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 (Bloch)俗称“盲曹”,为热带广盐性海洋鱼类,我国东南沿海广有分布。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盐度适应性广,是海水、咸淡水及淡水养殖的优良品种。近年来,我国南方沿海地区已有养殖,种苗主要来源于泰国的人工繁殖。由于种苗来源困难、价格昂贵,限制了生产的发展。为此,我们在1985年的5月和8月,先后从泰国引进了二批全长7~12毫米的幼苗进行培育,并于1986年着手尖吻鲈的人工繁殖工作,1989、1990两年相继催产成功,培育出种苗4批,完成了尖吻鲈的亲鱼培育、人工繁殖及种苗培育的全过程工作。本文着重描述从1日龄仔鱼至3厘米鱼苗的培苗过程。  相似文献   

2.
攀鲈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攀鲈为热带、亚热带淡水野生经济鱼类,2002年6—10月我们对该鱼进行人工驯养、人工繁殖及鱼苗培育。试验结果表明:野生攀鲈不仅可摄食人工饵料,而且能达到性腺成熟,繁殖期可延至9月份:平均催产获产率为55.4%,平均受精率为69.78%,平均孵化率为62.12%;鱼苗培育成活率达68.36%。  相似文献   

3.
2021年4月对选留的攀鲈亲本进行驯化和强化培育,同时进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试验.结果表明:引进攀鲈亲本在经过30天的强化培育后,雌雄亲本的成熟度达到90%以上;分4批次进行人工繁殖,均繁殖成功,繁殖成功率100%,抽样统计受精率75.0%,孵化率88.9%,总计出苗5.5万尾;经过30天培育,苗种成活率91%;夏花苗种充氧打包在室内静置模拟运输,24小时存活率95%以上.  相似文献   

4.
文中综述银鲈(Bidyamus bidyuanus)的养殖现状,总结了银鲈的食性与摄食特点、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种苗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并分析了其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旨在为国内银鲈养殖提供一些参考,促进银鲈养殖业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花鲈工厂化育苗技术要点及工艺流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竺俊全  李明云  陈惠群 《海洋渔业》2002,24(1):29-30,35
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属鲈形目、(鱼旨)科、花鲈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朝鲜及日本沿海。该鱼生长快,抗病力强,适温与适盐范围广,肉味鲜美,是我国重要的网箱与池塘养殖经济鱼类之一。由于花鲈自然资源的衰退,野生种苗的数量已经满足不了养殖业的发展需求,因此,开展工厂化育苗十分必要。笔者根据近年来的育苗生产经验,并参阅有关文献,总结出如下育苗技术要点及工艺流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Bloch),又名盲鳍,其生长迅速,肉味鲜美,在东南亚、我国广东省、香港和台湾沿海地区均有养殖。但野生种苗不足成为发展成鱼养殖的障碍。因此,各国致力于尖吻鲈人工繁殖的研究,自1971年泰国在自然产卵场捕获成熟亲鱼进行人工繁殖首获成功以来,东南亚各国,如菲律宾、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7.
<正>后背鲈鲤是澜沧江和怒江部分江段及其部分支流特有野生鱼类,地方名江花或花鱼。自2013年开始,我站对后背鲈鲤进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幼鱼培育方面还存在技术瓶颈。该研究重点探索解决鱼苗鱼种培育技术难题。后背鲈鲤(Percocypris pingi retrodorslis cui et chu)隶属鲤科、!亚科、鲈鲤属,是澜沧江和怒江部分江段及其部分支流特有野生鱼类,地方名江花或花鱼。自2013  相似文献   

8.
《渔业现代化》2005,(1):54-54
野生攀鲈鱼经人工驯养、繁殖,已开始进入池塘养殖,海南省淡水养殖又添新品种。“攀鲈鱼人工繁殖与养成技术试验”项目由海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承担,野生攀鲈鱼人工繁养的成功与批量生产,填补了海南省野生淡水名优鱼类开发的一项空白。野生攀鲈鱼分布于九龙江、珠江水系及海南岛各河流,为亚热带野生淡水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9.
银鲈 (BidyanusDidyanus)原产于澳大利亚墨累河流域 ,是该国著名淡水经济鱼类。我国福建、湖北、上海、广东等地近年先后引进试养 ,并进行了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的研究试验 ,但育苗数量和规模极为有限 ,以致国内生产单位所需种苗均需花大量外汇从台湾引进 ,且价格昂贵。我们于 2 0 0 0年 6月在银鲈全人工繁殖成功的基础上 ,先后进行了水泥池、旧鳗池、土池三种不同池塘条件的苗种培育技术的研究试验 ,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已达到批量育苗规模。现将此次人工培苗情况汇报如下 :1 材料和方法1 1 水泥池培苗1 1 1 池塘条件水泥…  相似文献   

10.
培育鳜鱼苗种,可用人工繁殖苗,也可用江河中的野生苗。培育的方式有专池培育、池塘套养、混养和网箱培育等。  相似文献   

11.
本文综述了银鲈(Bidyanus bidyuanus)的养殖现状,总结了银鲈的食性与摄食特点、生活习性等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并分析了其养殖过程中的注意事项.旨在为国内银鲈养殖提供一些参考,促进银鲈养殖业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12.
柯继 《水产科技》1998,(4):44-45
由省科委立项、广东龙发渔业发展有限公司进行的“斑鳠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已经完成。该公司将江河捕捞的斑鳠种苗在池塘中用5—6年时间培育成亲鱼,并进行全人工繁殖试验。1997-1998年,连续6批获得人工繁殖成功,共获得种苗近6万尾。  相似文献   

