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皂角刺皂苷的最佳工艺,并考察了最佳提取工艺下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皂角刺总皂苷超声波辅助提取的最佳工艺为液料比16∶1(mL∶g)、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波时间80 min和提取温度50℃,在此条件下皂角刺总皂苷得率为13.28%±0.25%。最佳工艺下的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值为(0.146±0.019) g/L,强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值((0.48±0.18) g/L);当提取物质量浓度为2 g/L时,对α-淀粉酶抑制率可达35.13%±0.58%,表明皂角刺具有开发成为Ⅱ型糖尿病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黑老虎林业剩余物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10月,在湖南省怀化市通道县黑老虎种植基地选择‘大红’‘紫黑’‘虎绿’3个品系2年生黑老虎苗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水蒸气蒸馏法对各品系根、茎、叶进行精油提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对其精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结果】3个品系黑老虎各器官精油提取率为0.114%~0.543%,其中‘大红’各器官精油提取率为0.144%~0.472%,‘紫黑’各器官精油提取率为0.122%~0.543%,‘虎绿’各器官精油提取率为0.141%~0.439%,均表现为根精油提取率最高,茎精油提取率最低。累计鉴定挥发性成分116种,其中‘大红’根、茎、叶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分别有53、36、45种,‘紫黑’根、茎、叶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分别有58、36、51种,‘虎绿’根、茎、叶精油的挥发性成分分别有58、51、45种。3个品系黑老虎根、茎、叶精油的挥发性成分以烃类为主,有16~36种,相对含量为56.24%~78.05%,代表成分有β-石竹烯、α-蒎烯、Δ-杜松烯、左旋-β-蒎烯等;其次为醇类,有7~14种,相对含量为8.71%~32.31%,代表成分有γ-桉叶醇、橙花叔醇、Α-毕橙茄醇等。【结论】不同品系黑老虎各器官精油提取率、精油成分及其含量均有显著差异,黑老虎根精油的提取率、精油挥发性成分数量均高于同一品系的茎和叶。此外,黑老虎精油中石竹烯、蒎烯等的相对含量较高,为药品或化工的良好原料。  相似文献   

3.
以α-蒎烯为原料,先经环氧化和催化异构得到α-龙脑烯醛,再与氨基硫脲反应得到α-龙脑烯醛基缩氨基硫脲,然后环合生成α-龙脑烯醛基噻二唑,最后将其与一系列酰氯发生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12个未见文献报道的2-取代酰氨基-5-(α-龙脑烯醛基)-1,3,4-噻二唑化合物(6a~6l)。通过FT-IR、~1H NMR、~(13) C NMR和ESI-MS对12个目标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对目标产物的抑菌活性进行了测试。抑菌活性测试表明:在50 mg/L质量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5种供试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部分目标化合物的抑菌活性与商品抑菌剂嘧菌酯相近,甚至超过嘧菌酯,其中目标化合物6j对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的抑菌率达94.4%,6h对苹果轮纹病菌(Physalospora piricola)的抑菌率达97.7%。  相似文献   

4.
