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评估皮特兰作为父本生产商品猪的优缺点,根据甘肃省现有猪种(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猪、皮特兰和华特B系猪),设置皮杜、皮杜B、皮杜大、皮杜长大和杜长大等5个杂交组合,选用60日龄仔猪进行为期90d的育肥试验,并对其胴体品质和肉质各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除作为父系繁育的皮杜外,其余各组合生长肥育性能均低于杜长大;皮杜长大、皮杜大的瘦肉率和眼肌面积与父本无显著差异(P>0.05),而与皮杜B差异显著(P<0.05),但皮杜B的胴体瘦肉率仍提高到66.41%,眼肌面积为40.67 cm2;肉品质以皮杜B最优:其熟肉率显著高于杜长大(P<0.05),肌纤维直径显著小于杜长大(P<0.05),肌内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3.76%和24.77%,显著高于杜长大(P<0.05),失水率仅为28.91%,显著低于杜长大(P<0.05),肌肉的pH、肉色、大理石纹、嫩度、肌纤维直径分别为6.28,2.75,3.42,3.29,38.58,均达到优质肉质指标,而以皮杜肉质最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54份可可种质材料的主要品质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筛选出品质性状优良的种质,为可可新品种培育提供基础材料,也为探究可可品质性状的影响因素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来源于不同国家的54份可可种质为材料,采用超声波超离法、气相色谱法和福林酚法测定可可脂、多酚、脂肪酸组分(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并对其进行变异分析、相关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54份可可种质中,XYS53的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均最低;XYS52的可可脂含量和脂肪酸总含量均最高;XYS18的棕榈酸含量最高;XYS17的硬脂酸含量最高;XYS52的油酸含量最高;XYS44的亚油酸含量最高;XYS20的多酚含量最高。7个品质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为11.52%~18.74%,其中棕榈酸、亚油酸和多酚的变异幅度较大,变异系数分别为18.74%、18.62%和14.42%;可可脂含量变异系数最小,为11.52%。可可脂含量与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下同),棕榈酸含量与硬脂酸含量间、棕榈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及硬脂酸含量与油酸含量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亚油酸含量与棕榈酸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多酚含量与可可脂、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均呈负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P>0.05,下同)。不同国家的可可种质间可可脂、硬脂酸、油酸、多酚含量及脂肪酸总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中国与泰国的可可种质间棕榈酸含量和亚油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均发现,归属于类群Ⅰ的15份种质品质性状综合表现较好,且主要来自于中国和越南。【结论】可可种质的主要品质性状与其来源地间存在一定相关性。在可可品种选育过程中,需结合性状间相关性综合考虑可可品质性状表现,可优先选择中国和越南的15个综合性状优良的种质作为育种材料或亲本来培育优良可可品种。  相似文献   

3.
用气相色谱技术测定了长白猪皮下及肌间脂肪中8种脂肪酸的含量,分析了埋植Anabolic的影响。发现埋植Anabolic显著降低了豆蔻酸、硬脂酸和饱和脂肪酸总量(SFA)的比例,提高了棕榈酸以及不饱和脂肪酸总量(UFA)的比例。Anabolic的A,B两种剂型比较,以B剂型的作用较强。此外,皮下脂肪中未测出棕榈油酸,没有发现肌间脂肪中有亚麻酸和花生烯酸;前者富含棕榈酸、亚油酸、UFA和多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后者豆蔻酸和SFA较多。肌间脂肪的脂肪酸易受Anabolic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含皮特兰血的4个组合杂交猪(皮杜、皮杜B、皮杜大、皮杜长大)的瘦肉率、熟肉率、大理石纹评分、肉色评分、pH值、失水率和嫩度等7个肉质指标按等权关联度进行了综合评定,以评价皮特兰在商品猪生产中的种用价值。结果表明:“皮杜B”肉质最优,其次是“杜长大”和“皮杜长大”,说明以提高瘦肉率为目标利用“皮杜”公猪,“皮杜长大”4系配套组合和“皮杜”公猪与培育品种杂交肉质最佳。  相似文献   

