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了充分开发利用桑黄,进一步拓宽桑黄活性成分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范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综述桑黄的多糖类化合物、黄酮类化合物、萜类化合物等主要活性成分在抗肿瘤、抗氧化、保肝护肝、免疫调节与抗炎、抗菌方面的药理作用,并综述了活性物质成分的构成和提取分离方法,总结桑黄活性成分在食品、药品和化妆品领域的研究开发前景,为桑黄活性物...  相似文献   

2.
桑黄多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黄(Phellinus baumii)是一种具有多种药理作用的真菌子实体,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桑黄多糖具有明显的抗肿瘤、抗氧化、免疫调节等药理作用,且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小,已成为生物抗癌药物领域的重点研究对象。本文对桑黄多糖的分离纯化、结构组成及其药理作用研究状况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研究开发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桑黄多糖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桑黄(Phellinus spp.)是一类具有药用价值的大型真菌,其中以野生的桑树(Morus L.)桑黄最为珍贵。综述了国内外在桑黄的分类学地位、形态特征、地理分布、人工培养方法研究,以及药理活性物质的组成、提取与分离纯化、药理作用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桑黄是一类珍稀的药用真菌,市场需求量大,人工栽培桑黄及其药用功效也随之成为研究热点。目前人工栽培桑黄的方法主要有桑黄菌丝发酵培养、袋料栽培桑黄子实体,采用这2种方法能够有效解决野生桑黄生长周期长、产量低以及药性不稳定等问题,提高桑黄的产量和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益。桑黄具有的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和调节免疫等多种功效也已被研究证实,并得到了国内外医药与保健行业的关注,显示出桑黄的开发利用深度将会进一步加强,应用范围也将拓宽。  相似文献   

5.
桑黄是珍贵的食用药真菌,含有多糖、黄酮、多酚、萜类等活性成分,为了探索桑黄在药用领域的开发价值以及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状况,就国内外研究学者在桑黄的活性成分和作用机理、人工栽培方面的研究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进行综述,旨在为我国今后在桑黄资源产业化开发方面提供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桑黄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和食疗保健功效。随着对桑黄的深入研究,其功能价值愈发凸显。针对桑黄的多糖、黄酮、三萜等活性成分,综述了桑黄抗肿瘤、保护肝脏功能、降血糖、提高免疫和抗氧化等主要功能,旨在为桑黄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桑树桑黄的产量和品质,增加桑树的附加值,本试验筛选适合的桑树桑黄菌株,研究其繁育技术。结果表明:从目前常用桑黄菌株中筛选出适合桑树桑黄的菌株,结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为瓦宁纤孔菌(Inonotus vaninii),并构建了该菌的系统进化树;通过对其繁育技术的研究,从20组代料配方中选出了最佳比例的配方,即:桑树木屑80%,玉米粉10%,稻皮2%,棉籽壳7%,熟石膏1%。本研究为桑树桑黄的人工繁育和规模化栽培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桑黄是一种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真菌,但其分类及鉴定较为混乱。本研究克隆并测定了桑黄Y1菌株的rDNA ITS序列,对该序列的碱基组成、碱基替换数及序列同源性等进行分析;用Mega7.0软件邻接法(neighbor-joining, NJ)构建了基于桑黄rDNA ITS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桑黄Y1菌株的rDNA ITS序列总长度为709 bp, rDNA ITS1和rDNA ITS2序列具有很多变异位点,存在序列多态性,其中rDNAITS1序列的碱基替换数比rDNAITS2的碱基替换数明显增多;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木层孔菌属真菌可分为3个类群,桑黄属于鲍姆木层孔菌(Phellinus baumii),与裂蹄木层孔菌(Phellinus linteus)亲缘关系较近。研究结果可为桑黄的分类及鉴定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桑黄是一种名贵珍稀药用真菌,仅生长于桑树之上。