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对犊牛生长发育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3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公犊牛,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犊牛饲喂β-内酰胺类有抗奶,试验组犊牛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每组9头。巴氏杀菌条件为63~65℃加热30 min,犊牛61日龄断奶,试验期为180 d。结果表明:1)与β-内酰胺类有抗奶相比,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有抗奶中总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3~60日龄期间的平均日增重显著提高(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A(IgA)含量、15和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30日龄血清免疫球蛋白G(Ig G)含量显著降低(P0.05),15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含量显著升高(P0.05),7日龄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饲喂经过巴氏杀菌的β-内酰胺类有抗奶提高了哺乳期犊牛的生长发育,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犊牛免疫系统,但无法确定有增强或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对犊牛生长和胃肠道发育的影响。选用18头3日龄、体重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公犊,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犊牛饲喂β-内酰胺类抗奶,试验组犊牛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试验抗奶巴氏杀菌的条件为:63~65℃加热30 min。犊牛60日龄断奶,试验期为180 d。结果表明:1)与β-内酰胺类抗奶相比,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中总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数量均极显著降低(P0.01); 2)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3~60日龄期间的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提高(P0.05),且试验组犊牛在3~10日龄和3~60日龄期间的粪便评分和腹泻率显著降低(P 0.05); 3)试验组和对照组犊牛在60、90和180日龄时的瘤胃背囊和腹囊乳头高度、乳头宽度和黏膜厚度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犊牛在60日龄时的十二指肠绒毛高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90日龄时的十二指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90日龄时的空肠绒毛宽度显著提高(P0.05),60、90和180日龄时的空肠隐窝深度显著降低(P0.05),90和180日龄时的空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显著提高(P0.05),而各测定时间点的回肠组织形态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饲喂巴氏杀菌β-内酰胺类抗奶提高了犊牛哺乳期的生长发育,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犊牛的胃肠道发育,主要体现在促进小肠形态学的发育。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头孢喹肟(CEF)对牦牛瘤胃微生态的影响,试验将牦牛分为处理组和对照组,处理组静脉注射CEF 1 mg/kg(按体重),对照组未做抗生素处理。采集各组瘤胃液,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考查CEF对瘤胃菌群多样性及碳水化合物酶类(CAZy)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EF可降低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在属水平上CEF对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和拟杆菌属(Bacteroides)具有抑制作用;CEF对CAZy中糖苷水解酶(GH)、糖基转移酶(GT)、碳水化合物结合模块(CBM)等9类功能酶均产生影响,干扰碳水化合物代谢;牦牛瘤胃微生物中降解植物纤维素主要的CAZy是GH和GT家族。说明CEF可改变瘤胃细菌多样性,影响CAZy功能,使瘤胃微生态失衡。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结构日粮对犊牛胃重量及瘤胃内黏膜发育的影响,选用中国荷斯坦乳用公犊牛39头,随机分为早期断奶(EW)组、低奶量(LQM)组和充裕奶量(HQM)组三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不同结构的日粮。试验犊牛在0日龄、7日龄、30日龄、60日龄、90日龄分别进行屠宰,每组屠宰13头,并称量胃重量、观察瘤胃粘膜色泽、量取粘膜长度。(结果)结果为:(1)三组犊牛7日龄时瘤网胃的重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0日龄、60日龄、90日龄时,EW和LQM组犊牛瘤网胃重量均显著高于HQM组(P<0.05),EW与LQM组间犊牛瘤网胃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2)7日龄和30日龄时,三组犊牛瓣胃重量差异均不显著,60日龄时犊牛瓣胃重量为EW>LQM>HQM(P<0.05);(3)7日龄和30日龄时,三组犊牛皱胃重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60日龄和90日龄时,HQM组犊牛皱胃重量均显著高于EW组和LQM组(P<0.05),EW组与LQM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不同结构的日粮对犊牛瘤网胃,皱胃增重影响较大,对瓣胃影响较小,犊牛适时食入固体料可以刺激前胃的发育,在60日龄之前不给犊牛喂固体饲料会影响犊牛瘤胃及其黏膜...