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化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介绍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土壤钾素形态和钾素平衡、土壤含钾矿物含量和转化,以及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非交换性钾和全钾含量的影响,综述了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固定、非交换性钾释放、K+吸附和解吸的特性,并对土壤钾素容量和强度(Q/I)关系曲线评价长期定位施肥土壤钾素的有效性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了长期定位施肥条件下土壤钾素化学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土壤钾素形态转化在土壤钾肥力提升与评价、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和植物钾素营养调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些年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土壤钾素研究团队在土壤不同钾素形态的区分方法及其含量范围、植物高效利用土壤钾的机制、土壤非交换态钾的释放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尤其是土壤非交换态钾的生物有效性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基于强的四苯硼钠法,土壤非交换态钾含量在不同种类的土壤中存在最大值,通过交换和扩散提取的土壤非交换态钾可占土壤全钾的20%~60%。矿物非交换态钾释放主要取决于其他离子含量和环境钾浓度,植物高效吸收非交换态钾也主要取决于根系吸收低浓度钾的能力。证实土壤非交换态钾的形成和释放对土壤保钾能力及土壤钾的生物有效性起重要作用,建立了土壤非交换态钾总量的测定方法、土壤钾素变化测定方法以及土壤有效钾分级测定的方法体系。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土壤钾素肥力的准确评价、预测和土壤钾素相关研究提供有力的方法手段,并将推动土壤钾素研究由定性、半定量向定量研究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土壤钾素形态及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概述了土壤钾素的形态、不同形态钾的有效性、钾在土壤中的转化、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的影响,指出了不同钾素形态之间的转化速率是影响土壤供钾能力的主要因素,今后应该加强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钾素转化动力学以及耕作方式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土壤酸化对水稻土钾素平衡的影响,在浙江省选择4种代表性土壤,模拟土壤酸化,并在酸化土壤中采用施用钾肥等措施,研究其对土壤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钾素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由矿物态、非交换态向交换态和水溶态转变;矿物态和非交换态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水溶态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发生明显下降的pH值大约为3.0~4.5;酸化对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水稻土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的影响大于对丘陵和河谷平原水稻土的影响;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淋洗试验表明,酸化加速了土壤钾素的释放和迁移,释放量随土壤酸度增加而上升;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转变的缓冲性,降低土壤钾素的淋失.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土壤酸化对水稻土钾素平衡的影响,在浙江省选择4种代表性土壤,模拟土壤酸化,并在酸化土壤中采用施用钾肥等措施,研究其对土壤钾形态转变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酸度的增加,土壤钾素形态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逐渐由矿物态、非交换态向交换态和水溶态转变;矿物态和非交换态的比例逐渐下降,而水溶态的比例逐渐增加。土壤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发生明显下降的pH值大约为3.0~4.5;酸化对滨海平原和水网平原水稻土中矿物态钾和非交换态钾的影响大于对丘陵和河谷平原水稻土的影响;土壤酸化后,施入土壤中的钾主要以活性较高的水溶态和交换态存在,向非交换态转化的比例明显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的缓冲性逐渐下降。淋洗试验表明,酸化加速了土壤钾素的释放和迁移,释放量随土壤酸度增加而上升;在酸性土壤中施用沸石可增强土壤对钾素转变的缓冲性,降低土壤钾素的淋失。  相似文献   

6.
长期定位施肥对灰漠土钾素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灰漠土钾素含量较高,主要是以矿物钾和难交换性固定钾的形式存在 ,占土壤全钾的 98.6;,水溶性钾和交换性钾含量较低仅占土壤全钾的1.2;左右.土壤中各种形态钾素之间紧密相关,土壤水溶性钾、交换性钾和非特殊吸附钾与土壤速效钾之间达显著相关,是植物易吸收利用的有效性钾,特殊吸附钾与土壤速效钾之间呈负相关关系,是土壤交换性钾中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利用的钾.长期定位施肥改变了土壤钾素存在形态,配施有机肥使土壤有效性钾含量增加24;~56;,并促进土壤特殊吸附钾转化为其它形态的钾; 施化肥钾使土壤水溶性钾含量平均增加35;,提高了土壤钾素的供应水平,同时加速了土壤特殊吸附钾的积累.  相似文献   

7.
