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藏林芝地区1例牛伪狂犬病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西藏林芝地区某牛场不明原因牛猝死进行研究。通过病死牛病料组织触片镜检和分离培养皆未发现细菌;乳胶凝集试验检查血清为伪狂犬病病毒(PRV)抗体阳性;以脑组织制备DNA模板进行PCR,扩增到特异性的PRV DNA片段;对健康成年兔接种病牛脑、肺等病料,表现典型的伪狂犬病症状。综合流行病学、细菌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和动物试验结果,确诊为牛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2.
<正>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的犬、猫、猪、牛、羊和兔等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奇痒(猪除外)、脑脊髓炎和急性死亡。近些年来,我国猪伪狂犬病流行严重[1],而犬感染伪狂犬病毒的报道较少。2012年度,笔者在临床中遇到8起以发热、大量流涎、剧痒、迅速死亡为特征的犬病例,通过临床症状特征和动物接种实验诊断为伪狂犬病,报告如下。1发病情况及症状8例犬伪狂犬病均发生于郑州郊区及附近县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诊山东省利津县某猪场发生的疫情是否由猪伪狂犬病病毒(PRV)感染所致,试验利用BHK-21传代细胞对疑似猪伪狂犬病死亡猪进行病毒分离,并通过PCR方法、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及动物试验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接种病料后48小时BHK-21细胞出现明显细胞病变,PRV荧光抗体阳性、PCR扩增片段大小为220 bp,测序结果与NCBI中伪狂犬病病毒基因组同源性为96%~98%,接种家兔后表现出明显的伪狂犬病症状,病毒毒价达到1×107.25TCID50/0.1 m L。说明该猪场的疫情由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所致。  相似文献   

4.
狂犬病生物学鉴定方法及核酸检验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犬病(Rabies)是由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us,RV)引起的人和其他温血哺乳动物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根据被咬伤病史、临床症状和神经影像可诊断狂犬病,但仅局限于狂暴性狂犬病。而狂犬病分为狂暴性、瘫痪性和非典型性,因此该病确诊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现就狂犬病的生物学鉴定方法和核酸检测技术做一介绍。1生物学鉴定法1·1实验动物接种小鼠接种试验(M IT)最初用于狂犬病的确诊,早在1935年也用于狂犬病疫苗的保护测定。小鼠病毒中和试验广泛应用于检测接种过疫苗的人和动物的抗体检测。WHO狂犬病专业委员会建议人暴露后,当所有脑组…  相似文献   

5.
为了确诊1例疑似绵羊伪狂犬病病例,本试验以上海郊区某羊场发病绵羊的病料为研究对象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病毒分离和鉴定。病理组织学变化显示,发病羊大脑组织神经元发生广泛性变性、坏死并伴有嗜神经现象,神经元周围出现胶质细胞增生。病料接种BHK-21细胞,细胞出现病变,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证实所分离的病毒为伪狂犬病病毒。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绵羊伪狂犬病可能是由猪伪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通过免疫接种猪伪狂犬病弱毒疫苗,绵羊伪狂犬病疫情得到及时控制。  相似文献   

6.
从辽宁某猪场采集病料,经处理后接种BHK-21细胞进行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分离,结果有2份病料在该细胞上盲传后可见典型的CPE,经测定其毒价为10-7.8 TCID50/mL。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可见黄绿色荧光,用电镜对纯化的病毒进行观察,可见有囊膜包裹的圆形病毒粒子,直径为140~200 nm。该病毒对氯仿、乙醚、酸和热敏感。对有CPE的细胞培养物进行RT-PCR,结果为阳性。接种试验动物出现典型的猪伪狂犬病临床症状且死亡。结果表明,成功分离到1株PRV。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荧光抗体组织切片、细胞接种、兔子致病性等方法对临床怀疑为猪伪狂犬病的病猪进行了实验室诊断。结果如下:病猪脾脏和淋巴结制备的冰冻切片经PRV荧光抗体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见到特异性荧光;病料经处理后接种Vero细胞可致细胞圆缩和形成合胞体,具有疱疹病毒的培养特征;将病料上清和细胞培养毒分别皮下接种家兔均可引起奇痒、麻痹死亡,呈现典型的伪狂犬病临床特征,同时病死兔脏器的PRV免疫荧光试验也为阳性。根据上述结果证实了该病为猪伪狂犬病。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我国猪伪狂犬病的发生概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称奥叶兹基氏病(Aujeszky's disease,AD)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rV)又名猪疱疹病毒1型(Suis herpesvirus 1)所引起的多种家畜、野生动物、伴侣动物和实验动物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2014年以来,我国多个毛皮动物养殖场不同日龄的貂出现神经症状、腹泻和急性死亡等,采集昌黎县病死貂的脑组织通过细胞培养、病毒蚀斑纯化、病毒的形态结构观察、动物接种试验分离到1株伪狂犬病病毒,命名为Mink 1。病料接种MDCK细胞能够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病毒粒子在电镜下呈圆形、有囊膜、直径约为150nm,病毒悬液接种家兔能引起家兔奇痒、麻痹死亡。利用PCR方法从病死动物脑组织中扩增PRVgE基因,gE基因序列分析表明,从貂的病料中扩增的gE基因与2012年猪伪狂犬分离株的相似性高达99.4%,进化树位于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与经典毒株相比,在142—144位和1 487—1 490位两处同时存在GAC和ACG连续碱基的插入。以上试验结果证实该病例是由伪狂犬病病毒感染所引致。  相似文献   

10.
伪狂犬病不仅发生于猪,而且也发生于反皱动物和食肉动物,但家禽发生本病则从未有过记载。一批40000只来航鸡中大约有10000只死于伪狂犬病,这已为血清诊断和用分离病毒实验性的接种所证实。病鸡(3~4日龄)先表现吊滞,继则出现麻痹。病理学特征包括脑炎、水肿、噬神经细胞作用、血管周围单该细胞袖套现象以及脑和脊髓的出血。已鉴别的病毒经非肠道(脑内、腹膜内或肌内)注射后——但不经口服、滴眼或喷雾——具有十分典型的病理学变化。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