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以黄羽肉鸡胸、腿肌为原料,研究宰后成熟对其理化品质及肌肉蛋白热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宰后成熟对两部位肌肉的保水性与色泽有显著影响(P0.05),宰后2 h蒸煮损失均达最小值。随着宰后成熟时间的延长,两部位肌肉的p H值均呈下降趋势,且鸡胸肉p H值降幅要显著高于鸡腿肉(P0.05)。屠宰2 h后两部位肌肉的僵直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增加,并于宰后5 h达最大值。宰后成熟导致鸡胸肉与腿肉的剪切力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有效改善了肌肉的嫩度。宰后成熟对肌肉蛋白的热性质影响显著(P0.05),鸡腿肉的热变性温度均略高于鸡胸肉,且宰后成熟一定时间有利于促进肌肉蛋白的热变性。  相似文献   

2.
试验随机选取310日龄茶花鸡64只(公母各半),对其肉品质相关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1相同部位不同性别间,公鸡胸肌和腿肌肉色的亮度值(L*)、失水率、蒸煮损失显著高于母鸡(P0.05),而红度值(a*)、p H45 min值显著低于母鸡(P0.05),黄度值(b*)无显著差异(P0.05);公鸡胸肌p H24 h、剪切力显著低于母鸡(P0.05),公鸡腿肌p H24 h、剪切力与母鸡差异不显著(P0.05)。2相同性别不同部位间,公鸡和母鸡胸肌的L*值、剪切力、失水率显著高于腿肌(P0.05),a*值、p H45 min值、p H24 h值显著低于腿肌(P0.05),b*值无显著差异(P0.05)。3各指标间的相关性,p H45 min值、p H24 h值与剪切力、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L*值与a*值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失水率呈显著正相关;a*值与剪切力、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失水率与蒸煮损失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击晕屠宰对肉牛血液理化指标和肉品质的影响,试验选取12头西门塔尔公牛随机分为试验组(击晕屠宰)和对照组(非击晕屠宰),宰时采血,宰后排酸72 h后测定肉品质。结果表明:试验组血液中皮质醇、ACTH浓度、肌酸激酶与乳酸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宰后45分钟、4小时、24小时p 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成熟72 h后试验组的背最长肌剪切力、汁液损失率、压力失水率、黄度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的亮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背最长肌肌纤维面积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纤维密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击晕屠宰能够显著缓解肉牛的宰前应激,有助于改善肉品质。  相似文献   

4.
宰前运输应激对肉牛屠宰性能和牛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兽医学报》2015,(12):2045-2048
30头西门塔尔杂交牛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不运输组)和试验组(运输组),试验组肉牛经12 h的宰前运输。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显著降低了2.28(P0.05)和1.68个百分点(P0.05);试验组在12 h(P0.01)、24 h(P0.05)的肌肉滴水损失显著升高,但2组间在72 h的肌肉滴水损失差异不显著(P0.05);在45 min时的肌肉剪切力值,试验组比对照组高17.11%,差异显著(P0.05),在24,48,72 h时,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在12 h的肌肉p H值,试验组比对照组低9.33%,差异显著(P0.05),但在45 min,24,48,72 h的p H值,2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2组间肌肉颜色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组肌糖元含量比对照组低24.03%(P0.05),肌肉乳酸含量比对照组高28.65%(P0.05),而肌肉乳酸脱氢酶、肌酸激酶2组间均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表明,肉牛经12 h的宰前运输,降低了肉牛的屠宰性能和牛肉品质。  相似文献   

5.