【目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是一种降血糖功效较好的天然活性产物,在桑树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对超声-微波联合辅助提取桑枝中DNJ的工艺进行优化,以获得较高提取率;同时,分析桑枝水提物中DNJ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相关性,以获得其中DNJ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贡献程度。这可能为桑枝中DNJ的提取、分离及桑枝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极性分布等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利用9-芴甲氧羰酰氯对DNJ进行衍生化,弥补其本身不具有紫外吸收特性的缺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在254 nm波长下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单因素试验分别求得微波处理时间、超声波处理时间和液料比的优化范围,以响应曲面法对超声-微波联合辅助提取DNJ三因素的平方和、均方、P值、R2等参数进行优化,获得二次多项回归方程和相应的最优提取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溶剂法萃取浓缩的水提物,计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种极性部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通过酶标仪在415 nm波长处测定α-葡萄糖苷酶对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的分解率来计算)与DNJ的含量,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用0.05 mo L·L-1的盐酸溶液提取,微波处理9.60 min、超声波处理30.89 min和液料比46.47 m L·g-1时达到最优条件,此时DNJ的产率为0.205%,结果检验值与优化值的拟合率达99.27%,相对于对照组增长了10.86%;正丁醇部分DNJ的含量最高,乙酸乙酯次之,水部分仍含有少许,石油醚部分为零,说明正丁醇的萃取效果较好;正丁醇部分的抑制曲线趋势与乙酸乙酯部分相近,水部分与石油醚部分相近,且各萃取部分之间的IC50都差异显著,结合DNJ的含量分布,说明桑枝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物质间有一定的极性差异;根据各萃取部分中DNJ的含量,从其半抑制浓度中换算出DNJ的浓度,即为"其中DNJ的浓度",正丁醇部分"其中DNJ的浓度"与DNJ标准品的IC50差异不显著,说明此部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物质几乎尽是DNJ;水部分虽含有少量的DNJ,但其活性却相对更小,可能其中含有具备提高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多糖等物质,或一些糖类等黏性物质影响了DNJ与酶的结合;乙酸乙酯部分"其中DNJ的浓度"比DNJ标准品的IC50小,可能是由于此部分含有个别黄酮类等对DNJ具有活性增强/协同作用,或其中含有一些游离生物碱、香豆素或黄酮苷元等物质具备相似活性;石油醚部分不含DNJ,却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说明桑枝中含有一些极性小的脂溶性化合物具备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微波处理初步粉碎的新鲜桑枝,既有干燥作用又有辅助提取效果,而后用超声波辅助浸提可提高DNJ的提取效率;桑枝中主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是DNJ,除此外还可能含有一些极性相对较小的活性成分。这些结果有利于桑枝DNJ及其他降血糖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将α-蒎烯选择性氧化制备马鞭草烯酮,对羰基进行肟化和分离,再发生亲核取代反应,合成得到40个新型(Z)-/(E)-马鞭草烯酮肟醚(4a~4t,包括20对Z/E异构体),采用~1H NMR、~(13)C NMR、FT-IR、UV-vis和ESI-MS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测试其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50 mg/L下,目标化合物对8种植物病原菌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E)-4r(R=2,6-Cl)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率为77.8%,化合物(E)-4s(R=2,6-F)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抑制率为72.7%,化合物(E)-4n(R=p-CN)对玉米小斑病菌的抑制率为70.8%,(Z)-/(E)-异构体对一些植物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显示一定差异。建立了(E)-马鞭草烯酮肟醚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抑制活性的CoMFA模型(r~2=0.992,q~2=0.507),进行3D-QSAR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模型可用于设计具有潜在高活性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筛选黄酮物质含量高且抗氧化活性强的枣种质,从而为创制高黄酮含量枣种质及枣果深加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国家枣种质资源圃中50份具有代表性的枣种质脆熟期果实为试材,分析各种质果实中总黄酮的含量,分别采用FRAP法、DPPH法、ABTS法这3种评价方法对不同枣种质果实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进行了测定,分析了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间的相关性,并以50份枣种质果实中的黄酮含量为依据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1)不同枣种质间果实中黄酮含量的差异显著,其含量分布范围为1.46~22.50 mg·g~(-1),平均含量为5.78 mg·g~(-1),其变异系数为68.26%;含量最高的北京老虎眼其黄酮含量是含量最低的羊奶枣的15.41倍。2)采用FRAP法、DPPH法、ABTS法评价得出的结果表明,50份枣种质果实黄酮提取液均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50份枣种质中,综合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种质有北京老虎眼、溆浦圆酸枣、献县酸枣、算盘枣、北京鸡蛋枣等。3)枣种质果实中的黄酮含量与分别以FRAP法、DPPH法、ABTS法评价得出的果实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分别以FRAP法、DPPH法、ABTS法评价得出的果实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之间亦呈极显著正相关。4)通过聚类分析初步确立了枣种质果实黄酮含量的分级标准(高含量、中等含量、低含量),并初步筛选出果实黄酮含量较高的枣种质12份。【结论】不同枣种质间果实中黄酮含量的差异显著,黄酮含量与其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果实中的黄酮含量,酸枣显著高于枣。  相似文献   

7.