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研究有抗奶的营养平衡对断奶前后犊牛生长性能和血清指标的影响。选择体重相近的新生犊牛42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4头,公母各半。对照(CON)组饲喂有抗奶,营养增强剂(NE)组饲喂有抗奶+营养增强剂,代乳粉(MR)组饲喂代乳粉。犊牛自70日龄断奶,试验期98 d。结果发现:(1)生长性能方面,与CON组相比,营养增强剂显著提高了NE组犊牛出生~70日龄阶段ADG、DMI、胸围变化率(P0.05)和出生~70日龄、出生~98日龄阶段体高变化率(P0.05),代乳粉显著提高了MR组犊牛71~98日龄阶段ADG(P0.05),在犊牛出生~70日龄、71~98日龄、出生~98日龄阶段MR组犊牛DMI显著高于CON组(P0.05),饲料转化效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整个试验期间,CON组、NE组、MR组犊牛腹泻率比为1.86.1.1.86。(2)血清指标方面,与CON组相比,营养增强剂显著提高了NE组犊牛42、98日龄血清SOD活性(P0.05),显著降低了NE组犊牛98日龄血清MDA含量(P0.05);代乳粉显著降低了MR组犊牛42日龄血清T-AOC(P0.05),显著提高了MR组犊牛98日龄血清SOD活性(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抗奶中添加营养增强剂可改善犊牛体尺,增强犊牛抗氧化性能,降低腹泻率。  相似文献   

6.
不同结构的日粮对犊牛胃重量及瘤胃内黏膜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不同结构日粮对犊牛胃重量及瘤胃内黏膜发育的影响,选用中国荷斯坦乳用公犊牛39头,随机分为早期断奶(EW)组、低奶量(LQM)组和充裕奶量(HQM)组三个处理组,分别饲喂不同结构的日粮.试验犊牛在0日龄、7日龄、30日龄、60日龄、90日龄分别进行屠宰,每组屠宰13头,并称量胃重量、观察瘤胃粘膜色泽、量取粘膜长度.(结果)结果为:(1)三组犊牛7日龄时瘤网胃的重量均差异不显著(P>0.05).30日龄、60日龄、90日龄时,EW和LQM组犊牛瘤网胃重量均显著高于HQM组(P<0.05),EW与LQM组问犊牛瘤网胃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2)7日龄和30日龄时,三组犊牛瓣胃重量差异均不显著,60日龄时犊牛瓣胃重量为EW>LQM>HQM(P<0.05);(3)7日龄和30日龄时,三组犊牛皱胃重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60日龄和90日龄时,HQM组犊牛皱胃重量均显著高于EW组和LQM组(P<0.05),Ew组与LQM组间差异不显著.试验表明不同结构的日粮对犊牛瘤网胃,皱胃增重影响较大,对瓣胃影响较小,犊牛适时食入固体料可以刺激前胃的发育,在60日龄之前不给犊牛喂固体饲料会影响犊牛瘤胃及其黏膜发育.  相似文献   

7.
旨在建立家禽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基因荧光定量方法并检测分析马立克病病毒(MDV)感染雏鸡不同脏器组织中GSK-3β基因的表达水平。参考GenBank中提供的GSK-3β参考序列设计全长基因的扩增引物,构建pCAGGS-GSK-3β重组质粒作为阳性标准品,并绘制标准曲线,建立了家禽GSK-3β荧光定量PCR方法。通过家禽GSK-3β基因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MDV感染雏鸡不同组织脏器中GSK-3β基因的分布和表达变化。检测表明,病毒感染雏鸡中脑组织表达GSK-3β水平最高(P<0.000 1),最低的是盲肠组织(P<0.000 1);而正常对照组雏鸡中GSK-3β表达水平最高的也是脑组织,较低的是肝脏组织和胰腺组织。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GSK-3β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日粮添加2-甲基丁酸对断奶前后犊牛瘤胃发酵、酶活及纤维分解菌菌群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对犊牛瘤胃发育的影响。试验选取32头体重(46.45±0.37)kg15日龄的荷斯坦哺乳公犊,随机分为4组,每组8头,对照组犊牛断奶前饲喂鲜奶,断奶后饲喂犊牛料和苜蓿干草,试验组在对照组日粮基础上分别添加3、6和9g·d~(-1)的2-甲基丁酸,犊牛在45日龄断奶,分别于30和90日龄时从各组抽取4头,晨饲前称重后进行屠宰并采样测定指标。结果表明,90日龄犊牛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及乙酸与丙酸比例,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α-淀粉酶、β-淀粉酶和蛋白酶的活力,溶纤维丁酸弧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较30日龄均显著增高(P0.05),而pH和氨态氮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日粮添加6和9g·d~(-1)的2-甲基丁酸,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了瘤胃pH,较3g·d~(-1)和对照组显著降低了氨态氮浓度(P0.05),日粮添加9g·d~(-1)的2-甲基丁酸较3g·d~(-1)和对照组显著提高乙酸与丙酸比例,较3g·d~(-1)和对照组显著提高滤纸酶、羧甲基纤维素酶、纤维二糖酶、木聚糖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的活力,较3g·d~(-1)和对照组显著提高纤维丁酸弧菌、白色瘤胃球菌、黄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的数量,但对蛋白酶的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结果提示,2-甲基丁酸通过刺激纤维分解菌和淀粉分解菌的生长提高瘤胃纤维分解酶和淀粉降解酶的活力,从而促进瘤胃发酵和瘤胃的发育;根据各项指标综合考虑,建议2-甲基丁酸的适宜添加量为6g·d~(-1)。  相似文献   

9.
