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魏氏梭菌是一种梭状芽孢属条件性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同时也是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猪魏氏梭菌病是魏氏梭菌生长繁殖产生的毒素引起猪的一种急性肠毒血症.2007年10月份,吉林省珲春市某养殖场送检急性死亡仔猪,经实验室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镜检,可见革兰阳性粗杆菌,无鞭毛,该菌可引起含铁牛乳的爆烈发酵,根据这些生化特点结合动物感染试验确诊病原为魏氏梭菌,毒素中和试验结果表明其为A型魏氏梭菌.  相似文献   

2.
侯洪烈  沈国顺 《养猪》1996,(2):41-41
种公猪发生魏氏梭菌病的诊断侯洪烈,沈国顺,刘丽霞(辽宁省丹东市农业学校118003)(沈阳农业大学110161)魏氏梭菌又名产气荚膜杆菌,在自然界分布较广。该菌血清型较多,不同血清型的细菌可引起不同的动物发病。猪的魏氏梭菌病,最常发生的是由C型魏氏梭...  相似文献   

3.
猪魏氏梭菌病通常呈阶段性和季节性流行,尽管发病率较低,但可对养猪产业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在综述了猪魏氏梭菌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临床剖检和诊断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分享了猪魏氏梭菌病的防治措施,旨在为养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猪魏氏梭菌病是临床常见的细菌病之一,主要由魏氏梭菌感染肠道而引起,病原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猪肠道中以条件致病菌的形式存在;感染猪主要表现肠炎和全身症状,病程短,死亡率高;长期在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预防本病,加强管理、定期疫苗免疫可有效降低本病的发病率;治疗本病必须对症和对因同时用药,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猪群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查阅与猪魏氏梭菌有关的研究文献,并结合研究现状,从发表时间、文献来源、文献作者、研究主题等方面入手,分析有关猪魏氏梭菌的研究现状。通过分析发现,相关研究文献较少,故在今后有必要加强对猪魏氏梭菌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也称产气荚膜梭菌)感染引起以病畜多种器官出血、急性病变和突然死亡、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俗称"肠毒血症"。贵州某规模化猪场莱乌猪发病,笔者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观察、实验室诊断、细菌分离鉴定及动物回归试验,最后确诊为魏氏梭菌感染并给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根据GenBank发表的序列设计了α毒素引物,建立了魏氏梭菌PCR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仅魏氏梭菌扩增出了特异性条带,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巴氏杆菌、葡萄球菌没出现,该方法最低检测灵敏度为1 CFU/ml。用该法对山东齐河、枣庄、泰安、蒙阴等地的猪、牛、羊、兔的样品检测,总检出率为20.6%,与细菌分离、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从广东四会地区某猪场送检的病死猪肠管内容物中分离到1株疑似猪魏氏梭菌的细菌。经形态学观察、培养特性鉴定、生化试验、致病性试验,显示该菌为魏氏梭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离菌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卡那霉素等高敏,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磺胺甲恶唑等耐药。  相似文献   

9.
<正>猪猝死征主要是由魏氏梭菌混合其它细菌共同引起的一种急性死亡症。魏氏梭菌广泛存在人畜粪便、土壤、水等环境中,该菌群属典型的条件性致病菌,它可引发地区性流行病,每年都有大量的动物因不同类型魏氏梭菌感染而死亡。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发生家畜猝死征与该菌有关,发病急、病程短、无任何前期症状而突然死亡,而且死亡率极高。一般发生于育肥猪、母猪,呈散发性流行。2013年12月,江西农业大学兽医院接诊一例  相似文献   

10.
猪魏氏梭菌病是由魏氏梭菌所引起猪的肠道性疾病,也叫做猪梭菌性肠炎、猪传染性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各年龄段猪于各季均可发病。该病虽发病率不高,但死亡率较高,来不及治疗而死亡,对养猪业危害极大。2012年2月,我市某猪场发生该病,并  相似文献   

