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嗜水气单胞菌对克氏原螯虾免疫相关因子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 )用灭菌生理盐水调节至1.5×104cfu/mL(I组)和1.5×103cfu/mL(Ⅱ组)的浓度后,注射法接种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人工感染),定时检测供试克氏原螯虾的总血细胞数量(THCs)、淋巴液中酚氧化酶(PO)、超氧化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β-1,3-葡聚糖对红螯螯虾血细胞免疫力的影响,为开发β-1,3-葡聚糖作为红螯螯虾饲料免疫增强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向红螯螯虾注射不同剂量(1和5μg/g)的β-1,3-葡聚糖,以注射生理盐水为对照,于注射后的0、6、12、24和48 h采集红螯螯虾的血淋巴,测定血细胞总数(THC)、活性氧(ROS)含量、一氧化氮(NO)含量、非特异性酯酶活力、吞噬活力及血清酚氧化酶(PO)活力.[结果]β-1,3-葡聚糖可刺激红螯螯虾血细胞THC、ROS和NO含量、酯酶和血清PO活力显著提高(P<0.05,下同),注射5μg/g的β-1,3-葡聚糖剂量还可显著提高血细胞的吞噬活力;β-1,3-葡聚糖对各类免疫应答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剂量和时间效应,THC、ROS含量、NO含量及血清PO活力对β-1,3-葡聚糖的刺激更敏感;ROS含量、酯酶活力和血清PO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其指标达峰值时,处理时间在24.72~28.20 h范围内.[结论]注射β-1,3-葡聚糖能提高红螯螯虾的循环血细胞数量及其细胞免疫力,表明β-1,3-葡聚糖可开发为红螯螯虾饲料免疫增强添加剂.  相似文献   

3.
NF-κB既是氧化还原敏感的转录因子,也是重要的免疫通路分子,参与细胞的基因表达、应激响应和感染防御,但其功能在甲壳动物还鲜见报道。研究以亚致死浓度(1.0,5.0 mg/L,96 h LC50≈42 mg/L)的Cd~(2+)为胁迫因子,免疫器官肝胰腺为靶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了96 h急性Cd~(2+)胁迫对克氏原螯虾NF-κB p65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未染毒的对照组相比,Cd~(2+)胁迫导致肝胰腺呈现出典型的病理损伤,NF-κB p65的表达水平分别是对照的6倍和12倍,且染毒组间差异显著,其可能是重金属Cd的免疫毒性效应之一。  相似文献   

4.
探究粉黛乱子草在不同质量浓度的铜溶液、锌溶液和铜锌复合溶液胁迫下,对种子萌发特性和抗氧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胁迫处理下,粉黛乱子草的发芽率、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活力指数、胚苗长、胚根长和幼苗鲜重随处理溶液质量浓度的升高呈逐级递减的趋势,胚根长受到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胚苗长.Cu~(2+)(≥100 mg·L~(-1))、Zn~(2+)(≥200 mg·L~(-1))、Cu~(2+)+Zn~(2+)[≥(200 mg·L~(-1)+200 mg·L~(-1))]胁迫对粉黛乱子草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P0.05).粉黛乱子草叶片中的丙二醛含量与处理溶液质量浓度呈正比;随着3种胁迫处理溶液质量浓度的增高,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粉黛乱子草抗氧化酶系统在Cu~(2+)、Zn~(2+)及Cu~(2+)+Zn~(2+)胁迫下响应机制不同,对不同重金属的抗性能力存在差异.通过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析,粉黛乱子草对3种重金属胁迫的耐受性强弱依次为Zn~(2+)Cu~(2+)+Zn~(2+)Cu~(2+).  相似文献   

5.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是一种潜在的水质环境污染的指示生物,为研究水体中不同浓度的重金属Cu2+对其肝胰腺组织的蛋白质氧化损伤作用,在测得Cu2+致克氏原螯虾96 hLC50为30 mg·L-1后,将螯虾分别暴露于0、0.5、1.0、3.0、5.0、10.0 mg·L-1的Cu2+溶液中,并在暴露24、48、72、96 h后测定各处理组肝胰腺组织的活性氧自由基(ROS)、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蛋白质羰基(PCO)含量以及DNA-蛋白质交联(DPC)系数。结果表明,在暴露24h时,随着Cu2+浓度的升高,ROS、T-AOC和GSH-PX水平的变化规律相似,均为先上升后下降,PCO含量和DPC系数随暴露浓度的升高而增加;在暴露48、72、96 h后,ROS、T-AOC、PCO水平和DPC系数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GSH-PX活性在染毒96 h后,随着浓度的升高而下降。