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从市场采购或由野外采捕野生锈斑(虫寻)的成体,采用内分泌、营养和环境条件三个方面结合起来的方法进行亲蟹培育和人工催熟:摘除亲蟹的单侧眼柄;投喂双壳类增加营养;控制水温在25℃~28℃,盐度30~32,pH值8.0~8.4,DO 5mg/L以上,光照强度0~1500 lx。本试验亲蟹的培育成活率达93.3%,抱卵率85.7%,孵化率83.3%。试验结果表明,甲长6.3~7.9 cm的雌蟹,经过培育,性腺均可发育成熟,均可抱卵。锈斑歸属一次性产卵类型,可多次抱卵。水体中聚缩虫等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直接影响锈斑(虫寻)胚胎和幼体的正常发育和孵化,也是幼体培育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温度和盐度对锈斑蟳卵孵育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锈斑蟳为一种海产大型经济蟹类,可以作为海水养殖和人工增殖放流的对象,研究温度和盐度对锈斑蟳卵孵育时间的影响,并建立相关模型,所得结果可为锈斑蟳人工培育、创造其胚胎发育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提供理论依据,预测锈斑蟳抱卵孵育时间。本文在2006年10月至2007年2月期间,取分布在东海的锈斑蟳抱卵亲蟹,在实验室水族箱(80×45×55cm)内饲养,然后在温度14℃~36℃、盐度15~35之间设置梯度,进行温度和盐度对锈斑蟳卵孵育时间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和盐度这两个环境因子都对锈斑蟳的卵孵育时间有显著影响。锈斑蟳卵孵育适宜温度范围为21-29℃,在此范围内,温度越高,胚胎发育速度越快,孵育时间越短,最适培育温度为27-29℃,其生物学零度为15.68℃;适宜盐度范围内20-35,在此范围内,盐度越高,胚胎发育速度越快,孵育时间越短。最适培育温度为25-35,盐度与锈斑蟳卵孵育时间的关系拟合曲线方程为: D=0.53+200.24-0.14S+0.24S (R2=0.99,P<0.01)。  相似文献   

3.
首次在北部沿海进行了长江蟹人工繁殖试验,报告了亲蟹促产,越冬培育,饵料投喂,水质管理,幼体孵化,幼体培育等全套工艺流程,交配抱卵率达81%,越冬成活率84.6%,大眼幼体育成率22.5%,认为长江蟹,黄河蟹幼体培育方法一致,培养结果,育成率无显著差异,但越冬水深应保持1.5m以上,亲蟹须先进行15 ̄20天强化培育。  相似文献   

4.
2011—2012年在海南琼海进行远海梭子蟹(Portunus pelagicus)亲蟹培育、人工育苗及稚蟹中间培育技术研究。结果表明,亲蟹培育平均成活率和抱卵率分别为94.05%和85.61%。在水温28.5~29.6℃的条件下,从第1期溞状幼体发育变态至仔蟹期约需10~14 d,投放溞状幼体625.29万只,培育出大眼幼体100.12万只,成活率为16.01%,培育成仔蟹苗20.25万只,育苗成活率为3.24%。经过中间培育获得1.0 cm的蟹苗10.46万只,成活率达51.65%。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河口地区低盐度半生态人工繁育技术,于2014~2016年进行了亲蟹挑选、越冬强化培育、促产交配、抱卵蟹孵化、溞状幼体变态发育和大眼幼体淡化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经过一个周期的越冬强化培育、抱卵和孵化,亲蟹越冬成活率在73.6%以上,抱卵率在84.8%以上。选取部分抱卵蟹,经过20多天的幼体培育,2014~2016年分别育成大眼幼体33.0、29.5、30.5 kg。结果表明,利用天然海水进行河蟹半生态人工繁育是可行的,在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保护环境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河蟹人工育苗中亲蟹促产及抱卵蟹培育是关系到育苗成效的两个重要生产环节。作者通过多年来的生产性试验,亲蟹的抱卵率和抱卵蟹成活率均达90%以上。促产处理宜在3月上中旬进行(水温在10℃以上),促产地面积在1000m2上下,投放亲蟹密度为750kg/10-1公顷,雌雄性比掌握在2~3:1,待绝大多数雌蟹抱卵后应及时将雄蟹捕出。抱卵蟹培育的关键是防逃、合理投饲及水质管理。  相似文献   

7.
1995年3月20日至4月26日,在河蟹育苗生产条件下,进行了亲蟹孵幼期3种升温方式对蚤状Ⅰ、期-Ⅱ期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抱卵蟹幼期间的培育阶段,以水温10℃为起点,升温方法依次为每2天升温1℃,每3天升温1℃和每4天升温1℃,排幼时的水温依次为19℃、18℃和17℃,在蚤状Ⅰ期-Ⅱ期的幼体培育阶段中,其变态成活率依次为2.8%、51.4%和81.4%。  相似文献   