本文介绍了桑黄的类型、生长特性、活性成分功能以及人工培养条件,简述了国内外有关桑黄的研究成果,并对桑黄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桑黄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桑黄是药用真菌中十分名贵的中药材,对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以及治疗疾病等方面都有明显作用。本文介绍了桑黄的形态特征、人工培养、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及其在医疗保健工作中的积极作用,为进一步开展桑黄的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复方中草药对中华鳖营养免疫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试验在水温27~29℃时,将体质量25~35g的中华鳖(Pelodiscus sinensis)幼鳖饲养在池底铺10cm细沙的1.0m×0.8m×0.8m水泥池中,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1%、3%和5%复方中草药(芹菜籽粉∶葡萄籽粉∶薏仁粉=1:1:1)的饲料。养殖60d后主要测定幼鳖血液中的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3%、5%中草药组血清谷胱甘肽活性(GSH-Px)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剂量效应规律较为明显。5%中草药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1%中草药组血清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剂量效应规律不明显。1%、3%和5%中草药组血清丙二醛(MDA)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和5%中草药组幼鳖血清尿素氮(BU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中草药可提高中华鳖幼鳖蛋白质利用效率。综上所述,从中华鳖幼鳖血清T-AOC活性、MDA含量以及BUN水平等指标来看,结合经济性原则,该复方中草药添加量以3%较为适宜。另外,该复方中草药对于中华鳖幼鳖整个机体的免疫状态的影响规律不明显,其改善中华鳖抵抗力的内在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柠檬酸稀土对锦江黄牛屠宰性能、肉品质及脂肪代谢的影响。选用年龄、体质量相近的健康育肥期锦江公牛为试验动物,共12头,平均体质量为(374.75±4.02)kg,随机分成2组,即对照组和试验组,在试验组饲粮中的添加柠檬酸稀土400 mg/kg,对照组不添加柠檬酸稀土。试验期为期70 d。饲养试验结束进行屠宰,测定其屠宰性能,分析测定肉品质指标和脂肪代谢相关酶及激素指标。结果显示: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平均日增质量(P<0.05),显著降低了料质量比(P<0.05);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可显著提高血清中GH和瘦素的水平(P<0.05);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降低了育肥期锦江黄牛的脏脂率和脂肪率(P<0.05),有降低背膘厚及板油率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牛肉中粗蛋白的含量(P<0.05),降低了粗脂肪及干物质的含量(P<0.05),同时具有提高剪切力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降低了肝脏中MDA的活性(P<0.05),对FAS活性具有降低的趋势(0.05≤P≤0.1);饲粮中添加柠檬酸稀土显著提高了肝脏中LPL的活性(P<0.05),对TL也有升高的趋势(0.05≤P≤0.1)。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400 mg/kg的柠檬酸稀土可改善锦江黄牛生产性能和屠宰性能,提高肌肉中粗蛋白含量,同时还有明显的降低育肥期锦江黄牛体内脂肪含量的作用,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通过高通量测序法研究了吸附在牧草细胞壁降解菌的群落结构,分别将粉碎后的苜蓿、燕麦草、羊草和稻草茎秆3.0g放入尼龙袋中,降解24h全部取出,洗净后提取总DNA,根据高通量测序要求制样。结果表明:(1)吸附于不同牧草细胞壁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燕麦草>苜蓿>稻草>羊草;(2)四组牧草样品共鉴定得到16个门,27个纲,37个目,63个科和91个属。门水平上,硬壁菌门、拟杆菌门、螺旋体门、纤维杆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优势菌门。综上,不同牧草吸附的细菌种类和数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不同比例苎麻和象草混合青贮饲料品质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旨在比较不同比例苎麻和象草混合青贮饲料品质,为调制高品质的苎麻青贮饲料提供理论依据。