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高原牧区的畜群中,幼畜腹泻普遍存在,其病因是多方面的,常影响犊牛的正常发育,甚至造成大批死亡。针对不同病因采取菌苗的免疫注射、内寄生虫的驱除、肠道正常菌群的调节以及抗菌药物的防治等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在进行单一防治措施过程中发现,部分犊牛腹泻病仍不能完全有效地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2.
<正>大肠杆菌是肠道正常定植菌群中的一种,其存在与数量稳定对于肠道微生态平衡维持较为关键。自1929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以来,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迅速在临床普及应用。该类药物选择性好,可有随着临床对抗菌药物滥用,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大肠杆菌不断出现。探究其耐药机制,涉及抗菌药物作用靶位改变、青霉素结  相似文献   

3.
采用试管混合培养法和纸片法分别对兔双歧杆菌做了生物拮抗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免双歧杆菌对肠道正常菌群及病原菌有调节与拮抗作用,且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提示在治疗肠道感染时.应尽量避免拌饲或饮用对兔双歧杆菌敏感的药物,否则会使肠道感染加重或蔓延。  相似文献   

4.
家禽肠道细菌性传染病的发生与防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家禽肠道细菌性传染病传统的防治方法是大量使用抗菌药物,随着病原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抗菌药物的防治效果愈来愈差,二重感染的发病率明显提高,药物残留及耐药株对人类的影响也愈来愈明显,由家禽产品所引发的食物中毒的发病率也呈明显上升趋势,迫使人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控制该类传染病的方法。随着人们对肠道正常菌群区系研究的不断加深,对肠道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维持肠道正常菌群的稳定性是防治该类传  相似文献   

5.
采用试管混俣培养法和纸片法分别对兔双歧杆菌做了生物拮抗试验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兔双歧杆菌对肠道正常菌群及病原菌有调节与拮抗作用,且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提示在治疗肠道感染时,应尽量避免拌饲或饮用对兔双歧杆菌敏感的药物,否则会使肠道感染加重或蔓廷。  相似文献   

6.
<正> 仔猪黄、白痢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肠道传染性疾病。我站自1989年以来,试用稀盐酸及胃蛋白酶防治该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依据药物治疗仔猪黄、白痢,多用广谱抗生素和磺胺增效剂,虽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会妨碍肠道菌群生态平衡,影响幼畜正常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仔猪白痢是7~30日龄仔猪多发和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由于长期使用大量抗菌药物治疗,造成耐药菌株的增加和正常菌群的失调,致使仔猪抵抗力下降,影响生长发育。为了探讨调整肠道菌群的新途径,我们采用活菌制剂“乳酪奶”治疗仔猪白痢,并与土霉素作疗效比较,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1935年第一个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的出现,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的新纪元。抗生素的应用,对疾病的控制和预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持续和不当使用,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日趋普遍[1]。大肠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的正常菌群成员之一,但某些血清型的大肠杆菌是病原菌,尤其对婴儿和幼畜(禽),常引起严重的腹泻和败血症。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病原性大肠杆菌对畜牧业所造成的损失已日益明显[2]。并且大肠杆菌血清型种类繁多,毒力因子组成各异,严重影响了临床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控制。另一方面,随着细菌耐药性研究的不断深入,目…  相似文献   

9.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动物肠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天然体腔粘膜表面分布着致密的正常菌群区系,对抵抗外源致病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口服抗菌药物的应用对肠道正常菌群有不同程度的破坏作用。就家禽肠道细菌病的防治而言,目前正面临着诸方面的大转变...  相似文献   

10.
残留在食品中的抗菌药被人体摄人后可能会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本研究采用模拟残留药物通过胃肠道的离体培养系统研究了低浓度恩诺沙星对人体肠道菌群(包括9种ATCC标准菌株和健康志愿者粪便菌群)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在药物浓度大于5倍MIC的离体培养系统仍能增殖,系统中加入2~5μg/ml恩诺沙星可部分抑制产气荚膜梭菌、青春双歧杆菌和直肠真杆菌的生长。2μg/ml恩诺沙星可抑制正常人体粪便菌群中敏感大肠杆菌的生长,并使耐药大肠杆菌比例明显升高,对厌氧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总之,低浓度恩诺沙星对正常人体粪便菌群的最重要影响也许是筛选出正常情况下仅占少量的肠道耐药菌,使耐药菌占优势。  相似文献   

