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些年来,新疆许多养殖场发生白斑狗鱼暴发性疾病而死亡。为鉴定病因,本研究对乌鲁木齐周边地区的自然患病白斑狗鱼(Esox lucius)的肝脏、肾脏等组织进行分离,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16S r DNA序列分析进行细菌鉴定。并通过人工回归感染白斑狗鱼和鲫,来验证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分离出的9株优势菌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命名为PK001-PK009。经PCR特异性检测发现,所得的9个菌株分别含有丝氨酸蛋白酶基因(ahp A)、溶血素基因(hly A)和气溶素基因(aer A)中的0-3个,从而导致了菌株间致病性的差异。通过人工回归感染实验发现,白斑狗鱼患病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并重新分离得到原感染菌,经细菌学鉴定,其性状与原菌株一致,为嗜水气单胞菌。  相似文献   

2.
养殖欧洲鳗鲡体表溃疡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燕  肖洋 《福建水产》2012,(3):183-188
从福建诏安患病的人工养殖欧洲鳗鲡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显示分离的菌株能使欧洲鳗鲡致病死亡,且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分离菌具有β-溶血性;可在含盐量4%的培养基上生长;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杆状,具有运动性;其生化反应特性与其他水生动物源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相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A.hydrophila属同一分支,相似性达99.8%。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JN391411)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头孢噻肟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奥复星、头孢吡肟、头孢孟多、左氟沙星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3.
《福建水产》2012,34(3)
从福建诏安患病的人工养殖欧洲鳗鲡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菌,人工回归感染实验显示分离的菌株能使欧洲鳗鲡致病死亡,且临床症状与自然病例相似。分离菌具有β-溶血性;可在含盐量4%的培养基上生长;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杆状,具有运动性;其生化反应特性与其他水生动物源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相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A.hydrophila属同一分支,相似性达99.8%。根据分离菌株的形态、生理生化特性,结合16S rRNA序列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JN391411)与系统发育分析,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头孢噻肟钠、氟苯尼考、复方新诺明、奥复星、头孢吡肟、头孢孟多、左氟沙星等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从福建省淡水养殖鱼类体内分离到27株嗜水气单胞菌,根据嗜水气单胞菌16SrDNA基因和气溶素基因(aerolysin)的保守序列,设计2对引物,对所分离到的27株嗜水气单胞菌进行双重PCR扩增,扩增结果表明,其中18株为含有Aer毒力基因的潜在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占总菌数的66.67%。应用ERIC-PCR分型技术对27株嗜水气单胞菌菌株进行分析,以相似度54.00%为限,所有菌株可分为Ⅰ和Ⅱ两大聚类,以76.00%相似度为界,27株嗜水气单胞菌可分为11个聚类,同一个聚类中菌株分离区域基本相同。分析结果表明,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基因型的多样性和分离地域具有一定的关联,也表明ERIC-PCR可以有效应用于嗜水气单胞茵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相似文献   

5.
团头鲂病原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飞  梁利国  谢骏 《水产科学》2012,31(10):606-610
从患病的团头鲂肝脏中分离到1株优势菌WJ-8。将菌株WJ-8进行人工回归感染试验,其患病症状同自然发病症状,证明其对团头鲂有致病性。该菌株的形态特征、主要理化特性、16SrRNA序列测定结果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表明该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对氟苯尼考、甲哌利福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等22种药物敏感,对青霉素、氨苄西林、羧苄青霉素、苯唑西林等12种药物表现出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异育银鲫气单胞菌病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患病的异育银鲫中分离到2株致病菌,经人工回归感染,证实这2株细菌对异育银鲫均具有致病性。API系统(细菌自动鉴定系统)鉴定表明,这2菌株分别为嗜水气单胞菌(W1-L)和温和气单胞菌(S2-S)。药敏实验表明,菌株W1-L对新霉素、头孢拉啶高度敏感,菌株S2-S对新霉素、庆大霉素、头孢呋肟、先锋必等高度敏感。新霉素、土霉素、恩诺沙星、诺氟沙星对菌株W1-L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32,256,32,32μg/mL,对菌株S2-S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6,16,32,32μg/mL。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甲鱼穿孔病的有效预防措施,对患病甲鱼进行了临床诊断和病原分离鉴定。病原菌鉴定(菌落特征、细菌形态及细菌生化和分子鉴定)以及菌株毒性试验、人工感染试验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表明:致病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菌株有明显的β溶血,对小鼠具有很强的致病性,菌液浸泡感染黄鳝,也能使黄鳝出现出血病症状。该菌对嗯诺沙星和四环素高度敏感,对氨苄青霉素和阿莫西林低度敏感并有耐药性。  相似文献   