以苎麻和象草为原料,按苎麻和象草干物质比例为2∶8、3∶7、4∶6和10∶0(A、B、C、D组)进行混合青贮,青贮45d后测定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成分、青贮发酵品质及瘤胃降解特性。结果表明:1)单独青贮苎麻的丁酸含量高,弗氏评分等级仅为“劣”,添加象草进行混合青贮可显著提高苎麻青贮饲料的品质;混合青贮饲料的营养价值随象草比例增加而显著提高,其青贮发酵品质在混合青贮比例高于70%时显著降低(P<0.05);苎麻和象草以2∶8的比例混合青贮时其青贮饲料品质最佳,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和氨态氮/总氮较低,而粗蛋白质和乳酸含量较高。2)A、B、C组混合青贮饲料在6~72h的干物质、有机物、粗蛋白质、NDF和ADF等营养物质在瘤胃中的降解率随其在瘤胃停留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加;对于干物质、有机物、ADF而言,A组降解率最高,C组次之,B组最低。对于粗蛋白质、NDF而言,3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A组混合青贮饲料的粗蛋白质、NDF有效降解率最高。综合分析,建议在生产中苎麻和象草混合青贮的最适比例为2∶8。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探讨饲粮能量水平对育肥前期锦江牛瘤胃发酵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50头初始体重为(301.7±30.1) kg的锦江去势公牛,随机分成5个组,即A、B、C、D和E组,每组10头牛。A组饲喂基础饲粮,B、C、D、E组饲粮综合净能在A组基础上依次提高6%、12%、18%、24%,5组饲粮综合净能水平分别为6.02、6.38、6.74、7.10、7.46 M J/kg,粗蛋白质水平一致。预试期10 d,正试期116 d。结果表明:1)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瘤胃液pH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瘤胃液乙酸含量逐渐升高,丙酸含量逐渐下降,其中C、D、E组乙酸/丙酸显著低于A组(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含量呈现上升趋势; C组瘤胃液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低于A组(P<0.05),而菌体蛋白(MCP)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2)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血清葡萄糖(GLU)含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C和E组血清尿素氮(UN)含量较A组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含量较A组显著升高(P<0.05)。3)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E组血浆生长激素含量显著高于A、B、C组(P<0.05); E组血浆胰岛素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血浆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甲状腺素(T4)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含量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适宜的饲粮能量水平具有改善瘤胃内环境的作用,在育肥前期,随着饲粮能量水平的提高,各组锦江牛的机体代谢处于正常状态,血清GLU含量随之增加,更有利于其发挥生产潜力。在本次试验条件下,结合各项指标得出:育肥前期锦江牛饲粮的综合净能水平为6.74 MJ/kg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为优化饲料及原料中16种霉菌毒素的多残留提取,本试验结合稳定同位素稀释技术建立了饲料及原料中16种霉菌毒素的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线性离子阱质谱检测法(Q-trap-UPLC-MS/MS)。样品经乙腈/水/乙酸(V/V/V∶70/29/1)溶液提取、稀释和上机检测。采用反相C-18色谱柱分离,以0.1%甲酸和1 mmoL NH4Ac溶液作为弱洗脱流动相与强洗脱流动相乙腈进行梯度洗脱,采用分段多反应监测(MRM)扫描模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基质考察表明,饲料及原料中基质效应较强,故采用稳定同位素稀释以减少基质效应对定量分析的干扰。结果表明:16种霉菌毒素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大于0.998,5种常见配合饲料基质中的限量浓度添加水平的回收率(n=6)为70.2%~129.5%,相对标准偏差为0.4%~14.7%;4种常见原料基质中的限量浓度添加水平的回收率(n=6)为80.2%~116.1%,相对标准偏差为0.1%~7.7%,16种霉菌毒素的定量限为0.25~200 g/kg。该方法简单、快捷及准确,可满足批量饲料及原料中霉菌毒素的日常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7.