13.
<正> 1 人工繁殖 加州鲈一般养二周年可达性成熟,也有一周年成熟的,繁殖适宜水温为18~25℃。1.1 亲鱼培育 加州鲈亲鱼平时可与家鱼混养,池塘里需有一定数量的小鱼、小虾作为它的食物,也可投喂人工饲料。至繁殖季节之前,再行强化培育,强化培育在池塘或水泥池均可。  相似文献   

14.
陈启春 《淡水渔业》2001,31(5):14-15
我所于 1998年、 1999年两次从浙江省引进巴西鲷夏花苗种进行养殖试验 ,初步掌握其生物学特性。笔者于 2 0 0 0年 6月在泉州育苗点进行人工繁殖、苗种培育试验 ,取得较理想效果。1 材料和方法1 1 人工繁殖1 1 1 池塘条件及亲鱼培育亲鱼培育池为 5 0 0m2 的旧养鳗池 ,水深 1 0m。底部为鹅卵石底 ,有独立的进排水设施。此次人工催产的亲鱼系 1998年从浙江引进的夏花苗种 ,先在土池经过 16个月养成 ,于 1999年底共转移尾均重 0 4 5kg的后备亲鱼 30尾至水泥池进行培育。与银鲈、条纹鲈亲鱼进行混养 ,不再单独投饲。1 1 2 催产、孵化条…  相似文献   

15.
三角鲤(Cyprinus multitaeniata Pellegrin et Chevey)俗称江鲫、黄板鲫,主要分布于我国珠江水系和沅江水系,其肉嫩、味美,为鱼中上品,是广西江河名贵经济鱼类之一。为增殖保护这一名贵鱼类资源,促进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广西水产研究所早在2001年就已经开始着手进行了三角鲤野生鱼种驯化、亲鱼培育、人工繁殖等研究工作,2003年获重大突破,至2004年,系统研究解决了三角鲤人工繁殖技术,成功繁殖鱼苗300多万尾。人工繁殖种苗经初步推广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6.
线纹尖塘鳢全人工繁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没有尖塘鳢属(Oxyeletris)鱼类。1986年,我课题组从泰国引进了云斑尖塘鳢(O.marmoratus),1996年又从澳大利亚引进了线纹尖塘鳢(O.lineolatus)。10多年来,珠三角地区的养殖业和科技工作不断从东南亚诸国购进苗种,从事商业性养殖,留养亲本或引进亲本,从事人工繁殖、育苗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均未见相关成熟技术的报道,特别是批量商业性种苗的生产上。国内外有关尖塘鳢的全人工繁养殖技术实际处于同一起跑线。我国至今仍在进口的“笋壳鱼”鲜活商品,主要来自泰国、越南等产地国的野生采捅。我课题组经过了多年的探索、研究,终于在线纹尖塘鳢的行为习性、生长、发育生物学与生态学等基础研究,池养全人工繁殖技术上取得了较大突破,在国内率先获得了大批量的商业性种苗。2002年繁育全长3~5cm早期幼鱼27.8万尾;2003年繁育120万尾,已供应省内珠三角地区及浙江、江苏、四川等地62万尾。  相似文献   

17.
云斑尖塘鳢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生产实践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介绍了云斑尖塘鳢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技术,重点对云斑尖塘鳢人工繁殖及早期仔鱼培育技术作了较详尽的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鲈鲤(Pexcocypxis pingi)属鲤科、鲃亚科、鲈鲤属,地方名金甲鱼、大花鱼、青脖等,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四川岷江、马边河(岷江支流)、青衣江、安宁河、细砂河(雅砻江支流)[1],为凶猛性鱼类,自然状态下专门猎食小型鱼类。20世纪80年代前是产区的主要大型经济鱼类,但受生态环境的改变及人类生产活动等因素影响,导致目前野生资源濒临灭绝,现在江河中已很难捕到,已被列为四川省珍稀保护鱼类之一[2]。开展鲈鲤的人工养殖及繁育,对渔业生产的发展及对鲈鲤的资源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笔者开展了鲈鲤的移养驯化及鱼苗培育工作,现将鱼苗培育的试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红鳍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鳍鲌(Culter erythropterus )俗称“白刀”,属鲤科、鲌亚科、鲌属,为闽江流域优质经济鱼类之一。红鳍鲌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深受消费者喜爱。长期以来,市场销售的红鳍鲌一直来源于江河天然捕捞,上市量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为把红鳍鲌开发成淡水名优养殖新对象,自1998年以来,我们连续多年开展了红鳍鲌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本文报道了这方面的研究结果。 1材料与方法 1.1亲鱼来源与培育 1.1.1亲鱼来源 用于人工繁殖试验的亲鱼,系福州琅岐经济区附近江河水域采捕的野生红鳍鲌鱼种(个体重0.2~0.3Kg),在普通养鱼池塘培育至性腺…  相似文献   

20.
<正>豹纹鳃棘鲈(PLectropomus Leopardus),又名东星斑,属鲈形目、科、石斑鱼亚科、鳃棘鲈属,为热带珊瑚礁鱼类。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高,属名贵高档食用鱼类,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区,我国台湾、海南岛及南海各岛礁海域。因其野生种群数量稀少,加之天然海区的大量过度捕捞,豹纹鳃棘鲈的产量急剧下降。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豹纹鳃棘鲈的亲鱼培育、人工催产、人工育苗、鱼种培育等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使得其逐渐成为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特别是海南沿海地区石斑鱼养殖新品种。然而随着豹纹鳃棘鲈人工繁殖技术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