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用15%的泛影葡胺汉克氏液(MHS),从感染伊氏锥虫的小白鼠血中,分离出不含或含极少红细胞的锥虫、白细胞和血小板混悬液,再经DEAE—纤维素过柱,得到纯的伊氏锥虫。从取血开始,全部过程在1~1.5小时内完成。血液锥虫的总回收率平均74.2%,回收总虫数为2~12×10~8/鼠。过柱后的锥虫运动正常,以1×10~5~1×10~6接种成年小白鼠,一般在6~10天内死亡。用纯锥虫抗原对10匹试验锥虫病马骡的血清做琼脂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试验,与分步远心沉降洗出的粗抗原比较,稀释倍数较高,检出阳性的时间相同,或比粗抗原提前1~2天。本法是把梯度分离和离子交换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首先采用DEAE纤维素柱层析法从感染动物血液中分离获得纯净的伊氏锥虫,通过超声乳化结合离心得到可溶性锥虫抗原,作为免疫接种及检测用:通过免疫大白鼠获得鼠抗伊氏锥虫阳性血清,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羊抗鼠IgG血清获得酶标抗体,经测试,抗原工作浓度为1:80(原浓度为2.57mg/ml),酶标抗体工作浓度为1:400,从而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作为筛选抗伊氏锥虫单克隆抗体的检测手段。实践证明该方法灵敏度高,特异性强,使用方便。  相似文献   

3.
伊氏锥虫不同地理株对小鼠致病性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氏锥虫是地理分布广泛的锥虫,可以引起骆驼、马、黄水牛、犬和大小鼠等动物的伊氏锥虫病,宿主中以马、犬和大小鼠等为高度易感动物,感染后往往发病急,死亡快,由于其因地理和宿主条件的不同而表现出感染力和毒力的差异[1],我们进行了不同地理株对小鼠的感染力及其毒力的比较观察。材料和方法材料1、伊氏锥虫:伊氏锥虫云南株于1987年在宜良分离自云南水牛体内,广东株于1981年在阳江分离自广东水牛体内,安徽株分离自安徽水牛体内,江苏株分离自江苏高邮水牛体内,新疆株分离自新疆骆驼体内,以上伊氏锥虫都经小鼠繁殖后保存于液氮中…  相似文献   

4.
用改良Baltz无细胞培养系统在27℃和41℃培养伊氏锥虫,27℃培养取得成功,41℃培养失败。27℃培养已持续10个月,培养的伊氏锥虫仍保持其在哺乳动物宿主内的主要形态特征,对小鼠的感染力和致病力,消耗葡萄糖,葡萄糖分解的最终产物为丙酮酸;其群体增倍时间约为24h,DEAE-纤维素分离的回收率仅50%左右,显著长于和低于37℃培养物。文内还讨论了27℃培养伊氏锥虫的用途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最后,我们在实验室孽生的吸血蝇体内意外地发现了伊氏锥虫前鞭毛期虫体,通过人工感染小鼠试验,从小鼠血液中查见大量伊氏锥虫。说明伊氏锥虫若遇到合适媒介,还存在生物学传播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以抗广西株伊氏锥虫和抗南京株伊氏锥虫免疫血清分别与广西株伊氏锥虫和南京株伊氏锥虫进行体外中和作用,然后接种小鼠。结果经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大部分失去了对小鼠的感染力,而经非株特异性免疫血清作用的锥虫仍然可使小鼠发病死亡。说明两株伊氏锥虫间具有完全不同的抗原性。  相似文献   

7.
锥虫不同分离株克隆及其等电聚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两个伊氏锥虫及一个马媾疫锥虫的不同分离株分别接种用球磷酰胺处理的小鼠,获得五个克隆,用等电聚焦比较其蛋白质差异。结果表明,三个分离株之间有明显区别;马媾疫锥虫显著不同于伊氏锥虫;分离株不同克隆间区别较小,其中广东水牛株两克隆间带型相同,安徽水牛两克隆间带型略有区别。证明伊氏锥虫克隆间变异较小,锥虫不同分离株间变异较大,马媾疫锥虫与伊氏锥虫之间变异最大。  相似文献   

