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7 毫秒
1.
[目的]研究苯丙烷代谢途径中间产物松柏醛、芥子醛对离体培养的棉纤维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的外源松柏醛(CA)和芥子醛(SA),对离体培养的陆地棉(新陆早36号)胚珠进行饲喂培养,对培养5~25 d棉纤维的伸长生长状况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利用乙酰溴法检测培养27 d时纤维中木质素含量.[结果](1)饲喂一定浓度(100、200 μmol/L)的CA和SA对棉纤维的伸长生长都有抑制作用,抑制程度最大者为200 μmol/L SA,其纤维长度抑制率达10.56; (P <0.01),纤维团面积抑制率达14.5; (P <0.01).(2)CA和SA对纤维伸长的抑制作用主要发生在10~ 15 d,该段时间内各处理组纤维伸长生长率比同时段对照减少最高为3.6;(200μmol/L SAP <0.01),最低为1.3;(100 μmol/L CA,P<0.01).(3)培养27 d时,SA 200 μmol/L处理组纤维木质素含量为6.75;,比对照高1.27;,CA 200 μmol/L处理组纤维木质素含量为6.24;比对照高0.76;.[结论]100和200μmoL/L的芥子醛、松柏醛抑制棉纤维的伸长生长,并增加纤维中苯丙烷类化合物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利用扫描电镜(SEM)与x射线能谱仪(EDS)对河南省审定品种春棉百棉1号初期纤维发育进行观察和元素组分能谱分析,研究棉花纤维初期发育及其所含矿质元素与纤维发育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棉纤维细胞启始阶段(-2~0 d)胚珠表皮细胞迅速分化并在胚珠表面形成球形突起,而且含有较多的P和Mg元素;伸长阶段胚珠表皮细胞发育成纤维并快速伸长,在此阶段纤维细胞含有较多的K和Ca元素,根据棉纤维初期发育与矿质元素的关系在棉花苗期和初花期增施P肥、K肥和Ca肥有利于棉花的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3.
天然有色棉纤维早期分化发育的细胞形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对大田生长的天然有色棉(陆地棉)纤维的早期分化发育进行了研究。有色棉胚珠表皮细胞分化、突起时与普通白色棉一样,具有明显的形态学变化。但是,有色棉纤维突起的时间较白色棉迟,早期纤维细胞的伸长相对较慢,开花当天及开花后一天有色棉F/E值显著低于白色棉。  相似文献   

4.
运用 A.C.Beasley & I.P.Ting 棉胚珠离体培养基,对花后2天陆地棉品种中棉12的胚珠培养表明:①培养胚珠上纤维的伸长变化也呈 S 型曲线,整个发育进程缩短,最后的长度仅为自然长度的一半左右。②偏光镜检表明,离体条件下,次生壁累积提前。因而认为,过早的次生壁合成的起始限制了纤维的进一步伸长。③偏光及 SEM 连续观察发现,从珠孔端愈伤组织处产生的胚珠衍生细胞可能具发育成成熟维的能力。同时,对培养胚珠与水面相接触一侧的类纤维细胞也进行了追踪调查,缺氧滞水使原本为纤维发育方向的细胞最终形成的是绒状长细胞。此类细胞也是高度仲长且具纤维次生壁。但同纤维细胞相比,其长度和次生壁厚度均不及纤维细胞,而直径却是纤维细胞的2倍以上。④石蜡切片研究,表明纤维的分化突起是胚珠或其表皮细胞本身具有的生理生化机制,而非整株植物的效应。离体培养虽脱离了母体的影响,但并不影响纤维的继续分化突起。另一种可能性是,胚珠表皮细胞在开花前的某一时期已分化形成预纤维细胞和非预纤维细胞两类。  相似文献   

