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新型杀虫剂虫螨腈对家蚕毒性实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虫螨腈是一种新型吡咯类杀虫剂,杀螨剂。配制虫螨腈7个浓度梯度500×(200mg/L)、800×(125mg/L)、1000×(100mg/L)、1300×(77mg/L)、1500×(70mg/L)、1800×(56mg/L)、2000×(50mg/L)和CK(清水对照),采用添食毒叶的方法进行急性毒性试验。配制虫螨腈4个浓度梯度1000×(100mg/L)、1500×(70mg/L)、2000×(50mg/L)、2500×(40mg/L)和CK(清水对照)对4、5龄蚕多次添食毒叶,进行毒性累积试验。结果表明,虫螨腈对家蚕无急毒作用,连续多次喂食毒叶出现慢性毒性累积,可导致蚕体上蔟结茧死笼率升高、出蛾率降低,并与虫螨腈浓度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氟啶虫胺腈是近年开发的砜亚胺类内吸性杀虫剂,采用食下毒叶法、喷施法等测定氟啶虫胺腈对家蚕的触杀毒性、胃毒性及桑叶残留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WDG)稀释成的31.3~5 000 mg/L药液对2龄起蚕的触杀毒性极显著高于对3龄起蚕的触杀毒性(P0.01),但即使是高浓度(5 000 mg/L)药液对4龄起蚕也没有触杀毒性。以50%氟啶虫胺腈WDG稀释的不同浓度药液给2~4龄起蚕连续添毒4 h,对3个龄期幼虫36 h的半致死浓度(LC_(50))与致死中量(LD_(50))分别为57.95μg/m L、140.45μg/m L、198.22μg/m L和0.055μg/头、0.197μg/头、0.784μg/头。分别于喷施质量浓度为66.7、33.3、25.0 mg/L的氟啶虫胺腈药液后的第1、3、5、7、9、11天,采摘桑叶全龄饲喂不同批次收蚁的家蚕,各浓度药液处理区桑叶饲养幼虫的发育经过未受影响,上蔟结茧的全茧量、茧层率亦无显著差异,说明在蚕区农田及桑园施用上述浓度氟啶虫胺腈药液后1 d即可采桑叶养蚕。综上认为,50%氟啶虫胺腈WDG对家蚕有较低的胃毒性,但其在桑叶中的残毒期较短,可在蚕区农田和桑园的害虫防治中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3.
朱砂叶螨是对桑树危害严重的害螨之一,将苯丁锡与溴虫腈2种杀虫剂混合使用以增强对朱砂叶螨的化学防治效果。采用共毒因子法和共毒系数法评价了2种杀虫剂不同混配比例的增效作用,以食下毒叶法评价增效配比的混合药液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苯丁锡和溴虫腈的质量比介于90.9∶9.1~81.1∶18.9间的共毒因子最大,二者的最佳配比为87∶13,对朱砂叶螨处理后24 h的LC50为22.45 mg/L,共毒系数为184.82,其毒力是单一苯丁锡处理毒力的4.15倍。最佳配比混合药液对家蚕3龄起蚕处理后24 h的LC50为461.00 mg/L,安全性系数为20.53,属于低风险农药。试验结果显示,苯丁锡和溴虫腈按一定的比例混合使用对朱砂叶螨的防治具有显著的增效作用,且对家蚕的急性毒性低,是具有应用价值的桑园杀螨复配药剂。  相似文献   

