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兽医认为猪“高热病”属于“疫疠”范畴。“疫”是含有传染的含义,“疠”是天地间一种不正之气。这种病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有“五疫之至,皆相染疫,无问大小,病邪相似”的说法。疫疠致病,病来急骤,热势深重,死亡率高。临床常见发热喘粗,身昏体倦,唇舌鲜红,脉洪数等症状。该病为疫疠侵犯肺卫,致使卫气郁闭,肺气不宣。因而出现恶寒,发热,身痛咳嗽,吞咽困难,食欲下降。继而侵犯营血,  相似文献   

2.
应用大黄、石膏、附子治疗家畜温热病的体会林家义,林乐峰(江西省龙南县程龙镇兽医站341715)表征渐罢即主用大黄荡涤肠胃患畜得汗后,恶寒、体痛等表征有所改善或已解除,但发热仍不解不清,就应用凉隔散方(大黄为主),一面清解其肌表无形之热邪,一面清导其肠...  相似文献   

3.
正表里俱寒证是外感寒邪,又内伤生冷,或脾胃虚寒,又外感风寒。病羊表现为既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表寒证,又出现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等里寒证。1临床症状病初个别羊采食量减少、呆立、精神萎顿、拉稀、鼻流清液,随后病羊数量增多,并出现死亡,濒死羊呻吟,口流清涎。患羊体温36℃左右,皮温、口温低,四肢厥冷,可视黏膜苍白,舌淡苔白,脉沉而微,拉稀、小便清长,个别羊卧地不起,绝食。病死羊各脏器及全身淋巴均无可见变化,但  相似文献   

4.
1表证渐罢主用大黄荡涤肠胃患畜出汗后,恶寒、体痛等表证有所改善或已解除,但发热仍不解不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明它不是一般感冒,而且可以预计到病势很可能还要向前发展.这时就应仿凉隔散方,一面情解其肌表无形之热邪,一面清导其肠胃有形之积滞,免得邪入手里,胶结不化,酿成难解难分之势.如能及时清理其腑,即使外邪感受较重,其势亦自然消失.在临证中,除一发病就伴有大便水泄症状者外,均用凉隔散或小承气汤加减(大黄必用)进行治疗.若进便下色深而臭味重者,即使大便不实,也按热结旁流法处理,继续应用大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5.
猪风湿热的辨证施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猪的风湿热是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变态反应。本病属于祖国兽医学中“痹症”的一种证型。痹证是指风寒湿邪侵袭畜体,引起患畜生理机能紊乱,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致使患部肌肉疼痛、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甚至出现卧地不起、食欲减退或废绝直接影响猪的生长发育,给养殖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1病因祖国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外邪的侵袭和畜体自身正气的虚弱有关:1.1外邪入侵引起风湿热的外邪主要为风寒湿热诸邪侵入肌肤、经络,流注关节,致使气血瘀滞、经脉不通,“不通则痛”,因而产生肌肉关节红肿疼痛发热…  相似文献   

6.
表证渐罢即主用大黄荡涤肠胃 家畜温热病患畜得汗后,恶寒、体痛等表证有所改善或已解除,但发热仍不解不清,在这种情况下,说明它不是一般感冒,病势很可能还要向前发展。这时就应用凉隔散(大黄必用),一面清解其肌表无形之热邪,一面清导其肠胃有形之积滞,免得邪入于里、郁结不  相似文献   

7.
正表里俱寒证是外感寒邪又内伤生冷或脾胃虚寒又外感风寒,表现为既出现恶寒无汗、头痛身痛等表寒证,又出现腹痛泄泻、四肢厥冷等里寒证。在兽医临床上多因误诊失治或治疗中失管护,未及时消除寒邪致病因素而致表寒未解而入里,或表寒虽解但阳气还未恢复,伤寒邪直中入里,导致表里俱寒证。2016年1月,四川省渠县临巴镇巴州村某村民从通江县回林乡引购南江黄羊种母羊94只、种公羊2只。同月15日经官方兽医对羊只临床检查、采样  相似文献   

8.
王金宝 《蜜蜂杂志》2020,40(4):38-40
感冒是风、寒、暑、湿或疫毒之邪等多种原因引发的疾患。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喉痒和喉痛为特点,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多见。由于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症状上有相似表现,因此须及早鉴别诊断,进行有针对性的疫情控制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9.
羊痘,又名“羊天花”,是急性热性病症。羊感受疫疠之气,致使皮肤和粘膜出现痘状丘疹和疱疹,现代兽医学认为其病原是痘病毒。本病近十年在福建省多次暴发流行,给养羊业带来严重损失。1病因病机由于饲养管理不良,羊舍拥挤、污秽,湿热熏蒸,使痘病毒经口鼻或肌表传入羊体而发病。1.1痘毒首先侵犯卫分表现发热、恶寒、流涕、咳嗽、结膜潮红、口色红、无苔或苔薄白,脉浮数。1.2毒邪未解,传于气分病邪由表入里,里热渐盛,表现肺热、咳喘、便结、口干、舌红、舌苔黄燥、脉洪大。1.3毒邪侵犯营分在眼睛周围、嘴唇、颊部、鼻端、乳房、阴囊、肛门、四肢…  相似文献   

