原的双重 PCR 方法。结果显示,该方法具有很好的特异性,仅对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有扩增,而对其他常见的羊呼吸道病原无扩增;该方法对两种病原的检测限分别为32 pg 和50 pg,与单独 PCR相同;26份临床样品中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的检出率为23.1%,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检出率为26.9%。所建立的双重 PCR 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的特点,为临床上这两种病原感染的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提供了更为有用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的流行及oppA基因遗传进化情况。【方法】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试验、16S rRNA PCR扩增测序、PCR荚膜分型、oppA基因克隆及相似性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等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到10株菌,分离菌在血平板上形成淡灰白色、湿润光滑、奶油露珠状菌落;分离菌株能酵解蔗糖、果糖、麦芽糖和甘露醇,不能分解葡萄糖、枸橼酸盐、乳糖、硫化氢等,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生化特性基本一致;分离菌株16S rRNA序列与GenBank中登录的多杀性巴氏杆菌相似性达99.9%以上,10株分离菌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PCR荚膜分型显示,6株分离菌为荚膜A型,4株为荚膜D型;基于oppA基因的遗传进化树显示,10株分离菌均位于同一分支内;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在24 h内攻毒小鼠死亡率较高(21/30),分离菌有较强的致病力。【结论】福建省猪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流行菌株的荚膜血清型主要是A和D型,且大部分菌株都来源于共同的祖先,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猪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流行病学资料,并为该病的防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广东省主要养禽区域禽源巴氏杆菌的流行情况,本试验在2018~2019年期间对经临床症状与病理剖检作初步诊断为禽霍乱的临床病例,从心血和肝脏进行细菌分离并纯化出20株细菌,经培养特性与菌体形态观察、生化鉴定及种特异性PCR鉴定,确定20株分离菌株均为多杀性巴氏杆菌.采用荚膜多重PCR和脂多糖多重PCR对20株多杀性...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湖南某鸡场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的原因,对病料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对获得的分离菌株G-2进行了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系统鉴定。通过16S rDNA鉴定和Biolog鉴定,表明该病原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杀禽亚种;采用荚膜多重PCR分型、脂多糖多重PCR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对其基因型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该菌株为荚膜A型、脂多糖L1型、ST129型。利用SPF鸡进行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证实该菌株能引起SPF鸡典型的禽霍乱症状,肌肉注射7 CFU活菌可致死78日龄SPF鸡,10 CFU活菌可致死114日龄SPF鸡。结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表明引起鸡群死亡的病原为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0.
为弄清贵州某野生动物园长臂猿死亡的原因,本试验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诊断和RT-PCR检测确诊等方法,对该野生动物园发病长臂猿进行了诊断。试验结果显示,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理初步诊断该野生动物园长臂猿疑似流感病毒、支原体和细菌混合感染,RT-PCR/PCR检测确诊发病长臂猿为流感病毒、支原体混合感染,细菌分离培养、生化特性鉴定和动物致病性试验确诊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结果表明造成该野生动物园长臂猿发病死亡的原因为流感病毒、支原体和多杀性巴氏杆菌混合感染。根据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制定出了免疫预防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羊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时有发生。为了解呼伦贝尔市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血清型流行状况,通过建立多杀性巴氏杆菌分子生物学诊断方法,以羊病变组织为研究对象,对呼伦贝尔市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荚膜血清群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应用K-B纸片琼脂扩散法,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以找到针对本地区流行株的敏感药物。结果显示:从采集的35份病羊肺组织病料中,分离出12株B群、9株D群多杀性巴氏杆菌,未分离出其他血清群;分离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耐药率最高,对氯霉素、四环素、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敏感。结果表明,呼伦贝尔市流行的羊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以B群、D群为主,且分离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产生了较高的耐药性,需指导和监管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本研究查清了本地区流行的优势多杀性巴氏杆菌血清群,找到了针对性敏感药物,这为该市羊巴氏杆菌病防控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也对多杀性巴氏杆菌病流行病学监测和基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所引起的禽霍乱仍是目前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主要细菌性传染病之一。对于本病的诊断,一般是在流行病学调查和病理剖检的基础上做细菌的分离鉴定,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血清学定型;但一般诊断室常是以病料涂片中有两极浓染的杆菌,并用鲜血琼脂分离到多杀性巴氏杆菌典型菌落且在麦康凯晾脂上不生长则确诊;而对于多杀性巴氏杆菌的理化特性鉴定在我国尚少见报道。作者几年来从患  相似文献   

13.
