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脂肪酸结合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脂肪酸结合蛋白家族是脂质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的小肠、肝、心、脑、骨骼肌等多种细胞内.到目前为止,已证实有9种不同的组织特异分布的脂肪酸结合蛋白,它们分别是肝脏型、肠型、肌肉和心脏型、脂肪细胞型、表皮型、回肠型、脑型、髓鞘型和睾丸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族多源性的小分子胞内蛋白质,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脂肪酸的摄取和胞内运输,可将脂肪酸从细胞膜上运送到脂肪酸氧化和甘油三酯及磷脂合成的场所.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都是由4个外显子和3个内含子构成.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突变可导致脂类代谢的改变,猪的脂肪细胞型和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已被证实是影响脂肪性状的主要侯选基因.  相似文献   

2.
肌内脂肪酸影响因素和侯选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肌内脂肪酸的分布与组成以及饲料、添加剂、饲养模式、年龄、性别、加工储藏等影响肌内脂肪酸的因素和主要侯选基因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过氧化氢酶体激活增殖受体γ等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畜禽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基因是肌内脂肪的候选基因,它能影响肌内脂肪(IMF)的含量,对畜禽的肉质品质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脂肪酸结合蛋白及其主要家族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胞内脂质结合蛋白超家族成员,存在于脊椎动物和非脊椎动物的细胞内,在细胞内长链脂肪酸的摄取、转运及代谢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肝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L-FABP)、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是该家族中较常见的4种,分别在不同组织中表达。本文对FABPs的研究概况及该家族主要基因的结构、染色体定位、遗传多样性与性状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影响肉质嫩度的两个主效基因,即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s,FABP)基因和钙蛋白酶(Calpain)基因的研究概况及与肉质嫩度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脂肪酸结合蛋白生物学特性及对脂肪代谢调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结合蛋白是一族小分子蛋白质,对长链脂肪酸有很高的亲和力,能把脂肪酸从细胞膜转运到氧化和合成的部位,在长链脂肪酸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中就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对脂肪酸代谢调节以及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并从分子水平阐述了猪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表达对肉品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脂肪酸脱氢酶2(fatty acid desaturases 2,FADS2)基因在奶牛乳腺细胞脂肪酸代谢中的作用,本研究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对FADS2基因进行过表达和干扰,研究FADS2基因表达对脂肪酸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及对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针对FADS2基因的CDS序列设计siRNA和过表达载体pcDNA3.1-FADS2-EGFP,转染奶牛乳腺细胞检测FAD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对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及细胞中甘油三酯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试验成功获得过表达载体pcDNA3.1-FADS2-EGFP和干扰片段,转染细胞后具有良好的过表达和干扰效果。FADS2基因过表达后,1-酰基甘油磷酸酰基转移酶(AGPAT1)、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裂解激活蛋白(SCAP)、3-磷酸甘油转移酶(GPAM)、脂肪酸延长链5(ELOVL5)、乙酰辅酶A酰基转移酶1(ACAA1)、脂肪酸脱氢酶1(FADS1)、二酰基甘油转酰基酶1(DGAT1)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α(PPARα)基因显著下调(P<0.05),脂滴蛋白2(PLIN2)基因极显著上调(P<0.01)。FADS2基因干扰过后可引起AGPAT1、GPAM、ELOVL5、ACAA1、PLIN2和FADS1基因显著上调(P<0.05),脂肪酸合成胰岛素诱导基因1(INSIG1)极显著上调(P<0.01),DGAT1和PPARα基因显著下调(P<0.05)。甘油三酯检测结果显示,FADS2基因过表达和干扰均可降低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甘油三酯的含量。综上所述,在奶牛乳腺上皮细胞中,FADS2基因能调控脂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对乳腺脂质合成具有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不同物种间同一基因核苷酸序列的保守性及相似性,设计特异性引物,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PCR),扩增鸡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序列;根据已经发表的鸡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m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鸡A-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序列。选用Hha Ⅰ、Hae Ⅲ、Hinf Ⅰ、BamH Ⅰ、EcoR Ⅰ、Pst Ⅰ、Xmn Ⅰ和Hind Ⅲ8种限制性内切酶对扩增产物分别进行单酶切,发现H—FABP基因第二内含子Hha Ⅰ PCR—RFLP及A-FABP基因第三内含子Hinf Ⅰ PCR—RFLP。  相似文献   

9.
CRP配套系B系猪H-FABP基因PCR-RFLP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PCR-RFLP技术对CRP配套系B系猪的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5'-端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B系猪H-FABP基因的5'上游区存在HinfⅠ-RFLP多态,第二内含子区只存在HaeⅢ-RFLP多态,而MspⅠ-RFLP呈现单一的AA型.  相似文献   