8.
将1993年深秋收购的278公斤(3614只)未抱卵蟹进行了交尾,雌、雄配比3∶1,在一个10亩土泥地内进行了露天越冬。1994年初春起捕,共收回亲蟹3339只,其中雄882只,雌蟹2457只,越冬成活率为92%。在3—5月间,经河蟹的反复三茬性抱卵,均获得了成功。分别取得1茬抱卵亲蟹2255只,2茬抱卵亲蟹1482只,3茬抱卵亲蟹804只。三茬共收集孵化后状幼体35693万只,饲育出大眼幼体蟹苗165公斤,总成活率为9.2%,取得经营收入达94.5万元。  相似文献   

9.
通过在长江口地区进行中华绒螯蟹亲蟹培育,获得了97.4%的暂养成活率,暂养增长率在1.08%~1.34%之间;经过海水促产,获得抱卵亲蟹47 000只,平均抱卵率为90.4%,平均抱卵量为38.8万粒/只,抱卵亲蟹产前起捕率为76.6%.试验认为在长江口地区提高亲蟹抱卵率是可行的,同时本文就试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影响锯缘青蟹幼体成活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对海捕和养殖的锯缘青蟹抱卵及胚胎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并对幼体饵料营养强化、适口性、幼体的培育方式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然诲区捕获的亲蟹其抱卵率和幼体质量要好于人工养殖的亲蟹;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为28~33,最适温度为26~30℃;幼体\期和大眼幼体时期摄食的饵料以边缘毛状的活体为佳,便于抱握;涵状幼体、期起应降低苗池中的直射光,投饵多餐少量.增加附着面积.可降低相互残杀率。  相似文献   

11.
日本蟳人工育苗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俗称靠山红、石蟳仔和石杂蟹等,广泛分布于我国各海区。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快、运输成活率高,为经济价值较高的大型海产蟹类,  相似文献   

12.
Some aspects of the reproductive biology of Charybdis feriatus (Linnaeus) were investigated to identify suitable techniques for broodstock management and seed production. Likewise, factors such as ablation, water depth and light requirements affecting survival or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were tested. Production of megalops in tanks and juveniles in net cages installed in earthen ponds was conducted. Wild‐caught berried females produc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number of zoeae per gram body weight (BW) of the female (3300±600) than captive spawners (867±58). Ablated and unablated crabs spawned after a month and ovaries of both had oocytes in all developmental stages after spawning, indicating that ablation was not necessary. Broodstock survived higher when stocked in 1 m‐deep water and kept in dark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shallow (0.5 m depth) water or ambient lighting. There were six zoea and one megalopa stage. Megalops were produced (survival of 2–22% in 1 tonne or 23–55% in 3 L tanks) when methods for the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Forsskål) were used, but feeding with Artemia started only at the Z4 stage. Survival of megalops after 1 month was higher when stocked in net cages installed in an earthen pond (32–82%) than when reared continuously in land‐based tanks (5–11%).  相似文献   

13.
以精子存活率作为评价指标,采用两步降温法研究了稀释剂、抗冻保护剂和预冷时间对日本蟳精子超低温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采用稀释剂II、15%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抗冻保护剂的保存效果最佳。在液氮中保存24 h后,精子存活率可达83.76%,保存一年后可达73.81%。精液的第一次预冷时间以25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4.
对日本胚胎发育进行了观察。日本卵子为中黄卵,受精卵起初为螺旋型等裂,以后趋向表面卵裂,形成边围囊胚。原肠作用以外包、集中和内陷的方式进行。原肠胚形成后,再经第一期膜内无节幼虫、第二期膜内无节幼虫、第一期膜内蚤状幼虫、第二期膜内蚤状幼虫等阶段,最后破膜,孵出第一期蚤状幼虫。水温23.4-26.3℃,从卵子产出到破膜孵出,历时约13d(天)。  相似文献   

15.
首先根据急性毒性试验确定了三唑磷对日本蟳的安全浓度为0·27mg·L-1,然后研究三唑磷蓄积对日本蟳体内5种组织保护酶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1)日本蟳体内的保护酶系统由SOD和CAT组成,在所有检测的组织中都没有发现POD的存在。(2)SOD和CAT的活性显示出高度的组织特异性,按SOD活性从高到低排列的顺序为:心脏>鳃和肌肉>性腺和肝胰脏,CAT活性大小顺序为:性腺>肝胰脏>心脏>鳃>肌肉。(3)日本蟳体内的保护酶在三唑磷作用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低水平的胁迫能对酶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而高度的胁迫会抑制酶的活性。(4)不同组织对药物的敏感性不同,鳃、肝胰脏和性腺的敏感性大于心脏和肌肉。  相似文献   