研究测定了大约克猪屠宰后10 h肌肉p H、糖原、乳酸和脂质氧化的变化,不同储藏温度和时间对肌肉p H、失水率、糖原、乳酸及脂质氧化的影响及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宰后10 h大约克猪背最长肌p H显著降低,肌肉糖原、乳酸和TBA值(硫代巴比妥值)含量变化不显著。4℃冷藏条件下,储存时间对大约克猪肌肉p H、糖原和TBA值影响不显著,对滴水损失和乳酸含量影响显著。-20℃冷冻条件下,储存时间对大约克猪肌肉p H、解冻失水率、糖原和TBA值影响不显著,对乳酸含量影响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宰后10 h p H与糖原呈显著正相关,与乳酸显著负相关,TBA值与乳酸呈显著负相关;4℃冷藏条件下,TBA、p H、滴水损失、糖原和乳酸之间相关性不显著;-20℃冷冻条件下,TBA与解冻失水率极显著正相关,p H与解冻失水率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云南无量山乌骨鸡肉品质,试验对5,6月龄乌骨鸡各60只(公、母各半)肉品质客观指标(肉色、失水率、嫩度、p H值、蒸煮损失、剪切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5月龄时,公、母鸡腿肌p H45 min值、p H24 h值极显著(P0.01)高于胸肌,母鸡腿肌亮度(L)值显著(P0.05)低于胸肌,母鸡胸肌失水率极显著(P0.01)高于腿肌;6月龄时,公鸡胸肌p H45 min值、p H24 h值、黄度(b)值与腿肌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腿肌失水率显著(P0.05)高于胸肌,母鸡胸肌p H24 h值、失水率、蒸煮损失率与腿肌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腿肌p H45 min值显著(P0.05)高于胸肌。5月龄时,公鸡胸肌剪切力显著(P0.05)高于母鸡,母鸡胸肌失水率极显著(P0.01)高于公鸡,公鸡腿肌p H24 h值极显著(P0.01)高于母鸡;6月龄时,公鸡胸肌红度(a)值极显著(P0.01)高于母鸡,公鸡腿肌a值和b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母鸡腿肌。5月龄母鸡胸肌p H24 h值、b值、失水率显著(P0.05)低于6月龄,5月龄母鸡腿肌p H24 h值显著(P0.05)高于6月龄。5月龄无量山乌骨鸡p H45 min值与p H24 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失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L值和b值均呈显著负相关。p H24 h值与L值和b值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失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6月龄无量山乌骨鸡,p H45 min值与p H24 h值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剪切力呈显著正相关,与失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 H24 h值与b值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与蒸煮损失呈显著正相关。L值与失水率呈极显著正相关。a值与b值呈显著负相关。剪切力与失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余指标间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为了比较三门峡雏鹰黑猪与杜长大三元杂交猪育肥阶段部分肉质指标,试验选择10月龄三门峡雏鹰黑猪10头、6月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6头进行屠宰,分别测定了肉色、滴水损失、p H值、熟肉率、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两品种之间屠宰45 min后红度(a1*值)、宰后24小时后红度(a24*值)和黄度(b24*值)差异极显著(P0.01),屠宰后肉色45 min、24 h后亮度(L*值)差异显著(P0.05),滴水损失率、屠宰45 min后p H值和24 h后p H值、粗脂肪含量和粗蛋白含量、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总量、风味氨基酸总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评估发酵饲料对育肥猪屠宰后肉品质的影响。选用体重为(85±2)kg的杜×长×大育肥猪60头,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普通大猪料)和试验组(发酵饲料)。每组分为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头猪。对照组为普通大猪料,试验组为基础料+8%发酵饲料。发酵饲料主要由乳酸菌发酵制得,原料组成包括豆粕、菜粕、大米蛋白粉等。饲喂42d后测定其屠宰后的猪肉品质。结果表明,猪肉的营养成分分析中试验组的脂肪表观值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的硫代巴比妥酸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24h的加压失水率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猪肉滴水损失随测定时间变化并没有出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但试验组的表观值要低于对照组(P0.05)。48h所测定的试验组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猪肉剪切力试验组小于对照组,48h时差异显著(P0.05)。24h的试验组p H小于对照组(P0.05),48h的试验组p H大于对照组(P0.05)。本试验结果表明,发酵饲料可以改善育肥猪屠宰后的抗氧化能力、保水性、嫩度、p H等。  相似文献   

9.