10.
肉质性状与肌内脂肪含量紧密相关。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之一,成为布莱凯特黑牛分子育种改善肉质性状的研究重点。作者就H-FABP对脂肪酸转运的调控机理、H-FABP基因定位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在不同畜禽上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分析,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培育布莱凯特黑牛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畜牧与兽医》2017,(10):135-139
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是一族同源性较高的细胞内蛋白质,对脂肪酸有很高的亲和力。其主要作用是调节脂肪酸的摄取和胞内运输,将脂肪酸从细胞膜运送到甘油三酯和磷酸的合成场所。本文介绍了2种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和E-FABP的组织分布、结构特性及脂肪酸的结构功能,同时进一步阐述了A-FABP和E-FABP的基因结构以及二者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6,(7):128-131
综述了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FABP)的类型、分布。对肝脏型(Liv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L-FABP)、肠型(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心脏型(Hear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H-FABP)、脂肪细胞型(Adipocyte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A-FABP)基因结构类型、基因多态性等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为利用FABPs基因改良和提高家畜产品数量和品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固始鸡胸肌脂肪酸组成特征及其关键调控基因,试验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分析了14、22和30周龄固始鸡胸肌组织的脂肪酸组成,通过权重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鉴定了主要脂肪酸含量相关的核心基因。结果显示:三个发育阶段胸肌组织中均检测到49种脂肪酸,且多数脂肪酸含量在不同发育阶段间差异不显著(P>0.05);胸肌组织中优势脂肪酸为C16∶0、C18∶0、C18∶1N12、C18∶1N9C、C20∶4N6、C18∶1N7、C18∶2N6和C14∶1T,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86%以上。另外,共鉴定到blue、brown、purple、lightyellow、grey60和red共6个特异性转录模块,从中筛选到104个与C14∶0、C16∶0、C17∶0、C18∶1N12、C18∶2N6、C18∶3N6、C20∶1、C20∶2和C20∶3N6等脂肪酸含量相关的核心基因,功能涉及脂肪酸代谢相关的许多生物学过程和信号通路。结果表明,固始鸡胸肌脂肪酸含量在不同生长时期存在动态变化且为微效多基因共同调控的复杂数量性状。  相似文献   

14.
奶牛脂肪酸合成酶(FASN)在乳脂肪酸合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PCR—SSCP方法检测了318头中国荷斯坦牛FASN基因第2、4、26、34外显子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对FASN基因SNP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仅第34外显子(g.16009)存在A/G多态性,基因频率分别为0.4481和0.5519.其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方差分析表明,FASN基因SNP对短链脂肪酸相对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AA和AB基因型短链脂肪酸相对含量显著高于BB型。该结果为奶牛脂肪酸合成的调控和选种、选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脂肪酸的合成过程中,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是一种多功能的复合酶,是合成脂肪酸的关键酶,因此,动物体内脂肪酸合成酶蛋白的多寡、活性的高低对动物脂肪酸的合成及体脂的沉积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的研究报道了脂肪酸合成酶对脂肪合成、代谢的调控。作者将从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结构特征,其与能量代谢及体脂沉积的关系,以及日粮养分与激素对脂肪酸合成酶基因的表达调控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又称FABP4、aP2、脂肪细胞脂类结合蛋白(ALBP)、p422或p15,是脂肪酸结合蛋白(FABPs)家族中的一员。A-FABP最早于脂肪组织中发现,是FABPs家族中研究较多的一个基因,分布广泛,但主要是在脂肪细胞和巨噬细胞中表达。近年来,有关A-FABP的研究成为热点,本文就其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利用MALDI-TOF-MS技术对67只雪山鸡A-FABP基因编码区候选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进行扫描,进一步验证SNPs是否存在,并且与脂肪性状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A-FABP基因在外显子1中存在同义突变:即T/C突变,得到3种基因型,T、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239和0.761,并处于遗传平衡状态;TT型个体的腿肌中C16∶0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CT和CC型个体(P0.05)。初步认为A-FABP基因应是肌肉脂肪酸性状的候选标记。  相似文献   

18.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的消化、吸收和转运。脂肪酸吸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内法和体外法。脂肪酸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的前2/3部分,而小肠上皮细胞内含有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脂肪酸的吸收以及脂肪酸在细胞内的转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综述了脂肪酸的吸收及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功能,着重概括了小肠内表达的I-FABP、L-FABP两种蛋白。  相似文献   

19.
脂肪酸的吸收与脂肪酸结合蛋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肪酸在动物体内的消化吸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的消化、吸收和转运。脂肪酸吸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体内法和体外法。脂肪酸的吸收主要发生在小肠的前2/3部分,而小肠上皮细胞内含有脂肪酸结合蛋白对脂肪酸的吸收以及脂肪酸在细胞内的转运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综述了脂肪酸的吸收及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相关功能,着重概括了小肠内表达的I-FABP、L-FABP两种蛋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