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土壤酶活性是表征土壤肥力水平和养分转化的重要指标,揭示种植模式和季节变化对茶园土壤酶活性影响,阐明影响茶园土壤酶活性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合理评估有机茶种植的土壤生态效应提供理论依据。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方法,以武夷山茶区3种类型样地,即林地(FD)、常规茶园(CT)和有机茶园(OT)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和磷循环的6种酶活性,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酶活性的季节变化规律及影响因子。结果显示,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种植模式茶园土壤铵态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钾和pH显著降低;相比常规茶园,有机茶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显著增加,土壤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显著降低,土壤pH有所增加,土壤养分比例更为协调。种植模式和季节及其交互作用对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影响显著。与林地土壤相比,常规茶园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了12.05%~63.55%,有机茶园土壤脲酶显著提高了324.95%,种植模式并未改变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总体而言,夏秋季节(5月和8月)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冬春季节(11月和2月),...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选取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境内的核桃树间作年限为6、10、15、30a的茶树-核桃间作茶园土壤为研究对象,取距核桃树主干1、2、3 m处的0~20 cm表土层和20~4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和相对应的单作茶园土壤为供试样,测定了土壤的pH、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交换性钙和交换性镁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核桃树种植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pH呈增加的趋势,核桃树种植年限为30 a的土壤pH接近或大于7.0;核桃树间作年限为30 a的间作茶园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均显著小于单作茶园中的含量;随着核桃树间作年限的延长,间作茶园土壤中的速效钾、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的含量都显著高于单作茶园。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核桃树对茶树有明显的化感抑制作用,会导致茶树不能较好生长和茶叶品质下降。因此,不宜将二者相间种植或将核桃树作为茶树的遮荫树利用。  相似文献   

3.
闽清县茶园土壤分析结果表明:茶园土壤pH值强酸性的占51.7%,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中低水平的分别占77.6%、91.4%、60.3%、82.8%。根据茶树营养特点,提出改良土壤pH值,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合理施用氮、磷、钾等措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几年试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大豆连作不同年限不同生育期中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的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4种酶的酶活性与有机碳、土壤pH值以及4种酶活性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速效磷呈负相关.酸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钾呈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水解氮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呈显著的负相关.从大豆连作土壤中4种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可以看出,土壤的农化性状影响着土壤酶活性的高低,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也影响着土壤有效肥力的高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可见,用土壤酶活性来表征土壤生物学活性和土壤有效肥力状况,并根据酶活性评价土壤肥力水平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长期培肥下红黄壤区茶园土壤酶活性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红黄壤区茶园长期培肥试验,研究不施肥、全量化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全量有机肥、全量化肥+豆科绿肥、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等不同培肥模式对土壤蛋白酶、脲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培肥模式均能不同程度提高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的活性,特别是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可显著增强这3种酶的活性,分别增加了2.82、7.73、0.33倍,而长期施用化肥对这些酶活性的促进作用则较小。此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土壤含水量、茶树株高及茶叶产量与土壤蛋白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有显著正相关性,说明这些酶对培肥模式的变化反应灵敏,可作为红黄壤区茶园土壤肥力水平和茶树生长状况的评价指标;而与过氧化氢酶活性的相关性较弱,该酶活性不能较好地表征土壤肥力状况。因此,半量化肥+半量有机肥+豆科绿肥的培肥模式更有利于加快土壤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循环,增加茶树的养分供应。  相似文献   

6.
施用堆肥对生菜品质和土壤生物活性及土壤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施用玉米秸秆堆肥对盆栽生菜的产量和品质、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以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和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堆肥配施能够使生菜增产,提高V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品质;且施用堆肥或化肥与堆肥配施能够增加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的数量,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同时施用堆肥能够显著增强土壤蔗糖酶、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另外,与单施化肥相比,化肥与堆肥配施有利于培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有效钾和有效磷含量,改善土壤酸度。经相关性分析后发现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微生物、蔗糖酶以及过氧化氢酶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有效磷与有效钾分别与微生物和纤维素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肥力水平。  相似文献   

7.
茶园间作不同植物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及茶园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茶园间作模式、丰富茶园间作模式的科学理论,本试验探讨了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三种间作模式下对茶园土壤营养成分及茶叶品质成分与茶叶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茶叶品质成分和土壤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条件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降低,进而降低酚氨比.茶园间作金花菜,茶百芽重提高;而间作白三叶、金盏菊,茶百芽重与发芽密度均提高.茶园间作白三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间作金花菜则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而全磷含量显著降低;间作金盏菊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而全磷与全钾含量显著降低.茶叶品质与土壤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变化与茶叶品质关系十分紧密.茶园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均不同程度上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进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8.
傅慧兰  邹永久 《大豆科学》1996,15(4):332-339
本文在几年试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大豆连作不同年限不同生育期中脲酶、酸性磷酸酶、过氧化氢酶、转化酶的酶活性与土壤肥力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4种酶的酶活性与有机碳、土壤pH值以及4种酶活性之间都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速效磷呈负相关。酸性磷酸酶活性与速效于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水解氮呈显著的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正相关,与速效磷呈显著的负相关。从大豆连  相似文献   