旨在通过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价PTD-FNK蛋白对猪睾丸支持细胞抵抗热应激能力的作用机制。将原代培养的睾丸支持细胞分为对照组、热应激(HS)组和热应激+PTD-FNK蛋白(HS+PR)组,HS+PR组添加0.1 nmol/L的PTD-FNK蛋白溶液作用1 h,对照组和HS组分别用等体积的PBS作用1 h,而后HS组和HS+PR组43℃热处理1 h,对照组37℃处理1 h。分别提取3组细胞总RNA,通过转录组测序进行分析,共获得76.75 Gb的有效数据(clean reads),各样品有效数据均达到7.11 Gb以上,测序质量较好。对照组与HS组相比共有270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上调基因193个,下调基因77个;HS组与HS+PR组相比共有3 649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1 430个,下调基因2 219个。基因本体(GO)注释结果显示,对照组与HS组相比以及HS组与HS+PR组相比,DEGs主要富集在细胞过程、细胞成分、结合、生物调节、代谢过程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主要富集在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PI3K-Akt)信号通路、丝裂原...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断奶前后犊牛在不同固液比例饲喂模式下营养物质代谢及其瘤胃发酵的异同,从而探索基于不同饲喂模式下的犊牛断奶方式。试验选用7日龄荷斯坦公犊牛36头,随机分成3组,每组12头,各组采用相同原料组成、相同营养成分的代乳粉和颗粒料。在总干物质饲喂量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改变固液饲料饲喂比例,形成3种饲喂模式组:高液体饲料比例(HL)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保持在1∶2,56日龄断奶;对照(LS)组28~56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逐步降低到1∶1,56日龄断奶;高固体饲料比例(HS)组,28~42日龄内,颗粒料∶代乳粉从1∶2逐步降低至1∶0,并于42日龄断奶。试验期77 d。分别于犊牛28、42、56和84日龄采集瘤胃液,35和63日龄进行断奶前后消化代谢试验。结果表明:断奶前,与HS组相比,HL、LS组犊牛总能代谢率相对较高,但差异不显著(P0.05);断奶后,HS组消化能代谢率、氮利用率及氮的生物学价值较HL组显著提高(P0.05)。与HL组相比,HS组84日龄瘤胃液微生物蛋白含量显著提高(P0.05)。3组间瘤胃液氨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84日龄时,HS组犊牛瘤胃液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丁酸比例显著高于HL组(P0.05),各组间丙酸、戊酸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可得,适量增加固体饲料饲喂比例有助于改善断奶前后犊牛瘤胃发酵环境,促进瘤胃微生物蛋白的合成,提高断奶后犊牛饲粮能量代谢率、氮的生物学价值及氮利用率;采用高固体饲料饲喂模式,犊牛在42日龄固体饲料采食量达到1.0 kg/d时实施断奶具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饲喂含β-内酰胺类药物有抗奶对荷斯坦公犊牛生长发育和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选用3日龄、体重(42.64kg±1.16kg)相近的公犊牛18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正常牛奶,试验组饲喂有抗奶,犊牛60日龄断奶,试验期为180d。试验第10、20、30、40和50天分别采集正常牛奶和有抗奶,测定乳成分、大肠杆菌数和乳中抗生素含量。试验第30、60、90和180天逐头空腹称重,测量体尺,并计算平均日增重(ADG)。试验第7、15、30、60、90和180天于晨饲前对公犊牛空腹静脉采血,制备血清,测定血清免疫指标。