为建立多重PCR方法用于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中毒力基因的检测,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MD-1的9个毒力基因进行PCR扩增及敏感性测定,然后通过多个基因的组合得到5种多重PCR体系,并从中筛选合适的多重PCR体系,测定其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结果显示,分离株MD-1中的9个毒力基因均可扩增出目的片段,敏感性测定结果表明,有的基因可检测至1.81×10~4 copies/μL的核酸。筛选出的4种多重PCR体系1、3或4、5均可用于其中6个毒力基因(pfhA、nanB、ompH、oma87、sodA、sodC)的检测,并且特异性较强,均能够扩增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分离株HN-1和CZ-6,而大肠埃希菌和沙门菌分离株均无扩增条带。多重PCR体系1、3、4可检测多杀性巴氏杆菌核酸的敏感性为1.81×10~6 copies/μL,多重PCR体系5甚至可检测至1.81×10~5 copies/μL,同时这4种多重PCR体系与单个毒力基因PCR检测的敏感性均一致。说明建立的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多杀性巴氏杆菌毒力基因的快速检测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参照文献报道的多杀性巴氏杆菌KMT1基因和荚膜生物合成位点hyaD-hyaC、bcbD、dcbF、ecbJf、cbD基因的序列合成了6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多杀性巴氏杆菌种和型的菌落多重PCR方法。结果表明,本所保藏的A、B、D、E、F各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均扩增出了相应的预期片段,PCR结果与Biolog鉴定结果和Carter氏间接血球凝集试验结果相一致;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大肠埃希菌、猪链球菌和粪肠球菌的扩增均为阴性。  相似文献   

15.
鸭疫里氏杆菌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试验根据GenBank中的鸭疫里氏杆菌主要外膜蛋白A基因序列,在其保守区设计了1对引物,建立了检测鸭疫里氏杆菌的PCR方法,对鸭疫里氏杆菌进行检测,结果能扩增出预期片段,而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多杀性巴氏杆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说明该PCR法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可用于鸭疫里氏杆菌感染的检测、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分离菌株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P1050株和C48-1株及6株田间分离细菌的保存观察试验,表明用脱纤羊血和感染小鼠肝脾组织在-20℃条件下,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可存活2年,用鲜血斜面封盖石蜡油保存法,禽源多杀性巴氏杆菌在4℃条件下可存活3个月,菌株保存前生生物学特性及毒力不发生变化,试验提供的方法对禽霍乱流行病学调查和血清分型研究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病死母猪肺脏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用生理生化鉴定、药敏试验、致病性试验和PCR鉴定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并用多杀性巴氏杆菌荚膜分型引物对分离株的荚膜血清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本菌为猪多杀性巴氏杆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敏感,对小白鼠有强致病性;PCR扩增16SrDNA基因获得1415bp片段,分离株的16SrDNA核苷酸序列与多杀性巴氏杆菌(AY078999)的同源性为99%,因此该分离菌株被鉴定为致病性巴氏杆菌,命名为YN20110122株;本菌分离株为荚膜A型血清型多杀性巴氏杆菌。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刚察县某牦牛产业基地牦牛发生咳嗽,鼻孔有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疾病。为快速确诊发病牛的致病原因,及时防控和治疗,从发病和病死的牦牛中,采集鼻腔拭子和肺脏、胸腔积液,利用PCR方法进行分子鉴定与分析。结果显示:此牛场中引发肺炎的病原是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殊异支原体两种病原体混合感染,测序结果显示5个有效样品中鉴定的为完全相同的病原,P.multocida-GC1的Kmt基因与参考序列中国株CP031554/3/2/1同源性在99%以上,M.dispar-GC1与参考序列的16S rRNA基因同源性在97%以上。同时在遗传进化角度再次分析确认了鉴定的P.multocida与中国和俄罗斯的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聚成一大支;鉴定的M.dispar与殊异支原体聚为一支。结果表明,青海刚察地区牦牛存在感染多杀性巴氏杆菌和殊异支原体的潜在风险,该研究为牦牛呼吸道疾病与肺炎的病原学调查和病原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9.
为确定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种类及其病原基因型,本研究采用细菌分离技术对病原菌进行实验室分离培养,应用传统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分离细菌进行鉴定,并应用PCR扩增和基因序列分析对分离细菌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显示,分离菌具有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典型培养特征,菌落形态和菌体染色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均与多杀性巴氏杆菌相符;PCR扩增到457 bp的基因片段。采用5对分型引物对分离菌进行基因分型显示,仅有A型引物扩增到大小1 050 bp的目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也显示分离菌荚膜基因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参考菌株荚膜特异性基因同源性高达97.6%~100.0%,系统进化与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结果表明,疑似禽霍乱病例病原为A型多杀性巴氏杆菌,本研究结果将为禽霍乱的防控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20.
采用菌落多重PCR方法对分离保存的28株多杀性巴氏杆菌进行种型和毒素基因的检测,结果表明,菌株C51-6、M-4和P-2237为产毒素多杀性巴氏杆菌,菌株C51-6和P-2237为荚膜血清D型,菌株M-4为荚膜血清A型。同时用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试验、中性吖啶黄沉淀试验和豚鼠皮肤坏死试验对PCR方法进行了验证。基于对甘露醇、卫茅醇、山梨醇、海藻糖的发酵能力和产生鸟氨酸脱羧酶的特性,3株菌株鉴定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多杀亚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