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虹鳟属鲱形目、鲑科,原产于北美洲太平洋沿岸,适宜集约化养殖,单产很高。自1874年人工移植驯化后,已在世界各地进行养殖。中国的虹鳟养殖始于1959年,目前养殖地域已扩大到全国20多个省(市),养殖技术成熟,已进入普及推广阶段,发展前景十分可观。三倍体虹鳟是四倍体虹鳟与二倍体虹鳟杂交产生的全雌性的虹鳟,因其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成本低、肉质好等优点而被广泛养殖。近年来国内外虹鳟的养殖研究表明,三倍体全雌性的虹鳟与普通二倍体虹鳟相比有较多优势。一是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三倍体虹鳟对养殖环境的适应性强,对环境应激  相似文献   

2.
试验设计3个温度处理组分别为8~10℃组、12~14℃组和16~18℃组,每组设3个平行,试验期40天,研究水温对全雌虹鳟稚鱼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温度下,全雌虹鳟稚鱼各温度组体长、体重差异显著(P<0.05).以16~18℃组体重增长优势最为明显,特定生长率SGR、增重率WGR显著高于8~10℃组(P<0.05),日增重DWG极显著高于8~10℃组(P<0.01).研究显示,16~18℃为全雌虹鳟稚鱼较适宜养殖水温,全雌虹鳟稚鱼在该温度范围内将获得理想的生长优势,有望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正>目前,虹鳟的养殖主要在山涧溪流、北方河道、水库深水等淡水养殖,但养殖环境制约了虹鳟集约化、规模化养殖的发展。至今还未有室内工厂化三倍体虹鳟半咸水养殖的报道。为此,笔者进行了工厂化流水养殖模式下的三倍体虹鳟半咸水生产试验,以期为提高集约化三倍体虹鳟养殖技术水平、增加产量和养殖效益、缩短养殖周期、减少养殖投资风险提供生产实践资料。  相似文献   

4.
选择17万余尾平均体重约1 kg的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进行饲料虾青素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性能、出成率和肌肉着色影响的中试试验。试验设计3种饲料配方,分别在同一商业饲料配方基础上添加20、30 mg/L和40 mg/L的虾青素。在周长100 m的圆形商业网箱中进行为期10个月的养殖投喂,每种饲料投喂3个网箱。结果表明:添加40 mg/L虾青素饲料组三倍体虹鳟增重率和饲料系数方面均表现出优势;添加40 mg/L虾青素饲料组三倍体虹鳟肝脏小,肝色好,肥满度高;添加40 mg/L和30 mg/L虾青素饲料分别在商品鱼上市前七个月和九个月进行投喂,肉色即可达到标准(SalmoFanTM值>28)。  相似文献   

5.
在水温8~16℃下,将初始体质量为(233.30±0.39)g的三倍体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饲养在规格为3m×3 m×6 m的网箱中,网箱放在青海省龙羊峡水库,每箱100尾,分别投喂蛋白质水平为35.4%(低蛋白质组)、43.3%(中蛋白质组)和52.4%(高蛋白质组)的等脂等能饲料,每种饲料4个网箱,探讨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生长和肠道组织形态的影响。80 d的饲养结果表明: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增加,特定生长率、肠道皱襞高度和上皮细胞厚度呈显著上升的趋势(P0.05);与低蛋白组相比,中蛋白组和高蛋白组特定生长率分别高出14.4%和22.1%;肠长指数(肠长/体长×100%)、Zihler指数(肠长(mm)/[10×(体质量(g)~(1/3))])、肠道微绒毛高度和肌层厚度呈显著下降的趋势(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对三倍体虹鳟肠道中杯状细胞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投喂高蛋白质水平饲料能促进三倍体虹鳟生长,其原因是投喂高水平蛋白质饲料(52.4%)增大了鱼肠道表面积,提高对饲料的消化吸收率;投喂低水平蛋白质饲料(35.4%)可能导致肠道炎症。  相似文献   

6.
<正>青海省工厂化循环水制种育种中心5年来通过养殖三倍体虹鳟试验,总结探索了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技术,为今后推广冷水鱼工厂化养殖提供技术支撑和服务。本文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三倍体虹鳟技术提供参考。一、材料及方法1.地点与材料试验地点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南川河边。三倍体虹鳟苗购于青海大通县。2.水源循环水制种育种中心水源为西宁市南川河水引入中心外10号蓄水池,蓄水池建有一个渗井,水源来自于渗井。  相似文献   

