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鹅细小病毒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首次在江苏发现,并于1961年鉴定其病原为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rius,GPV)。1967年匈牙利学者Derzsv又对本病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之后世界禽病学会将此病命名为Derzsy氏病。该病主要引起雏鹅急性肠炎以及肝、肾、心等实质脏器的炎症,致病性强,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
小鹅瘟的实验室诊断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引起4-20日龄雏鹅和雏番鸭的高致死性疾病,称为小鹅瘟或Derzsy's病。本病以消化道,尤其是小肠部位典型纤维素性栓塞病变为特征,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70%-100%,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疾病之一。早在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教授首先发现了此病,认为其病原是鹅细小病毒,并将该病命名为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小鹅瘟的病理变化与1998年程安春等报道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gosling new type viral enteritis,GNTVE)极为相似,病理变化都表现为严重的广泛性卡他性肠炎。但是,小鹅瘟一旦与鹅副粘病毒病、鸭瘟、  相似文献   

3.
小鹅瘟病毒的直接透射电镜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鹅瘟病毒的直接透射电镜检测常国权,杨盛华,邹啸环,刘畅(解放军农牧大学军事兽医研究所,长春130062)小鹅瘟是由小鹅瘟病毒(GPV)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1956年我国学者方定一首先在扬州发现本病,是当前养鹅业的重大危害。迄今对该病还没有满...  相似文献   

4.
鹅细小病毒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主要引起1月龄雏鹅和雏番鸭的细小病毒病,称小鹅瘟或Derzsy’s病。该病是一种传播快、死亡率高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对10日龄雏鹅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在易感群中的致死率高达70%。该病以渗出性肠炎、小肠粘膜表层大片坏死脱落、肠道栓塞为特征性病变,是目前危害养鹅业的主要疾病之一。鹅细小病毒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在扬州发现,并于1961年用鹅胚分离到该病毒。近年来,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广泛发生于中国、欧洲各国、以色列、越南和日本的家鹅和番鸭。  相似文献   

5.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小鹅和雏番鸭发病的一种急性、亚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最早是由我国学者方定一(1956)首次在江苏发现,并于1961年鉴定其病原为鹅细小病毒。  相似文献   

6.
鹅星状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全基因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7年10月—2019年5月,本实验室从广东、四川、河北、山东、安徽、辽宁等广大养鹅地区采集了67份典型雏鹅痛风样品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以及病原的分离鉴定,检测结果表明: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到了鹅星状病毒,并且约有94.03%的样品为两个不同种的鹅星状病毒混合感染。病原分离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的变异株病毒(命名为SCCD)可以在鹅胚上稳定增殖,并且能稳定致死10日龄鹅胚,致病力较鹅星状病毒FLX增强;新型鹅星状病毒株(命名为SDPD)不能在鹅胚和SPF鸡胚上稳定增殖。病毒的基因组测序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FLX株与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SCCD株、新型鹅星状病毒SDPD株全基因组核苷酸相似性分别为89.7%、58.1%,ORF1b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98.4%、61.0%,ORF2基因氨基酸相似性分别为81.0%、42.5%。将新分离的鹅星状病毒株接种1日龄健康雏鹅,结果表明,鹅星状病毒SCCD株和鹅星状病毒SDPD株虽然能使雏鹅发生死亡,引起肝炎、肾肿胀和增重减少等变化,但雏鹅均无典型痛风(脏器尿酸盐沉积)表现,而两种鹅星状病毒株混合攻毒能使44%的雏鹅发生典型痛风,并与临床发病症状一致。因此,临床上引起雏鹅痛风的病原可能是两种鹅星状病毒,即新型鹅星状病毒和鹅星状病毒FLX的变异株病毒。  相似文献   

7.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与禽生物制品质量控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的病原,属反转录病毒种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中的一种。该病毒主要侵害火鸡,也能引起鸡、鹅、鹌鹑和鸭等禽类以淋巴-网状细胞增生为特征的肿瘤性的病理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急性网状组织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8.
防治小鹅瘟     
防治小鹅瘟陈怡泽,余学明,黎小燕(茂名市畜牧局广东茂名525000)(茂名市饲料厂广东茂名525000)小鹅瘟是严重威胁小鹅群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原体系一种大型病毒,存在于病鹅的肠道,肝、脾、脑及血液中。在自然情况下,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染,与病鹅直接...  相似文献   

9.
小鹅瘟(Gosling Plague)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感染引起,本病的发生及其危害程度与日龄密切相关,主要侵害3周龄以内的雏鹅。其规律是:发病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病雏及带毒成年鹅是本病的传染源。在自然条件下与病鹅直接接触,或接触到被病鹅的分泌物与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垫草、食槽和饮水器等,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还可附着于蛋壳上,造成该病的垂直传播。该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春季多发,多集中在5~7月份。小鹅瘟的流行呈一定周期性,在流行一次以后,当年余下的鹅群都能产生主动免疫,使次年的雏鹅具有天然被动免疫力。  相似文献   