4.
陈伟国  孙海燕  董瑞华 《蚕桑通报》2012,43(1):20-21,23
氰氟虫腙是一种最新开发的具有高度选择性杀虫剂,主要用于蔬菜和水稻等作物防治鳞翅目和鞘翅目害虫。为了明确该药剂在蚕区使用对养蚕业的安全性,采用食下毒性测定和田间残毒期试验。结果表明:氰氟虫腙对3龄起蚕的摄入致死中浓度(LC5)0为0.6605mg/L,95%置信限为0.6196~0.7094mg/L;240g/L氰氟虫腙悬浮剂750倍、1500倍和3000倍稀释液田间喷雾桑叶,间隔70d后饲喂3龄蚕的死亡率均为100%,一般在添食毒叶后1~3d中毒死亡,主要症状表现为:食桑减缓、静伏、少量吐液、腹部缩短等。氰氟虫腙对家蚕的急性毒性较强,在桑叶上的残毒期极长,超过正常情况下的桑叶叶龄,桑园周围其它农作物应谨慎使用该杀虫剂。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使用桑园害虫防治药剂溴虫腈对养蚕生产的风险性,模拟田间施药条件,分别用乳油、水乳剂、微乳剂和悬浮剂4种剂型溴虫腈的100 mg/L药液喷施桑树,7 d后采叶饲喂家蚕普通品种和三眠蚕品种的2龄起蚕,观察不同剂型溴虫腈残留在桑叶中对家蚕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别用4种剂型溴虫腈100 mg/L药液喷施桑树后,桑叶中残留药剂对家蚕普通品种和三眠蚕品种的发育历期、眠蚕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蛹体质量和化蛹率均无明显不良影响。此结果可作为采用上述剂型溴虫腈防治桑园害虫的安全性评价的部分依据。  相似文献   

6.
桑树不同季节施用杀虫剂虫螨腈对家蚕的残留毒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螨腈因其对家蚕的低毒性而成为桑树害虫防治药剂之一。为了确保桑园施用虫螨腈对家蚕的安全性,分别于春、夏、秋季对桑树喷施虫螨腈后,调查药剂对家蚕的残毒性及家蚕的中毒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季节桑树喷施虫螨腈对家蚕的残毒性差异较大。夏季以24%虫螨腈悬浮剂3 000倍稀释药液喷施桑树后3 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基本安全,1000、2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5d采叶饲养对3龄期家蚕已无致死性;春季3种浓度药液喷施后7 d采叶饲养仍造成3龄期家蚕100%死亡。夏蚕期3龄期家蚕饲喂1000倍稀释药液喷施后1h的桑叶后即出现中毒死亡,而中秋蚕期、春蚕期的3龄期家蚕食下相同毒叶分别在1、3d后才出现中毒死亡现象。此外,调查虫螨腈对不同龄期家蚕的残毒性,表明对5龄期家蚕的残毒性明显低于3、4龄期的家蚕,因此建议在家蚕4龄期之前尽量不用虫螨腈防治桑园害虫。  相似文献   

7.
吡虫啉对家蚕的毒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吡虫啉对蚕的毒性试验表明 :4龄起蚕致死中浓度 (LC50 )为 2 71mg/L ,致死中量 (LD50 )为0 0 3 4 μg/头。 4龄起蚕连续添食吡虫啉水溶液试验表明 :0 0 0 71mg/mL( 1 4× 1 0 4 倍稀释液 )浓度吡虫啉连续添毒对蚕有明显的毒性 ,茧的经济性状也有显著地下降。 0 0 1 2 5mg/mL( 8× 1 0 4 倍稀释液 )吡虫啉连续添毒 1 2h的蚕 ,上蔟率为 86%,死笼茧率为 3 9%,鲜茧茧层率为 2 1 2 %,比对照区低 0 3 %,而持续添毒则表现为全部死亡。此外 ,吡虫啉对家蚕具有触杀和熏蒸毒性  相似文献   

8.
杀虫剂呋喃虫酰肼对家蚕的毒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呋喃虫酰肼是具有类似蜕皮激素作用的昆虫生长调节剂类杀虫剂。为了明确呋喃虫酰肼用于大田害虫防治后对农业生态环境中家蚕安全性的影响,进行了该杀虫剂对家蚕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50~1 000 mg/L呋喃虫酰肼药液对家蚕3龄幼虫无熏蒸毒性,但有一定触杀毒性和强烈的胃毒作用。采用食下毒叶法添食呋喃虫酰肼药剂,对2龄起蚕的48 h LC50值为142.095μg/L;对4龄起蚕6 h、24 h的LC50值分别为1.284 mg/L、0.274 mg/L;对5龄起蚕的6 h、24 h的LC50值分别为9.180 mg/L、1.431 mg/L。用LC10以下浓度的呋喃虫酰肼药液给3龄、4龄家蚕幼虫添食后,幼虫未出现蜕皮症状,熟蚕的上蔟时间也未改变。桑树喷洒100 mg/L呋喃虫酰肼药液至湿润,喷药后68 d时采摘桑叶连续24 h饲喂5龄起蚕仍会导致其全部中毒,头胸部出现与眠蚕相似的三角区,部分中毒幼虫的表皮剥落。由于呋喃虫酰肼对家蚕具有强烈的胃毒作用,且在桑叶中的残效期很长,因此该杀虫剂不能用于蚕区及周围的大田与森林害虫防治。  相似文献   

