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大鲵的生物学及养殖技术二、大鲵养殖场的设计与建造(一)场址的选择大鲵有喜阴怕风、喜洁怕脏、喜静怕惊的特点,所以大鲵场址应选择阴暗、避风、冬暖夏凉、水温较稳定(最好是10—25℃)、水质清洁、无毒无害、水源方便的地方。场址的选择还应考虑饲料来源方便;如...  相似文献   

2.
四、大鲵的人工养殖大鲵是我国特有的珍贵资源,为开发和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来造福人类,必须大力开展人工繁殖与养殖。我国大鲵的人工繁殖,湖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1978—1980年已获得成功,这为大鲵的人工养殖苗种提供很好的基础。这几年来,湖南、湖北、江酉、四川、贵州、河南及陕西等地的大鲵产区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并获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另外,可喜的是大鲵非产区对大鲵的养殖与研究要比产区好。他们打破了大鲵只适应在溪流、清泉和石灰岩地质养殖的认识,如经济特区的珠海、厦门等地,为进一步开发、推广和利用这一珍稀动物资源拓宽…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1978年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繁殖的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获大鲵卵721颗,受精率为68%,经过33—40天之久的人工孵化,首次人工孵化出大鲵幼  相似文献   

4.
大鲵是我国珍贵的大型两栖动物,经济价值高,但由于天然凡殖率低,加之人工捕捉强度大,而导致资源衰退;为保护增殖大鲵这一珍贵动物,湖南省水产研究所与桑植县娃娃鱼研究所协作,进行了大鲵人工凡殖的初步研究。通过试验探索了大人工催产姝方法;大鲵泄殖孔内边周有无突出的小白点是鉴别雄、雌性别的主要特征;成熟精子经显微镜观察表明:其形态与蛙相似,头部为尖长的辣椒状,尾部是一根长长的细丝;成熟卵球呈园球形,直径为5—7毫米。本实验成功地采用干湿法人工授精,获卵721颗,受精率为68%,证明大鲵凡殖为体外受精,产出卵带成长珠链条状,产出的卵有三层膜即外包膜、胶体膜与卵黄膜,卵球本身直径为9毫米,外包胶体球直径为1.7厘米;每个卵之间有胶带相连,间距为2—2.2匣米;卵为半浮性的端黄卵。大鲵胚胎发育早期的细胞分裂为不全裂卵裂;由于卵黄球大,故发育时间长达33—40天之久(从受精——胚体孵化出苗)。整个大鲵的胚胎发育过程显示出从鱼类到两栖类的过渡演变类型,因此兼有鱼类和蛙类的特点。大鲵人工孵化过程中其病害主要发现有“水霉病”,试验采用15万分之一的孔雀石绿水溶液,将卵浸洗10—15分钟,每天1—2次,连续数天,“水霉病”即可防治;其次发现静水孵化大鲵卵胚易发生胚体“贴壳”而造成中途夭折。通过本试验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大鲵幼苗,孵化率为2.5%。本文讨论了大鲵生殖季节、卵带及胚胎发育特点及提高孵化率等问题,这是珍贵动物大鲵人工凡殖的第一次突破,为全面解决与深入研究大鲵人工凡殖提供了可贵资料。  相似文献   

5.
根据一九七三年“四川长江水产资源调查方案”的精神,我们定点酉阳县调查大鲵的生物学特性,逐步普查我省大鲵资源状况,为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发展大鲵养殖奠定基础。一九七三年六月上旬至七月中旬以调查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为主,结合调查其生态,七月中下旬至八月底以调查大鲵的生态为主,结合调查生物学特性。我们共解剖了大鲵87尾,普查了主产大鲵六个区的溪河  相似文献   

6.
大鲵病害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主要分布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上游支流的山溪河流中,尤以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陕西等省居多。大鲵在我国属二类野生保护动物。1978年,我国首次人工繁殖大鲵成功,198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陆续开展了人工养殖和繁殖大鲵,大鲵养殖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养鲵国家。大鲵已成为水产养殖中高效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由于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大鲵的各种病害也接踵而来,导致大鲵宝贵资源的损失,也造成养殖经济的损失。现就大鲵有关病害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展望作一综述。1大鲵病…  相似文献   

7.
周晓华  郝向举 《中国水产》2012,440(7):14-16
大鲵,俗称娃娃鱼,是世界上现存最大、最珍稀的两栖动物.1988年我国将大鲵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其经营利用实行特许管制.随着大鲵驯养繁殖工作的发展,大鲵人工繁殖与饲养技术的成熟,在陕西、贵州、湖北等大鲵产地出现了千家万户发展大鲵养殖的现象.对此,我们赴湖北恩施,对大鲵养殖主产区宣恩县、咸丰县进行了调研.  相似文献   

8.
刚开口的大鲵苗不喝“鱼浆、豆浆、牛奶及熟蛋浆等”饲料,我们很认真负责地告诉读者:刚开口的大鲵苗喜爱吃的饲料是水生昆虫的幼虫。水生昆虫的幼虫有很多种,大鲵养殖专业户或大鲵养殖场,可以根据自己的居住地或场址的环境条件的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水生昆虫的幼虫,作为刚开口的大鲵苗的饲料。  相似文献   

9.
大鲵的资源调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淡水渔业》1974,(2):14-17
根据一九七三年“四川长江水产资源调查方案”的精神。我们定点酉阳县调查大鲵的生物学特性.逐步普查我省大鲵资源状况。为合理利用、保护资源、发展大鲵养殖奠定基础。一九七三年六月上旬至七月中旬以调查大鲵的生物学特性为主。结合调查其生态。七月中下旬至八月底以调查大鲵的生态为主.结合调查生物学特性。我们共解剖了大鲵87尾。  相似文献   