5.
研究测定鲁烟白猪与杜洛克、大约克杂交商品猪的生长肥育性能、胴体品质和肉质特性.结果表明:生长性能以杜洛克×鲁烟白猪组合较高,与大约克×鲁烟白猪组合相比,平均日增重提高13.24%(P<0.05),料重比降低6.71%.2个组合的肥育猪胴体性能和肉质性状差异不明显.其中,杜×鲁烟组合的胴体直长、眼肌面积、瘦肉率、肉色、大理石纹评分和肌内脂肪较高,分别比大×鲁烟组合提高1.81%、15%、1.07%、6.85% 、18.46%和178.57%;背膘厚较薄、失水率和滴水损失较低,分别比大×鲁烟降低14.35%、70.51%和63.70%.背最长肌17种氨基酸含量组合间差异不显著.氨基酸总量、鲜味氨基酸含量、必需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都以大×鲁烟较高,分别比杜×鲁烟组合提高10.03%、9.89%、21.48%和9.38%.4种脂肪酸含量组合间差异显著.其中,棕榈酸、硬脂酸和油酸含量都以杜×鲁烟组合较高,分别比大×鲁烟组提高8.90%(P>0.05)、8.37%(P>0.05)和18.64%(P<0.05);亚油酸以大×鲁烟较高为15.05%,比杜×鲁烟组合提高88.125%(P>0.05).  相似文献   

6.
对庆元县13株野生浙江红花油茶植株茶籽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茶籽脂肪含量在54.4%~66.1%之间,均值为61.1%,油脂中共检测出棕榈酸(C16︰0)、棕榈烯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酸(C20︰0)和顺-11-二十碳烯酸(C20︰1)8种脂肪酸组分,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其中,以油酸含量最高(81.8%~87.2%),其次分别为棕榈酸(6.6%~9.4%)、硬脂酸(2.2%~4.3%)、亚油酸(0.5%~6.1%)、顺-11-二十碳烯酸(0.4%~1.1%,2株未检出),其他脂肪酸组分含量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与棕榈酸、亚油酸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硬脂酸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组分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油棕果实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云南西双版纳种植的‘T1’‘T2’‘T3’‘M1’ 4个油棕品种为试验材料,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分析其脂肪酸组分。结果表明,油棕果肉共检出6种脂肪酸成分,主要为棕榈酸(43.40%)、油酸(33.80%)和亚油酸(16.02%),占总脂肪酸的93.22%,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8.89%,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0.28%;油棕4个品种果肉脂肪酸成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品种‘T1’油酸含量最高(35.85%),品种‘T2’棕榈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44.04%、17.86%),品种‘T3’肉豆蔻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1.29%、0.51%),品种‘M1’硬脂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5.02%、0.51%)。油棕果仁共检出9种脂肪酸成分,主要为月桂酸(45.72%)、肉豆蔻酸(18.12%)、油酸(15.93%)和棕榈酸(8.82%),占总脂肪酸的(88.58%),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9.15%),不饱和脂肪酸仅为(20.25%);油棕4个品种果仁脂肪酸成分品种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品种‘T1’棕榈酸含量最高(9.27%),品种‘T2’亚油酸含量最高(4.54%),品种‘T3’月桂酸、肉豆蔻酸含量最高(46.61%、19.03%),品种‘M1’硬脂酸和油酸含量最高(1.79%、17.10%)。  相似文献   