9.
对信阳毛尖茶主产区信阳市浉河区狮河港、董家河和谭家河3个乡坡地茶园的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壤pH值在4.04~5.32,适宜茶树生长;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14.7g/kg,大部分低于高产优质茶园20.0g/kg的要求;土壤速效氮的含量普遍偏高,平均舍量为178.6mg/kg,所有土壤的速效氮含量均高于高产优质茶园速效氮的要求(100.0mg/kg);土壤速效磷的平均含量为10.1mg/kg,56.25%的土壤速效磷含量低于高产优质茶园土壤速效磷10.0mg/kg的要求;土壤速效钾的平均含量为114.8mg/kg,87.5%的土壤速效钾含量高于高产优质茶园土壤速效钾80.0mg/kg的要求。根据分析结果,浉河区澌河港、董家河和谭家河3个乡的坡地茶园,今后施肥应重视有机肥的施用,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适当控制氮肥,增施磷肥,少施或不施钾肥。  相似文献   

10.
枯草芽孢杆菌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与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对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以及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后的土壤养分与酶活性间的关联性,以K326为材料,开展了枯草芽孢杆菌微生物菌剂不同用量研究。结果表明:烤烟移栽以后,(1)土壤有机质含量呈现下降趋势;碱解氮和有效磷、钾含量则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且烤烟移栽后45 d达到最大值;(2)土壤脲酶活性呈现由低到高的变化,移栽后90 d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活性呈现"低-高(60 d)-低-较高(90 d)"的规律性变化;蔗糖酶活性出现"较高-低(60 d)-高(75 d)-高(90 d)"的规律性变化;(3)通过土壤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磷、钾含量间的灰色关联分析表明,土壤脲酶活性在移栽后45 d对有机质和碱解氮,以及移栽后60 d对速效磷和钾含量影响最大;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在移栽后60 d和75 d,对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及速效磷和钾的含量影响最大。植烟土壤施用枯草芽孢杆菌,对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有着良好的效果,不同生长阶段土壤养分与酶间相互作用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遮阴对抹茶茶园土壤微生物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遮阴对浙江省抹茶主产区茶园土壤微生物特征以及土壤养分和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抹茶茶园遮阴后0~20cm土层有机质、全氮、水解氮、全磷、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较未遮阴茶园增加,达到显著水平。遮阴茶园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达49.81g·kg^-1,显著高于未遮阴茶园土壤32.50g·kg^-1(P<0.05)。茶园遮阴后可以显著提升土壤脲酶、蔗糖酶、土壤蛋白酶、酸性磷酸酶和碱性磷酸酶的活性(P<0.05)。遮阴茶园细菌、真菌等多样性指数和基因型丰富度也高于未遮阴茶园。遮阴可以提升抹茶茶园土壤营养元素含量以及与土壤养分转化密切相关的几类酶的活性,增加表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有利于受损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面提升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2.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是由丛枝菌根真菌(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AMF)产生的一种含金属离子的糖蛋白,对维护AMF本身的生理功能以及保持土壤有机碳平衡和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极为重要。于贵州4个重点茶区(湄潭县、石阡县、贵定县和都匀市)茶园采集茶树根际土样,采用Bradford法测定茶树根际GRSP,并分析土样的基本理化性质,以了解茶树根际GRSP含量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茶树根际土壤总GRSP(Total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T-GRSP)和易提取GRSP(Easily extractable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EE-GRSP)含量因茶树品种、种植区域不同而各异,总体含量分别在5.71~22.84 mg·g-1和2.35~7.91 mg·g-1间,均值分别为12.96 mg·g-1和4.88 mg·g-1。相关性分析发现,T-GRSP与水解氮(Hydrolysable nitrogen,Nh)、速效钾(Available potassium,Ka)和有机质(Organic matter,OM)含量极显著正相关;EE-GRSP与Nh、Ka和OM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 H值显著负相关。多元线性回归方程表明,不同土壤因子对GRSP的贡献不同,对于T-GRSP的贡献,水解氮速效磷有机质;对于EE-GRSP的贡献,水解氮速效磷。可见,茶树根际GRSP含量丰富,它与土壤因子有密切关系,可通过了解GRSP的含量来评价茶树根际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丽水茶园土壤肥力与茶叶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丽水市名茶及普通茶相应茶园土壤养分指标、茶叶品质指标,并运用dps3.0软件,进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秋茶品质最关键的土壤养分指标是速效氮含量,它与5个茶叶品质指标存在相关性;其次是土壤有机质含量,它与茶叶中的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和酚氨比呈线性相关。春茶品质主要受速效氮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丽水市土壤速效氮和有机质含量较高,这是该地区茶叶具有较高品质的主要原因。应保持有机肥、氮肥适量施用,配施钾磷肥,促进茶叶产量及品质的稳步提高。  相似文献   

