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为了研制成伊维菌素纳米乳制剂,试验建立了由油酸乙酯、Cremophor RH-40为乳化剂、Transcutol.V、纯化水组成的空白纳米乳体系,选取适宜比例的油相、乳化剂和助乳化剂将伊维菌素溶于其中,通过逐滴加水的方式,可形成2%以上浓度的伊维菌素纳米乳剂。试验以粒度、黏度、电导率、折光率、有效药物含量为对象,考察了1%伊维菌素纳米乳的理化性质和稳定性。结果表明:1%伊维菌素纳米乳的配方为,伊维菌素1%、油酸乙酯2.2%、Cremophor RH-40 14.8%、Transcutol.V5%、纯化水77%。这种伊维菌素微乳理化性质稳定,可保持1年以上。说明该制剂理化指标合格,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微乳形成的条件及伊维菌素微乳的制备工艺,试验采用筛选成乳比例法、3%伊维菌素微乳制备工艺优化法和微乳类型鉴别的方法,确定了油相(肉豆蔻酸异丙酯、蓖麻油、油酸、大豆油,以O1~4代表其中之一)、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司班-80、吐温-60、聚乙二醇400,以S1~4代表其中之一)和助表面活性剂(丙二醇、正丁醇、异丙醇、丙三醇,以C1~4代表其中之一)的成乳比例及制备伊维菌素微乳的最佳温度和搅拌速度,并对制备的微乳进行类型鉴定。结果表明:微乳成乳各相体积比例为S2∶C2∶O3∶H_2O=1∶4∶10∶4.8;3%伊维菌素微乳制备工艺最佳条件是水浴加热50℃,以400 r/min进行搅拌,10 min可以溶解;且证明了微乳为水包油型微乳。说明本试验成功制备水包油型微乳,且3%伊维菌素微乳制备工艺简单,适合规模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为制备甲基丁香酚微乳,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通过考察,甲基丁香酚在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中的溶解性,并通过滴定法绘制伪三元相图优化空白微乳处方,进而考察载药微乳的外观、结构类型、形态、粒径及稳定性.结果显示,优选的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和油相分别为RH40、异丙醇和油酸乙酯,其比例6∶3∶1时,制备的5%甲基丁香酚微乳为O/W型,外观澄清透明,透射电镜下呈圆球形,平均粒径18.2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018,在离心、热贮和冷藏条件下及常温长期保存时均无分层现象.表明甲基丁香酚微乳易于制备,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4.
为建立伊维菌素微乳中伊维菌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方法,选用Hypersil ODS2 (5 μm,4.6 mm×250 mm)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水为35∶60∶5(V/V/V),检测波长为244 nm,柱温为30 ℃,流速为1 mL/min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伊维菌素在该色谱条件下,系统适应性良好,在80~320 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回归方程为:Y=22 700X+2 510,R2=0.9998,总平均回收率为101.90%±2.94%,RSD为2.88%,对中试生产的3批伊维菌素微乳进行含量测定,RSD为1.86%。表明该含量测定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伊维菌素微乳中伊维菌素含量的测定,并为该新型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制定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也为后期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可靠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按照《中国兽药典》2010版和《兽药及添加剂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的要求,对伊维菌素微乳制剂进行肌肉刺激性试验、热原试验和注射途径LD50测定,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肌肉刺激性试验,观察4只家兔注射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后48h的变化;热原试验,测家兔的体温变化,判断伊维菌素微乳制剂所含热原的限度是否符合规定;LD50测定,分别给大鼠、小鼠按组一次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伊维菌素微乳,连续观察7d~14d,记录各组动物急性毒性反应的症状、病理变化、死亡时间,按简化寇氏法计算其半数致死量(LD50)及95%可信限。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家兔股四头肌未见明显刺激作用;热原限度符合规定,无致热源;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大鼠、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其临床推荐用量(0.2 mg/kg)的191.28倍和161.00倍,并且高于伊维菌素原料药的LD50(24.249 3mg/kg)。伊维菌素微乳制剂的安全性试验结果提示其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伊维菌素纳米乳注射液的研制与质量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旨在研制伊维菌素纳米乳注射液(5%)并对其理化性能、载药量、稳定性和急性毒性进行评价。采用伪三元相图法进行处方筛选,在常温下,以黏度、电导率、折光率、Z电位、平均粒径为指标考察纳米乳的理化性能;在不同的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以药物含量为指标考察纳米乳的稳定性;采用HPLC法测定载药量,用小鼠灌胃的方法进行急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乳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乳滴呈球状,平均粒径为70 nm;不同温度、光照和湿度条件下含量无明显变化,稳定性良好;小鼠急性毒性试验表明该纳米乳注射液(0.1%)属于实际无毒。结果提示,本研究研制的伊维菌素纳米乳注射液(5%)制备简单,是一种质量稳定、安全性高的新制剂。  相似文献   

7.