5.
以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组培生根苗为试材,研究了50、100和150 mmol/L NaCl胁迫对质膜总固醇、质膜微囊脂肪酸组成及膜流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50和100 mmol/L NaCl处理导致叶片中质膜总固醇摩尔质量浓度升高,150 mmol/L NaCl处理后固醇摩尔质量浓度与对照组无差异,而根中质膜总固醇摩尔质量浓度变化不显著。构树幼苗根部质膜以饱和脂肪酸为主,其中棕榈酸(C16:0)摩尔分数最高,占52.75%;其次为硬脂酸(C18:0)、山萮酸(C22:0)等。不饱和脂肪酸有棕榈油酸(C16:1)、反油酸(C18:1n9t)、油酸(C18:1n9c)、花生四烯酸(C20:4n6)等。与根中不同,叶片质膜中的脂肪酸以不饱和脂肪酸居多,如棕榈油酸(C16:1)、反油酸(C18:1n9t)、油酸(C18:1n9c)和花生四烯酸(C20:4n6),饱和脂肪酸仅有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两种。NaCl处理后,根部和叶片脂肪酸各组分配比发生了明显变化。根中饱和脂肪酸摩尔分数增加,不饱和脂肪酸摩尔分数降低。而叶中反油酸(C18:1n9t)和硬脂酸(C18:0)摩尔分数显著升高。与根中相似,叶片质膜脂肪酸不饱和指数(IUFA)在NaCl胁迫后降低,同时根部和叶片质膜流动性均随之下降。总之,高浓度NaCl(150 mmol/L)处理引起构树质膜脂肪酸组成变化,表现为脂肪酸饱和度增加和质膜流动性下降。质膜膜脂对盐胁迫环境的响应研究,可为质膜参与植物耐盐性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对庆元县13株野生浙江红花油茶植株茶籽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红花油茶茶籽脂肪含量在54.4%~66.1%之间,均值为61.1%,油脂中共检测出棕榈酸(C16︰0)、棕榈烯酸(C16︰1)、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花生酸(C20︰0)和顺-11-二十碳烯酸(C20︰1)8种脂肪酸组分,不含对人体有害的芥酸;其中,以油酸含量最高(81.8%~87.2%),其次分别为棕榈酸(6.6%~9.4%)、硬脂酸(2.2%~4.3%)、亚油酸(0.5%~6.1%)、顺-11-二十碳烯酸(0.4%~1.1%,2株未检出),其他脂肪酸组分含量较少。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油酸与棕榈酸、亚油酸分别呈显著、极显著负相关,亚油酸与硬脂酸呈显著负相关,其他组分间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陆地棉品种纤维发育形态学变化,比较棉纤维发育重要阶段的形态学差异.[方法]以新陆中82号、新陆中70号、新陆中38号以及15-1242为材料,在扫描电镜观察纤维在开花前1 d至开花后1 d的胚珠、发育21和28 d的纤维以及成熟纤维.[结果]随着开花时间的增加,胚珠表皮细胞的突起数量或伸长数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8.
超早熟大豆脂肪酸的形成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早熟大豆种子形成过程中,脂肪酸各组分的变化各异。开花后16~20d时,硬脂酸(18∶0)、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棕榈酸(16∶0)、油酸(18∶1)及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开花后20~23d时,亚麻酸(18∶3)相对含量又增加,棕榈酸(16∶0)相对含量下降,以后随种子的发育,棕榈酸(16∶0)、硬脂酸(18∶0)和亚麻酸(18∶3)相对含量下降,亚油酸(18∶2)相对含量上升,油酸(18∶1)介于其间。开花后天数与棕榈酸(16∶0)呈极显著的负相关,与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亚油酸与棕榈酸(16∶0)及硬脂酸(18∶0)呈显著、极显著的负相关,亚麻酸(18∶3)与硬脂酸(18∶0)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油酸(18∶1)、亚油酸(18∶2)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与硬脂酸(18∶0)、亚麻酸(18∶3)、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呈极显著、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18∶2)及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呈显著的负相关;平均最低气温与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及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正相关,与亚油酸及不饱和脂肪酸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索了新疆陆地棉品种新陆早36号未受精胚珠(0 DPA)和受精胚珠(2 DPA)在离体条件下棉纤维的生长发育情况.[方法]利用胚珠离体培养技术分别不继代培养未受精胚珠和受精胚珠30 d,通过纤维长度测量和生长图像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对二者体外培养12 DPA和27 DPA的生长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2 DPA时,未受精胚珠纤维长度为0.8 cm,纤维团面积为0.28 cm2,分别为受精胚珠的67;和54;;27 DPA时,未受精胚珠纤维长度为1.7 cm,纤维团面积为0.85 cm2,分别为受精胚珠的81;和77;.[结论]发现受精胚珠在不同时期的纤维发育情况均明显好于未受精胚珠,受精胚珠建立的离体培养体系更适合用于棉纤维生长发育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盐碱地油用向日葵(油葵)施硒效应,通过大田试验研究外源硒对盐碱地油葵(矮大头567DW和美国超级矮大盘)含油率及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施硒肥对矮大头567DW籽仁亚油酸、油酸、廿碳烯酸和棕榈酸含量无明显影响,硒肥用量200~300g/hm2时显著提高籽仁含油率,降低籽仁芥酸含量;400g/hm2时增加籽仁饱和脂肪酸硬脂酸、山嵛酸和廿碳烷酸含量;土施硒肥对美国超级矮大盘的籽仁含油率、亚油酸、油酸、廿碳烯酸、芥酸、棕榈酸、硬脂酸和廿碳烷酸含量无明显影响,硒肥用量400g/hm2时提高山嵛酸含量。叶面喷施硒肥条件下,矮大头567DW籽仁亚油酸、油酸、廿碳烯酸、硬脂酸、山嵛酸和廿碳烷酸均无明显影响,叶面喷施60g/hm2硒肥时增加籽仁芥酸、棕榈酸含量,降低籽仁含油率;叶面喷施硒肥对美国超级矮大盘的籽仁含油率、亚油酸、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和廿碳烷酸均无明显影响,叶面喷施60g/hm2硒肥显著提高其籽仁芥酸含量。综合考虑2个品种的含油率和脂肪酸变化,在盐碱地油葵栽培中,土施200~300g/hm2或叶面喷施20~40g/hm2硒肥对提高矮大头567DW和美国超级矮大盘籽仁含油率和脂肪酸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1.
腐殖酸是一类成分复杂的天然有机物质,存在于土壤、煤炭、湖泊、河流及海洋中,传统方法生产腐殖酸主要是采用氨水直接氨化法、碳化氨水法和堆沤发酵法等,现采用碱化酸析法生产腐殖酸,研究其生产的主要设备、操作要点、技术参数及使用方法。结果表明:采用碱化酸析法生产腐殖酸,产品含量高,使用方便,且便于保存。  相似文献   

