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探究体外储存条件下游离氨基酸(FAA)对鳟鱼精子活力的影响,分析褐鳟(Salmo trutta)和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精液中FAA组成,通过向人工精液保存液(ASP)中添加不同种类氨基酸孵育褐鳟和金鳟精子,孵育1、24、48、72和96 h后,研究FAA对精子活力的影响(定义为孵育后可激活活力)。结果表明,褐鳟精浆FAA主要为缬氨酸、亮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赖氨酸、丝氨酸及甲硫氨酸,其精子FAA主要为天冬氨酸、精氨酸、谷氨酸及丝氨酸。金鳟精浆和精子中主要FAA为精氨酸。当精子与精浆孵育48 h后,两种鱼的氨基酸含量与组成模式均发生变化,发生新陈代谢。丝氨酸、异亮氨酸及甲硫氨酸+异亮氨酸对两种鱼的精子活力有积极影响,在一定时间内能够通过添加可FAA延续精子活力,解决鳟鱼雌雄成熟不同步问题,提高受精效果,对鳟鱼苗种繁育及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金鳟伪雄鱼的制备及全雌三倍体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龄金鳟Oncorhynchus mykiss为试验鱼(雄、雌性平均体重分别为1.7、2.2kg),采用人工诱导雌核发育技术灭活金鳟精子,对受精卵进行热休克处理后正常孵化,获得初孵仔鱼;再用雄性激素诱导全雌二倍体,得到性逆转雄鱼(伪雄鱼);培育至性成熟后进行人工繁殖,采用热休克法对受精卵进行处理获得全雌三倍体鱼类。结果表明:金鳟全雌二倍体的诱导出现率为80%,金鳟伪雄鱼获取成功率为75%;用不同pH人工精浆激活伪雄鱼精巢精子,高pH(9—10)的人工精浆激活受精卵的效果最好,金鳟三倍体的出现率为75%-80%,其中还有一定比率的嵌合体出现。  相似文献   

3.
为获得生产性能优良的金鳟品系,开展硬头鳟和金鳟的正反杂交实验,并对杂交子代苗种的生长速度、抗病性能与亲本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杂交子代均为金鳟体色;硬头鳟自交组及硬头鳟♀×金鳟♂杂交组受精卵发眼率为59.47%~62.52%,金鳟自交组及金鳟♀×硬头鳟♂的杂交组受精卵发眼率为76.91%~81.22%,4个实验组苗种孵化率保持在91.55%~94.25%;硬头鳟自交组、硬头鳟♀×金鳟♂杂交组、金鳟♀×硬头鳟♂杂交组、金鳟自交组绝对增重率分别为0.106、0.103、0.101和0.073,正反杂交组苗种的绝对增重率略低于硬头鳟自交组(P0.05),但显著高于金鳟自交组,2个正反杂交组间无显著差异;鳗弧菌攻毒后硬头鳟自交组、硬头鳟♀×金鳟♂杂交组、金鳟♀×硬头♂杂交组、金鳟自交组死亡率分别为54.5%、60.8%、61.6%、100%,正反杂交组苗种抗鳗弧菌病性能比硬头鳟自交组苗种稍差,但显著优于金鳟自交组苗种(P0.05),正反杂交组子代苗种间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河南农业》2004,(5):34
金鳟,是日本从虹鳟的突变种选育出的金黄色品系。是兼具观赏、游钓、美食于一体的优良品种。1996年引进我国后根据其体色特征命名为“金鳟”。现已成为我国养鳟业继虹鳟后第二个重要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5.
以甘肃金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无公害金鳟养殖产地环境控制措施、金鳟无公害养殖过程中配合饲料中投入品的研究、金鳟养殖病害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以及无公害金鳟养殖过程中的日常管理,粗浅的摸索出适合甘肃金鳟的无公害养殖技术,对推进甘肃鲑鳟鱼无公害养殖技术的研究工作将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金鳟骨骼系统解剖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常规煮沸剥离方法对金鳟骨骼系统的组成进行观察,得到了金鳟的完整骨骼标本和单个骨骼标本。结果表明:金鳟由353块骨骼组成,其中主轴骨骼277块,附肢骨骼76块。筛骨区发达,其中围眶骨6对,各围眶骨中皆有感觉管穿过。牙齿在口咽腔中分布很广,捕食能力强。金鳟的躯干部由150块骨骼组成,体型侧扁,背鳍基部短,在背鳍之后还有1个小脂鳍。附肢骨骼中无坚硬的鳍棘出现。附肢骨骼中的腰带,构造非常简单,仅为1块三角形骨板,起到承重的功能。  相似文献   

7.
金鳟(Onxorhynchus mykiss)隶属鲑科,鲑属。金鳟是虹鳟的变种,体型与虹鳟相同,我国于1996年由黑龙江省水产研究所从日本引进,经驯化养殖已成为我国养鳟业继虹鳟后第二重要的优良品种。目前金鳟的养殖已推广到北京、吉林、河南、  相似文献   

8.
甘肃金鳟     
农业部 2007 年认定的"适宜推广的养殖新品种"。2007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第853号确定,由甘肃省渔业技术推广总站选育的甘肃金鳟为适宜推广的养殖新品种。[品种特色]甘肃金鳟是虹鳟鱼的变异品种。与虹鳟鱼相比,甘肃金鳟体色艳丽、性情温顺、生长速度快(比虹鳟鱼快13%左右)、  相似文献   