7.
刘登建 《水利渔业》2006,26(4):43-44,65
池养条件下江黄颡鱼幼鱼的体长生长与时间呈线性关系:L=0.5752t 15.267(r=0.9834);体重生长与时间呈指数关系:W=1.7392e0.014t(r=0.9746);体重与体长关系式为:W=0.0239L1.3658(r=0.9397);幼鱼期水温对体重瞬时生长率作用明显,28.2℃时体重瞬时生长率最大;不同生长阶段生长率差异较大,在60~90日龄体重瞬时生长率最大;幼鱼期个体间生长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三倍体虹鳟能否在贵阳地区养殖,使贵阳地区冷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满足市民对特色冷水性鱼的需求,我们利用乌当区东风镇渔洞峡的冷水资源,对三倍体虹鳟进行了养殖试验 。  相似文献   

9.
一、基本情况 2003年贵阳市科技局下达《冷水性鱼养殖试验》项目,由贵阳市水产站负责实施,经多次选点、专家论证,确定利用乌当区渔洞峡冷水资源,开展流水养殖冷水性鱼试验,养殖面积720米^2,主要养殖品种为鲟鱼、金鳟和三倍体虹鳟。2004年3月从挪威引进三倍体虹鳟受精卵4万粒,经35-40天人工孵化和70-80天鱼苗培育,  相似文献   

10.
通过来自渤海、丹麦、道氏、挪威和美国加州的5个虹鳟(Onchorynchus mykiss)养殖群体的完全双列杂交试验,分别在第249天、397天、552天和771天4个时间点观测了体重和体长变化。多重比较分析发现,20个杂交组合与对应5个自繁系之间在体重或体长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P0.05)。采用最小二乘分析法估算了不同时间点体重和体长的一般配合力、特殊配合力、反交效应、母体效应及自繁效应值。结果显示,只有少数的遗传效应是显著存在的,而且这些遗传效应在不同性状和不同时间点的表现不尽相同。整个观测过程中,渤海群体和道氏杂交组合的体重和体长生长速度都是最快的,并且在体长上与对应的自繁系比较差异显著(P0.05)。体重性状上,道氏群体的一般配合力在249日龄和397日龄时最大,且均显著存在(P0.05);母体效应在249日龄时显著存在(P0.05),其效应值仅次于丹麦群体。体长性状上,道氏群体的母体效应在249日龄和397日龄时最大,且均显著存在(P0.05)。在所有杂交组合中,渤海和道氏杂交组合最为高效,体重性状上,整个观测过程中其特殊配合力为最大;体长性状上,其特殊配合力均为正值(0.30,0.03,0.17,2.55),在771日龄时为最大,并显著存在(P0.05)。研究表明,以道氏群体作为亲本之一可有效提高虹鳟后代生长性能,渤海和道氏群体的杂交组合效果最好,可以作为选育的基础群体。  相似文献   