8.
主要在第13周龄(上市期)、第24周龄(产蛋期)、第51周龄(成年期)等不同饲养阶段对黑羽番鸭不同部位(胸肌、腿肌)的肌肉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所有检测的脂肪酸指标中,黑羽番鸭胸、腿肌中均是油酸含量最多(38.47%~44.35%),其余含量较高的依次为棕榈酸(20.47%~25.31%)、亚油酸(12.79%~18.33%)、硬脂酸(6.10%~12.36%)、棕榈油酸(1.08%~5.44%)、芥子酸(1.23%~4.06%)等;不同种类的脂肪酸含量在不同检测周龄、不同性别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在脂肪酸种类含量分析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多(63.43%~69.12%),必需脂肪酸含量最少(18.12%~19.78%),在不同性别间几乎都存在显著差异;而饱和脂肪酸含量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且在不同周龄、不同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亚麻种质资源脂肪酸组分含量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引自加拿大植物基因资源中心的82份亚麻材料和国内23份亚麻品种进行脂肪酸含量的测定,并对各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亚麻籽中的平均脂肪酸含量顺序为亚麻酸(47.34%)油酸(28.62%)亚油酸(13.15%)棕榈酸(5.16%)硬脂酸(4.76%)。油分含量与亚麻酸、棕榈酸呈极显著正相关(r=0.30**,r=0.25*)*,与硬脂酸、亚油酸呈极显著负相关(r=-0.30**,r=-0.30*)*,与油酸呈负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亚麻酸与其他四种脂肪酸都呈负相关性,其中与硬脂酸、油酸达到极显著负相关(r=-0.52**,r=-0.87*)*。亚麻品种间脂肪酸组分差异极大,发现一些优异种质资源,为今后亚麻品质育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核桃群体核仁脂肪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核桃群体脂肪酸组分的表型变异及相关关系,本研究采用索氏提取和气相色谱法对53份核桃种质的核仁样本进行脂肪酸组分及含量测定,运用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明确脂肪酸组分的表型变异、相关性以及群体结构。结果表明,从53份核桃种质中共检测到亚油酸、油酸、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及花生烯酸7种脂肪酸组成因子,总含量可达核仁油脂总量的99%以上。主成分分析表明,亚油酸、油酸、亚麻酸和棕榈酸为核仁油脂主要构成因子,棕榈油酸和花生烯酸含量较少。基于主要构成因子进行聚类分析,53份核桃种质可以分为两个亚群——group_1和group_2,其中group_1包含28个材料,group_2包含25个材料;亚油酸、油酸和亚麻酸含量在两个亚群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棕榈酸在两个亚群间无显著差异;群体水平上同一种植区核桃品种核仁亚油酸和棕榈酸含量变异相对较稳定;油酸及亚麻酸变异幅度较大,且相关分析表明油酸与亚油酸、亚麻酸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可以根据不同需求侧重不同的目标性状选育核桃新品种。本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脂肪含量高、脂肪酸组成及比例合理的核桃新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12.
本研究分别采用全血细胞计数分析仪、全自动血液生化分析仪和γ-计数仪测定了三元肥育猪和宁乡肥育猪血常规、血清生化参数和激素含量常值,以供相关研究参考.结果表明,宁乡猪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计数、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分布宽度均显著低于三元猪(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比积均显著高于三元猪(P<0.05);宁乡猪血清总蛋白、氨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三元猪(P<0.05),甘油三酯和甲状腺素T3含量显著高于三元猪(P<0.05).上述结果表明,两个品系猪的多数血常规和血清生化参数及激素含量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色氨酸是动物体内必需氨基酸之一,动物对色氨酸需要量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热点。文章介绍了猪体内色氨酸的分解代谢途径以及色氨酸在体内与其他营养成分的相互作用。文章综述了国内外猪对色氨酸需要量的研究结果,并总结出不同生长阶段猪对色氨酸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4.
育肥猪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1合理分群群饲可以增加采食量,加快生长发育,有效提高猪舍设备利用率以及劳动生产率,降低养猪成本,所以应该根据育肥猪的品种、体重和个体强弱,合理分群。分群的习惯做法是: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也就是把处于不利争斗地位或较弱小的个体留在原圈,将较强的猪并进去,并群时应该选在夜间而不是白天,必要时可结合栏圈消毒,利用带有较强气味的药液喷洒猪圈与猪的体表。分群后还要加强后续管理,避免或减少个体之间的咬斗。  相似文献   

15.
饲料猪和泔水猪肉质及贮藏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验以同一来源的杜长大(DLY)为研究对象,对其分别进行常规饲料和泔水饲养研究其肉质和贮藏特性差异.[方法]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饲料猪和泔水猪L*值、水分含量和肌苷酸含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背膘厚、肌内脂肪、b*值和剪切力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泔水猪肝脏、肾脏铜和铅含量较饲料猪高.泔水猪肉和饲料猪肉在2℃条件下贮藏,挥发性盐基氮(TVB -N)的含量和菌落总数随贮藏时间呈增长趋势;pH值随贮藏时间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24h时pH值降到最低;酸度氧化力系数随贮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第3d时酸度氧化力系数达到最高值.[结论]饲料猪与泔水猪相比,泔水猪在肉色、嫩度、风味物质含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在食品安全方面存在风险.  相似文献   

16.
孙武  娜日苏 《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650-4652,4655
由于猪既是重要的经济动物,又是常用的实验动物,并且因为其解剖、组织、生理和营养代谢等方面与人类相似,因此转基因猪的研究意义重大。纵观转基因猪的发展历史,关键核心技术包括显微注射技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精子载体技术、胚胎干细胞介导技术、病毒转染技术、基因打靶、ZFN技术和TALENS技术。科学家们通过这些技术对猪进行了大量研究,已经在生命科学领域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就。  相似文献   