结果显示:(1)试验牛场有抗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含量为268.65μg/L,且有抗奶的乳蛋白含量、体细胞数(SCC)和大肠杆菌数显著高于正常牛奶(P0.05);(2)饲喂有抗奶显著降低公犊牛第30天时的体重和试验60d内的ADG(P0.05),显著降低公犊牛第90天时的体长及第60和90天时的胸围(P0.05);(3)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公犊牛IgA在第30、60和90天时显著升高(P0.05),IgM在第7天时显著升高(P0.05),IgG在第30和60天时显著升高(P0.05);IL-2和TNF-α在第15和30天时均显著升高(P0.05)。结果提示,饲喂有抗奶明显降低犊牛哺乳前期日增重,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犊牛断奶前后的血清免疫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饲粮蛋白水平对安格斯犊牛生长性能、血清免疫指标、抗氧化指标、瘤胃发酵参数及微生物区系组成的影响。试验选取健康状况良好、体重相近的90日龄断奶犊牛18头,随机分为3组(公、母各半),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各试验组犊牛分别饲喂高蛋白(蛋白19.65%、综合净能5.74 MJ/kg,T组)、中蛋白(蛋白18.60%、综合净能5.62 MJ/kg,S组)、低蛋白(蛋白17.76%、综合净能5.40 MJ/kg,F组)3种营养水平的饲粮。试验期100 d。结果显示,高蛋白水平饲粮可显著提高犊牛120日龄、180日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P<0.05)。与S组相比,T组犊牛血清免疫球蛋白A (IgA)、免疫球蛋白M (IgM)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提高(P<0.05),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含量显著减少(P<0.05)。T组犊牛瘤胃中乙酸、丙酸、异丁酸和戊酸含量增加(P<0.05);T组瘤胃菌群多样性指数显著提高(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异丁酸对犊牛生长性能、瘤胃发酵、纤维分解菌菌群和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5日龄荷斯坦犊牛36头,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低水平异丁酸组(LIB)、中水平异丁酸组(MIB)和高水平异丁酸组(HIB)分别饲喂异丁酸0、3、6和9g·d^-1,预饲15d,分别于60日龄(断奶)和90日龄测定体重和采集瘤胃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MIB组和HIB组犊牛干物质采食量、日增重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90日龄时HIB组犊牛瘤胃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和LIB组(P<0.05)。MIB和HIB组瘤胃总挥发性脂肪酸和乙酸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IB组(P<0.05);MIB和HIB组犊牛60日龄时瘤胃乙酸/丙酸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90日龄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IB组(P<0.05)。60和90日龄时MIB和HIB组瘤胃异丁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0日龄时MIB和HIB组木聚糖酶和α-淀粉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MIB和HIB组纤维二糖酶、果胶酶、溶纤维丁酸弧菌、黄色瘤胃球菌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IB组(P<0.05);90日龄时MIB和HIB组各种瘤胃酶活力和纤维分解菌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LIB组(P<0.05)。结果显示,日粮补充异丁酸促进了犊牛瘤胃纤维素分解菌的生长,提高了纤维素分解酶的活性,进而促进了犊牛瘤胃发酵和生长发育。由于MIB与HIB之间各指标差异不显著,兼顾经济效益,在本试验条件下异丁酸的最佳添加量为6.0g·d^-1。  相似文献   

14.
