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调查贵州省铜仁市某规模化猪场仔猪腹泻大量死亡的病因,采用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诊断、细菌分离培养及采集肛门拭子样品提取核酸,并进行猪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的RT-PCR检测,结果显示:导致该猪场大量仔猪腹泻死亡的原因为猪轮状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抚顺市某猪场仔猪腹泻疫情的病因,对发病猪进行了病理剖检,并采取病料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A群轮状病毒(PRV-A)三种病毒性腹泻病原的三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表明:细菌分离鉴定所分离到的菌株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特性与大肠杆菌基本一致,经血清学鉴定所分离菌株菌体抗原血清型为O8;所分离菌株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对四环素类、氯霉素类、磺胺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青霉素类药物均耐药;该猪场存在PRV-A感染。  相似文献   

3.
为了查明贵州省黔西县某猪场仔猪持续腹泻、消瘦死亡的病因,试验采用RT-PCR法对送检样品进行猪轮状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检测,并对RT-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送检仔猪腹泻为猪轮状病毒感染所引起,经序列分析发现该毒株属猪A群轮状病毒,并与G10血清型位于同一遗传进化分支。说明近年来在普遍发生的猪腹泻病例中,除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外,还存在猪轮状病毒感染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前,猪场病毒性腹泻混合感染的现象普遍存在,给我国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2014年2月吉林省某规模化猪场的猪群发生以仔猪发病初期呕吐、排灰色水样稀便、恶臭,大猪腹泻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并结合实验室诊断方法进行综合诊断,最终结果显示,导致该猪场大规模发病并死亡的主要病原包括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是典型的混合感染导致大规模发病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一窝初生发生先天震颤仔猪,分别进行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猪伪狂犬、猪2型圆环等病毒核酸检测,结果检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2型圆环病毒核酸阳性,未检出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猪瘟、猪伪狂犬等病毒核酸。  相似文献   

6.
2020年11月初,福建南平某猪场仔猪发病,临床症状以腹泻、呕吐等为主。为确定病因,采集发病仔猪小肠组织,提取核酸分别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轮状病毒和猪德塔冠状病毒等,结果仅检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且通过对该毒株的S1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与分析,发现该毒株与国内流行变异株对于序列同源性超过97.4%,但与疫苗株同源性相对较低,仅为92.2%,因此可判定该猪场流行的PEDV毒株为变异株。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某规模猪场发病猪临床巡视、剖检变化,对病猪样品进行细菌学检测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猪轮状病毒三重实时荧光RT-PCR检测,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对卡那霉素、丁胺卡那极敏,对庆大霉素、氯霉素等耐药。通过彻底清洁消毒、全群治疗、母猪返饲等综合防治措施,该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8.
3种致猪腹泻病毒的多重RT-PCR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建立了用于检测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与猪轮状病毒(PRV)的三重RT-PCR方法,以调查猪群中腹泻病毒感染情况.通过该方法对采自广东省规模化猪场的95份临床疑似病毒性腹泻病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猪流行性性腹泻病毒阳性率为33.7%,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率为4.2%,猪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0%;猪流行性性腹泻病毒和猪轮状病毒混合感染率为8.4%,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混合感染率为2.1%.  相似文献   

9.
仔猪传染性腹泻病的病原主要为轮状病毒、流行性腹泻病毒及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本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寒冷的冬季和早春季节,寒冷、潮湿、卫生不良等都能导致本病的发生。发病猪表现为拒食、呕吐、拉稀、体温有时偏高。但未断奶的仔猪由于抵抗力弱,往往会因脱水而死亡,损失比较严重。传染性腹泻,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养猪业发展的一大危险因素,给中国养殖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仔猪传染性腹泻的病原有以下这些: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R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嵴病毒。其中还在不少猪场检测出了圆环病毒Ⅱ型(PCV2)、猪瘟病毒(CSFV)、蓝耳病毒(PRRSV)。  相似文献   

