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放线菌病为牛、猪和马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本病主要病原为牛放线菌(Actinomyces bovis)和林氏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Lignieresi),葡萄球菌有时参与致病。牛放线菌主要侵害硬组织,为革兰氏阳性菌,菌块较大,菌线末端膨大,呈放射状排列;林氏放线杆菌主要侵害软组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菌块很小,放射状排列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正>放线菌病是由多种放线菌引起的动物和人共患的慢性传染病,以形成特异性的肉芽肿和慢性化脓灶为特征,以牛最为多发。该病分布很广,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1疾病的发生和传播该病的病原体有伊氏放线菌、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等。牛放线菌和伊氏放线菌是引起牛和猪放线菌病的主要病原,这两种菌均为革兰氏染色阳性,不能运动,菌体呈细丝样分枝,在有二氧化碳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3.
牛放线菌病是兽医临床常见多发病之一。由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牛放线菌病主要侵害牛头部和颈部的皮肤及软组织。一般多表现为慢性经过而形成核桃大至拳大的硬肿,最后破溃,排出脓汁,创口久不愈合。文献中记载治疗本病的办法,多采用外科处  相似文献   

4.
牛放线菌症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林氏放线菌主要侵害皮肤和软组织器官。1牛放线菌病本病以头颈、颌下和舌出现放线菌肿为特征。病主要害2~5岁牛,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感染。牛放线菌为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以孢子及菌丝状存在于土壤、空气和水中。在嗜水性或微碱性土壤中极易存活。  相似文献   

5.
肉牛放线菌病是由于感染牛放线菌、林氏放线杆菌而导致的一种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一般牛放线菌会导致骨骼出现发病,林氏放线菌会导致皮肤和乳腺、肺脏以及软组织器官出现发病,主要特征是头、舌、颌下、颈形成放线菌肿。该病在全世界各地都可发生,且全年任何季节都能够发生,往往呈慢性和散发性流行。该病主要是牛易感,尤其是2~5岁的牛易感性较高,另外羊、猪、鹿以及人等都能够感染。现概述该病的防治措施,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病病原为牛放线杆菌和林氏放线杆菌.此外还有化脓放线菌和金色葡萄球菌。本菌可在羊的头.颈、皮肤、舌、颌下引起肉芽肿损害或化脓性损害,形成故线菌肿,所以此病又称大颌病。  相似文献   

7.
<正>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亚急性、慢性、非接触性传染病。牛放线菌多为牛放线菌引起。其特征在颌骨形成菌肿,肿大界限明显,肿胀发展缓慢。围场县奶牛小区2010~2011年先后有5头黑白花奶牛发病。其中下颌骨菌肿4例,上颌骨菌肿1例。  相似文献   

8.
正牛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由放线菌引起的以化脓性肉芽肿为特征的疾病。以头颈部、颌下和舌出现放线菌肿为特征。其病原体从侵害的组织不同而异,侵害骨质的多为牛型放线菌,侵害舌肌和皮肤的多为林氏放线杆菌,葡萄球菌有时参与致病。治疗宜切开或切除硬结,处理创腔,抗菌消炎,预防本病主要是防止皮肤黏膜发生损伤,现介绍如下:牛放线菌病在临床上发  相似文献   

9.
牛放线菌病是由放线菌感染而发生的一种传染病,病原有牛放线杆菌和林氏放线杆菌2种,多通过体表皮肤和黏膜的创伤而感染,病牛以局部组织出现肿大和化脓性病灶为特征,根据病牛的临床表现可初步诊断,结合实验室病原学检查可对本病确诊,采取措施减少体表创伤或发现创伤及时局部消毒能有效预防本病,碘制剂可用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牛放线菌病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放线菌病是牛、马、猪、人易患的一种多菌性慢性传染病,该病以牛多发,其病原为牛放线菌、林氏放线杆菌。其侵袭部位主要集中在头、颈、颌下及乳房部,其中又以颌下发病为多,其原因是牛换牙期间,食物粗糙,刺破口腔黏膜或皮肤而造成感染。畜舍、牧场潮湿也易引发此病。其发病无明显季节性。  相似文献   

11.
放线菌病是牛的一种多菌性的非接触性的慢性传染病,牛最为常见.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特征.牛常发生头骨疏松性骨炎.   1病因   本病病原是牛放线菌,除此之外还有林氏放线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它们在牛体内均可引起类似病变.牛放线菌主要侵害骨骼,是一种不运动不形成芽孢的杆菌.   ……  相似文献   