9.
选用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5%啶虫脒乳油、480 g/L毒死蜱乳油、450 g/L吡虫啉微乳剂、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和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等7种杀虫剂对香蕉花蓟马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 当采用每间隔两天施药时,7种供试药剂对香蕉花蓟马都具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以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0.25ml/L对该虫的防效最高,为87.92%,其次为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0.67 ml/L,其防效为86.02%,再次是450 g/L吡虫啉微乳剂0.33 ml/L,防效为72.00%;5%啶虫脒乳油0.67ml/L、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0.33 ml/L、480 g/L毒死蜱乳油0.5 ml/L、1%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0.33 ml/L对该虫的防效分别为:62.63%、54.48%、51.47%和45.91%,显著低于240 g/L螺虫乙酯悬浮剂和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  相似文献   

10.
研究杀虫、杀螨剂溴虫腈在桑树害虫与非靶标昆虫家蚕之间以及桑树害虫之间的差异性毒力,为溴虫腈在桑园安全、合理使用提供依据。采用浸叶法测定24%溴虫腈悬浮剂对野桑蚕、家蚕、桑螟、桑尺蠖的室内毒力选择性比值较高,其LC50值倍数比例为362∶126∶1.6∶1,各种试虫对该药剂的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桑尺蠖>桑螟>家蚕>野桑蚕,该药剂对家蚕的毒性很小。分别采用80、160、320 mg/L 3种质量浓度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喷施桑树后间隔1、3、6、9 d采摘桑叶饲养家蚕3龄幼虫至上蔟,除用320、160 mg/L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处理区间隔1 d的桑叶养蚕后,家蚕的各项生理指标与清水对照区差异极显著(P<0.01)外,其它处理区无显著差异(P>0.05),并无迟发性毒性效应。田间防治试验表明,24%溴虫腈悬浮剂对桑树害虫的毒力具有选择性,试验期桑园内的几种害虫对该药剂的敏感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桑尺蠖>桑螟>桑毛虫>桑剌蛾,320、160、80 mg/L 3种质量浓度溴虫腈悬浮剂稀释液喷施后7 d对桑尺蠖的平均防效极显著优于对照农药267 mg/L辛硫磷稀释液的防效,而对桑螟的平均防效低于对照农药200 mg/L灭多威稀释液的防效(94.2%)。研究结果显示溴虫腈用于桑园害虫防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毒力,对非靶标生物家蚕的毒性较低,该药剂适合用于对桑尺蠖等桑园害虫的防治。  相似文献   

11.
应用小蚕人工饲料育技术在农村进行规模化饲养,饲养成绩、茧丝质量与常规桑叶育相比互有高低,表明新型饲养技术适用于规模化共育饲养。  相似文献   

12.
选取5种市售新型驱蚊液、驱蚊贴产品,在30℃环境中密闭熏蒸2龄起蚕和5龄第3 d蚕24 h,对家蚕成活率、结茧率和茧质影响较小,但含有避蚊胺(DEET)的驱蚊液会导致死笼率增高。  相似文献   

13.
人们普遍认为,设计结构化育种方案的首要步骤是肉牛的育种目标,其发展可分为以下阶段:规范的育种、生产和销售系统,商业收入和费用支出来源,确定生物性状对收入和费用支出的影响,衍生的经济价值,育种选择标准,预估的表型特征和遗传参数。本文旨在综述肉牛养殖目标的发展及经济价值的导向。  相似文献   

14.
家庭蚕桑适度规模经营的实践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地蚕桑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蚕桑生产经济效益的一项主要途径。海宁市对蚕桑适度规模经营进行了试点实践和调查,并就提出该课题的依据,可能性,典型蚕户的经营分析,适度规模经营的指标,优缺点进行了有益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近三年家蚕新品种明丰×春玉在海宁的繁育和推广情况。在蚕种生产上,双限性和繁育系数高的特点,有利于提高蚕种生产的产质量;在农村饲养上,表现出蚕体、茧型大,全茧量高的特点,但要求较好的气候、叶质条件。  相似文献   