8.
基于18S rRNA基因测序基础上的锥虫分子分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我国湖北、广西、新疆和浙江4省的伊氏锥虫及1株布氏锥虫进行分子分类学研究.用分离的锥虫感染实验动物,自感染小鼠的红细胞或全血中提取基因组DNA,根据GenBank中已发表的雏虫18S rRNA序列设计1对锥虫通用引物,通过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将扩增产物连接到pGEM-T载体中,经酶切、PCR确定,进行序列测定.结果显示,7个锥虫分离株的18S rRNA基因大小为2 188 bp.利用DNAS-tar对试验所获得的这7株锥虫和GenBank中部分锥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建立2个进化系统发生树.核苷酸同源性比较及系统发生树显示:自我国上述4省分离的伊氏锥虫来源于同一株系,布氏锥虫和广西分离的伊氏锥虫株的18S rRNA核苷酸与其他锥虫分离株仅有较小差异,与国外的6株锥虫的同源性为99%~100%,与另外7株的同源性为62%.  相似文献   

9.
应用SDS—PAGE和IEF电泳对伊氏锥虫和媾疫锥虫的蛋白组分进行了分析.在SDS—PAGE中,伊氏锥虫有21条带.媾疫锥虫有19条带,两种虫体的蛋白质区带在分子量40000~90000之间存在差异,尤其表现在表面糖蛋白上,伊氏锥虫为43000,媾疫锥虫为60000.在IEF电泳中,伊氏锥虫出现26条带,媾疫锥虫出现33条带,两种虫体的蛋白质区带在等电点4.8~5.6之间相同,而在5.6~7.0之间存在差异.本实验还对马媾疫锥虫的蛋白质进行了双相电泳分析,显示出86个多肽斑点.  相似文献   

10.
以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小鼠血液涂片为抗原,建立了IFA试验检测马骡伊氏锥虫抗体的方法,并对伊氏锥虫病马、同群马、健康马、非伊氏锥虫病马血清作了检测。伊氏锥虫病马和无症状同群马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7%(33/34)和12%(18/150);25匹健康马血清伊氏锥虫抗体均为阴性;84份非伊氏锥虫病马血清的IFA试验均为阴性,未出现交叉反应。多数病马发病一周内的血清IFA试验即为阳性。3匹病马血清抗体消长动态观察结果表明,病马于治疗后110天,血清IFA试验仍为阳性。本试验表明,IFA试验检测马骡伊氏锥虫抗体,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对无症状的感染马也能检出,可用于本病的早期诊断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11.
伊氏锥虫病是由锥虫科锥虫属的伊氏锥虫寄生于动物血液中的血细胞而引起的疾病。主要感染马属动物、牛和骆驼,其它动物如猪、犬、猫及某些野生动物亦可感染。锥虫在动物体内寄生,有的呈急性经过,而寄生于水牛体内大多是慢性经过,发病症状不明显,给诊断带来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2.
采用DE—52纤维素离子交换层析从实验感染大白鼠血液中提纯伊氏锥虫,-20℃反复冻融,超声波裂解和超速离心制成可溶性抗原,经Sephadex G—50脱盐后进行DE—52纤维素氯化钠梯度离子交换层析从中纯化变异表面(?)蛋白。经鉴定是一种分子量为30KD,富含碱性氨基酸的蛋白质,具有较高的纯度。免疫原性试验证实是伊氏锥虫广西骡株的保护性抗原。  相似文献   

13.
用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伊氏锥虫经体外培养增殖,再等量混合,制备多价伊氏锥虫灭活苗。疫苗免疫接种小鼠后,再分别用强毒湖北株、广西株和江苏株伊氏锥虫攻击,结果3组小鼠均获12/12保护。免疫保护鼠于免疫后105d时,再作第二次攻虫,结果湖北、广西和江苏组分别获得1/5,3/5,4/5保护,对照组小鼠均100%发病死亡。结果表明多价伊氏锥虫灭活苗对多种虫株均产生了良好免疫保护作用,免疫期达3个月,从而为大面积推广伊氏锥虫病苗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应用国产咪唑苯脲,以0.5mg、0.75mg两种剂量及1、2、3 d不同疗程,对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小鼠进行了治疗试验。结果,0.75mg×2 d组连续观察15 d以上,大多数小鼠存活,而未经治疗的对照组小鼠全部死亡。对3头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水牛,以4 mg/kg剂量一次皮下注射治疗后24 h,血液压滴标本检查虫体阴性,但1周后集虫检查和小鼠接种试验均为阳性,后改用3mg/kg×2d疗法,全部治愈。另外3头人工感染伊氏锥虫的水牛,以3mg/kg×2d疗法治疗后,用血液压滴法,集虫法及小鼠接种法检查虫体均为阴性,连续观察3个月未见复发。  相似文献   