土壤钾素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土壤钾素形态及其转化,土壤供钾状况的评价及根际钾素动态等3个方面对土壤钾素的研究进展做了综述。并结合作者的工作,对土壤非及交换性钾研究中的部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钾素形态及对作物产量的影响,综述了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不同形态钾的变化,钾离子吸附和解吸的特性以及钾素平衡的影响,指出了长期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钾素营养状况研究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土壤钾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钾是植物必需的营养元素,土壤是作物所需钾素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我国土壤缺钾的面积不断扩大,而我国钾肥资源有限,使用替代物无疑可以缓解这一矛盾.根际土壤钾素动态直接影响作物对钾的吸收,农田钾素平衡状况同样影响土壤钾素动态.土壤速效钾有下降的趋势.文章从土壤钾素分级、根际钾素动态、农田钾素平衡和钠对钾的替代作用等4方面对土壤钾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一些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不同轮作方式和不同气候下,长期施钾对土壤钾素固定的影响。【方法】采用室内模拟法和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研究了中国3种典型农田土壤,即灰漠土、潮土和紫色土在长期施钾条件下对外源钾固定能力的变化,并分析了影响土壤钾素固定的主要因素。【结果】在外源钾加入浓度0.4~4.0 g•L-1的范围内,长期施钾与不施钾相比,水云母含量较低的紫色土对外源钾的固定量和固定率显著降低,分别降低了91~559 mg•kg-1和14%~23%;水云母含量较丰富的潮土固钾量和固钾率略有降低,分别降低了35~274 mg•kg-1和6%~8%;而水云母含量丰富的灰漠土固钾能力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长期施钾对3种土壤SOC、CEC和<0.002 mm粘粒含量均无显著影响,而缓效钾和K+饱和度分别增加了11.3~349.9 mg•kg-1和11%~65%。【结论】长期施钾主要是通过影响土壤含钾矿物组成的变化,即水云母向云母-蒙脱石混层层间矿物的转化,而影响土壤钾素的固定,长期施钾延缓或阻止了这种转化,使土壤对外源钾的固定能力降低;土壤缓效钾含量和K+饱和度增加,也使土壤固钾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11.
钾肥(硫酸钾)对茶园土壤钾素形态及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雷琼  袁玲  黄建国  王守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22-5923,5990
在砂岩黄壤上生长了25年的茶园连续5年研究了硫酸钾对茶园土壤钾库及钾素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能明显提高土壤钾库中的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但对土壤全钾含量影响不大;连续4年不施钾肥的土壤速效钾、缓效钾、全钾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一般化学浸提法、盆栽耗竭试验和恒湿培养试验,研究了几种不同土壤中钾的固定与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恒湿条件下不同土壤固钾能力相差很大,固定钾的绝对量随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黑麦草连续收割6次后,土壤交换性钾降到最低值,尔后不再下降,该最低值因土壤不同而异。它表示了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土壤对溶液中钾的缓冲能力的即土壤钾的释放速率。同时也说明了层间钾(非交换性钾)的释放对作物钾素供应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长期施钾及小麦秸秆还田对北方典型土壤固钾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在连续13年的钾肥施用及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耕层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能力。【方法】在各点同一氮磷用量水平上长期进行不同用量钾肥投入以及小麦秸秆还田,定位13年后对不同试验点各处理土壤样品进行不同浓度的KCL溶液浸泡处理,以研究中国北方典型土壤的固定钾素能力。【结果】长期连续施用钾肥或秸秆还田可显著降低土壤对外源钾素的固定,环境溶液中钾素浓度从1000mg·L-1上升至4000mg·L-1时,土壤固钾量亦随之增加。一年两作种植制度下土壤的固钾量较单作制高。土壤固钾能力表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自西向东土壤对钾的固定能力逐渐增强。在环境溶液中钾为1000mg·L-1浓度下,取自西北、华北和东北试验点只施氮磷肥(NP)处理土壤的平均固钾量分别为349、443和469mg·kg-1。【结论】连续耗竭及连续施钾的土壤固钾能力差异亦是判断土壤钾素状况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4.