10.
鹅类新城疫病原研究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27  
用鹅胚分别从扬州地区附近两地患病鹅群的病鹅肝、脾中分离到2株病毒,电镜观察病毒颗粒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具有囊膜和纤突结构,病毒粒子大小100~300nm。两毒株能凝集鸡和人O型红细胞,并为鹅康复血清所抑制,对鹅、鸡及鹅胚、鸡胚、鸭胚都有致病力,但对鸭无致病力,人工感染健康鹅可复制出与自然病例一致的病状,病毒对鹅胚LD(50)为10(10.4),MDT67.4h,鹅的LD(50)为10(7.5)。用鸡新城疫Ⅰ系苗对该鹅病有良好预防效果。根据病毒鉴定、临床表现及免疫效果将该病暂定为鹅类新城疫。  相似文献   

11.
(一)病原及流行病原为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该病毒在-15℃和0℃下可分别保存36个月和20个月,对氯制剂不敏感,平时消毒不要用氯制剂。病鹅、病死鹅、病鹅的分泌物和被污染的粪便、垫料、生产工具等是传染源。口腔是最主要的染病途径。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秋、冬、春季发病最多。雏鹅孵出后的3天开始发病,5日龄出现死亡,10~18日龄发病达高峰,30日龄以后的即使发病一般也不会死亡。  相似文献   

12.
鹅传染性法氏囊病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原来仅发生于鸡,鹅、鸭不能感染发病。但近年来,我国已陆续有鹅感染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报道。病毒分离鉴定及用法氏囊卵黄抗体治疗,效果显著,也证明鹅可以感染本病。2009年3月,我市竹泓镇西刘村李某饲养雏鹅800只,送数只病死鹅到我站门诊,初步诊断为雏鹅法氏囊病。  相似文献   

13.
小鹅瘟(Gosling plague)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pus)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高度传染性和病死率.经卵可传给下一代雏鹅,主要表现为严重下痢和渗出性肠炎。1956年,我国方定一在扬州首次发现了本病,并分离到病原,定名为小鹅瘟和小鹅瘟病毒(GPV)。  相似文献   

14.
鹅细小病毒感染的PCR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鹅细小病毒感染(Goose parvovirus infection)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所引起的4∽20日龄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俗称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或Derzsy’s病。该病最早由我国学者方定一等于1956年报道于我国的扬州地区,此后于东欧、西欧及亚洲许多养鹅国家和地区陆续报道该病的存在。该病主要临床特征为精神萎靡,严重下痢,食欲废绝;  相似文献   

15.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其病原体是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即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该病是我国学者方定一于1956年首次在江苏扬州发现,60年代后,在欧洲、亚洲等国家相继报道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相似文献   

16.
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属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由我国学者方定一1956年首次分离报道。GPV基因组约5 Kb,由左右2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组成:LORF(left ORF)和RORF(right ORF)。LORF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NS1和NS2,RORF编码VP1、VP2和VP3三种结构蛋白。本文针对近年来鹅细小病毒基因组结构特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小鹅瘟又名德斯氏病,是雏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出壳后2~20日龄的雏鹅,传播快,死亡率高。根据资料记载,小鹅瘟的病原体是鹅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鹅细小病毒存在于病雏的各内脏组织、肠、脑及血液中,经免疫荧光直接染色后,各脏器的检出率依次为肾、胰、肝脾、心肺、脑,以肾、胰、肝检出率高,也就是肾、胰、肝含病毒量最多。  相似文献   

18.
预防鹅感染鸭瘟病张玉团,黄承锋(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兽匡研究所广州510640)鹅感染鸭瘟病是鸭瘟疙疹病毒适应鹅体后在鹅群中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主要特点是在病鹅群中传染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不同品种、年龄及性别的鹅均可感染。若处...  相似文献   

19.
鹅副黏病毒病是由禽副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表现为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病死率高,在我国屡有发生,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我国学者已对该病做了详尽的研究,认为是由Ⅰ型禽副黏病毒即新城疫病毒引起的,基因型为Ⅶ型。2001年以来海南省发生了该病,笔者对此开  相似文献   

20.
叶健强 《动物保健》2008,(10):14-16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是继发现小鹅瘟(GPV)和鸭瘟病毒(DPV)能够引起雏鹅感染发病后,于199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在四川省内首次发现且于1998年首次报道的新型病毒,是一种能引起30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发病的病毒,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综合病例)和病理变化(后期死亡雏鹅病变及其组织学变化)与小鹅瘟极相似的传染病,因而在实际生产中常常将其误诊为小鹅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