12.
<正>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牛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以2~5岁幼龄牛最为易感。在自然环境下,牛在换牙和采食时,经口腔进入坚硬带刺的饲草刺伤口腔黏膜或头部皮肤而感染。主要以下颌骨出现坚实的硬肿块和头、颈、额间软组织局部肿胀为特征,牛放线菌病程特别长,从出现菌块开始,可延长几个月或一年之久,林氏放线菌次之。因此对养牛业影响很大。本人从多年治疗实践中得出治疗本病的可靠方法,简述如下:早期治疗本病病原体侵入初期时,局部无肿块,病牛没有明显的病变状态,当局部出现肿块时,可及时诊断  相似文献   

13.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及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以牛最为常见的头、颈、颌下及舌放线菌肿为特征的一种多菌性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一旦发生可常患不愈,给病畜造成极大的痛苦。对此病采用碘制剂及抗菌素药物治疗时,因疗程长,疗效慢,费功费时而不易被畜主接受。1996年10月至2001年6月  相似文献   

14.
牛放线菌病综合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引起的牛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为下颌出现放线菌肿,又叫大颌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有治疗方法。1病原学牛放线菌,革兰氏染色为阳性,在其幼龄培养物中呈类白喉杆菌,而在老龄培养物和浓汁中钓取的黄色硫磺样颗粒病料压片中为多  相似文献   

15.
放线菌病是人畜共患的非接触性慢性传染病,以牛最为常见。中放线菌病的病原体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以2-5岁幼龄牛最为易感。 在自然环境下,牛在换牙和采食时,经口腔进入坚硬带刺的饲草刺伤口腔粘膜或头部皮肤刺伤而感染,主要以下颌骨出现坚硬的硬肿块和头、颈、额间软组织局部肿胀为特征。牛放线菌病程特别长,从出现肿块开始,可延长几个月或一年之久,林氏放线菌次之。因此对养牛业影响很大,笔者从多年治疗实践中得出可靠的治疗方法,简述如下:1 早期治疗 本病病原体侵入初期时,局部无肿胀块,病牛没有明显的病变状态,当局部出现肿胀块时,可及时诊断治疗。  相似文献   

16.
<正> 家畜的软组织放线菌病是由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一般呈慢性经过,病初主要表现为局部呈不能活动的不热不痛的硬肿胀块,最后肿胀部皮肤化脓破溃后流出脓汁,形成瘘管,经久难愈。有关杂志曾报道过对本病有疗效的一些方法,但一般都要用药2~3次(有的甚至6~7  相似文献   

17.
<正>山羊放线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病原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本菌存在于被污染的土壤.饲料和饮水中,也常见于动物与人的口腔咽粘膜、扁桃体、皮肤等处。故皮肤和粘膜创伤极易感染。该病呈散发性很少流行,死亡率低。主要症状为羊的头颈、下颌、乳房发生化脓和结缔组织增生性硬肿——放线菌肿,有的化脓溃烂形成瘘管。山羊多因采食了粗硬或带芒刺的饲草导致口腔粘膜损伤而感染得病。一般经积极治疗都能治愈。1症状患羊精神沉郁,食欲反刍下降,体温升高不明显,咀嚼困难,  相似文献   

18.
牛放线菌病又叫大颌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它是由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菌引起的。两者引起的放线菌病组织不同,牛放线菌引起骨骼的放线菌病,林氏放线菌引起皮肤和软组织器官的放线菌病,尤以头、颈、颌下和舌的放线菌肿为主,本病采取手术结合药物治疗方法,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放线菌病是由牛放线菌或林氏放线杆菌引起的动物和人的一种慢性、化脓性肉芽肿传染病。本病的特征是患畜头颈、颌下和舌部出现放线菌肿 ,动物中的牛最为常见 ,其次是猪 ,人也可感染。在正常情况下 ,本病不能由病畜直接传染给健康牲畜 ,当寄生处的粘膜和皮肤出现损伤 ,给病原菌形成侵入门户时才可感染发病。母猪乳房放线菌病是由于仔猪在吃乳时咬破乳头而感染发病的。1 宰前鉴定由于受病原菌侵害的部位不同 ,临床症状也不一样。1 1 牛常见的是颌骨明显肿大变形 ,向外鼓起 ,触压坚硬如石 ,无热痛。病牛呼吸、吞咽和咀嚼均显困难 ,有的肿大…  相似文献   

20.
放线菌病是肉芽组织生长造成牛、羊等动物出现的化脓性慢性炎症,其病原主要是牛放线菌和林氏放线杆菌。其特征是局部组织增生、化脓形成硬肿,显微镜观察可见特异的菊花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