以姜黄素和马来酸酐为原料,经酯化、异构化、酰氯化和酯化合成了4个姜黄素衍生物。姜黄素衍生物c1~c4的收率分别为80.5%、83.7%、81.2%和85.4%,用IR,1H NMR和13C NMR确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并对c1~c4的抗氧化活性和抗菌活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姜黄素衍生物c1~c4清除DPPH·的IC50分别为164.14±0.82、166.98±0.66、171.97±0.99和175.10±2.34 mg/L,它们的抗氧化活性均低于姜黄素(36.22±0.22 mg/L),姜黄素的酚羟基对抗氧化活性有重要影响。c1~c4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化合物c4的抗菌活性最好,c4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青霉菌和黑曲霉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分别为0.5、0.5、0.25和1.0 g/L。α,β-不饱和羰基结构的化合物修饰姜黄素有望开发新的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高效制备黑果腺肋花楸果实中的抗氧化活性物质,评价其抗氧化活性,提高其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获得与传统提取方式相比更加环保且活性优良的提取方法。【方法】以黑果腺肋花楸果为原料,以ABTS+·和OH·清除率为考察指标,采用响应面法优化超声辅助双水相法萃取黑果腺肋花楸抗氧化成分的工艺,以VC为阳性对照,分别测定了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对OH·、ABTS+·和DPPH·清除率的IC50值,并分析提取物中多酚、黄酮、花青素与抗氧化的相关性。【结果】黑果腺肋花楸抗氧化成分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1 g/mL,硫酸铵质量浓度0.31 g/mL,乙醇体积分数43%,超声功率510 W,超声时间50 min;此时提取物对2种自由基平均清除率为(59.36±0.80)%,其中OH·清除率为(51.77±0.97)%,ABTS+·清除率为(65.20±1.43)%,较单一双水相法和常规醇提法均有显著提升。在此条件下,黑果腺肋花楸提取物得率为(12.67±0.43)%。提取物中多酚、黄酮、花青素含量分别达到了...  相似文献   

9.
研究提取条件对槟榔核提取物中多酚含量及其体外降糖活性的影响.以槟榔核为原料,乙醇溶液为提取溶剂,利用福林-酚比色法测定槟榔核中多酚的含量,分析槟榔核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影响,并进行工艺优化.结果 表明:超声辅助提取槟榔核多酚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40%,料液比1∶60(g/mL),提取温度80℃,提取...  相似文献   

10.
以α-蒎烯(1)为原料,经Wagner-Meerwein重排得α-萜品烯(2),2与马来酸酐发生Diels-Alder环加成反应得到α-萜品烯马来酸酐(3),3再与N-芳磺酰基乙二胺(4)反应,合成得到12个新型N-氨乙基萜品烯马来酰亚胺基磺酰胺类化合物(5a~5l)。采用FT-IR、1H NMR、13C NMR、ESI-MS和元素分析等多种手段对目标产物作了分析表征。初步的生物活性测试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5c(R=3-CH3)在质量浓度为50 mg/L时对花生褐斑病菌、番茄早疫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的抑制率分别达68.8%、68.3%、62.3%和53.8%。  相似文献   

11.
以肉桂精油和肉桂醛为研究对象,采用滤纸片法、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法,研究二者对4种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和1种真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效果;采用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阳离子自由基(ABTS+·)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方法,对比二者的抗氧化和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研究结果显示:二者对5种供试菌种抑制效果表现出不同敏感性,均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最佳;综合MIC和MBC结果可知二者对供试菌种的抑制效果具有差异性,其中肉桂醛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和绿脓杆菌抑制效果明显优于肉桂精油。肉桂精油抗氧化活性优于肉桂醛,16 g/L肉桂精油的ABTS+·清除率为94.1%,是肉桂醛的3倍,FRAP值为1 502μmol/L,是肉桂醛的5.8倍。肉桂精油和肉桂醛均能显著抑制酪氨酸酶活性,肉桂精油对酪氨酸酶的半数抑制质量浓度(IC50)为4.02 g/L,而肉桂醛对酪氨酸酶的IC50小于1....  相似文献   

12.