16.
本文总结了40年来海宁市推广应用的蚕品种,分析了2008年以来21对农村对比试验家蚕新品种性状与应用情况,创新、繁育、推广了2对新品种,改良应用了3项新技术,提出了品种选育目标与提高蚕种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桑螟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抗性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浸叶法,调查了浙江省五个蚕区的桑螟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抗性和抗性个体频率分布。结果表明浙江省五个蚕区的桑螟抗性水平处于三个级别;长兴桑螟抗性倍数1.3倍,属敏感;湖州市区,嘉兴秀洲,海宁等地桑螟抗性倍数分别是3.3,4.2,4.1倍,属敏感性降低;桐秀苗区抗性倍数为7.6倍,属低水平抗性,针对不同抗性水平,治理策略是:在敏感和敏感性降低地区可继续推广使用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但每年使用次数不能超过两次,每次用药量应严格控制。全年桑园治虫安排时,应选择不同类型农药轮用或混用,延缓桑螟抗性发展。低水平抗性地区应暂时停止该药使用。促使抗性下降。  相似文献   

18.
研究连花柴芩可溶性粉的急性毒性与长期毒性,评价其临床用药的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急性毒性实验以预实验的最高剂量组25.0 g·kg~(-1),设为试验高剂量组进行实验。长期毒性实验分为四个组,即试验高、中、低剂量组(剂量分别为25.0,12.5,6.25 g·kg~(-1))与空白对照组,每组大鼠20只,雌雄各半,每周给药7 d,连续给药30 d,观察一般症状、体重、摄食量、血液学、血液生化学及脏器系数,并作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急性毒性实验中小鼠灌胃给药后14 d内未见小鼠死亡,亦未见明显毒性反应,口服连花柴芩可溶性粉LD_(50)25.0 g·kg~(-1)。按照毒理学急性毒性剂量分级表,口服LD_(50)5000 mg·kg~(-1)时为实际无毒。长期毒性试验中连花柴芩可溶性粉对SD大鼠灌胃给药,所有检测指标未出现因给予受试物而引起相关的毒性变化,且未发现连花柴芩可溶性粉的目标脏器。连花柴芩可溶性粉口服给药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高硒亚急性中毒对雌鼠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将40只6周龄雌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0.00mg/kg体重.d)、低剂量组(0.135mg/kg体重)、中剂量组(0.54mg/kg体重)、高剂量组(2.16mg/kg体重),连续灌胃30d,研究亚硒酸钠对雌性小鼠的生长发育、生殖系统脏器指数、生殖系统超微结构、组织硒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结果显示,第30天时染硒组小鼠体重极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体重增幅随染硒剂量增加而降低;对照组的卵巢指数与高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对照组子宫指数与中剂量组差异极显著(P<0.01),与其他两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染毒剂量增加,卵巢指数下降,而子宫指数先升高后降低;对照组卵巢、子宫细胞发育良好,染硒组卵巢、子宫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坏死,呈现凋亡细胞的典型特征;染硒组卵巢、子宫硒含量和对照组卵巢、子宫硒含量差异显著(P<0.05),其硒含量随染硒剂量增加而增加,表现出弱蓄积性;染硒组小鼠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与给硒剂量有明显负相关趋势。表明亚硒酸钠染毒可阻碍小鼠的生长发育,作用于生殖系统且有一定毒性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高硒状态下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与给硒剂量有明显负相关趋势。  相似文献   

20.
药典方剂止咳散的毒理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从现代药理学角度评价兽药典方剂"止咳散"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受国家药典办委托,对其进行了毒理学研究。通过小鼠灌胃给药对止咳散的急性毒性进行了测定;以生理盐水对照组、止咳散低剂量组(7 g/kg)、止咳散高剂量组(14 g/kg)对大鼠连续灌胃给药4周,记录每日饮水量、饲料采食量及每周体重,测定给药后24 h及停药2周后血液生化指标及血常规,做病理切片,评定其长期毒性。结果表明,止咳散的LD50120 g/kg,且对大鼠连续灌胃给药4周,期间各剂量组体重、饲料采食量、饮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给药后24 h及停药2周后尿素氮、肌酐、血糖等血液生化指标及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等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心、肺、脾、肝、肾等主要脏器组织切片亦未见异常。以上结果表明,止咳散毒性较小,临床用药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