14.
茶园土壤主要营养障碍因子及系列茶树专用肥的研制   总被引:61,自引:7,他引:54  
系统研究了以浙江为主的茶园土壤养分资源现状,明确了茶园土壤养分供应能力低且不平衡、有机质贫缺和酸化日趋严重等主要营养障碍因子,提出了优质高效高产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2项营养诊断指标,研制出适合不同类型茶园的茶树系列专用肥3种及其配套使用技术,取得明显的增产、提质和改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云南澜沧县景迈古茶园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姜虹  沙丽清 《茶叶科学》2008,28(3):214-220
云南省分布着大量的古茶园,被认为是普洱茶的起源。澜沧县景迈古茶园是典型的栽培型古茶园,在古茶园区内大平掌处选择相邻的古茶园、台地茶园和天然林三种利用类型的土壤,进行了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的调查。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土壤都呈明显的酸性,土壤pH在3.80~3.91,茶园土壤的酸度相对更低;三种类型的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和酶活性在表层0~20cm都比下层20~40cm高,但Mg、Al和K无明显的垂直分布;三者有机质含量都很高,有机质和氮的含量分布为台地茶园<古茶园<天然林,而磷含量为古茶园最高;土壤酶活性的差异与养分的差异不一致,不同的酶活性在三种土壤中的大小规律不一样;土壤pH与金属元素相关性显著,氮元素与其它养分相关性最强,养分与土壤酶活性有显著相关性,尤其是C、N、P和K等主要营养元素。  相似文献   

16.
茶要对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月荣  赵启泉等 《茶叶》2000,26(4):205-208
利用盆栽试验了茶树修剪叶和不同氮肥对土壤pH和活性铝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硫酸铵和茶树鲜叶,茶树干重显著增加。硫酸铵显著促进梢生长并提高氨基酸偏一,施茶树鲜叶显著促进茶树根系生长。施茶树鲜叶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而且pH最高、活性铝含量很低。施用硫酸铵处理的土壤显著酸化。研究表明,茶园土壤酸化的主导因子是施用酸性化学肥料和茶树根系分泌的有机酸等,而并非茶树落叶和修剪叶还园。  相似文献   

17.
茶园土壤细菌丰度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Griffiths法直接提取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土壤微生物16 SrRNA基因数量,对茶园及其附近森林和菜园土壤的细菌丰度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茶园土壤细菌丰度在0.01×108~20.32×10816 S rRNA基因拷贝数/g之间,平均为3.70×10816 S rRNA基因拷贝数/g,与酸性森林土壤大致相当,但明显低于中性菜园土壤。土壤细菌丰度与pH和微生物量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但与施N量和茶树种植年限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有机C和全N含量的相关性不明显。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影响土壤细菌丰度最重要的因子是土壤pH,其他依次为树龄和施氮量。可见,提高茶园土壤细菌数量和微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办法是适当提高土壤pH值,同时避免过量施用氮肥;对于改植换种的老茶园,改良土壤也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富硒区茶树鲜叶中硒累积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茶树是富硒植物,饮用富硒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补硒途径之一。茶叶的硒含量受多种环境因素影响,但有关富硒茶区茶树硒积累特性及主要影响因子的研究还鲜有报道。以高硒茶区湖北恩施、陕西安康不同地点生产茶园成龄茶树和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土壤及植物样品全硒含量等多种指标,明确了根际土壤硒含量对茶树硒分布特性的影响,分析了富硒区土壤pH、硒含量等9个重要土壤特性相关因子的数值分布规律。通过对186组具有代表性的土壤样品和附生茶树新梢组织检测数据进行分组和整体相关性分析,证实了富硒区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0.59,P<0.01),揭示了茶叶全硒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解性氮、锌含量以及茶叶中硫、锌含量的显著相关,同时对安康和恩施地区的土壤和茶叶硒含量相关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茶叶硒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硫含量、硒含量和锌含量的数学模型,模型拟合优度为0.512 6,达极显著水平(P<0.01)。  相似文献   

19.
林地转变为茶园的土壤pH及养分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铁观音主产区安溪县10个乡镇38个茶园表土及相邻的林地进行调查,研究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及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转变为茶园后土壤pH每年平均下降0.031个单位,由林地土壤的4.81下降到茶园的4.17,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与林地相比,茶园土壤pH在4.0~4.5区间的样本比例增加27.0%,pH<4.0样本比例增加36.8%,并显著提高交换性酸、交换性氢、交换性铝含量。林地转为茶园后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0.29 g·kg-1、33.39 mg·kg-1、59.06 mg·kg-1、29.75 mg·kg-1,土壤C∶N下降5.67,均达显著差异水平。随着茶园植茶年限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含量显著上升,土壤pH变化量与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变化量呈显著负相关,茶园土壤pH若下降1个单位,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含量平均可累积63.92、52.45、55.84 mg·kg-1,其中茶园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已达到环境临界值,存在对环境造成磷素污染的风险。调查结果表明,安溪县茶园增加有机肥的投入,并进行针对性配方施肥,可减缓茶园土壤酸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