【目的】黑翅土白蚁是一种重要的培菌白蚁,采食工蚁有取食菌圃物质的习性。研究菌圃物质、菌圃物质提取液、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对黑翅土白蚁采食工蚁的诱食活性,为研究开发食性引诱剂提供依据。【方法】从采食工蚁数量、泥被出现时间、泥被面积、泥被覆盖率及饵料被食率5个指标比较不同饵料对采食工蚁的诱食活性。【结果】黑翅土白蚁的副巢菌圃、主巢中层菌圃、主巢下层菌圃的诱食活性优于主巢上层菌圃、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和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P0.01);副巢菌圃在工蚁数量、饵料被食率方面优于主巢下层菌圃(P0.01);主巢上层菌圃在采食工蚁数量、泥被出现时间方面优于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P0.01),在饵料被食率方面与密黏褶菌松木粉差异不显著(P0.05);与前5种饵料相比,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在各方面都最差且差异极显著(P0.01)。在菌圃正己烷提取液、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构成的食物选择试验中,副巢菌圃提取液饵料与主巢下层菌圃提取液饵料诱食活性均优于杂交鹅掌楸外表皮、主巢上层菌圃提取液饵料、主巢中层菌圃提取液饵料及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P0.01);主巢中层菌圃提取液饵料与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诱食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但优于主巢上层菌圃提取液饵料及杂交鹅掌楸外表皮(P0.01);主巢上层菌圃提取液饵料优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P0.01);副巢菌圃提取液饵料在采食工蚁数量、饵料被食率方面优于主巢下层菌圃提取液饵料(P0.05)。【结论】菌圃物质和菌圃提取液(上层主巢菌圃提取液除外)的诱食活性优于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菌圃物质的诱食活性优于其提取液;副巢菌圃及其提取液的诱食活性最高;密黏褶菌松木粉培养物的诱食活性优于杂交鹅掌楸树干外表皮的诱食活性;菌圃及其提取液诱食活性的强度与菌圃的分布和部位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野苹果内生链霉菌菌株A-m1的分类地位,优化其发酵条件,测定其对多种植物病原物的抑菌活性,明确其广谱抑菌性,为相关病害的生物防治以及该菌株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菌株A-m1菌落培养性状、形态特征、理化性质和16S r DNA序列进行研究;以葡萄座腔菌为靶标菌,确定最高抑菌活性所需的基础培养基,优化碳源和氮源种类,确定最优发酵条件;测定发酵滤液对9种供试植物病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菌株A-m1是娄彻氏链霉菌,命名为Streptomyces rochei A-m1。高抑菌活性所需基础培养基为高氏一号,最佳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佳氮源为硝酸钾;添加培养基体积5%的种子液、发酵温度23~32℃之间、p H 6~8之间、装液量100/500 m L和发酵培养4天为较优的发酵条件。发酵滤液对参试的9株植物病原菌均表现出抑菌活性,具广谱抑菌性;其中对葡萄座腔菌、苹果拟茎点霉的抑菌率可达95%以上,对胶孢炭疽菌、小麦赤霉病菌和小麦纹枯病菌的抑菌率超过80%,表现出强抑菌作用。【结论】链霉菌S.rochei A-m1抑菌谱较广、抑菌活性高,具有防治部分作物真菌性病害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黑老虎果实发育及种子油脂积累规律,可为其果实发育期的栽培管理和种子油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观测黑老虎果实发育的8个不同时期果实和种子表型、横纵径、形状指数;并利用索氏抽提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法和气相色谱法,观测种子含油量、油体形状和分布、脂肪酸组分。【结果】黑老虎果实发育期为110天左右,发育期分为青果期(14~56 DAF)、转色期(56~84 DAF)、红果期(84~112 DAF)3个阶段(DAF:花后天数)。果实和种子的横纵径、质量生长曲线均呈单“S”型变化规律,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决定系数高达0.967 2~0.998 6。14~98 DAF为果实生长期,横纵径和质量快速增加,成熟时果实横径为115.99 mm、纵径为105.65 mm、单果质量为526.08 g;14~84 DAF为种子生长期,成熟时黑老虎种子横径为12.38 mm、纵径为14.26 mm、种子百粒质量为47.85 g。种子油脂积累规律呈“慢—快—慢”变化,青果期积累缓慢、转色期快速积累、红果期积累减缓,油脂积累方程为y=56.261 2·(1+e6.582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桃金娘烯醛可由可再生的α-蒎烯选择性氧化而得到,且本身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另外,含噻唑或腙亚结构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常用于构建生物活性分子的砌块。本研究将噻唑和腙2类活性基团引入到桃金娘烯醛骨架中,合成得到系列新型桃金娘烯醛基噻唑-腙类生物活性化合物,为我国的天然优势林产资源α-蒎烯的改性和高值化利用提供新的途径。【方法】α-蒎烯经选择性烯丙位氧化得到桃金娘烯醛,然后与氨基硫脲缩合制备桃金娘烯醛缩氨基硫脲,再与一系列取代的α-溴代苯乙酮反应,合成得到16个桃金娘烯醛基噻唑-腙类化合物。