以40只(公母各半)45周龄的镇沅瓢鸡为研究对象,对其肉质物理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同一部位不同性别间,公鸡腿肌肉色的L*值及胸、腿肌p H24h值均显著低于母鸡(P0.05),公鸡胸、腿肌的a*值及腿肌的剪切力(N)显著高于母鸡(P0.05)。同一性别不同部位间,公鸡胸肌L*值显著高于腿肌(P0.05),胸肌a*值显著低于腿肌(P0.05),母鸡胸、腿肌L*值和a*值差异不显著(P0.05);公、母鸡胸肌的蒸煮损失均低于腿肌(P0.05);公、母鸡腿肌p H45 min值和p H24 h值均显著高于胸肌(P0.05)。对肉品质物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发现p H45min值与失水率和蒸煮损失呈显著负相关,L*值与a*值呈显著负相关,L*值与失水率呈显著正相关,a*值与失水率呈显著负相关,失水率与蒸煮损失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将42只1日龄健康雁鹅随机分为7组,每组6只,饲养至8周龄时,A组置于(22±1)℃作为对照,B、C、D、E、F组分别实施2、4、6、8h和10h(40±1)℃的急性热应激,热应激后立即屠宰,G组热应激10h后恢复12h再进行屠宰,以测定急性热应激对雁鹅肉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胸肌pHi和pHu分别从宰前热应激6h和8h开始显著降低(P0.05),而腿肌pHi无显著变化,pHu也仅在热应激10h后才开始显著降低(P0.05);宰前热应激2h后胸肌剪切力开始显著升高(P0.05),4h后滴水损失和烹饪损失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此后除了烹饪损失在热应激达10h时又表现出显著升高外,随着热应激时间的延长胸肌的剪切力、滴水损失和烹饪损失并无显著变化;10h热应激后恢复12h,pH、滴水损失、烹饪损失和剪切力等仍未能恢复正常。腿肌的滴水损失、烹饪损失和剪切力变化规律与胸肌基本相同,但烹饪损失和剪切力的变化均略滞后于胸肌;本试验条件下,宰前热应激对肉色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试验旨在研究舍饲(concentrate feeding,CF)、放牧(pasture feeding,PF)对滩羊股二头肌肉品质、肌纤维特性、宰后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及蛋白降解变化的影响。选取体重接近的4~5月龄滩羊公羔28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分别以舍饲、放牧方式饲养,试验期60 d。试验结束后采集股二头肌作为试验样品,并对其肉质性状、肌纤维特性及宰后成熟过程中超微结构与蛋白降解各项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放牧组羊肉剪切力、硬度和内聚性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弹性则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放牧组羊肉肌纤维密度和Ⅱ型肌纤维的数量比例均显著低于舍饲组(P<0.05),Ⅰ型肌纤维的直径、横截面积和数量比例均显著高于舍饲组(P<0.05)。在宰后成熟过程中,舍饲组羊肉肌浆蛋白溶解度显著高于放牧组(P<0.05);两组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在宰后24 h至最低后逐渐回升,但各时间点差异均不显著(P>0.05);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显著上升后趋于平稳,舍饲组增加率(50.97%)高于放牧组(41.94%);超微结构显示,宰后肌肉肌原纤维结构松弛、裂解,Z线发生降解,肌原纤维小片化出现,舍饲组肌原纤维结构破坏程度比放牧组更严重。舍饲组肌浆蛋白变性程度小,宰后降解速率较慢,而肌原纤维蛋白降解较明显,降解产生的小分子蛋白量高于放牧组。综上所述,饲养方式改变了滩羊股二头肌纤维特性,并对宰后成熟过程中肌肉超微结构及蛋白降解产生影响,舍饲饲养使得股二头肌纤维密度增加,肌纤维直径与横截面积减小,并降低了肌肉剪切力;此外,由于Ⅱ型肌纤维比例的增加,舍饲饲养提高了肌肉宰后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增长率、肌浆蛋白溶解度和蛋白降解速率,使宰后成熟过程加快,改善了股二头肌肉嫩度。  相似文献   

12.