旨在制备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评价。以纳米乳的载药量、稳定性为考查指标,筛选油相、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绘制伪三元相图确定最佳配方;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测定仪考查其微观形态和粒径,采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的类型;经光照试验、温度试验、高速离心试验考查纳米乳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的最佳配方为利福昔明1%、肉桂醛2.44%、聚乙二醇-2004.88%、聚氧乙烯醚-40-蓖麻油19.51%、蒸馏水72.17%;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为水包油型(O/W),可以无限稀释;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纳米乳呈圆球形,无粘连,平均粒径为11.8nm;光照试验、温度试验、长期试验显示,纳米乳稳定性良好。复方利福昔明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质量可控,为利福昔明广泛应用于畜禽肠道细菌感染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聚山梨酯20为表面活性剂,以丙二醇、正丁醇和正戊醇为辅助表面活性剂,以蒸馏水为水相,采用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法,筛选了微乳基质的理想配方,并探讨了表面活性剂、辅助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微乳成乳条件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研制的微乳基质是一种黏稠度低、稳定性好的透明或半透明分散体系。  相似文献   

9.
<正>微乳(micro emulsion)又称纳米乳,由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和方式混合后形成的一种稳定透明且黏度低,相同性的分散匀质热力学稳定体系[1],粒径10~100 nm,一般认为油相、水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就可形成稳定的微乳。但是,随着加工技术和工艺的发展,某些新化合物的发现和应用,不用助表面活性剂也可形成某些稳定的微乳[2]。国内于  相似文献   

10.
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试验研制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并对其理化性能、稳定性、体外药物释放及透皮性能进行评价。采用三元相图筛选不同载药量的纳米乳,确定最佳载药量;采用响应面优化设计筛选纳米乳处方,考察了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电位、形态、pH、黏度等性能;分别采用透析袋法和Franz扩散池法比较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与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体外释放行为和透皮性能。结果显示,载药量为2.00%时,纳米乳区域最大、最稳定;获得的优选处方为聚氧乙烯蓖麻油 :二乙二醇单乙基醚 :油酸乙酯 :伊维菌素 :水=26 :12 :7: 2: 53;所得伊维菌素纳米乳的平均粒径为18 nm;伊维菌素纳米乳在室温条件和4 ℃冰箱中保存1年仍稳定;其24 h皮肤累积渗透量和滞留量分别是市售伊维菌素皮肤涂剂的3.24和2.05倍。研究结果表明,研制的新型伊维菌素纳米乳透皮制剂具有制备工艺简便、稳定性好、透皮性能好等优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为制备稳定的液体石蜡乳剂,选用多元醇作为辅助乳化剂,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筛选了乳剂油相、乳化剂种类及油水比例,初步确定了乳剂配方;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初定配方和生产工艺进行优化,最终筛选出乳剂的理想配方和生产工艺。乳剂的配方为油相60 mL,乳化剂吐温-801.5 mL,辅助乳化剂丙二醇1.5 mL,水38.5 mL,生产工艺为室温条件下以800 r/min搅拌速度乳化7 min。稳定性试验表明,研制的液体石蜡乳剂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观察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动物的过敏性反应。以《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为指导,选用豚鼠及Wistar大鼠为试验动物,采用全身主动过敏试验和被动皮肤过敏试验观察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动物的致敏作用。结果显示伊维菌素微乳制剂对豚鼠和Wistar大鼠的过敏性反应均为阴性。本试验为伊维菌素微乳制剂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妥曲珠利纳米乳的处方和制备工艺,选用液体石蜡、乙酸乙酯、大豆油、IPM、油酸为油相,RH-40、EL-40、OP-10、吐温-80、司盘-80为表面活性剂,乙醇、1,2-丙二醇、异丙醇、丙三醇、PEG-400为助表面活性剂,通过伪三元相图筛选制备妥曲珠利纳米乳的最佳处方.结果表明,油相为乙酸乙酯、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助表面活性剂为1,2-丙二醇可形成纳米乳.优化处方为表面活性剂∶助表面活性剂∶油相∶水相=2∶1∶2∶5,增溶剂添加量为10%,在该处方下制备的妥曲珠利纳米乳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4.