15.
用广西骡株伊氏锥虫可溶性抗原免疫的BALB/C小鼠脾细胞与小鼠骨髓瘤细胞(SP_2/O)融合,获得了在ELISA中能与广西骡株伊氏锥虫可溶性变异表面糖蛋白反应的2个分泌IgG_1的单克隆抗体(McAb)。用McAb于ELISA抑制试验对四份不同期的广西骡株伊氏锥虫阳性血清的抗体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四份锥虫阳性血清对于McAb与相应抗原决定簇的结合均未出现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血清样本间很少或完全没有与McAb相类似的抗体。这证明伊氏锥虫存在多个血清型亦即变异抗原型。  相似文献   

16.
采用阴离子交换剂DEAE纤维素分离动物血液内锥虫获得纯净冻干锥虫粉末制备IHA诊断液,其纯度高、抗原省、效价高。经试验,该诊断液特异性强,敏感性强,检出率亦高,对疫区1024头牛进行检测,血纸检出率为6.8%,血清检出率为21.7%,两者的符合率为97.1%。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伊氏锥虫抗原的变异规律及其用于免疫预防的可能性,首先对伊氏锥虫安微株单虫克隆2个早期变异体ShTatl.1、ShTat1.2采用蛋白酶抑制剂TLCK处理,分离纯化这2种变异体的VSG,用ShTat1.1 VSG免疫KM小鼠,ShTat1.1锥虫攻击免疫鼠后6d分离锥虫,经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T)和班点酶标记试验(Dot-EIA)鉴定为ShTat1.2,说明同一克隆锥虫感染兔,小鼠第1次发生抗原变异后产生的变异体相同。依据这一规律,设计了免疫预防保护试验,试验小鼠分3组:一组为未免疫对照组,一组为ShTat1.1VSG单一抗原免疫组,另一组为ShTat1.1 VSG,ShTat1.2 VSG混合免疫抗原免疫组,各组均以ShTat1.1锥虫攻击,结果ShTat1.1 VSG ShTat1.2VSG免疫组小鼠全部获得保护,单用ShTat1.1 VSG免疫组小鼠和未免疫小鼠血中全部出虫、死亡,前者比后者出虫时间、存活时间延长。提示运用伊氏锥虫抗原变异这一规律设计的这种复合抗原,能激发宿主克服虫体抗原变异对免疫保护的干扰。  相似文献   

18.
弓形虫,泰氏锥虫和伊氏锥虫超低温冷冻保存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液氮(-196℃)超低温冷冻保存组织细胞的原理,本文选用Ⅰ、Ⅱ和Ⅲ号保护剂分别对来自体外培养的弓形虫和泰氏锥虫、小鼠血液内的伊氏锥虫以及小鼠腹腔液内的弓形虫进行超低温冷冻保存试验。试验表明,在没有特殊逐步降温设备的情况下,直接冻存法比间接冻存法更方便,效果更为确实。截至报道之日止,弓形虫保存已达954天,泰氏锥虫达1189天,伊氏锥虫达1089天,虫体形态、活力、增殖力和致病性均无明显改变,为虫体的长期保存提供了一较为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对伊氏锥虫(Trypanosoma evansi):新疆株(XJCA)、湖北株(HBM)、云南株(YNB)、广东株(GDB2);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刚果锥虫(Trypanosoma congolense)提取基因组DNA,根据已报道的伊氏锥虫株18SrDNA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用PCR扩增了锥虫虫株基因组DNA,伊氏锥虫新疆株、湖北株、云南株、广东株、布氏锥虫、刚果锥虫均为373bp的片段;马媾疫锥虫为372bp的片段,PCR产物经电泳鉴定后用试剂盒回收纯化,纯化后PCR产物经连接、转化后测序,将测得的序列用DNAMAN软件分析并与国外已发表的相应序列进行了同源性比较,并绘制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与国外AJ009153、AJ223564、D89527株同源性达到99%~100%,与另外11株同源性75%。本研究为锥虫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及分类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一种快速诊断家畜伊氏锥虫病的胶乳凝集试验。用化学交联方法将通过DEAE52柱纯化的伊氏锥虫抗原和羧化胶乳相连,制备锥虫胶乳试剂。用胶乳试验测定了198份感染锥虫的动物血清以及230份非感染牛血清,阳性率大于95%,假阳性率为1.7%。同时用传统的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做比较测定,发现胶乳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由于胶乳凝集试验操作简便,它适用于在农村牧场开展测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