水田土壤非代换性钾的释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耗竭试验并采用化学提取法和离子交换树脂法研究了稻田土壤各种形态钾的相互关系,非代换性钾的释放对水稻生长的影响,非代换性钾的测试方法比较以及非代换性钾释放与土壤固钾能力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钾与CaCl_2、NH_4Cl浸提钾量间相关性良好,而非代换性钾与水溶性钾及CaCl_2、NH_4Cl浸提钾没有明显相关性。两季水稻植株从土壤中的吸钾量大部分来自水溶性钾和土粒表面电荷吸附钾,来自非代换性钾的部分占6.7%~43.2%,它取决于矿物种类和土壤质地,非代换性钾含量高,粘粒含量高且固钾率低的土壤,非代换性钾的释放量也高,非代换性钾含量高但固钾率也高的土壤,钾的释放受抑制。随着耗竭种植,非代换性钾的有效性越来越明显,它与植株吸钾的相关系数(Υ值)随着种植季数增加呈上升趋势,而水溶性钾、代换性钾与植株吸钾的相关性下降。离子交换树脂法可动态地反映非代换性钾的释放,过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晶格边缘吸附钾的快速释放阶段;第二阶段为晶格层间钾向层外扩散的稳定速率阶段;当层间钾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护散速率下降,最后趋于停止,此为第三阶段。树脂法与酸提取法呈良好相关,树脂法短期培养的测定结果能更好地反映非代换性钾对植株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以山东省黄河冲积平原低肥力潮土为供试土壤,经18a盆栽土培定位试验后,采用化学形态分析方法对土壤的钾素形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秸秆还田并配施适量的化肥,能明显提高潮土缓效钾和速效钾的释放效应,对矿物钾的有效化也有一定效果。在秸秆还田量分别为2250、4500、6750kg/hm2范围内,土壤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特殊吸附钾、非交换钾与秸秆还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矿物钾呈显著负相关。长期秸秆还田土壤钾素年度变化规律:非交换钾、特殊吸附钾呈逐年上升趋势;水溶性钾、非特殊吸附钾、矿物钾呈逐年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6.
对二滩水电站8种新垦土壤钾的固定和释放研究表明,新垦土壤全钾、有效钾(除园园土外)低,浸泡后大部分土壤有效钾含量提高,土壤对钾的固定量随钾平衡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固定率随平衡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其中,红壤,菜园土,水稻土钾含量高,土壤固钾能力弱,而漂灰土,荒地土,旱坡土,砂质新改土和重壤质新改土钾含量低,土壤固钾能力强,释放率反映土壤固定钾的活性,红壤,菜园土,水稻土固定钾的有效性高,而漂灰土,荒地上  相似文献   

17.
土壤硝化力主要受土壤pH值制约,红壤硝化力最强,冲积土次之,滨海盐土最弱.土壤对NH+4和K+的固定,主要决定于粘粒矿物的类型和含量.红壤固定容量小,保肥稳肥能力弱,N素损失量高;冲积土和滨海盐土固定容量大,保肥稳肥能力强,N素损失少.提高供K水平,将会促进N素释放,抑制铵固定.而提高土壤N素水平,由于N素转化的复杂性,对K+的固定与释放的影响没有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H饱和树脂吸收法研究了陕西6种土壤非交换钾释放的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①黄土性土壤非交换钾释放量和释放速度与风砂土类似,远高于暗棕壤;②供试土壤不同时段的非交换钾释放速度不同,0~72h的释放速度远大于72~912h的钾释放速度;③供试土壤非交换钾释放过程在912h内用直线方程描述拟合最好;④供试土壤非交换钾释放速率常数B主要决定于粘粒与缓效钾含量。常数B和非交换钾释放速度V可用于土壤供钾能力评价。  相似文献   

19.
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供钾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通过对土壤的粘土矿物、含钾矿物、钾素含量状况和供钾特性进行分析,阐明了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的供钾能力。土壤全钾、缓效钾和速效钾的含量分别为1.44%-2.75%、160.4-479.5mg/kg和61.9-114.2mg/kg、钾素含量与母质、粘土矿物组成和含钾矿物的含量有关。研究表明,以高岭石为主的土壤,其缓冲容量较低,钾释放速率小,在耗竭试验中,经4-5次收获后,玉米的干物质产量和吸钾量明显下降,田间施钾效果极为显著。以伊利石为主的土壤,其缓冲容量大,耗竭过程中玉米可得到持续高产和吸取较多的钾,田间施钾效果不明显。在湖南省主要旱地土壤上,除紫色页岩和湖积物发育的旱土供钾能力较高外,其它母质发育的旱土都表现出缺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