11.
二、三倍体虹鳟肌肉组织结构及营养成分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相同养殖条件下3个不同体质量组的二倍体虹鳟和三倍体虹鳟,其中每组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各10尾,分析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和肌纤维密度及直径,以比较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的肌肉品质特性差异。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二倍体、三倍体虹鳟肌纤维密度均降低,而肌纤维直径增大;二倍体虹鳟肌纤维直径小于三倍体,密度大于三倍体(P0.05)。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肌肉水分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减少,而粗蛋白、粗脂肪含量显著增加;三倍体虹鳟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同组二倍体(P0.05),水分和粗灰分含量略低于二倍体,均差异不显著(P0.05)。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肌肉中谷氨酸含量均最高,三倍体虹鳟总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以及鲜味氨基酸含量高于二倍体;根据营养价值评价结果,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均为蛋氨酸和胱氨酸总量最高,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苯丙氨酸。整体上来说,二倍体虹鳟和三倍体虹鳟均为优质蛋白源,二倍体虹鳟嫩度优于三倍体,但随着体质量的增加,三倍体虹鳟肌肉在营养成分上较均衡,且鲜美度要优于二倍体,有更好的食用价值及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统计了应用天然溪流生态养殖技术(NFTAS)养殖虹鳟的孵化率、成活率、生长以及水温、溶氧量、氨氮含量等的变化,探究天然溪流生态养殖技术对虹鳟养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虹鳟的孵化率为89.2%,出苗率为92.1%;经12个月的饲养,其平均体重达1.36 kg/尾,平均产量达6 270 kg/667 m~2,饲料系数1.07;天然溪流的水温、水体溶氧量、氨氮含量均处于正常水平(0.02~0.13 mg/L),无需增添加热、增氧等设备。实验结果可为虹鳟的溪流生态养殖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正>拉西瓦水库位于我国青海省黄河上游龙羊峡与青铜峡河段间,自建成蓄水以来,冬季不封冰,最低水温为5℃,夏季表层最高水温为16℃左右,平均水深30米,非常适合发展网箱养殖冷水性鱼。笔者结合拉西瓦水库的实际情况对三倍体虹鳟网箱养殖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希望为三倍体虹鳟的水库网箱养殖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4.
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属鲑形目、鲑科,是重要的冷水性养殖鱼类,三倍体虹鳟以其不育或育性不良、肉质提升和生长周期缩短等特点得到养殖者的喜爱。尽管国内多地已经进行了三倍体虹鳟制种的研究,但效果并不理想,目前三倍体虹鳟苗种主要依靠国外进口。本文拟对三倍体人工诱导和倍性鉴定两个方面进行总结,以利于更有效地进行三倍体虹鳟规模制种。  相似文献   

15.
虹鳟属于冷水性鱼类,在淡水河流中产卵繁殖,虹鳟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经过短暂的驯化,可利用海水(井盐水)进行成鱼养殖。淡水养殖虹鳟在品质和价格上与海水养殖虹鳟有很大的差别。三倍体的虹鳟是四倍体虹鳟和普通二倍体虹鳟杂交产生的全雌性虹鳟,具有生长速度快、成本低、抗病力强、肉质好等特点。葫芦岛市的内陆山区有着丰富的冷泉水资  相似文献   

16.
<正>为了探索三倍体虹鳟能否在青海省黄河段地区养殖,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满足青海省水产品市场的部分需求,进一步开发青海省内水库的水产增养殖。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从去年开始在苏只水电站大坝下孵化车间内进行三倍体虹鳟发眼卵孵化、培育技术的试验,现将试验技术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在河北涞源的生长特性。虹鳟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4.198×10^-5L^2.8288(n=71,r=0.9986);体长与鳞长的关系为R=0.01665L 0.2434(n=71,r=0.9844)。虹鳟的个体生长规律的Von Bertalanffy方程各参数为t=0.6655,L∞=782.9,W∞=6439.4。虹鳟的大生长期在3-4龄间。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成鱼的最佳上市规格为2.2斤,不得大于3.5斤。并提出最合适的养殖周期。  相似文献   

18.
正三倍体虹鳟是通过运用理化手段阻止受精卵第二次减数分裂,抑制第二极体的排放而形成的细胞内具备三套染色体的虹鳟。是国际上养殖大型鳟鱼的重要品种,产量仅次于大西洋鲑。随着三倍体虹鳟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人们开始探索如何进行高密度、低成本的健康养殖模式。为此,笔者在陕西省水产研究所鲑鳟鱼繁育及养殖示范  相似文献   

19.
为充分发挥南方山区水资源特色与优势,进行了反季节虹鳟养殖试验,探索大中型水域冬春季应用大规格虹鳟鱼种进行网箱养殖的新途径。饲养147 d,共收获虹鳟4 701尾、3 373 kg,平均尾重0.718 kg,最大个体1.20 kg,平均产鱼8.65 kg/m3;总收入87 698元,盈利25 158元;成活率97.3%,平均投入产出比为1∶1.4。  相似文献   

20.
三倍体虹鳟孵化及苗种培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虹鳟是鲑科鱼类中适应性很强的冷水鱼类。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加,加上种质退化等多方面因素,普通虹鳟鱼养殖发病率越来越高,使虹鳟鱼养殖业的产量逐年降低,养殖利润不断下滑。三倍体虹鳟,生长快,抗病力强,肉质细嫩,一般养殖18个月即可达到3kg以上。曲阳盛水湾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于2013年由荷兰引进70万粒三倍体虹鳟发眼卵,进行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