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蚕茧分选是缫丝前的必备工作,当前的分选方式主要是人工分选,效率较低,不利于蚕桑丝绸业的转型发展。为研发智能化的蚕茧分选装备,开展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蚕茧种类识别研究。在实际环境下采集蚕茧图像,构建出数量为2000张的蚕茧图像数据集,单张图像中包含多种类别的蚕茧,并使用标注工具标注出4个类别的蚕茧,分别为上车茧、黄斑茧、柴印茧和畸形茧。使用深度学习领域中目标检测网络YOLO v5开展了模型训练和验证。结果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可以准确地识别出蚕茧的位置,训练的模型对上车茧和黄斑茧的识别精度较高,而柴印茧和畸形茧的识别精度较低。研究可为后续蚕茧智能分选研究和分选装备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针对人工筛选蚕茧工作中漏检率高、效率低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颜色特征和支持向量机的蚕茧分类方法。该方法以黄斑茧、烂茧、印头茧、薄皮茧和上车茧等5种蚕茧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采集的蚕茧图像进行边缘检测、连通域提取等步骤以实现背景分割与正、反面连接,然后提取蚕茧图像HSV颜色空间模型下的颜色直方图和颜色矩作为颜色特征,并将5种蚕茧的HSV三通道像素分布详细划分、量化,最后对蚕茧图像颜色特征进行主成分分析,结合支持向量机设计4种分类器构造方案进行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将颜色直方图和颜色矩组成颜色特征集后进行主成分分析,并使用支持向量机构造分类器对5种蚕茧分类效果最好,其中主成分变换最优累计贡献率为999%,分类准确率达91%,单粒蚕茧图像识别时间为012s。本方法为蚕茧智能化分选设备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1蚕茧的分类蚕茧历来以缫丝为主要用途。根据长期缫丝生产的实践,结合形态、疵点进行分类,主要分为能用于缫制正品生丝的上车茧、不能或不宜缫制正品生丝的下茧和非正常茧。1.1上车茧能用于缫制正品生丝的蚕茧,包括正常上茧和次茧2类。1.1.1上茧茧形、茧色、茧层厚薄及缩皱正常,无疵点的茧,是缫丝的上等原料。1.1.2次茧有轻微疵点,但程度较轻,能用于缫制正品生丝但不属于下茧的茧。  相似文献   

4.
<正> 为了改善蚕茧质量,提高蚕丝业整体效益,我们于1990年开始,就我省蚕茧质量状况做了初步调查,1991年7~8月和10~11月我们又两次对安康地区缫丝一、二厂,石泉、平利缫丝厂,汉中地区工矿产品外贸公司,宝鸡丝绸厂等单位在干茧交易中执行蚕茧标准情况进行了检查,对有关蚕茧质量问题进行了分析。经过对480批905.415吨缫丝原料茧的质量统计分析(约占全省缫丝原料茧的33%),平均等  相似文献   

5.
《江苏蚕业》2017,(3):9-10
本文通过对天然彩色茧蚕品种进行饲养继而添食人工染料,得到11种不同颜色的具有可观价值的彩色蚕茧,为桐乡市蚕茧结构的调整和缫丝企业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参考性方向。  相似文献   

6.
蚕蛹雌雄识别的准确率直接影响到蚕种杂交率。现有的蚕蛹识别算法多数是以高光谱或近红外相机拍摄的图片作为输入,所需成像设备价格相对昂贵,且高光谱算法的高数据量与高计算量进一步导致其具有较高的应用成本。以普通数码相机拍摄的蚕蛹图片作为识别输入,提出了基于梯度特征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CNN)的蚕蛹雌雄自动识别算法。设计了包含4层卷积层的CNN,首先提取蚕蛹灰度图像的高级抽象特征,同时提取蚕蛹梯度图像的梯度直方图(HOG)特征,接着将高级抽象特征和HOG特征通过级联的方式进行融合,最后在现有数据训练集上最高达到100%的识别率,测试集的识别率平均可达95%左右,最高达到97.21%。试验数据表明蚕蛹图像的梯度特征也是蚕蛹雌雄识别的重要特征。提出的算法不需要红外或高光谱图片作为输入,降低了数据采集的设备成本和识别计算量。  相似文献   