《畜牧与兽医》2017,(2):28-34
为了研究猪宰后不同部位PSE肉与正常肉的蛋白质变化,为猪肉品质调控与PSE肉形成的研究提供参考,选取宰后背最长肌、股二头肌均为正常肉或PSE肉的175日龄"杜长大"阉公猪各6头,测定24 h内肌肉的pH值、离心失水率、蛋白质溶解度、钙蛋白酶活性及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背最长肌正常肉的总蛋白溶解度显著高于PSE肉的总蛋白溶解度(P0.05),PSE肉肌浆蛋白溶解度24 h内变化不显著(P0.05),背最长肌正常肉的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高于PSE肉;宰后0 h,股二头肌的钙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背最长肌(P0.05),宰后8 h内正常肉的钙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PSE肉(P0.05);正常肉与PSE肉的肌原纤维蛋白SDS-PAGE条带差异较大,肌浆蛋白SDS-PAGE差异不明显。结果提示:PSE肉与正常肉蛋白的变化差异主要在于肌原纤维蛋白,且股二头肌与背最长肌相比肌原纤维蛋白分解快;不同部位正常肉与PSE肉肌浆蛋白无明显降解。  相似文献   

13.
本文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一水肌酸(CMH)对杜浙猪肉质性状、肌肉磷酸原代谢、纤维类型特征及蛋白质溶解性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70 kg左右杜浙猪30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3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饲喂基础饲粮+0.5%CMH,试验期30 d。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CMH对杜浙猪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P0.05),使背最长肌宰后24 h p H和剪切力显著增加(P0.05),滴水损失和压榨损失显著降低(P0.05),背最长肌的肌酸(Cr)总量、磷酸肌酸(PCr)储备量、肌酸激酶(CK)活性、白蛋白及肌原纤维蛋白溶解度显著增加(P0.05),背最长肌肌球蛋白重链(My HC)Ⅱa mRNA比例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饲粮添加CMH对杜浙猪肉质性状具有调控作用,对肌肉磷酸原代谢能力、蛋白质溶解度及肉品系水力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研究测定了杜洛克及长白猪屠宰后10 h、4℃冷藏6 d、-20℃冷冻5 d的肌肉p H、糖原、乳酸含量和TBA值(硫代巴比妥酸值)。结果表明,宰后10 h,宰后时间对杜洛克及长白猪肌肉p H、乳酸影响极显著,对糖原、TBA值影响不显著。猪种间比较,第3小时和第5小时的p H杜洛克分别比长白猪高4.37%(P〈0.01)和3.93%(P〈0.05);第0.75小时、第2小时和第5~7小时的肌糖原含量杜洛克分别比长白猪高166.83%(P〈0.01)、120.59%(P〈0.01)、117.02%(P〈0.05)、154.31%(P〈0.01)、147.23%(P〈0.05);宰后45 min、第2~4小时和第7~8小时的乳酸含量长白猪分别比相同时间点的杜洛克猪高37.99%(P〈0.05)、27.46%(P〈0.05)、68.90%(P〈0.01)、33.19%(P〈0.05)、52.97%(P〈0.01)和47.05%(P〈0.05)。4℃冷藏条件下,储存时间对杜洛克猪肌肉p H、糖原含量、乳酸含量和TBA值影响不显著,对滴水损失影响显著;对长白猪肌肉p H、糖原含量影响不显著,对滴水损失、乳酸含量和TBA值影响显著。