旨在建立检测仔猪先天性震颤瘟病毒(APPV)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根据GenBank上登录的APPV基因组序列,设计1对引物,以临床上表现典型震颤仔猪的淋巴结为材料,提取RNA,建立了RT-PCR方法,并进行敏感性、重复性和特异性试验,对其扩增产物测序比对分析;利用该方法,对临床病料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典型震颤仔猪的淋巴结中均扩增到与预期大小有一致的片段,经测序比对,扩增片段序列与APPV相应片段的核苷酸同源性在89%以上;该方法只能扩增出APPV片段,而其他几种常见猪病毒均为阴性,3次重复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可检测最低cDNA浓度为184.11ng/μL;对临床病料检测,典型病例的检出率达100%。试验结果表明,建立的RT-PCR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重复性、敏感性等优点,可用于临床APPV引起的仔猪先天性震颤早期检测、病毒鉴定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植物乳杆菌替代抗生素对断奶仔猪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选用(21±1)日龄健康断奶仔猪120头,随机分成2个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头猪。抗生素组断奶仔猪在基础日粮中添加800mg/kg恩拉霉素和200mg/kg喹乙醇;植物乳杆菌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0.1%植物乳杆菌,活菌数量≥(1×10^8)cfu/g,试验期为14d。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组断奶仔猪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较抗生素组分别提高7.5%、8.8%(P>0.05),血清中总蛋白(TP)、IgG、IgM含量分别提高19.7%(P<0.05)、37.2%(P<0.05)、113.5%(P<0.01),断奶仔猪血清中D-乳酸含量降低18.0%(P<0.05)。综述,日粮中添加植物乳杆菌替代饲用抗生素恩拉霉素和喹乙醇具有提高断奶仔猪生长速度和机体免疫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猪急性腹泻综合征冠状病毒(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SADS-CoV)是2017年在我国广东首次发现的一种可导致新生仔猪急性水样腹泻及死亡的新型冠状病毒。为调查2018年江西及福建猪群中该病毒的感染情况,试验建立了一种SADS-CoV套式RT-PCR检测方法,并调查2018年江西及福建腹泻猪只样本中SADS-CoV的流行情况。根据GenBank数据库中SADS-CoV GDS04毒株(登录号MF167434)的核衣壳蛋白(N)基因核酸序列,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套式引物。以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瘟病毒等病毒的基因组为模板检测引物的特异性。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了检测SADS-CoV的套式PCR方法,用建立的套式PCR方法对2018年从江西和福建两省8个猪场采集的492份腹泻样品进行检测。应用设计的两对套式引物扩增出了650 bp和291 bp两个特异性片段。试验建立的套式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只能扩增SADS-CoV,其最低检测限度为102拷贝/μL。利用所建立的方法对来自江西和福建省的492份腹泻猪临床样品进行检测,从福建猪群样品中检出了2份SADS-CoV感染,未从江西临床样品中检出SADS-CoV。试验将为SADS-CoV的临床检测提供一种套式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病毒在福建猪群而未在江西腹泻猪群中流行,将对SADS-CoV的临床诊断等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对肉鹅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的影响,试验选择体重相近的28日龄莲花白鹅360只,随机分成4组,每个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只。1组为空白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2~4组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5%、1.0%、1.5%的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制剂,试验期为21d。在试验期间测定莲花白鹅生长性能指标和免疫指标(IgG、IgA、IL-2、禽流感AI抗体效价)。结果表明:(1)试验2、3、4组肉鹅的平均采食量均高于1组(P>0.05),试验3、4组平均日增重较1组分别提高13.01%、9.63%(P<0.05),试验3、4组料重比较1组分别降低7.05%、6.30%(P<0.05);(2)试验2、3、4组肉鹅血清中的IgA和IL-2含量均高于1组(P<0.05),试验3、4组血清中的IgG含量和AI抗体效价滴度较1组分别提高38.18%、35.9%、21.32%、19.11%(P<0.05)。综上,日粮中添加1.0%添加复方中草药超微粉制剂可以提高肉鹅生长性能和免疫机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