10.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寄生于人、畜等多种动物红细胞表面或血浆及骨髓中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贫血、黄疸和发热为特征。早在1928年就有本病的报道.但因其对非摘脾动物很少致病而长期被忽视。50年代初,猪的黄疸性贫血被认为与附红细胞体有关.本病才逐渐  相似文献   

11.
奶牛乳房炎是奶牛临床常见病之一,中兽医称为“乳痈”、“奶肿”。它是使得奶牛在哺乳期间乳房呈现硬、肿、热、痛,重则化脓的一种疾病。1病因病理本病多发生于产后乳孔闭塞,乳汁蓄积;或产后幼畜死亡,乳汁瘀积不能消散;或产前产后三焦壅热,热毒流注乳房,瘀结而生肿胀;或乳房受外伤时,毒邪乘机侵入,阻塞脉络,发生肿胀热痛。热盛肉腐,也可化脓成疮。2辨证施治本病发病较急,奶牛病后拒绝哺乳幼牛,少卧懒动,后肢开张,乳房初期红肿热痛,乳量减少。如已成脓,触之有波动感,但脓肿深在的则波动感不明显,严重时有恶寒、发热、精神不振,水草迟细等全身…  相似文献   

12.
畜体外感初起,病邪袭表,卫阳被遏,肺失宣肃。治疗当用宣肺解表法。邪从表解,邪有出路,则不致由表入里,蕴结热毒,产生种种变证。  相似文献   

13.
补中益气汤是临床常用的方剂之一,旨在补脾益气,以甘、补、温、通、升、燥而投脾之所喜,故具补中固卫,升阳益气之功。主治:气虚发热,口渴而喜热饮,头痛恶寒,少气体倦,和气虚下陷脱肛,子宫下垂,久痢及一切清阳下陷诸证。  相似文献   

14.
<正>布鲁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慢性传染病。牲畜发生本病表现为流产、关节肿大、睾丸炎。人通过接触病畜或污染物而感染发病,表现为发热、出汗、疲乏无力、全身疼痛,严重的可丧失劳动能力。因为布病对养殖业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危害十分严重,被国家列为二类重大动物疫病。  相似文献   

15.
家畜发热症大体上可分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由于病邪、病位、患畜体质强弱等不同,其证候表现往往错综复杂,临床辨证宜综合运用六经、三焦、卫气、营血等方法,融合伤寒、温病等诸法诸方  相似文献   

16.
胡佑志 《蜜蜂杂志》2017,(11):I0004-I0004
伤风感冒是由风热之邪侵袭人体所致,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涕、自汗、头痛等。喝蜂蜜银花山楂汤可治疗伤风感冒。  相似文献   

17.
1 病因 本病多因饲喂霉变饲料,或长途运输,劳役过度,饮水不足,热毒积于心肺,流注肝经,肝受热邪,外传于眼,或因畜舍通风不良,污浊之气蒸熏于眼而发。2 临床症状 患畜羞明、流泪,眼睑闭合,睛生灰白色或蓝色云翳,白睛血管充盈。重则翳膜被复于瞳孔表面,粗糙乏光泽;有的为斑点伏白翳,视物不清乃至完全不能视物。初发生者常可见树枝状微血管向中央延伸。如不及时治疗或处置失当,则会导致翳膜增厚,将眼球遮住而完全失明。患畜患病后口色红、脉洪。3 诊断与鉴别 根据病因和临床症状可确诊。但本病应与角膜外伤加以区别,后者多发…  相似文献   

18.
患畜皮肤上突然出现疹块,多为扁平或圆形,大如蚕豆或核桃,且迅速增多,特别是头部、腹下、后肢内侧等被毛少处更为显著。疹块硬痛奇痒,病畜兼有发热、腰硬、流涕等症状。究其病因,多为在夏热之日,突然遭受暴雨淋浸,或因不慎掉落水中所致。治宜祛风除湿,清热败毒。药用二花30克、生地30克、连翘30克、黄芩30克、山栀30克、蝉蜕40克、地肤子30克、苦参40克、荆芥40克、  相似文献   

19.
著者用各种药剂来治疗口蹄疫病畜之口腔及蹄部病变时,特别注意到福马林对本病治疗之药效。著着用0.5—1%福马林之微温水溶液,来洗涤患畜之口腔,每日三次,为了防止福马林被嚥下,须注意保持患畜颈部之倾斜度勿使过高。最好在通风较好的隔离室内行之,以  相似文献   

20.
产后发热主要是指在产褥期内,以发热为主症,出现发热持续不退或出现高热寒颤,并伴有其他症状。本病的病因、病理主要是生产时感染了邪毒,或体虚,感受外邪、或瘀血内阻、或血虚,导致邪正交争、气机壅阻、营卫失和而造成发热,笔者对两例不同类型的母水牛产后发热采取了辨证施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