9.
林易  陆露 《农技服务》2004,(6):39-40
金鳟属冷水性鱼类,正常生长上限水温为22℃,接近0℃的水温仍能少量摄食,正常生存。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金鳟既能在池塘中养殖,又能在水库、湖泊、河川中放养,池塘流水养殖一年四季均可生长,每亩产量可达1~2万公斤,经济效益极高。现将金鳟池塘流水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甘肃金鳟、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筛选出的14个10 bp随机引物,对甘肃金鳟、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3个养殖群体进行了随机扩增DNA分析.结果显示:甘肃金鳟、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3个群体的多态座位比例(P)分别为75%、43.08%和52.9%,群体内遗传相似系数(S)分别为0.734 30、.887 5和0.857 0;Shannon表型多样性指数(H0)分别为0.8977,0.165 4和0.499 4,Shannon多样性值(H)分别为0.110 9、0.673 0和0.135 0.分析表明:甘肃金鳟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而日本金鳟和道氏虹鳟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为贫乏.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金鳟的繁育过程的技术要点,对青海渔业生产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详细地介绍了金鳟养殖中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对渔业生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正>山女鳟是原产于日本的鲑科鱼类,属日本樱鳟陆封型河川种群。山女鳟适宜生活在山区流水环境,生存水温一般25℃以下,最适生长水温17℃,能养虹鳟的地方都可以养山女鳟。野生的山女鳟主要以水生昆虫为食,人工养殖条件下亦喜食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14.
金鳟(Bidyanusbidyanus)隶属鲑科,鳟属,又名甘脂鱼、黑珍珠石斑.金鳟是虹鳟鱼的变种,体形与虹鳟相同,是日本长野县水产试验场从虹鳟突变种选育出的性状稳定的金黄体色新品系.金鳟全身终生呈金黄色或黄色,腹部色泽稍浅,故此得名金鳟.该鱼适应性强,耐寒、耐热性及抗病力也较一般养殖鱼类强.  相似文献   

15.
用虹鳟Oncorhynehus mykiss和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两种冷水性鱼类进行杂交试验,成功地获得杂交种。其中,杂交组虹鳟(♀)×山女鳟(♂)的受精率、发眼率和孵化率与山女鳟、虹鳟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但其卵黄囊吸收较差,上浮率较低,平均成活率为30.68%,明显低于山女鳟、虹鳟(P〈0.01);杂交组山女鳟(♀)×虹鳟(♂)在胚胎发育后期,眼点形成之前发育受阻,其发眼率仅为0.54%,明显低于山女鳟、虹鳟(P〈0.01),最终成活率仅为0.44%。对杂交子代和亲本后代进行了80d的室内生长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鳟在不同的发育阶段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杂种优势,体重的杂种优势率为2.22%-18.16%,又长的杂种优势率为1.27%~8.98%;杂交鳟在日增长量上与山女鳟比较接近,略高于虹鳟。  相似文献   

16.
山女鳟(Oncorhynchus masou masou)是一种优良的冷水性养殖鱼类,为了进行山女鳟养殖群体的遗传管理,本研究构建了山女鳟的AFLP分析体系,试验采用两组酶切组合酶切山女鳟基因组DNA,并对酶量及酶切时间、预扩增模板用量、预扩产物稀释倍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100ng DNA用3U的EcoRI在37℃酶切3h后,再分别用3U的TaqI和Tru9I在65℃酶切4h连接效果最佳,取3μL连接产物进行预扩增,将预扩增产物稀释50倍进行选择性扩增,可以得到清晰的扩增图谱;对两组酶切组合进行对比发现,EcoRI-Tru9I组合扩增的条带数多于EcoRI-TaqI组合,但后者的多态性位点比例高于前者。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实用技术》2005,(8):39-39
金鳟属冷水性鱼类,正常生长上限水温为22℃,没有明显的下限,下限水温接近0℃仍能少量摄食,正常生存。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刺少肉多,食用价值高,是集观赏、游钓、美食于一体的优良水产品种。金鳟既能在池塘中养殖,也能在水库、湖泊、河川中放养,尤其在池塘流水中养殖,一年四季均可生长,经济效益极高。现将金鳟池塘流水高效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正>金鳟是由虹鳟鱼演变的变种,因全身的颜色呈金黄色,故称"金鳟"。同虹鳟鱼一样,金鳟也是冷水养殖的鱼类,原产于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如今,金鳟的养殖分布非常广泛,是现在全球养殖数量和分布最广的鱼类之一。金鳟鱼肉质细嫩,味道鲜而爽口,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各种微量元素和氨基酸等物质。金鳟鱼不仅能够食用,还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全球大力推广的优良淡水养殖鱼类之一。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新疆和西藏地区棕鳟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状况,解析两地棕鳟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为棕鳟的分子辅助育种打下数据和方法基础。【方法】采用第二代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来自新疆达坂城和西藏亚东的2个棕鳟群体各12个个体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利用鉴定得到的多态性信息位点进行群体结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群体间的选择消除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以褐鳟(Salmo trutta)商业品系为研究对象,通过设置不同养殖密度梯度,对处于稚鱼期的褐鳟进行常规生长指标差异测定,综合分析养殖密度对其生长性能的影响。试验共设置5个养殖密度组,每个试验槽分别放养400、600、800、1000、1200尾,每组3个重复。经过49 d的养殖试验,褐鳟稚鱼体重从0.14 g长到1 g,结果表明,不同养殖密度条件下褐鳟稚鱼的生长指标明显不同,其中最终体重、日增重、特定生长率及增重率均随着养殖密度增大而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其中日增重由(0.018±0.001)g下降为(0.013±0.001)g,降幅明显;净增重却随着养殖密度增大而上升,各养殖密度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这可能是由于高密度组种群个体基数较大。各密度组褐鳟稚鱼的生长表现为不等速性,但生长离散却没有加剧且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养殖密度对褐鳟稚鱼的存活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