7.
蚕茧作为茧丝绸工业的主要原材料,蚕茧质量好坏直接影响蚕茧资源利用、产品档次和经济效益.淳安县作为我国国内重要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也是设施大棚养蚕推广面积规模最大县之一,虽然淳安县能大量生产5A级生丝的原料茧,但是生产能缫制精品6A级生丝的原料茧却很少.为提升蚕茧质量,摸清原因,2019年,我们对设施大棚养蚕所生产的蚕茧进行质量、缫丝成绩试验、测试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施大棚内养蚕要比普通蚕室内养蚕结茧率低3.15%、死笼率高3.57%;设施大棚内生产出的蚕茧比普通蚕室内生产出的蚕茧上车茧率低0.77%、茧丝长短25.6 m、解舒率低1.23%、茧丝纤度低0.03 dtex、出丝率低0.45%、洁净低0.19分,差异显著.因此,做好设施大棚内养蚕期间和蔟中管理过程中对温湿度的调节和通风换气,可有利于提高设施大棚蚕茧质量和茧丝品质提升.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本厂从广西宜山调进的蚕茧,其品种“两广二号”进行抽样缫丝调查,发现这批蚕茧茧丝长短不一,粒间、粒内茧丝纤度开差大,按原来“桂夏二号”的缫丝工艺生产,生丝品位下降.通过改进缫丝工艺设计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苗道平 《蚕桑通报》2004,35(4):32-34
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的蚕桑生产历史悠久,现有桑园3333 hm2.蚕茧质量由上世纪80年代初全省名列前茅,到80年代末以来的全省最差.为了提高蚕茧质量,2004年春季,区政府财政拿出出专项资金82万元,蚕农自筹78万元,一举推广223.818万片方格蔟,全区普及面达到24%;鲜茧价格方格蔟茧平均900元/50kg,草龙茧平均700元/50 kg,方格蔟茧比草龙茧提高30%;上车率、解舒率、出丝率分别比草龙茧提高20、17、6个百分点,当季实现农民增收170万元,蚕茧质量创历史最优,出现外地客商和本地丝厂抢购的局面.第一次走出了宿豫10多年来方格蔟推广不开的怪圈,达到领导、丝厂、茧站、农民等多方满意的良好结果,这又使宿豫蚕业看到新的希望.笔者认为,要重新发展宿豫的蚕桑产业,必须找准存在问题,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0.
对小型空气能烘茧机的烘茧量与烘茧用时,不同季节烘茧效果,不同烘茧机烘茧质量进行比较,并测试了不同处理方式对蚕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一次烘茧量增多,烘干蚕茧所需时间增长,干茧的适干率和解舒率下降幅度增大,在不同蚕茧生产季节使用烘茧效果差异不大,三种烘茧机具所烘出来的干茧质量相差不明显,缫出的生丝等级都达到4A以上。小型空气能烘茧机烘干茧缫丝后的干蛹品质接近鲜蚕蛹的水平,完全达到食用标准。  相似文献   

11.
《广西蚕业》2021,58(2)
为了解不同原料茧经手工或机器制成的丝绵性状差异,将桑蚕丝绵的色泽、含油率、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等相关性状进行数据统计与差异性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同一原料茧因制作方式的不同或同一制作方式而原料茧不同,其丝绵的色泽、含油率以及断裂强力、断裂伸长率等均存在一定差异。机制绵因原料茧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蛹衬机制绵的质量、上车茧和黄斑茧机制绵含油率差异不显著,下脚茧机制绵的质量达P0.05水平差异显著,其余调查指标均达极显著差异;手工绵也因原料茧不同而存在差异,除漂白手工绵的质量差异显著、黄斑茧手工绵的含油率、上车茧手工绵的含油率与其他原料茧制成的手工绵差异不显著外,其余调查指标均达极显著差异。另外,同一类型的原料茧,因制作方式的差异,表现为手工绵的物理性状更优;制作方式相同,原料茧不同,其物理性状也存在差异,但总体以双宫茧和上车茧为原料制成丝绵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为最好。试验表明,以双宫茧和上车茧经机器或手工制作的丝绵物理性状均表现较好,尤其以手工丝绵为最优。  相似文献   

12.
<正> 观太乡: 九六年春、夏、秋三季养蚕7100张,产茧203770公斤,产值241万元,单张产茧量28.7公斤,单张产值340.67元,平均每公斤茧价11.87元,单张产茧量、产值分别比去年增加11.7%、57.7%。通过“公司+农户”二次返利,蚕农获返利金额168587.2元,每公斤鲜正茧平均返利1.37元;其中,最高返利金额3元,平均返利2元以上的占返利样茧的40.6%,主要蚕茧质量指标明显提高,平均解舒丝长693.49米,上车率90.9%,健蛹率84.2%,解舒率提高20%。 养好蚕、卖好茧,为观太蚕桑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  相似文献   