10.
大鲵是我国珍稀名贵野生动物,它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食用、药用价值和巨大的经济价值。大鲵营养丰富,在港台及东南亚市场上被视为珍稀补品。本文简要介绍大鲵饲养技术。 一、大鲵的生物学习性 1、.大鲵的生活习性:大鲵俗称娃娃鱼、生活在森林植被好的水层岩(石灰岩)的深山峡谷的溪河之中,其栖息环境以阴河有回流水及暗泉水的地方为主。大鲵性情孤独,在水中洞穴将头朝外、尾向内,其目的是为了呼吸和摄食。大鲵喜清静、怕声。畏光。白天栖息于洞穴。夜间出来觅食,有逆水而上的习性。人工养殖的大鲵多群居在人工穴洞中,在静水中生活的大鲵也未见影响其生长发育。大鲵幼体与成体栖息场所略有不同,幼体较为集中群居,成体一般独居。  相似文献   

11.
大鲵饲养池水质状况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正>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珍稀二类保护动物。为了保护和增殖这一野生种类资源,我们先后从产区引进了几批大鲵在江汉平原区进行驯养。通过几年观察,发现水质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大鲵的成活率和生长发育。本文系统介绍了大鲵饲养池各理化因子的周年状况,并参考国内外其它珍稀水生动物的饲养水质指标,首次提出大鲵饲养的水质标准,为今后大规模进行大鲵引种驯化提供水质管理技术参数。  相似文献   

12.
河南省卢氏县河流密布、植被繁茂,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大鲵的良好栖息地,大鲵曾广泛分布于全县境内。近年来,由于盗捕走私猖厥、栖息环境遭到破坏等原因,大舰资源急剧下降。1997-1998年,我们在卢氏县开展大鲵人工繁殖研究过程中,对当地大鲵保护现状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结果令人担忧,造成大鲵资源严重破坏的主因是:1.盗捕倒卖牟利现象严重。2炸鱼、毒鱼情况屡禁不止。3.采石及伐林对大鲵生存环境的危害、破坏严重。4.开矿对河流造成污染。5以研究养殖为名,用于倒卖获利情况时有发生。根据以上严重情况,现提出大鲵保护…  相似文献   

13.
贵州省曾是大鲵的广泛分布地,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栖息地的生态遭到破坏,野生大鲵资源量锐减。进行产业化的养殖,扩大大鲵种群数量,才能有效地保护和开发这一资源。陕西省是目前国内大鲵增殖保护走在前列的省份,取得了较大的成效。通过对贵州与陕西两省大鲵主要分布区的地理地貌、温度、降水量及无霜期等条件的对比,比较大鲵生长的生态条件,探讨贵州省大鲵养殖产业化发展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大鲵人工养殖试验任东明,赵国富,李传群(湖北省房县第一职业中学)大鲵是国家二类保护动物,分布在我国华南和大巴山脉一带。近年由于人为捕杀严重,资源遭受催残,开展大鲵人工养殖已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就我们几年来养殖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一、大鲵的生活习性1.食性...  相似文献   

15.
大鲵人工养殖生态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是我国珍稀的二类保护动物.原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的中上游支流中。由于近年来其资源量急剧减少,对大鲵的研究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厦门进行的人工养殖试验开始于1989年,我们已在《大鲵人工养殖研究初报》一文中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初步总结,本文将讨论大鲵的生长、疾病和生活习性等情况。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养殖的迅速发展,病害发生日渐严重,已成为大鲵升级养殖的瓶颈,自2010年在陕西汉中、四川绵阳等地发生了大面积的大鲵感染蛙病毒事件,给大鲵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现将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病理特征及预防措施分析、归纳和总结如下,供同行参考。一、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特征大鲵感染蛙病毒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大鲵摄食量减少,食欲降低甚至完全没有食欲,某些患病大鲵还发生吐食的情况,体表分泌大量的黏液,活动减少,躺卧在池底,并在患病后的5~10天内死亡。感染蛙  相似文献   

17.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ividia nus(Blanchard))是一种野生珍贵动物。为保护和增殖大鲵资源,1978年我们对大鲵的人工繁殖作了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幼苗。但雌大鲵未经人工催产,大鲵的受精卵是从成熟的大鲵以人工托出卵带进行人工授精而得到的。如何采用人工催情,达到母鲵产卵与雄鲵排精,并使其受精,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1979年,  相似文献   

18.
<正> 大鲵繁殖季节盛期何在?我想水产战线的同志们,看到我提出的这个问题,一定会笑话我孤陋寡闻的。何以这样说呢?因为这个问题,早就被阳爱生在《大鲵性腺发育的组织学观察》一文中解答了:“从雌、雄大鲵性腺发育情况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大鲵繁殖季节的盛期应是夏末秋初。”(见《动物学报》1981年第3期)  相似文献   

19.
<正>日前,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申请的"一种大鲵虹彩病毒LAMP检测试剂盒及检测方法"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发明人为曾令兵、孟彦、徐进、张辉、周勇、范玉顶。大鲵虹彩病毒(GSIV)是目前感染我国人工养殖大鲵的唯一病毒病原,其致死率高、传染性强,严重威胁着我国大鲵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正>娃娃鱼学名大鲵,属大型两栖类珍稀动物。全世界现存大鲵仅3种,除中国大鲵之外,还有日本大鲵、美国隐鳃大鲵。我国大鲵主要产于长江、黄河及珠江中、下游支流的山溪中,遍及山西、陕西、湖南、湖北、安徽、四川、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娃娃鱼在食用、药用、观赏、科研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由于不法分子大量非法捕捉贩卖和天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得大鲵野生资源锐减。近年来,随着大鲵人工繁育技术的攻克,大鲵人工养殖成为可能。同时,为支持大鲵人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