11.
猪源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的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115株猪大肠杆菌耐药性监测的基础上,提取耐药类型最普遍的5株耐药菌的质粒进行质粒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来源、耐药类型相同的菌株有相似的质粒图谱,来源不同者,酶切图谱有提示出它们之间的同源性,说明质粒指纹图谱可作为流行病学调查的工具。  相似文献   

12.
鸡源大肠杆菌强毒株耐药基因的定位及耐药质粒消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对临床分离的多重耐药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强毒株的耐药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从送检病死鸡的肝脏、心脏中分离鉴定致病菌,质粒提取试剂盒提取分离菌的耐药质粒,转化入基因工程菌JM109,通过质粒纯化、电泳和药敏试验对耐药基因进行了初步定位。并用艾叶水煮液对该菌株进行体外耐药质粒消除试验。结果分离鉴定到1株强毒力鸡源大肠杆菌,该菌呈多重耐药性,且仅对氟奇霉素和链霉素敏感;由质粒转化和药敏试验结果可初步将耐环丙沙星、青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基因定位于耐药质粒上,并可随质粒的转移而使转化菌获得耐药性;用艾叶水煮液可使该菌的耐药质粒消除率达60%;质粒消除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消除耐药质粒的细菌恢复了对环丙沙星、青霉素、氧氟沙星、氟哌酸、林可霉素和复方新诺明的敏感性。本研究结果表明,分离菌的耐药基因分别位于质粒和染色体上,艾叶对耐药质粒有较强的消除作用,可作为临床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3.
用地高辛标记核酸探针检测鹅细小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从带有鹅细小病毒(GPV)NSI基因的重组质粒pMD18T-NS1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I和BamH1双酶切回收1880bp大小片段,并制备出地高辛标记的GPV核酸探针。其标记效率达到0.01pg/μl。特异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能与GPV不同毒株核酸发生特异性杂交,而与对照的DPV、GPPV等病毒的核酸杂交反应均为阴性;敏感性检测结果表明,该探针对GPV的最低检出量为0.0224pg。该探针对不同方法处理的GPV感染病料进行检测,均出现杂交阳性。表明所研制的标记探针用于GPV的检测足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GenBank上发表的牛舌抗菌肽(Lingual antimicrobial peptide,LAP)基因cDNA序列设计1对特异引物,从患乳腺炎的奶牛乳腺组织中以RT-PCR方法扩增LAP基因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9-T Simple载体中测序。重组质粒经EcoRⅠ+BamHⅠ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片段,亚克隆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表达载体pEGFP-C1中构建重组融合表达质粒pEGFP-LAP,将其脂质体转染COS-7细胞,经荧光显微镜观察到融合表达的绿色荧光蛋白,采用RT-PCR检测到LAP基因在COS-7细胞中转录。pEGFP-LAP重组表达质粒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奶牛LAP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防治奶牛乳腺炎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为构建猪的孕烷X受体(PXR)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用RT-PCR技术从新鲜猪肝中扩增到猪孕烷X受体(pgPXR)基因,将其连接到真核表达载体pCI-neo中,得到重组质粒pCI-pgPXR。对该重组质粒进行PCR、测序及酶切鉴定后,采用脂质体法将其转染到人肝癌细胞HepG2细胞,用RT-PCR和双荧光素酶检测系统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猪孕烷X受体基因真核表达质粒pCI-pgPXR构建成功,可在HepG2细胞中表达,为猪孕烷X受体的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复方紫花地丁制剂为消除剂、十二烷基硫酸钠为对照组消除剂,以鸭大肠杆菌耐药菌株为靶细菌,进行耐药质粒体外消除试验,通过质粒DNA抽提及琼脂糖凝胶电泳方法,观察紫花地丁注射液对该耐药菌株质粒的影响。结果提示:复方紫花地丁制剂对耐药鸭大肠杆菌作用24 h,其1/2 MIC、1/4 MIC、1/8 MIC的消除率分别为6.9%、8.6%、10.2%;延长作用时间至48 h,其1/2 MIC、1/4 MIC、1/8 MIC的消除率分别为7.1%、8.9%、11.3%。结果表明:复方紫花地丁制剂对鸭大肠杆菌耐药质粒有消除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剂量与功效呈反比。  相似文献   