4℃冷藏条件下储藏6 d,肌肉p H、糖原含量和TBA值品种间差异不显著;第48小时乳酸含量杜洛克比长白猪高25.10%(P〈0.05);第24小时和第48小时滴水损失长白猪分别比杜洛克高160.96%(P〈0.05)和60.06%(P〈0.05)。-20℃冷冻条件下,储存时间对杜洛克猪肌肉p H影响显著,对解冻失水率、糖原、乳酸、TBA值影响不显著;对长白猪肌肉p H、解冻失水率、糖原及乳酸含量影响不显著,对TBA值影响显著。-20℃冷冻条件下储藏5 d,杜洛克和长白猪相同时间点的p H、糖原含量、TBA值差异不显著;第48小时乳酸含量杜洛克比长白猪高23.71%(P〈0.05),第120小时乳酸含量长白猪比杜洛克高10.78%(P〈0.05);第24小时和第72小时解冻失水率长白猪分别比杜洛克高186.85%(P〈0.05)和127.20%(P〈0.05)。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测定了商品猪肉质性状、宰后猪肉pH的变化及采样时间和储藏时间对猪肉失水率和滴水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猪肉45 min pH为6.01,肉色和大理石纹评分分别为3.57和3.63,失水率和24 h滴水损失分别为14.77%和1.33%。0~4 ℃条件下,肌肉pH 随储藏时间的延长总体呈降低趋势,宰后5 h 肌肉pH显著降低,宰后7 h pH极显著降低,之后趋于平稳,到120 h 宰后pH又升高到5.85,但仍显著低于45 min 。宰后2 h取样测定的肌肉失水率比宰后6 h、24 h分别降低32.59%(P<0.05)、38.23%(P<0.05),宰后9 h采样的失水率比24 h采样的失水率降低32.33%(P<0.05)。宰后2 h取样0~4 ℃冷藏条件下测定的24 h滴水损失随冷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24 h至72 h之间极显著降低,72 h至168 h之间降低幅度较小,没有明显差异。胴体0~4 ℃冷藏排酸24 h后取样测定的24 h滴水损失随冷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其中,48 h、72 h、96 h、120 h、144 h的滴水损失比24 h的滴水损失分别降低52.65%(P<0.01)、70.09%(P<0.01)、77.57(P<0.01)、82.87%(P<0.01)、69.47%(P<0.01);96 h、120 h的滴水损失比48 h的分别降低52.63%(P<0.05)、63.82%(P<0.01)。不同采样时间测定的24 h滴水损失不同,以排酸后采样测定的24 h滴水损失较高。  相似文献   

16.
《畜牧与兽医》2015,(8):28-34
选用生长发育良好、出生日期相近、体重30 kg左右的杜洛克仔猪50头、大约克仔猪35头作为研究对象,测定了杜洛克及大约克猪屠宰后10 h、4℃冷藏6 d、-20℃冷冻5 d的肌肉p H值、糖原、乳酸和α-硫代巴比妥酸(TBA)含量。结果表明:宰后10 h肌肉pH值、宰后45 min和2 h乳酸含量、宰后1 h的TBA含量杜洛克比大约克猪降低5.02%(P0.05)、52.63%(P0.05)、29.41%(P0.05)和150%(P0.05);宰后6、7 h肌糖原含量杜洛克分别比大约克提高166.67%(P0.05)和146.88%(P0.05)。4℃冷藏条件下储藏6 d,宰后96 h肌肉p H值杜洛克比大约克降低2.15%(P0.05);宰后48和144 h糖原含量、宰后48 h乳酸含量、宰后120 h滴水损失、宰后144 h TBA含量杜洛克分别比大约克分别提高83.67%(P0.05)、75%(P0.05)、13.95%(P0.05)、57.45%(P0.05)和200%(P0.05)。-20℃冷冻条件下,宰后48、72和96 h糖原含量杜洛克分别比大约克提高84.78%(P0.05)、51.02%(P0.05)和83.72%(P0.05)。  相似文献   

17.