17.
猪是重要的农业经济动物,猪肉是人类获得蛋白质营养物质的主要途径之一。与此同时,猪在解剖学、生理学及遗传背景、疾病特征等方面与人类极为相似。因此,猪既是农业动物生产性状改良的重要对象,又是人类疾病、异种器官移植等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对象。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操作简单、运用广泛且安全的新型编辑技术,可以快速获得单碱基编辑、基因敲除或敲入的细胞系,并通过体细胞克隆等技术获得基因编辑猪。综述了基因编辑猪的制备及其在农业及医学领域中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猪的农业生产性状改良和医学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Prather RS 《Science (New York, N.Y.)》2000,289(5486):1886-1887
Since the first report of a cloned animal (Dolly the sheep) 3 years ago, cloning mammals has become something of a cottage industry. As Prather discusses in his Perspective, pigs can now be added to the august list of cloned animals, which includes cows, goats, and mice. This is a particularly spectacular achievement because pig cloning has turned out to be notoriously difficult. The pig is also a valuable domestic animal to have cloned because, being physiologically close to humans, its organs can be used in xeno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了金霉素在猪血浆中的药动学检测方法,以三元健康杂交猪为对象,研究了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在猪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为金霉素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6头大长白三元杂交猪,体重(20±2.5)kg,随机分为禁食组和非禁食组2组,采用三药剂三周期三交叉试验设计,分别按10 mg·kg-1 b.w.静注盐酸金霉素溶液、40 mg·kg-1 b.w.灌服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每次给药间隔为7 d,根据试验前设定好的时间点采集血样,分离血浆,进行HPLC-MS/MS测定,血药浓度-时间数据采用WinNonlin5.2.1软件非房室模型处理,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血浆样品用0.1 mol·L-1 Na2EDTA-McIlvaine缓冲液超声提取,HLB固相萃取柱净化,35℃水浴吹干后用甲醇定容,进行HPLC-MS/MS分析测定。色谱柱为CNW C18柱;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为0.25 mL·min-1;电喷雾离子源,多级反应监测正离子模式,外标法定量。猪血浆中金霉素的检测限为5 ng·mL-1,定量限为10 ng·mL-1,在5—500 ng·mL-1范围内,方法的线性关系良好,低、中、高三个添加水平下,金霉素的平均回收率为76.90%—89.25%,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2.97%—9.45%、6.16%—13.39%。该方法准确、灵敏,适用于金霉素在猪血浆中的测定。【结果】禁食组静注盐酸金霉素溶液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为(57.42±23.53)mg·h·mL-1,V/F为(5.67±2.12) L·kg-1,MRT为(13.87±2.00)h,t1/2为(19.93±5.26)h;分别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后主要药动学参数:AUC0-∞分别为(34.46±10.28 )mg·h·mL-1和(33.15±12.76) mg·h·mL-1,Cmax分别为(2.48±1.05) mg·mL-1和(2.97±1.88 )mg·mL-1,Tmax分别为(4.88±1.25)h和(3.13±1.55)h,V/F分别为(31.53±15.98)L·kg-1和(32.30±9.69)L·kg-1,MRT分别为(19.93±3.83)h和(17.41±1.80)h,t1/2分别为(16.87±3.49)h和(17.13±3.58)h,F分别为(17.03±0.08)%和(15.82±5.16)%。非禁食组静注盐酸金霉素后药动学参数:AUC0-∞为(37.58±21.30)mg·h·mL-1,V/F为(12.59±6.43) L·kg-1 ,MRT为(22.17±14.47)h,t1/2为(27.79±12.82)h;分别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后药动学参数:AUC0-∞分别为(20.81±7.46)mg·h·mL-1和(19.72±5.69)mg·h·mL-1,Cmax分别为(1.02±0.38)mg·mL-1和(0.95±0.32)mg·mL-1,Tmax分别为(6.38±4.44)h和(8.00±5.24 )h,V/F分别为(52.40±22.90) L·kg-1和(52.47±19.69) L·kg-1,MRT分别为(24.67±9.52)h和(23.37±4.21)h,t1/2分别为(18.57±10.67)h和(16.64±5.12)h,F分别为(16.07±6.78)%和(15.26±5.26)%。【结论】灌服10%金霉素微囊颗粒(40 mg·mL-1 b.w.)及15%金霉素微囊颗粒(40 mg·mL-1 b.w.)后,药物在猪体内吸收缓慢,分布广,消除较慢,生物利用度低。与禁食组相比,非禁食组10%和15%金霉素微囊颗粒达峰时间更慢、峰浓度更低,但表观分布容积更大,生物利用度偏低,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表明饲料不影响金霉素在猪胃肠道中的吸收,但会改变金霉素进入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小型猪作为医学试验动物、宠物及动物性产品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而关于其饲养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养殖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文章介绍了小型猪的饲养条件、营养需要、防疫措施、管理制度等方面内容,旨在提高小型猪的饲养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