17.
采用本实验室构建的3种禽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pIBVS1、pIBVM、pIBVN,按各50 mg/L配制成质量浓度为150 mg/L的DNA疫苗,经腿部肌肉分点注射免疫1周龄SPF雏鸡。分别在免疫后24 h,73、0及60d,采集试验鸡的血液、心、肝、脾、肺、肾、胸腺、性腺(卵巢/睾丸)及注射部位肌肉进行组织总DNA抽提,以组织总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另外,在对照组DNA模板中加入不同拷贝数的质粒,确定PCR反应的灵敏性。以纯化后的组织总DNA为模板,PCR法检测质粒DNA整合到鸡细胞染色体基因组上的可能性,评价疫苗的安全性。结果表明,该疫苗在24 h内迅速分布于全身,并能在血液及所有检测的组织器官内持续分布60 d;纯化后的组织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均呈阴性,未发现整合现象,证实该DNA疫苗的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分离猪(杜长大三元杂)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进行体外培养,经诱导剂LPS或ConA的诱导培养48 h后,提取细胞总RNA,应用RT PCR扩增猪IL基因,并克隆到pMD18 T载体后测序。结果成功获得猪IL 6基因重组质粒pMDpIL 6,序列分析发现所获得的猪IL 6cDNA长度为716 bp,开放阅读框为636 bp,编码211个氨基酸,相对分子质量约24 ku,等电点5.5。所获得的猪IL6与GenBank上已报道的不同来源猪的IL 6有单个氨基酸存在差异;与人和其他动物IL 6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78.1%~90.1%,同时反映出IL 6基因具有种的多样性,不同种动物的IL 6基因亲缘关系越近,进化关系也越近。  相似文献   

19.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analysis (REA) and plasmid profile were used to study the epidemiology of Pasteurella multocida in a swine pyramid structure. The studied pyramid was comprised of a group of 12 swine farrow-to-finish farms related by unidirectional animal movement. P. multocida isolate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lungs of 275 slaughtered pigs. Serotyping was performed by hyaluronidase sensitivity test and toxicity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ELISA test. HpaII was used to cleave the P. multocida extracted DNA. REA patterns relationships were studied using the Sokal-Michener coefficients, and the dendrogram was built using the UPGMA system. The 218 P. multocida isolates obtained were distributed in 17 REA patterns. In 9 of the 12 farms studied only 2-3 REA patterns were detected, with one clearly predominant pattern. The 81 strains with plasmids were assigned to six plasmid profiles. REA and plasmid profiles proved to be good epidemiological tools for identifying different strains of P. multocida with the same phenotype.  相似文献   

20.
家蚕浓核病毒中国(镇江)株(BombyxmoriDensovirus Zhenjiang Strain,BmDNV-ZJ)包含VD1和VD2共2种基因组DNA。以BmDNV-ZJ感染家蚕中肠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得到2种DNA,并将其克隆到质粒pGEM-T构建了重组质粒pGEM-VD1和pGEM-VD2。采用DEAE-dextran转染技术,将2种重组质粒分别导入家蚕幼虫体内,能使家蚕幼虫发病,免疫双向扩散和免疫酶组化法检测都能检出阳性反应,但转染pGEM-VD2重组质粒的家蚕幼虫发病率较低。通过重组质粒转染方法,可以使BmDNV-ZJ感受性品种和抵抗性品种都发病,但感受性品种的发病率较高。将重组质粒转染发病蚕的中肠匀浆,取上清液经口接种健康蚕幼虫,也能使其发病。上述结果表明,携带BmDNV-ZJ DNA的重组质粒在家蚕幼虫体内拯救出了感染性的病毒粒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