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及其抑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制备氟苯尼考纳米乳并了解其抑菌效果,本试验进行了处方筛选、物理性质考察、抑菌圈试验,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在多种油相中的溶解度,确定最佳油相;再以乳化剂-助乳化剂(Smix)体积比Kv值及Smix-油相体积比为考察指标,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利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类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微观形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度分布、Zeta电位;采用离心及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经抑菌圈试验观察氟苯尼考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微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橄榄油为最佳油相,EL-40为最佳乳化剂,丙三醇为最佳助乳化剂,优选的Smix体积比Kv值为2.0,Smix-油相体积比为8:2。氟苯尼考纳米乳最佳处方组成为:氟苯尼考120 mg,N,N-二甲基甲酰胺0.1 mL,橄榄油2 mL,EL-40 5.7 mL,丙三醇2.3 mL,水6 mL。氟苯尼考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外观呈球形,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28 nm,粒径呈正态分布,Zeta电位为-0.454 mV,经离心试验及长期试验样品稳定,对4种常见菌体外抑菌效果强于同浓度氟苯尼考溶液。本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可行,且纳米乳稳定,抑菌效果良好,在畜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伊维菌素纳米乳中伊维菌素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HPLC)。采用C18色谱柱(4.6 × 250 mm,5 μm),以甲醇-乙腈-水(40∶55∶5)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254 nm,进样量10 μL,柱温25 ℃。伊维菌素浓度在4.6~92.0 μg/mL时,其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r2=0.9996),回收率高,平均回收率为98.25%~98.76%。精密度良好,RSD均小于2%,色谱峰图无杂质干扰,稳定性高,本操作方法简便,分析快速,结果准确,适用于伊维菌素纳米乳剂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6.
伊维菌素因其广谱抗寄生虫的作用,被广泛应用于畜禽寄生虫病和人类河盲症的治疗。有研究发现,其还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等作用,有很大的开发利用潜能。但伊维菌素因其水溶性差,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近年来制成纳米给药系统、环糊精包合物、固体分散体和自乳化给药系统是提高伊维菌素水溶性的常见方法,并可作为潜在的药物载体。纳米给药系统包括纳米混悬液、微乳液、纳米颗粒和混合胶束,通常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或纳米载体来制备,主要是通过降低药物的粒径来提高其水溶性。环糊精包合物是用环糊精(主体分子)将药物(客体分子)包嵌形成,可提高药物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同时还具有控制药物释放的能力。固体分散体是通过保持药物的非晶态来增加药物的溶解度,但非晶态的药物处于高能状态,有聚集的倾向。自乳化给药系统属于各向同性系统,由油、乳化剂、助乳化剂和药物组成,在体外加水搅拌或者体内水性环境中蠕动的状态下可自发地进行乳化形成乳液。作者就近年来提高伊维菌素水溶性的方法研究展开阐述,以期为伊维菌素制剂的制备工艺和临床开发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制备氟苯尼考纳米乳并了解其抑菌效果,本试验进行了处方筛选、物理性质考察、抑菌圈试验,通过测定氟苯尼考在多种油相中的溶解度,确定最佳油相;再以乳化剂-助乳化剂(Smix)体积比Kv值及Smix-油相体积比为考察指标,结合伪三元相图筛选最佳处方组成;利用染色法鉴别纳米乳类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乳微观形态;通过激光粒度分析仪测定粒度分布、Zeta电位;采用离心及长期试验考察其稳定性;经抑菌圈试验观察氟苯尼考纳米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微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显示,橄榄油为最佳油相,EL-40为最佳乳化剂,丙三醇为最佳助乳化剂,优选的Smix体积比Kv值为2.0,Smix-油相体积比为8∶2。氟苯尼考纳米乳最佳处方组成为:氟苯尼考120mg,N,N-二甲基甲酰胺0.1mL,橄榄油2mL,EL-40 5.7mL,丙三醇2.3mL,水6mL。氟苯尼考纳米乳为水包油(O/W)型,外观呈球形,大小均匀无黏连,平均粒径28nm,粒径呈正态分布,Zeta电位为-0.454mV,经离心试验及长期试验样品稳定,对4种常见菌体外抑菌效果强于同浓度氟苯尼考溶液。本试验结果表明,氟苯尼考纳米乳制备方法简单、可行,且纳米乳稳定,抑菌效果良好,在畜牧养殖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纳米乳又称纳米乳液、纳米乳状液、纳米乳剂等,是由水、油、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形成的粒径为10~100纳米的热力学稳定,各向同性,低粘度,透明或半透明的均相分散体系,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和对溶质的高度分散性及吸附能力。  相似文献   

19.
HPLC法测定微乳中伊维菌素的含量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建立了HPLC测定伊维菌素微乳中伊维菌素含量的方法。色谱柱为ZirchromC18(4.6mm×250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水(85∶15),测定波长为245 n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40℃。伊维菌素与辅料及溶剂峰分离良好,在2.22~111.0μg/mL时线性关系良好(R2=0.999 9)。HPLC测定伊维菌素方法便捷、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伊维菌素微乳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观察新型兽药制剂伊维菌素微乳是否具有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等反应,试验以《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为指导,取兔血,采用常规体外试管法,观察伊维菌素微乳制剂是否出现溶血现象。结果表明:伊维菌素微乳制剂未出现溶血和红细胞凝聚现象,可供注射使用。说明伊维菌素微乳制剂无溶血性,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