PCO含量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结果提示,肝胰腺的蛋白质氧化损伤可能是重金属Cu2+致克氏原螯虾毒性效应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抗生素氧氟沙星(Ofloxacin,OFL)与重金属铜离子(Cu~(2+))复合污染对离体培养的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的生长抑制作用及毒性效应,是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抗生素OFL与Cu~(2+)及其复合物对非洲绿猴肾活体细胞(Vero)的毒性效应。在正常体细胞环境下培养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3 d,加入OFL浓度为0.63、1.25、2.5、5、10 mg·L~(-1),加入Cu~(2+)浓度为2.75、6.88mg·L~(-1),反应24 h,并通过MTT法检测OFL与Cu~(2+)及其复合物对非洲绿猴肾细胞生长的抑制率。结果表明:OFL与Cu~(2+)及其复合物会导致细胞形态变化,细胞破碎,贴壁率降低。随着Cu~(2+)浓度增加,Vero细胞生长抑制率逐渐上升;OFL对Vero细胞生长有显著的影响。在2.75 mg·L~(-1)Cu~(2+)浓度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在30%到36%之间;当OFL浓度为2.5、5、10 mg·L~(-1)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有显著差异,但随OFL浓度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在6.88 mg·L~(-1)Cu~(2+)浓度处理时,OFL浓度为1.25、2.5 mg·L~(-1)时,OFL与Cu~(2+)复合物对细胞抑制率的实测值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当OFL浓度为0.63、5、10 mg·L~(-1)时,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抑制率的实测值显著低于OFL、Cu~(2+)单一抑制率之和;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的抑制率随着OFL浓度的增加而增加。OFL与Cu~(2+)的复合物会对Vero细胞产生毒性效应,并表现为抑制细胞生长,对细胞产生了复合污染;OFL与Cu~(2+)的复合物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率小于OFL与Cu~(2+)单一对细胞生长抑制率之和,OFL与Cu~(2+)对细胞生长的毒性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7.
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mRNA组织分布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酚氧化酶原系统是甲壳动物体内与免疫相关的重要功能系统之一,对于甲壳动物的防御反应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针对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基因保守序列设计引物,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对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mRNA的组织分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酚氧化酶原基因在血淋巴、肝胰腺、卵巢和精巢中转录水平较高;在肌肉、表皮和鳃中有较弱表达;而在肠和胃中几乎无表达。此种组织表达特性可能与酚氧化酶原基因在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用不同密度(12、20、32、40、52和60尾·m~(-2))饲养克氏原螯虾体重(2.4±0.2)g 2个月,分别求得其相对生长率、成活率和残肢率,测定其血细胞吞噬活性和血清中酸性磷酸酶(ACP)、溶菌酶(LZ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旨在探讨饲养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生长、成活和抗病力影响的机制。结果表明,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克氏原螯虾的相对生长率、成活率、血细胞吞噬活性及血清中ACP、LZM活性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残肢率呈逐渐上升趋势;血清中SOD、CAT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本研究认为,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克氏原螯虾个体用于应对环境胁迫的能量消耗增多,对空间资源的竞争加剧,为了争夺自己的领地空间和生存资源不惜自相残杀;机体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下降,使"自由基稳衡性动态"被打破,导致抗氧化系统紊乱,机体受到氧化损伤,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水平均显著下降,可能是克氏原螯虾生长速度减缓、成活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的主要原因。考虑到既要能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要获得最大的生长率和成活率,20尾·m~(-2)的饲养密度为此规格克氏原螯虾适宜的饲养密度。  相似文献   

9.