为探索开食料中不同NDF水平对犊牛生长、瘤胃发酵参数以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初生重相近(42±2.5) kg、饲喂足量初乳的中国荷斯坦犊牛60头,其中公犊牛36头,母犊牛24头。随机分为A、B、C和D 4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5头,其中9头公犊牛+6头母犊牛,试验犊牛于犊牛岛(1.5 m×3.4 m)单独饲养。15日龄开始分别饲喂NDF水平不同的4种开食料,分别为:A处理10%,B处理15%,C处理20%和D处理25%,70日龄断奶,试验期112 d。结果表明:1)0~42日龄和70~112日龄,B组日增重均高于A、C和D组(P<0.05),分别高出45.69、39.79、117.13 g·d-1和35.33、153.29、 145.93 g·d-1。70~112日龄,B、C和D组开食料采食量显著高于A组(P<0.05),分别高出255.20、252.48和392.27 g·d-1。A(0.61)和B(0.60)组犊牛的饲料转化率显著高于C(0.55)和D(0.54)组(P<0.05);2)犊牛瘤胃pH在35和70日龄时,C组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112日龄时,A和B组显著高于C和D组(P<0.05);3)瘤胃NH3-N含量在90日龄前差异不显著(P>0.05),但在112日龄时, B、C和D组较A组显著降低16.72%、44.19%和52.10%(P<0.05);4)C和D组乙酸比例显著高于A和B组(P<0.05);B组丙酸比例较A、C和D组高出4.24%、3.18%和6.43% (P<0.05),乙酸/丙酸显著低于A、C和D组(P<0.05);5)各处理组间血清总蛋白、葡萄糖和尿素氮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1~3月龄犊牛开食料中NDF适宜水平为15%有利于提高断奶后日增重,促进饲料利用效率,改善瘤胃内环境,且对犊牛血清生化指标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选择18头初生重为(36.72±0.96) kg的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3日龄开始饲喂含不同剂量溶菌酶的犊牛饮奶,分别为对照组(不添加溶菌酶)、A组(每头每日添加7.5 g溶菌酶)和B组(每头每日添加15 g溶菌酶),50至56日龄给3组犊牛饲喂不同含量溶菌酶牛奶的基础上补饲相同重量的犊牛开食料进行消化试验,研究犊牛饮奶中添加不同剂量溶菌酶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犊牛28日龄体重A组和B组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42和56日龄体重A组极显著大于B组和对照组(P <0.01),平均日增重A组显著大于B组和对照组(P <0.05);42日龄体高A组极显著大于B组和对照组(P <0.01);28日龄和42日龄体斜长A组和B组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56日龄体斜长A组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14和56日龄胸围A组显著大于B组和对照组(P <0.05),28日龄胸围A组极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42日龄胸围A组极显著大于B组和对照组(P <0.01);28和4...  相似文献   

16.
用初生的荷斯坦犊牛作为试验动物,在开食料中分别添加33%整粒玉米( WC)、干滚玉米( DRC)、湿滚压玉米( RC)或蒸汽压片玉米( SDC) ,研究玉米不同加工方法对初生犊牛采食量、生长发育、瘤胃及血液代谢产物和瘤胃发育的影响。试验一,选用92头2±1日龄的荷斯坦犊牛(公犊5 2 ,母犊4 0 )开始饲喂开食料,试验期4 2 d。每天测定开食料干物质( DM)采食量和排粪量,每周测定犊牛生长情况及血液指标。4周龄时,采用安乐死的方法屠宰12头小公牛( 3头/组) ,取瘤胃组织,测定上皮发育情况。试验二,选用7日龄(±1d)荷斯坦小公牛做瘤胃瘘管,2~6周中连续取血样和瘤胃液样品进行测定。在试验一,犊牛在断奶前及整个试验期,DRC组干物质采食量显著高于RC组和SFC组,而WC组显著高于SFC组。DRC组犊牛断奶乳后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SFC组。SFC组犊牛血液中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显著高于其它各且。SFC组与DRC组或WC组相比,4周龄犊牛瘤胃粘膜乳头长度及瘤胃壁厚度均有明显增加。在试验二,WC组与其它各组相比,有效提高了瘤胃PH,降低了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SFC组显提高了瘤胃中丙酸的产量;而RC组瘤胃丁酸的产量明显提高,表明玉米不同加工方法影响采食量、生长速度和瘤胃参数。RC组犊牛体重、饲喂效率和瘤胃发育的情况与其他组无差异,但促进了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自由采食酸化乳对哺奶犊牛日增重、腹泻率和饲养效益的影响,分两个试验进行。试验1:将体重、日龄相近的40头犊牛等分为两个处理组:传统饲喂组(对照组,饲喂全脂代乳奶)和全脂固体酸化奶组;试验2:将体重、日龄相近的34头犊牛等分为两个处理组:传统饲喂组(对照组,饲喂巴杀鲜牛奶)和巴杀固体酸化奶组。结果表明:(1)与传统饲喂组相比,酸化奶组提高了犊牛日增重(P0.05),降低了腹泻率(P0.05);(2)酸化奶组犊牛每增重1kg所需要的成本低于传统饲喂组;(3)饲喂全脂固体酸化奶的效果优于巴杀固体酸化奶,犊牛的日增重增加,腹泻率较低。综合上述结果,提示饲喂酸化奶可促进犊牛生长、降低腹泻率,提高饲养效益。  相似文献   

18.