16.
日本鲟(Charybdis japonica,A.Miline-Edwards)属梭子蟹科、梭子蟹亚科、鲟属,俗称靠山红、石鲟仔、海鲟和石蟹等,是一种大型海产食用蟹类,生活于潮间带至水深10~15m有水草、泥沙的水底或潜伏于石块下,属沿岸定居性种类,广泛分布于我国四海及日本、朝鲜、东南亚等沿海岛礁区及浅海水域。近年来,由于资源量下降,对日本鲟的资源增殖工作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国内日本鲟生物学及其养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以期为日本鲟的增养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应用石蜡切片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技术对日本蟳消化系统组织结构进行研究,以期为日本蟳的人工养殖模式建立和饲料开发提供基础资料。研究结果表明,日本蟳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两部分。消化道由口、食道、胃、中肠、后肠及肛门组成,消化道管壁由内向外为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食道黏膜下层中含有丰富的食道腺,可分泌黏液帮助食物的吞咽;贲门胃黏膜上皮覆盖的几丁质层有刚毛或骨板等构成的胃磨可磨碎食物;幽门胃中几丁质层特化形成密集排列的刚毛,起到过滤的作用;中肠黏膜上皮无几丁质层覆盖,形成纹状缘,可参与食物的吸收。消化腺主要是肝胰腺,肝胰腺为复管状腺,由许多肝小管组成。肝小管黏膜上皮由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组成,上皮细胞有4种类型:吸收细胞、分泌细胞、纤维细胞和胚细胞。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日本蟳(Charybdis japonica)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溶藻弧菌(攻毒组)、免疫多糖(免疫组)、免疫多糖+溶藻弧菌(免疫攻毒组)后,再测定4组肝胰腺及肌肉中溶菌酶(LZM)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的活性变化,探讨免疫多糖对日本蟳抗溶藻弧菌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日本蟳肝胰腺中LZM和SOD的酶活均高于肌肉中的酶活,且免疫多糖对肝胰腺的免疫增强效应显著高于肌肉;免疫组肝胰腺和肌肉中LZM酶活,在注射后24h时显著升高至峰值(P<0.05),分别为(11.2±2.78)U/mg和(3.75±1.05)U/mg,肝胰腺和肌肉中的SOD酶活也在24h达到最高值,分别是对照组的2.2倍和1.4倍;免疫攻毒组在72h时,肝胰腺和肌肉中的LZM酶活分别高出攻毒组62.8%和75.2%,两组织中SOD酶活同样显著高于攻毒组(P<0.05),是攻毒组的3.5倍和4.2倍。由此可见,免疫多糖能提高日本蟳抗溶藻弧菌能力,且在72h达到最佳免疫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在pH 8.5、水温(28.5±0.5)℃、盐度30条件下,用500 ml烧杯设置10、20、40、801、60 mg/L5个氨氮(总氮)质量浓度梯度和1个对照组(天然海水),研究氨氮对锈斑蟳早期幼体(Z1)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氨氮暴露12 h,40 mg/L以下质量浓度组毒性作用不显著,但8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氨氮暴露24 h,20 mg/L以下质量浓度组毒性作用不显著,但4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氨氮暴露36~96 h,0、10 mg/L组间差异不显著,但20 mg/L以上质量浓度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12、24、36、48、60、72 h氨氮暴露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85.566、36.171、22.880、12.485、8.299、4.313 mg/L。锈斑蟳早期幼体培育的安全质量浓度为0.431 mg/L。  相似文献   

20.
日本蟳4个地理群体遗传变异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聚丙烯酰胺不连续凝胶垂直电泳技术对中国沿海的大连黑石礁、山东莱州湾、江苏海州湾和浙江象山4个日本蟳地理群体的10种同工酶进行检测,并分析了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差异。实验共记录了28个座位,其中m-Mdh-1、Sod-3、Cat-3、Est-1、α-Amy-1、α-Amy-4、Ldh-2、Alp-1和Alp-3共9个座位表现为多态,4个群体的多态座位百分数(P0.99)均为32.14%,平均每个座位等位基因有效值Ae为1.283 0~1.297 9,平均预期杂合度He为0.146 2~0.155 6,平均观察杂合度Ho为0.273 8~0.278 3,遗传距离D为0.000 4~0.001 8。4个群体的聚类分析表明,莱州湾和大连群体亲缘关系最近,而象山群体与其他3个群体遗传距离较远。实验结果表明,日本蟳遗传多样性处于较高水平,种质资源维持良好,有利于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及遗传改良等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