12.
试验选取4头安装有永久性瘤胃、十二指肠和回肠瘘管的荷斯坦泌乳奶牛,采用4×4拉丁方试验设计,研究日粮中添加亚油酸(L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对瘤胃原虫中奇数碳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奇数碳链脂肪酸和支链脂肪酸(OBCFA)是原虫脂肪酸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对照组相比,日粮中单独添加LA或DHA对瘤胃原虫中主要OBCFA的含量无显著影响,而当LA和DHA协同添加时C15∶0和C17∶0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但对异构酸和反异构酸的含量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人参中焦谷氨酸的分离及其在加工中的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从中国红参中提取分离鉴定出焦谷氨酸,其含量测定表明,从高到低依次是群人参>红参>大力参>生晒参;在红参不同部位分布依次为须根>根茎>侧根>主根。通过试验阐明了焦谷氨酸在不同加工方法中转化机理,主要是人参中的谷氨酸与焦谷氨酸互为可逆反应所致,由于不同加工方法处理条件不同,焦谷氨酸与谷氨酸达到某一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快速发展、粮食产量的不断提高,单纯依靠增施化肥来提高作物产量已带来很多问题。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新型的有机态肥料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农业中,如氨基酸、腐植酸、核酸肥料。与传统的无机态化肥相比,它们可明显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并且具有对环境无污染、无毒害等特点。该文总结了有机养分肥料特别是氨基酸、腐植酸、核酸肥料的作用、优缺点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发酵香肠的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嗜权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混合而成的组合发酵剂生产发酵香肠,并对其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氨基酸含量比对照组提高8%,脂肪酸含量变化不显著,亚硝酸盐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7.
李瑛  王春枝  靳存旺  马占元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7):1975-1975,2034
研究了在有机肥堆制过程中加入一定量的化肥后腐殖酸总量、游离腐殖酸、胡敏酸、富里酸养分形态发生的转化.结果表明,由于微生物的作用,有机质含量快速下降,变温条件下下降的速率快于恒温条件;腐殖酸总量无明显增加,游离腐殖酸和胡敏酸表现出明显的增加趋势,变温条件下增加的速率快于恒温条件;富里酸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胡富比增大.  相似文献   

18.
以冰糖橙和大红甜橙为材料,研究两个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有机酸和氨基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果实发育过程中大红甜橙果实柠檬酸含量、总氨基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冰糖橙;大红甜橙和冰糖橙成熟果实中氨基酸总量分别为5.06 g/100g DW和3.46 g/100g DW,以天冬氨酸、谷氨酸和半胱氨酸含量较高。果实发育过程中,谷氨酸族氨基酸在大红甜橙果实中无明显变化,而在冰糖橙果实中逐渐降低;果实发育前期天冬氨酸族氨基酸含量在大红甜橙果实中高于冰糖橙,而果实成熟期两品种无明显差异;鲜味和甜味氨基酸在大红甜橙果实中含量均高于冰糖橙,且均伴随果实成熟而降低。  相似文献   

19.
苜蓿不同部位的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苜蓿的深度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分析苜蓿的茎、叶和种子的氨基酸成分和含量。[结果]结果表明,苜蓿中氨基酸含量丰富,叶和茎中含有18种氨基酸,种子含有17种氨基酸。不同苜蓿品种间,同一品种不同部位间氨基酸含量差异较大。苜蓿叶片、茎和种子中氨基酸含量占干重比例分别为30.43%、24.44%和18.31%。必需氨基酸和非必需氨基酸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苜蓿叶片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结论]苜蓿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龙眼、荔枝耐寒性不同的品种,其叶片膜脂脂肪酸组分含量不同.耐寒性较强的品种叶片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龙眼品种红核子等为81.74%—83.37%,荔枝品种陈紫、桂林、宋家香和乌叶为77.0%—79.67%,比耐寒性弱的品种高;不饱和指数(IUFA)亦大,龙眼(红核子、油潭本)、荔枝(陈紫、桂林、宋家香和乌叶)分别为221.12—226.34和212.97—221.45.不饱和脂肪酸中,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的比值差异显著,龙眼耐寒性较强的红核子等为2.4833—2.6766,耐寒性中等的赤壳硬枝等为1.3055—2.1283,耐寒性较弱的乌龙岭等为0.9084—1.0578;荔枝耐寒性较强的陈紫等品种为4.4833—4.6464,耐寒性中等的糯米糍等品种为3.2379—3.8213,耐寒性较弱的兰竹等品种为2.6153—2.9614.这可作为鉴别品种间耐寒性差异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