以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为实验对象,运用毒理学方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Cu~(2+)胁迫对中华绒螯蟹的毒性作用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试验72 h,低浓度组(0.1 mg/L和对照组)中无明显死亡现象,而高浓度组(0.5 mg/L和1.0 mg/L)中全部死亡,说明高浓度Cu~(2+)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Cu~(2+)(浓度为0.1 mg/L)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免疫相关基因脂多糖和β-1,3-葡聚糖结合蛋白(LGBP)、Tube、Dorsal、酚氧化酶原激活酶(PPAF)、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粘附蛋白(PXN)表达也产生显著影响,LGBP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36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PAF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12 h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ube基因mRNA在胁迫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7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Dorsal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48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GPx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36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7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GST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36 h和48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XN基因mRNA表达量在胁迫12 h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72 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重金属Cu~(2+)胁迫对中华绒螯蟹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且显著影响其免疫模式识别蛋白相关基因(LGBP)、免疫信号传导相关基因(Dorsal、Tube)及免疫效应相关基因(PPAF、GPx、GST、PXN)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影响,测定了在不同浓度溴氰菊酯(0、0.19、0.30、0.41、0.52μg/L)条件下中华绒螯蟹总血细胞数量(THC)、吞噬活性、酚氧化酶(PO)活性、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5项主要免疫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溴氰菊酯对中华绒螯蟹免疫有显著影响,低浓度处理(0.19、0.30μg/L)引起THC药后6 h和12 h出现极显著上升,随后逐渐恢复;而高浓度处理(0.41、0.52μg/L)则在药后24 h后持续下降,药后96 h极显著低于对照。各浓度处理均对血细胞吞噬活性有抑制效应,且随着浓度升高抑制效果越强。0.52μg/L处理PO活性药后6 h出现极显著上升,随后逐渐下降,药后96 h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ACP活性、AKP活性药后6 h出现明显下降,各时间段均极显著低于对照。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水体Cu2+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氧自由基水平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采用生态学单因子梯度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水体Cu2+(0.04、0.4、2、4 mg·L-1)胁迫下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肌肉组织中的活性氧(ROS)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没有显著影响,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会导致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ROS含量显著升高,且升高的幅度与Cu2+浓度成正比。低浓度水体Cu2+(0.04、0.4 mg·L-1)对三疣梭子蟹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和T-AOC均具有诱导作用,随实验时间的延长,SOD活性和T-AOC呈峰值变化;而高浓度水体Cu2+(2、4 mg·L-1)短时间内对梭子蟹的鳃、肝胰腺、肌肉组织的SOD活性及鳃T-AOC具有诱导作用,但对肝胰腺和肌肉T-AOC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实验时间内两种组织T-AOC始终低于对照组,并呈逐渐下降趋势。由此说明低于0.4 mg·L-1的水体Cu2+在三疣梭子蟹抗氧化解毒能力的可控范围,但高于2 mg·L-1的水体Cu2+会对三疣梭子蟹主要组织细胞造成损伤,使之抗氧化解毒能力下降。抗氧化酶和非酶抗氧化物在三疣梭子蟹抵御Cu2+胁迫中共同发挥作用,三种组织SOD和T-AOC表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目前抗生素与重金属复合污染问题,采用紫根水葫芦基活性炭(Long-root Eichhornia crassipes-activated carbon,LREC-AC)吸附水溶液中的氧氟沙星(Ofloxacin,OFL)和Cu2+,并对其吸附特性和机理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LREC-AC对OFL和Cu2+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模型及拟二级动力学方程。LREC-AC对OFL的吸附机理包括电子供体-受体相互作用、氢键作用和静电引力作用,而对Cu2+的吸附机理则包括静电引力作用,以及电子交换或共价键等作用。在此基础上,考察OFL-Cu2+复合体系中LREC-AC对OFL和Cu2+吸附特性和机理。在复合体系中,LREC-AC对OFL和Cu2+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9.34 mg·g-1和37.46 mg·g-1。在OFL浓度为10 mg·L-1、Cu2+浓度<2 mg·L-1时,Cu2+可与OFL络合,从而促进LREC-AC对OFL的吸附。研究表明,LREC-AC可通过多种吸附机理共同作用有效去除水体中OFL和Cu2+,同时其对重金属和抗生素复合污染也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3.
