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进一步探索褐毛鲿养殖技术及褐毛鲿鱼苗适宜养殖的环境条件(主要包括水温及盐度),因此在成功育苗的基础上,我们又对褐毛鲿鱼苗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力进行了试验。  相似文献   

2.
由于北方冬春季节,自然海区和养殖池塘的水温偏低,不能进行褐毛鲿的养成,必须将上年秋季已育成的鱼苗经中间暂养待外界水温适宜后,方可移至室外进行养殖。为了探索褐毛鲿鱼苗的中间培育途径,降低成本,减少燃煤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从2006年1月22日~2月22日,历时30天,进行了褐毛鲿幼鱼中间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褐毛鲿在北方地区人工育苗的技术研究成果。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两城育苗基地利用从深圳移植的350万尾初孵仔鱼,经50天培育,至2006年12月28日共育成全长50.9mm的鱼苗101.8万尾,总成苗率为29.1%,并对褐毛鲿绿色生态防病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4.
褐毛鲶鱼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浙江沿海及黄海南部,为近海暖水性底层大型食用鱼,其适温和适盐范围较广,生长速度快,品质佳,特别适应网箱和池塘养殖,为探索褐毛鲿鱼北方地区池塘养殖的最佳模式,特进行了如下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5.
褐毛鲿(黄金鮸)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毛鲿鱼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浙江沿海及黄海南部,为近海暖水性底层大型食用鱼,其适温和适盐范围较广,生长速度快,品质佳,特别适应网箱和池塘养殖,为探索褐毛鲿鱼北方地区池塘养殖的最佳模式,特进行了如下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6.
褐毛鲿主要分布在台湾海峡,浙江沿海及黄海南部,为近海暖水性底层大型食用鱼,春适温和适盐范围较广,生长速度快,品质佳,特别适合网箱和池塘养殖,为探索褐毛鲿北方地区池塘养殖的最佳模式,特进行了如下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褐毛鲿在北方地区人工育苗的技术研究成果。在日照市水产研究所两城育苗基地利用从深圳移植的350万尾初孵仔鱼,经50天培育,至2006年12月28日共育成全长50.9mm的鱼苗101.8万尾,总成苗率为29.1%,并对褐毛鲿绿色生态防病技术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 Chu,Lo & Wu,1963)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毛鲿鱼属;英文为Dusky roncador。褐毛鲿我国南方渔民俗称“网撞、木撞”,北方称为“黄金鲿”。系近海暖温性底层大型肉食性鱼类,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喜栖于底质为岩礁和石砾的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从福建省知识产权局获悉,福建省政府于日前公布了2014年度省专利奖获奖名单,福建省水产研究所陈朴贤、曾志南两位研究人员共同取得的国家发明专利——"一种褐毛鲿全人工育苗方法"获一等奖。该成果在国内外首次突破了褐毛鲿全人工繁育技术,首创一整套褐毛鲿人工育苗工艺,建立了完整的技术体系,实现褐毛鲿  相似文献   

10.
由于北方冬春季节,自然海区和养殖池塘的水温偏低,不能进行褐毛鳞的养成,必须将上年秋季已育成的鱼苗经中间暂养待外界水温适宜后,方可移至室外进行养殖。为了探索褐毛鳞鱼苗的中间培育途径,降低成本,减少燃煤对环境的影响,我们从2006年1月22日~2月22日,历时30天,进行了褐毛鳞幼鱼中间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11.
应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福建东山和广东阳江褐毛鲿养殖群体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6对选择性引物组合对2个群体6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扩增出313个位点,多态位点85个。东山和阳江褐毛鲿养殖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Nei’s基因多样性指数、Shannon遗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4.60%和25.56%、0.0795和0.0768、0.1210和0.1176,2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低水平。遗传分化系数Gst及AMO-VA分析表明,2个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个体间。UPGMA聚类图及PCA分析显示,群体间具有典型的地理特征,且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2.
褐毛鲿鱼(MegalonibeaFuscaLoetWu)(该鱼插图见彩中插2)为近海暖温性底层大型食用鱼类,主要分布于台湾海峡、东海、黄海南部。褐毛鲿鱼主要产卵期5~7月,适温16~26℃,产卵时叫鸣声响亮,产卵鱼群体长一般1米左右,大的可达1.5米,鱼体重60千克,属捕食性凶猛鱼类,主要以鱼类和头足类为食。褐毛鲿鱼是深水网箱养殖的优良品种之一。成熟个体可达1米多,大型个体体重可达50千克以上,尤其是鱼鳔,是上等的营养滋补品,为独特的“毛鲿型”,是石首鱼科系统发育上的一个小分支,并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地点和时间试验于2003年5…  相似文献   

13.
报导了褐毛鲿鱼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成果:在海水温度22—25℃,比重1.020、PH8.0—8.5,光照控制5,0001ux以内,均匀充气的条件下,受精卵6.1kg(约1154万粒)进行工厂化育苗,历时40d.培育出平均体长24.4mm幼鱼251.2万尾,受精卵孵化率87.72%,育成率为24.21%。讨论了扁藻类单胞藻在鱼苗培育饵料系列中的重要意义和仔鱼期鱼鳔异常胀大病的防范对策。  相似文献   