10.
贵阳市某猪场发生了一起不明原因的猪腹泻,经采集132份猪腹泻样本(粪便、胃和肠内容物),分别用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猪轮状病毒(Po RV)、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RTPCR实时荧光进行病毒核酸分析鉴定,结果猪流行性腹泻病毒阳性率22.7%(30/132)、猪轮状病毒阳性率2.3%(3/132)、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率9.8%(13/132)。确诊此次疫病系流行性腹泻病毒、轮状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单独或混合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11.
2017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云南省昆明市某规模化猪场新生哺乳仔猪群体突发一种以呕吐、水样腹泻及严重脱水为特征的疫情,虽然该猪场所有生产母猪产前40、20d已免疫某疫苗厂家生产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疫苗,但新生哺乳仔猪发病率及病死率仍然高达100%。剖杀送检发病仔猪,采集肠内容物抽提病毒RNA,进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传染性胃肠炎病毒、Delta冠状病毒及轮状病毒A群RT-PCR检测及序列分析,同时无菌采集肠系膜淋巴结样品进行继发细菌的分离培养及鉴定。RT-PCR检测及序列分析最终确诊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其N基因序列与NCBI GenBank中的2014年度广东参考毒株CH/GDZHDM/1401株(Accession KX016034.1)的序列同源性达99%,同时分离培养、鉴定出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西丁、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呋喃妥因敏感,对其余药物均耐药。遂选用敏感药物对发病新生哺乳仔猪进行辅助治疗,并结合提前断奶、口服补液盐、腹腔补液等措施,但疗效均不理想,提示该病的有效防控还得依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及新型、高效疫苗的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2016年5月,兰州某猪场发生一起以妊娠母猪流产、产死胎,新生仔猪突然发病,精神萎靡、腹泻、大量死亡为主要特征的病例,经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变化、细菌分离与培养、猪伪狂犬病毒核酸检测和猪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确诊为猪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13.
仔猪腹泻现象在猪场时常发生,其主要传染性因素的病原分为病毒和细菌两类。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是最主要的病毒病原,而大肠杆菌则是重要的细菌病原。当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时,会给猪场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通过一例仔猪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大肠杆菌混合感染的病例,从发病情况、剖检变化、实验室诊断、药敏试验、防治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上防控这两种疾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某猪场猪群中发生以腹泻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对发病猪场进行实地走访,观察病猪群的发病症状。取病猪和死亡时间不超过6 h的病猪剖检,观察其病理变化,并采集病猪脏器、排泄物等病料进行细菌学(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病毒学(实时荧光RT-PCR)检测。结果鉴定该猪场发生的疫情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和猪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并继发大肠杆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5.
当前,导致规模化猪场哺乳仔猪发生病毒性腹泻的主要因素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PEDV)、猪流行性腹泻病毒(TGEV)和猪轮状病毒(RV)[1]。它们对仔猪危害相当大,且临床症状难以区分。应在临床检查的基础上,通过细菌检查、RT-PCR检测、病毒分离、ELISA方法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手段确诊后,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免疫和及时治疗进行有效防控。  相似文献   

16.
2022年4月中旬,湖南永州某猪场暴发一例仔猪腹泻病例,且发病仔猪死亡率较高,使用常规抗生素治疗基本无效。观察病猪临床症状,经过病理剖检,并采集肠组织样品进行细菌分离和常见腹泻相关病原PCR检测,确定该病是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和轮状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系列防控措施,该病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7.
猪病毒性腹泻主要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流行性腹泻病毒(PED)和轮状病毒(RV)等病毒感染引起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肠道疾病,单发或混合感染在临床上都有出现,主要特征为呕吐与严重水样腹泻、脱水,引起仔猪大量死亡。本文报道了某猪场病毒性腹泻的发病案例,笔者从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进行了诊断,并采取了综合防制措施,尤其从疫苗免疫和饲养管理方面进行了防控,较为有效地控制了疫情,以期为养殖场防控该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2018年11月,湖南郴州某规模化猪场发生2~3日龄仔猪呕吐、腹泻为主的疫情,发病率70%,死亡率80%,为确定引起仔猪腹泻的原因,从发病猪群中采集2头病死猪的小肠、肺脏、淋巴结等组织进行PCR检测及基因测序分析。检测结果显示猪流行性腹泻和猪蓝耳病均为阳性,猪传染性胃肠炎、猪轮状病毒均为阴性。测序分析显示所检测到的猪蓝耳病病毒与JXA1毒株高度同源,为高致病性毒株,检测到的猪流行性腹泻病毒为变异毒株,隶属于GⅡ-b群。综合分析,引起此次新生仔猪大批死亡系变异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混合感染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所致。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贵阳市某猪场仔猪严重腹泻、呕吐、脱水、食欲下降致仔猪死亡的原因,试验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细菌的分离培养及PCR/RT-PCR等检测。结果表明:送检病死仔猪为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和猪德尔塔冠状病毒(PDCoV)双重感染。说明该猪场猪发病是由PEDV和PDCoV双重感染所致,应采取相应的治疗及预防措施,防止该病的扩散。  相似文献   

20.
<正>腹泻是由传染性因素和非传染性因素引起的以腹泻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综合征,是规模化猪场仔猪常见的一种疾病。传染性因素主要包括各种引起腹泻的病原微生物,目前国内猪场常见的有病毒和细菌所引起。为确定发生腹泻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本试验对3只来自不同发病圈舍的腹泻仔猪,进行病理剖检和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