旨在比较不同年龄段牦牛皱胃指数测定、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挖掘影响牦牛皱胃发育代谢的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皱胃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对1日龄、20日龄、60日龄、15月龄与3岁的牦牛皱胃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对转录组数据进行质控、比对、差异表达基因筛选,并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为进一步验证测序数据的可靠性,随机选取5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验证。结果显示,在发育过程中,瘤胃重的增长最快,其次是瓣胃、网胃和皱胃。转录组结果显示,以1日龄组为对照,在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中分别鉴定到1 310、1 715、1 931和2 199个差异表达基因,4个组共有基因565个;以前一个时间点为对照,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分别鉴定到1 310、861、569和597个差异表达基因,4个对比组共有基因9个。GO功能注释发现,以1日龄组为对照,20日龄、60日龄、15月龄和3岁组分别富集到1 191、2 578、1 117和2 835条显著条目,不同年龄组的前10条显著性GO条目中有共有的,也有各年龄阶段特有的条目。KEGG富...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酵母多糖对哺乳犊牛瘤胃发酵参数的影响。选用56头新生荷斯坦犊牛随机分为4组,每组14头(其中母犊6头、公犊8头)。试验Ⅰ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Ⅱ、Ⅲ、Ⅳ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1、2、3g/(头·d)的酵母多糖,试验期60d,分别在20和60日龄时每组各屠宰4头犊牛,采集瘤胃液测定挥发性脂肪酸(VFA)、pH、氨态氮(NH3-N)及微生物蛋白(MCP)产量。结果表明:(1)在整个生长期内,各处理组犊牛瘤胃液pH及丁酸浓度、乙酸/丙酸差异均不显著(P0.05);(2)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试验Ⅱ组丙酸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浓度在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6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乙酸浓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1),各组之间丙酸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Ⅱ、Ⅲ、Ⅳ组TVFA浓度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其中试验Ⅲ组最高;(3)20日龄时,试验Ⅲ组犊牛瘤胃NH3-N浓度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60日龄时各组之间NH3-N浓度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Ⅲ组MCP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综合上述结果,在犊牛日粮中添加2g/(头·d)的酵母多糖降低了瘤胃液NH3-N浓度,提高了MCP产量及TVFA浓度,增强了瘤胃内氨和蛋白质的利用,有利于犊牛瘤胃发酵状态的稳定。本试验条件下酵母多糖在0~60日龄犊牛日粮中的适宜添加量为2g/(头·d)。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9,(12):2458-2466
旨在通过对奶牛干奶期和泌乳初期肝脏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明其不同生理阶段的差异表达基因和差异代谢通路。选取305 d产奶量接近、干奶天数一致、怀孕天数接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3头,分别在干奶期(产前50 d)和泌乳初期(产后15 d)活体采集肝脏组织,利用Illumina Hiseq~(TM)2500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对干奶期和泌乳初期肝脏RNA测序,使用TopHat2软件将测序得到的reads序列与牛(UMD3.1.66)参考基因组序列比对,在GO和KEGG数据库中进行聚类分析和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泌乳初期和干奶期肝脏中差异表达基因共有409个,与干奶期相比,泌乳初期表达上调的基因有235个,下调的基因有174个。GO功能分类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成和分子功能数据库中的GO条目分别有63,41,15条。注释到KEGG的显著富集通路有21条(P0.05)。该研究结果为挖掘奶牛产奶性状的候选基因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