为找出我国西北地区商业屠宰模式下,不同季节猪群的最佳待宰时间,分别在夏季(8月中旬)和冬季(12月下旬),选取甘肃省某猪场体质量为(110±5)kg的杜大长三元杂交猪80头。运输至距离该猪场约280 km的屠宰场卸载后,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头;在待宰圈中分别待宰0、3、6、12 h后,电击晕(110 V、2.6 A、3 s)屠宰,取背最长肌,分别在宰后0.75、24 h测定pH、温度以及保水性、剪切力等肉质指标。结果显示,夏季待宰6 h和冬季待宰3 h的肌肉温度和pH范围最适宜,滴水损失和剪切力最小。结果表明:生猪待宰时间过长或过短易产生PSE肉(白肌肉)或DFD肉(黑干肉);生猪经短途运输后,在夏季高温环境下休息6 h左右、冬季干燥寒冷条件下休息3 h左右生产的猪肉品质最佳。该研究对西北地区屠宰行业通过待宰休息减少生猪应激,提高冷鲜肉品质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18.
王鹏  王霞  徐幸莲  李伟峰 《中国家禽》2012,34(14):25-30
为了给开发新型鸡肉制品奠定理论基础,在以KCl、MgCl2和三聚磷酸钠(TPP)部分替代NaCl的条件下,研究了鸡胸肉肌原纤维蛋白、猪血浆蛋白以及二者混合蛋白热诱导凝胶的保水、质构、动态流变性质和凝胶微观结构。结果显示,血浆蛋白凝胶的保水性低于肌原纤维蛋白凝胶,但添加血浆蛋白后的混合凝胶保水性并没有显著降低,在低钠对照和TPP处理中,血浆蛋白的添加使得混合蛋白的保水性还有所提高。MgCl2显著降低了血浆蛋白凝胶的保水性。KCl可增强低钠条件下肌原纤维蛋白的硬度,而TPP则有相反效果。MgCl2对肌原纤维蛋白和血浆蛋白储能模量有不利影响,并使肌原纤维蛋白呈现不均匀且大孔径的凝胶微观结构。总体而言,血浆蛋白对TPP部分替代NaCl的凝胶呈现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9.
分光光度法与肉眼评分法评定猪肉肉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挑选不同品种猪24头,宰后取其眼肌(背最长肌)。用肉眼评分法给出各个肉样的评分。然后,分别将每个肉样用分光光度法测出12h、24h和48h的色素含量。分析不同品种猪宰后同一时间的肉色差别和同一品种猪宰后不同时间肉色变化,并比较肉眼评分法与分光光度法的准确程度。结果表明,长白纯公猪的评分和色素总含量最小。约克纯公猪的评分最大。其余各品种猪肉肉色差异不大。在宰后12h和48h各品种猪的肉色差异显著(P<0.05),宰后24h长白纯公猪、约克纯公猪、约克纯母猪之间的差异显著(P<0.05),并和其他品种之间的差异也显著(P<0.05),但其余几个品种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杜约杂母猪、长白纯母猪和约克纯公猪在宰后12h和48h的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24h差异显著(P<0.05)。长白纯公猪宰后12h和24h肉色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48h差异显著(P<0.05)。长大杂公猪和约克纯母猪宰后各时间肉色差异都不显著(P>0.05)。大长杂母猪和杜洛克纯母猪宰后各时间肉色差异都显著(P<0.05)。  相似文献   

20.
分别取淘汰奶牛的左侧背最长肌,在2℃冷却24h作为对照组;右侧背最长肌在2℃冷却3h,15℃冷却6h,然后在2℃冷却15h(三段冷却方式),作为处理组。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的肌肉中心温度宰后10h时已降至4.1℃,处理组肌肉中心温度在宰后39h维持在(16±0.5)℃范围内,到宰后13.5h降到4℃。处理组宰后8和24h的肌糖原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宰后8h处理组的pH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表明,宰后4h开始处理组的肌糖原分解速度快于对照组,从而加快宰后处理组pH值的降低速度。处理组宰后8,24,48h的肌节长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宰后1和3d的剪切力值显著低于对照组。这一结果提示,淘汰奶牛宰后在2℃持续冷却,可能导致背最长肌的严重冷收缩,从而对嫩度产生负面影响,三段冷却方式可以改善淘汰奶牛宰后嫩度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