通过FT-IR、~1H-NMR、~(13)C-NMR和ESI-MS等技术手段确认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并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对所合成的目标产物的抑菌活性。【结果】合成得到16个新型桃金娘烯醛基噻唑-腙类目标化合物4a-4p。测试4a-4p抑菌活性,在50 mg·L~(-1)质量浓度下,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黄瓜枯萎病菌、花生褐斑病菌、玉米小斑病菌、苹果轮纹病菌、西瓜炭疽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和小麦赤霉病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总体上,目标化合物对苹果轮纹病菌的抑制效果最好,有12个化合物的抑菌率大于60%,尤其是化合物4n(R=4-NO2),其抑菌率高达90.6%(活性级别为A级)。【结论】合成得到系列新型桃金娘烯醛基噻唑-腙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均具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化合物4n(R=4-NO_2)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先导化合物。  相似文献   

16.
以白熟期冬枣为试材,对其冷藏期间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及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进行测定,并采用HPLC-MS定性定量检测果皮中4种形态酚(游离酚、酯化酚、苷化酚和结合酚)含量的变化,分析果皮和果肉抗氧化物质含量与其抗氧化能力的关系及其主要形态酚酸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果肉的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的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均先升后降;而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抗坏血酸含量及其抗氧化能力则持续下降;贮藏期间果皮中总酚、类黄酮和花青素含量始终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相关分析表明:果皮中除花青素外的活性成分与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显著相关,其抗氧化能力也极显著高于果肉(P<0.01).贮藏期间,果皮中游离酚主要含有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芦丁,它们的含量变化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极显著高于其他3种形态酚,酯化酚和苷化酚含量较低,结合酚中以香豆酸含量略高,总酚中游离酚是主要的抗氧化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7.
对圆齿野鸦椿枝条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分别鉴定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4′-羟丙基)-2′-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1),acernikol(2),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3),罗汉松脂素-4′-O-β-D-葡萄糖苷(4), 2-[4-(1-羟丙基)-3-甲氧基苯氧基]-1,3-丙二醇(5),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6-C-β-D-葡萄糖苷(7), 5,7-二羟基-2-甲基色原酮-8-C-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α-L-阿拉伯糖(9),没食子酸(10), 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11),硬脂酸(12), 19α-羟基熊果酸(13),β-谷甾醇(14)和胡萝卜苷(15)。除化合物7、8、14和15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抗炎活性评价结果显示:当浓度为10μmol/L时,化合物2和4对脂多糖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白介素-6的分泌抑制率分别为(63.4±7.1)%和(58.6±4.6)%,显示中等抑制活性,略低于阳性对照药地塞米松的(85.8±5.3)%。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苦竹叶提取物及其化学成分对细菌和3种肿瘤细胞的离体抑制生长活性,为竹叶化学成分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95%乙醇提取和柱色谱分离,从苦竹叶中获得提取物流分及单体化合物;以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为研究对象,采用抑菌圈法评价苦竹叶提取物各流分及单体化合物的离体抑菌活性;采用 MTT法和小鼠 H22肝癌细胞腹水瘤模型,评价木犀草素-6-C -洋地黄毒糖苷-4'-O -葡萄糖苷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苦竹叶乙醇提取物萃取流分中,乙酸乙酯相的离体抑菌作用整体强于石油醚相和正丁醇相,水相抑菌作用不明显。乙酸乙酯相8个流分中 Fr.3的离体抑菌作用最强,在25 mg·mL -1浓度下,对枯草芽孢杆菌的离体抑菌作用最强,24 h抑菌圈直径为21.05 mm。