11.
研究证明,牛至油的抗菌机理独特,不产生抗药性.且与抗生素及合成的化学抗菌药物无交叉抗药性。并可以提高猪生产性能和替代饲用抗生索,但牛至油对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未见报道。该试验通过饲料中添加牛至油观察其对仔猪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影响.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牛至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家禽胃肠道疾病的防治长期依赖抗生素及化学合成抗菌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家禽肠道疾病起到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但随之而来对畜牧生产产生严重后果。滥用抗生素导致抗药菌株增加,破坏了肠道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使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使家禽肠道疾病对养殖业的危害进一步加大。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健康犬与腹泻犬肠道菌群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笔者对2015年11月份—2016年1月份间采集的南宁市129份腹泻宠物犬粪便样品及40份健康犬粪便样品进行了细菌鉴别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和形态观察及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健康与腹泻犬肠道菌群的革兰氏染色特性及耐药性都存在差异,其中腹泻犬肠道菌群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对呋喃唑酮最敏感,而健康犬肠道菌群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对头孢噻肟钠最敏感;此外,对129份腹泻犬的肠道菌群分析发现,幼犬最易出现腹泻(占75%),其次是青年犬(占19%),而幼年犬对呋喃唑酮最为敏感;犬肠道菌群的形态及其耐药性会因生长阶段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4.
动物肠道健康和正常生长发育与维持肠道菌群的平衡息息相关。小檗碱具有较强的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理功能,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的变化来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本文综述了小檗碱在动物肠道菌群调控方面的研究进展,主要总结了小檗碱对动物肠道微生物的组成结构、多样性及其代谢产物的产生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为其在动物生产上的合理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探讨抗菌药物引起的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为正确使用抗菌药物及建立肠道菌群失调模型提供参考和依据。选用头孢曲松钠和环丙沙星作为造模药物,3周龄小鼠作为试验对象,分为5组,对照组每日灌胃0.3 mL无菌生理盐水,其余4个模型组分别每日灌胃等量的头孢曲松钠4 g/kg、8 g/kg,环丙沙星2 g/kg、4 g/kg。每天观察并记录腹泻指标,并于1、4、7 d分别取新鲜粪便进行活菌计数,观察菌群动态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个模型组小鼠腹泻指标以及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的数量均出现变化,其中头孢曲松钠组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16.
大肠杆菌是动物肠道内正常菌群,一般情况下不致引起动物发病,但是有时随外界环境和饲养条件的变化能够引起疾病,尤其是初生幼畜十分易感,常发生严重腹泻和败血症,影响生长甚至造成死亡.  相似文献   

17.
伴有腹泻症状的幼畜疾病极其普遍 ,而且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很大。所以 ,世界各国有关学者对幼畜腹泻疾病的防治研究仍十分关注。幼畜特别是新生幼畜发生消化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和一些条件致病微生物和中毒性微生物的活跃。新生幼畜对这些微生物特别敏感 ,因为机体肠道环境适应系统的固有保护力尚未形成。在正常情况下 ,动物肠道微生物区系中占优势的是一些乳酸微生物 ,它们是机体的天然保护物。而现实中所常用的防治幼畜腹泻的抗生素等制剂 ,当多次或长期使用往往疗效不佳。这是因为它们不仅能抑杀致病性和条件致病微生物 ,而…  相似文献   

18.
益生素的研究和应用现状(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4益生素的作用和作用机理4.1益生素的作用1)益生素的作用特点是安全无毒、无蓄积残留、无引进潜在致病菌危害,无环境污染等。2)维持肠道菌群平衡,预防畜禽尤其是幼畜的肠道疾病。健康动物肠道内生长着各种各样的微生物群落,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构成肠道内微生态平衡状态,建立一个正常且平衡良好的肠道微生物区系,对抵御病原微生物感染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常肠道菌群保持动态平衡,有害菌和致病菌在肠道内保持一定比例。在某些情况下,如应激、疾病、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等,可破坏平衡。正常情况下,猪肠道内优势菌为厌…  相似文献   

19.
对成都市郊区5个商品肉鸭场的以神经症状为特征的发病鸭群进行了实验室诊断,确诊为大肠杆菌性脑炎。比对24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对阿米卡星高度敏感,对其它抗菌药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而且还存在多重耐药现象。选择敏感药物有效地控制了本病在发病鸭场的流行。  相似文献   

20.
在某鳄鱼养殖场抽检的60份进口鳄鱼肛拭子样品中,有12份检出霍乱弧菌。通过生化试验和血清学分型等鉴定,确认12株霍乱弧菌均为非O1非O139群霍乱弧菌。采用18种抗菌药物进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对大多数抗菌药物高度敏感,对四环素等药物中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和氧呱嗪青霉素不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