13.
谭鸿 《四川蚕业》2013,41(2):49-51
<正>米易县蚕茧在上世纪80-90年代初曾因茧丝长、解舒率高、上车率高等诸多优点深受省内外客商的喜爱,并一度成为攀枝花市生产"出口茧"的原料基地之一。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蚕茧质量急剧下滑,蚕农养蚕效益下降,严重打击我县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也是影响我县蚕桑业竟争力的主要原因。因此,笔者就影响我县蚕茧质量的因素进行剖析,对如何提高蚕茧质量问题谈谈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4.
从同里镇看太湖水网地区提高蚕茧解舒率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金星 《江苏蚕业》1997,19(4):17-18
<正>太湖平原水网地区,往往蔟中多湿,容易造成蚕茧解舒恶劣.据苏州气象台30年来的资料记载,6月初,8月底,10月初的春蚕、一秋蚕、二秋蚕蔟中保护期,平均相对湿度在80—85%之间,比合理指标高出10个百分点,有时甚至高达90%以上,增加了煮茧时膨润溶解和缫丝时茧丝离解的难度.尤其是近2年来,产业外部环境激剧多变,导致蔟中保护弱化,解舒率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5.
为了对传统的烘茧煮茧缫丝工艺进行改进,提高制丝生产效益及蚕蛹的利用价值,对干冰杀蛹及NaOH低温短时间煮茧工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用1g干冰处理1.5g蚕茧30min,鲜茧的杀蛹率可达70%以上;煮茧的工艺条件为质量浓度0.1%的NaOH在温度45℃条件下对干冰冻茧浸渍处理10 ̄15min,茧层丝胶溶失率为3 ̄5%,达到制丝生产对丝胶溶失率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第1节 结茧蚕儿到5龄,经7—8日食桑后,进入熟蚕期,开始吐丝结茧.结茧前,进行最后的排粪.与食桑中排出的粪便所含水分不同.粪便颜色,与色氨酸代谢物质有密切关系.熟蚕先寻找固定位置,然后左右摆动头胸部吐丝,大体有“8”字和“S”字型吐丝,在营茧场所吐丝,固定营茧位置,然后形成各品种特有的茧形和蚕茧.吐丝过程  相似文献   

17.
原蚕区种茧育方格蔟试用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纸板方格蔟是目前蚕茧生产中一种较为先进的优良蔟具,近年来在丝茧育上已广泛推广使用,且应用多年。用方格蔟上蔟的蚕茧,茧色洁白、茧层厚、上茧率高、次下茧少、上车率高、效益高。方格蔟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蔟具。在种茧育上由于陈年方格蔟粘有多层丝质和吸附蚕儿排泄物,种场担心消毒不彻底而很少使用。笔者为了探索方格蔟在种茧育上使用的效果,于2007年春期在金华天宝蚕种有限公司的原蚕区进行了初次试用,现将试用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实现散养模式下智能收集地面鸡蛋的需求,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YOLOv4的地面鸡蛋识别算法,基于原YOLOv4目标识别算法,通过添加SENet模块增强识别算法获取目标特征的能力,裁剪路径聚合网络分支加快特征提取速度,使用soft-NMS算法降低漏检率,提高模型的准确率。结果显示,改进后的YOLOv4算法相比于Faster-RCNN和YOLOv3算法,mAP分别提高了12.2%、5.68%,识别速度分别提高了29.45FPS、1.23FPS;与YOLOv4算法相比,改进后的YOLOv4算法提高了识别效率,mAP提升了2.08%,识别速度为41.49FPS。结果表明,改进后的YOLOv4目标识别算法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出弱光条件下以及复杂环境中的地面鸡蛋,改善了地面鸡蛋因被遮挡而产生的漏检问题,为地面鸡蛋采集等装置提供了视觉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进行了微波用于蚕茧干燥的实验研究,测定了不同微波强度对蚕茧干燥的影响、采用分段微波干燥的影响、蚕茧堆放厚度(层数)不同时的干燥速率曲线等,还进行了蚕茧缫丝结果比较和蚕茧微波干燥的工业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低输出功率可避免蛹体破裂,采用一段干燥,时间为30分钟左右,二段干燥需15—20分钟,仅为热风干燥时间的1/10—1/15。蚕茧叠层厚度对干燥速率没有影响,而且微波干燥可提高解舒率和清洁。所以,微波干茧是有开发前景的。  相似文献   

20.
移动设备放置位置多样化以及不同用户行为的差异性,大大增加了用户行为识别的难度。为了提高移动用户行为识别的准确率,本文提出了一种多分类器融合的移动用户行为识别模型(BRMMCF)。该模型根据融合算法将多个基分类器的识别结果进行融合处理,得到行为识别的最终结果。该模型分别采用SVM和决策树作为分类算法,基于数据集XUPT-AAD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静止、步行、跑步、上楼、下楼的平均识别准确率达到95.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