氮(N)、磷(P)是影响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重要因素,通过改变培养液中N、P的浓度,可能实现对蛋白核小球藻富集砷(As)进行调控。为探讨N、P浓度对这种微藻吸收As的影响是否与其生长变化有关,采用室内培养实验,首先研究不同N、P浓度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影响;进而选择不影响小球藻生长的N(247、24.7 mg·L-1)、P(6、0.6 mg·L-1)浓度组合,设置0.8、8 mg·L-1的亚砷酸盐(As3+)和砷酸盐(As5+)处理3 d,研究N、P浓度对小球藻As富集和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浓度为6 mg·L-1时,N浓度降低到24.7 mg·L-1不会影响小球藻对As3+和As5+的富集及其胞内As形态的转化;而当N浓度为247 mg·L-1时,P浓度降低到0.6 mg·L-1则会显著增加小球藻对As3+和As5+的吸收和富集,藻细胞内As5+还原、甲基化和外排也显著增强。因此,在不影响小球藻细胞生长的条件下,P对其As富集和转化过程的影响比N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土壤中铜与阿特拉津交互作用下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农业土壤中重金属-有机农药复合污染普遍存在,以常见的重金属污染元素铜和具有代表性的三嗪类除草剂阿特拉津(AT)为目标物,通过批量平衡吸附实验考查了两者共存时的吸附等温线变化,并对交互作用下离子强度、有机质含量和p H值等因素对两者吸附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揭示铜与阿特拉津吸附过程的交互作用规律以及土壤环境因子对吸附交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壤-水体系中,AT和Cu2+的吸附行为发生了交互影响,Cu2+的存在减小了土壤中AT的吸附;低浓度的AT明显抑制了Cu2+的吸附,而在较高浓度时(≥5 mg·L-1),抑制作用随AT浓度增加而减弱。交互作用下,有机质含量的影响与单一吸附情况相同,有机质含量减少,两者的吸附量皆下降;离子强度和p H值的影响与单一污染相比有所变化,两者的吸附量皆随离子强度增加而减少,其中AT的变化趋势与单独存在时相反;实验范围内,酸性条件对土壤吸附铜的抑制作用变得不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茶园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探明蒙山茶园土壤中铜的环境化学行为,以蒙山茶园土壤为对象,通过超声波分散法、沉降-虹吸法等提取土壤团聚体,采用批实验法研究了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苹果酸、草酸)对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结果表明:茶园土壤原土及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对Cu~(2+)的吸附量均随着Cu~(2+)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随低分子量有机酸加入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受到土壤团聚体比表面积、游离氧化铁、阳离子交换量以及有机质等的影响,吸附量大小顺序为(0.002 mm)粒径组0.053~0.002 mm粒径组原土2~0.25 mm粒径组0.25~0.053 mm粒径组;应用Langmuir、Freundlich、Temkin三种方程对其等温吸附过程的拟合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其中Langmuir方程的拟合效果最佳;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吸附Cu~(2+)的影响先表现为促进作用,随着加入量的增加转为抑制作用,柠檬酸、苹果酸浓度在0~1 mmol·L~(-1),草酸浓度在0~0.1 mmol·L~(-1)能促进土壤团聚体对Cu~(2+)的吸附,而柠檬酸、苹果酸浓度1 mmol·L~(-1),草酸浓度0.1 mmol·L~(-1)时却抑制其吸附,柠檬酸、苹果酸为0.5 mmol·L~(-1)时吸附量达到最大。综上可知,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团聚体吸附Cu~(2+)的影响受有机酸种类、浓度及土壤团聚体大小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斑马鱼胚胎暴露于丙草胺后对斑马鱼仔鱼的致畸效应和致畸机理,研究了斑马鱼胚胎暴露于0.50、1.00、1.50 mg·L~(-1)丙草胺染毒液120 h后仔鱼的畸形表型及比率,并通过检测与畸形器官发育相关的基因表达探讨致畸机理。结果发现,丙草胺暴露后诱导斑马鱼仔鱼出现心包囊肿、躯干弯曲、游囊关闭等畸形表型,随着暴露浓度的增加,各畸形症状比例增大。1.00、1.50 mg·L~(-1)暴露组仔鱼心包囊肿率分别为15.56%(P0.05)、25.56%(P0.01),脊柱弯曲率分别为27.78%(P0.01)、35.56%(P0.01);0.50、1.00、1.50 mg·L~(-1)暴露组仔鱼游囊关闭率分别为20%(P0.05)、37.78%(P0.01)和60%(P0.01)。