14.
群子源(QZY)是经过高能处理,含有20多种生命动力素离子群的浓缩液。在水产养殖中应用试验15~90mg/L浓度培养小球藻细胞数增长为对照组1.3~1.6倍;12.5mg/L浓度施用于(鱼免)鱼受精卵孵化率提高52%;褐毛鲿稚鱼培育全程40天施用10mg/L浓度育成率提高11%;100mg/L浓度室内养殖青石斑鱼,净增重较对照组高近1倍。  相似文献   

15.
褐毛鲿人工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ea),俗称“网撞”,属鲈形目,石首鱼科,系近海暖温性鱼类,主要分布于东海中、北部和黄海南部。其体型大,生长速度快,第1年养成可达到1kg以上,通常成鱼体重35~40kg,由于体型与体色与兢鱼相似,故误称为“大鮸鱼”或“特大鮸鱼”。其加工的“网撞鲛”是一种名贵补品,有滋补肝肾之功效,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由于目前资源量衰退,鱼苗量较少,苗种人工培育成功与否成为推广养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褐毛鲿仔鱼室内培育与稚幼鱼土池生态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毛鲿(Megalonibea fusca)育苗采用仔鱼室内高密度培育和稚幼鱼土池生态培育相结合的育苗方式.孵化后的仔鱼在室内培育到稚鱼期,移入土池前先用鱼浆肥水培养饵料生物,鱼苗下池后一直用鱼浆或鱼糜投喂,直到出塘.土池4口总面积2.27 hm2,同时投放全长范围9.9~12.6 mm的稚鱼共53.0×104尾.秋季土池培育期间水温范围18.4 ~23.0℃,盐度13~ 25,pH 8.3~8.8.经过50 d的培育,共培育出全长范围35 ~ 69 mm,平均全长48 mm的苗种28.68×104尾,土池阶段育苗成活率为54.1%.用鱼浆肥水的水色为清绿色,水质稳定,饵料生物种群数量丰富,投放较大规格仔稚鱼可以提高育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7.
不同盐度对点斑蓝子鱼幼鱼生长、存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4m×5m×1.0m的室内水泥池中进行了0、5、10、15、20五种盐度(‰)条件下点斑蓝子鱼(Siganusguttatus)幼鱼的养殖试验,观察了不同盐度条件下点斑蓝子鱼幼鱼的存活率及生长效果。结果表明:经过30d养殖,环境盐度5-20苗池鱼苗的存活率为95%~99%,环境盐度为0(淡水)苗池的存活率为65%;各苗池鱼苗的尾增重均值分别为0.36g、0.56g、0.64g、0.65g和0.85g,增重倍率分别为50%、77%、88%、89%和117%;其中,盐度10—20苗池鱼苗的生长率差异不显著,盐度0与20苗池鱼苗的生长率差异显著。结果显示尽管篮子鱼具有广盐性特点,但10—20的培育盐度似乎更适合篮子鱼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国外简讯     
《水产科技情报》2001,(4):190-190
大白姑鱼生长的最适盐度  为测定盐度对大白姑仔稚鱼生长和成活的影响 ,进行了两次试验。第一次试验将 6日龄大白姑鱼苗分别放养在盐度为 5‰、1 2 .5‰、2 0‰、2 7.5‰、3 5‰的水体中养殖 1 4 d。发现大白姑鱼苗可在不同盐度中生长。根据生长速度和成活率 ,得出 6~ 2 0日龄鱼苗生长的最适水体盐度为5‰~ 1 2 .5‰。不同盐度水体中生长的大白姑鱼苗均不同程度地感染了腰鞭毛虫 ,但盐度为 5‰水中的鱼苗感染率最低 ,为 0 .2个 /尾。感染率随水体盐度提高到 2 0‰而提高 ,达3 3 .1个 /尾。而水体盐度继续提高至3 5‰ ,感染率则下降至 1 …  相似文献   

19.
将驯养于海水盐度为19的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放入盐度为5的海水中胁迫0周(对照)、1周、2周、3周和4周后,立即将海水盐度调节至19,养殖到第10周,观察幼鱼的生长情况。研究发现,低盐度海水养殖的褐牙鲆幼鱼体质量仅在低盐胁迫的第1周内显著小于对照组,不同处理的日生长系数在第3周与第5周呈现显著性差异,其余时间阶段内不同处理的体质量和日生长系数未见显著差异。胁迫阶段褐牙鲆幼鱼摄食率整体上略低于对照处理,但恢复阶段摄食率未出现大于对照处理的一致趋势。整个试验期间经低盐度处理的褐牙鲆幼鱼饲料转化效率略大于对照处理。试验结果显示,低盐度5对褐牙鲆幼鱼的生长没有产生长期影响,也不能通过较长时间的低盐度养殖引起褐牙鲆幼鱼的补偿生长效应。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体长2.40-3.50cm、平均体长2.94cm;体重0.47—0.97g、平均体重0.71g的星点蓝子鱼的淡化试验。结果表明:水温32.0℃条件下、将鱼苗从27.4的高盐度环境中直接移入6.9的低盐度环境,72小时后的存活率100%;直接移入3.2的低盐度环境,72小时后的存活率83.3%;直接移入淡水环境,3—4h内鱼苗全部死亡;采用20%日换水量的盐度递降方式在220h内将鱼苗培育水盐度由6.9淡化至淡水的存活率63.3%;用流水淡化方式在144h内将鱼苗培育水盐度由6.9降至淡水的存活率66.7%。影响篮子鱼鱼苗淡化驯养存活率的关键在于盐度6.9-淡水的淡化速度。一般从盐度27.28淡化至淡水所需时间在10.12d,存活率可达6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