25 mg·mL -1浓度下,单体化合物中从组分 Fr.4中分得的反式香豆酸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离体抑菌作用最强,24 h 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0.23 mm及18.35 mm。离体试验表明,木犀草素-6-C-洋地黄毒糖苷-4'-O -葡萄糖苷对子宫颈癌 HeLa 细胞、肝癌 HepG2细胞及结肠癌 HT-29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IC50值分别为592,2058,1712 mg·L -1。5 mg·kg -1和10 mg·kg -1的木犀草素-6-C-洋地黄毒糖苷-4'-O -葡萄糖苷对 H22荷瘤鼠肝肿瘤有体内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2.9%和20.0%。【结论】苦竹叶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抑菌及抑制肿瘤增殖活性,在植物源农药及药物的开发利用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力。本研究为推进苦竹叶化学成分基础研究和促进苦竹叶资源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以纯水和100%乙醇作为提取溶剂,采用超声波和50℃水浴萃取法获得了黄藤笋和4种常见茎类蔬菜(芦笋、茭白、莴笋和甜麻竹)的提取液,并通过DPPH法测定了这些提取液的总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清除率)。结果表明:黄藤笋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最强,其次是芦笋,甜麻竹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最低。黄藤笋、芦笋和莴笋乙醇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高于水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而茭白和甜麻竹则相反。除甜麻竹外,其余4种茎菜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不因萃取方法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研究还表明,黄藤笋提取液在稀释到3200倍时,DPPH自由基清除率仍有0.33%,而其他4种常见茎菜在稀释2~10倍后已丧失自由基清除能力。研究表明,黄藤笋作为保健品的添加剂具有很高的潜在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对山苍子油提取效率与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通过 GC-MS分析,研究山苍子油成分构成与抗氧化活性的内在关联,分析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方法】采用液液萃取(分别加以超声波与磁化辅助处理)、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以及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山苍子油,DPPH 法比较不同提取方式对山苍子油抗氧化活力的影响,GC-MS分析山苍子油的主要成分,并以1,4-二溴苯为内标,采用面积归化法解析主要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山苍子油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液液萃取法的提取效率与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油得率最高,为26.3%,磁化辅助处理抗氧化活性最优,达到31.22 mg·mL -1( IC50),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法次之,抗氧化活性为56.95 mg·mL -1( IC50),水蒸气蒸馏法抗氧化活性最弱,为64.95 mg·mL -1( IC50); GC-MS分析检测出122种以上的化合物,包括12种脂肪酸,16种萜烯,18种含氧萜烯以及其他微量化合物包括烯烃、醇、酮类与烷烃等。GC-MS分析结果表明:山苍子干果主要成分为饱和脂肪酸(月桂酸等)、不饱和脂肪酸(9,12-十八碳二烯酸、9-十八碳烯酸等)以及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等萜烯、氧化萜烯类物质。液液萃取法得到的山苍子油脂肪酸含量(53.51%~66.61%)明显高于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17.64%)与水蒸气蒸馏法(8.1%),而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与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萜烯、氧化萜烯类含量分别达到29.37%和17.69%,明显高于液液萃取法(6.49%~9.75%)。【结论】磁化辅助处理有利于抗氧化活性物质的提取,且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最高;超声波辅助处理可以提升油的得率;水蒸气蒸馏法和超临界流体萃取法更有利于萜烯类化合物的获取;联系到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的山苍子油富含萜烯化合物却显示较低的抗氧化活性(64.95 mg·mL -1 ),色谱级的柠檬醛抗氧化活性最低(74.33 mg·mL -1),因此推测脂肪酸成分(特别是不饱和脂肪酸)是山苍子油抗氧化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