丙草胺显著降低了心脏发育相关基因Tbx2[1.00 mg·L~(-1)(P0.01)、1.50 mg·L~(-1)(P0.05)],骨骼发育相关基因BMP-2[1.50 mg·L~(-1)(P0.05)]、BMP-4[1.00 mg·L~(-1)(P0.01)、1.50 mg·L~(-1)(P0.01)],游囊发育相关基因shha[1.50 mg·L~(-1)(P0.05)]、ihha[1.00 mg·L~(-1)(P0.05)、1.50 mg·L~(-1)(P0.05)]的表达水平。研究表明,丙草胺通过影响心脏、骨骼和游囊相关基因的表达引起斑马鱼仔鱼的以上器官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阿特拉津和外源磷对水生植物磷吸收及抗氧化酶系统影响的复合效应,选取典型的湿地植物香蒲(Typha angustifolia L.)为供试植物,采用水培实验,研究阿特拉津(0、0.5、2 mg·L~(-1)和5 mg·L~(-1))和外源磷(0.5、4 mg·L~(-1)和10 mg·L~(-1))交互作用对香蒲体内磷含量、叶绿素含量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特拉津胁迫下,外源磷相较于对照显著提高了香蒲地上(310.47%)和地下部(165.81%)平均磷含量;中低浓度(0.5 mg·L~(-1)与2 mg·L~(-1))阿特拉津处理下,随着外源磷浓度增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升高,过氧化氢酶(CAT)及谷胱甘肽(GSH)活性增强,丙二醛(MDA)含量则显著降低;高浓度阿特拉津(5 mg·L~(-1))处理下,外源磷降低了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GSH活性,却提高了MDA的积累。因此,中低浓度阿特拉津胁迫下外源磷能够提高香蒲体内磷含量、叶绿素含量及抗氧化酶系统活性,而高浓度阿特拉津与外源磷的复合效应表现为协同抑制,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阿特拉津胁迫与外源磷交互作用下水生植物响应的生理生化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imethyl phthalate,DMP)对细菌的毒理作用,选择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为受试菌株,采用平板计数试验、对数生长数学模型、细菌表面Zeta电位、荧光偏振法、透射电镜和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P.fluorescens的比生长速率、代时、细胞表面电势、细胞膜流动性、细胞损伤程度和DMP在细胞内外分布,研究DMP对P.fluorescens的细胞毒性。结果表明:经0、10、20、40 mg·L~(-1)的DMP暴露后,细菌比生长速率减小,而代时增加;细菌表面Zeta电位从-12.21±0.56mV逐渐降低为-18.13±0.67 mV,同时DMP增加了细菌细胞膜的流动性,导致细胞明显变形、质壁分离严重并伴有内容物的泄露;在细胞内,DMP累积浓度从0.11±0.10 mg·L~(-1)增加到6.78±0.25 mg·L~(-1);在细胞外,DMP累积浓度从8.44±0.37 mg·L~(-1)增加到30.52±0.88 mg·L~(-1)。研究表明,DMP破坏了P.fluorescens的细胞壁和细胞膜,影响了细菌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9.
生长调节剂对降香黄檀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生长调节剂对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影响,为不同经营目标的降香黄檀人工林生产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0年生降香黄檀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叶面喷施3种不同浓度的赤霉素(GA3)、多效唑(PP333)和6-苄氨基嘌呤(6-BA),测定盛花期内一年生新梢、花、叶的形态生长和干质量变化,再运用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种生长调节剂处理后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种类和不同浓度的生长调节剂对降香黄檀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影响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叶面喷施200、100 mg·L~(-1)的GA3和500 mg·L~(-1)的6-BA均能显著促进降香黄檀的营养生长,抑制其生殖生长;其中,200 mg·L~(-1)的GA3对生殖生长的抑制效果最理想,施用后其营养枝率比对照显著提高140.84%,花序数显著降低79.41%;100 mg·L~(-1)的GA3对营养生长效果显著,施用后其营养枝枝长、直径、复叶数和单叶干质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18.08%、120.70%、132.38%和217.33%,且均达显著水平。1 500、2 000 mg·L~(-1)的PP333和50 mg·L~(-1)的6-BA均能显著促进降香黄檀的生殖生长,以2 000 mg·L~(-1)的PP333作用效果较好,处理后其花枝率、花序数量和花序径依次比对照提高73.50%、50.37%和31.30%,且均达显著水平。【结论】降香黄檀人工林培育中,叶面喷施200或100 mg·L~(-1) GA3能显著抑制生殖生长、促进营养生长,有利于大径级木材培育,2 000 mg·L~(-1)的PP333则有利于生殖生长,有利于良种壮苗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