8.
在广东广州番禺某牛蛙养殖场发现较为特殊的疾病且传染率和死亡率较高,为查明其致病原,从患病牛蛙(Rana catesbeiana)中抽取其背部的积液和对其他病变部位如肝、脾等进行细菌的分离纯化后得到两株优势菌,然后将两株优势菌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进化树构建、革兰氏染色细菌和生理生化实验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显示一株菌株GPY923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另一株菌株GPY924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进行人工感染后表明其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嗜水气单胞菌对丁胺卡那、红霉素、头孢他啶、头孢呋辛、青霉素和氟苯尼考敏感,对多种药物耐药;海豚链球菌对林可霉素和头孢呋辛耐药,对头孢他啶中度敏感,其余药物均敏感。  相似文献   

9.
从发病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肾脏组织中分离到了1株优势菌HZS-01,将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和16S rRNA基因鉴定分析。结果显示,HZS-01株菌的形态和生理生化反应结果符合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的特征。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分离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属同一分支,同源性达99%以上。综合菌株HZS-01的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强力霉素、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新生霉素、阿奇霉素敏感度高,对生产用药预防和治疗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刘乃瑜  王至诚  何宏港  王卫民  刘静霞  罗毅 《水产学报》2023,47(3):039418-039418
为确定2020年10月湖北一中华鳖发病的病原体及病原特征,实验从该养殖场患病中华鳖个体肝脏中分离获得1株优势菌A3,经理化性状及16S rRNA序列鉴定,表明菌株A3属于柠檬酸杆菌。进一步通过recN序列鉴定,发现A3与布氏柠檬酸杆菌recN碱基一致性为95.58%~96.01%,与柠檬酸杆菌属其他种的recN碱基一致性均低于93.72%,表明菌株A3为柠檬酸杆菌属潜在新种。人工回归感染实验证实菌株A3是引起本次中华鳖患病的病原菌。与嗜水气单胞菌相比,A3感染病程偏慢但致死率较高。药敏实验结果显示,菌株A3对美罗培南等10种抗生素敏感,对氟苯尼考等9种抗生素耐药。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鉴定显示,菌株A3属于新序列型(ST)。对柠檬酸杆菌多位点序列分型的7个管家基因序列进行级联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柠檬酸杆菌的进化与菌株的分离源及分离地点没有明显关系;菌株A3与分离自欧洲人源的ST120型菌株Citfre2580亲缘关系最近。本研究对中华鳖的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并阐述了一种更可靠的柠檬酸杆菌鉴定方法,旨在引起人们对柠檬酸杆菌致病性的重视,为水产品健康养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日本鳗鲡腐皮病病原菌的分离及鉴定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从患腐皮病的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体表溃烂处分离到1株病原菌(322A),对其进行了人工感染实验和生理生化分析,测定了该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和促旋酶(gyrase)B亚单位gyrB基因序列,并分别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感染实验证实菌株322A具有致病性;生理生化分析鉴定该菌株属于气单胞菌属(Aero-monassp.);16S rRNA基因分析显示,该菌株与气单胞菌属细菌的同源性均在99%~100%,构建的系统树显示,菌株322A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FJ462702))亲缘关系最近;gyrB基因分析表明,该菌株与A.hydrophila种内序列的相似性为96%~98%,种间序列的相似性为94%~95%,构建的系统树结果显示,该菌株与A.hydrophila(FJ608553、FJ608552、AF208259)聚为一个分支。综合上述实验结果,菌株322A可鉴定为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  相似文献   

12.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多重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是近年中国各地大规模流行的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疾病的主要病原,本研究针对GenBank中登录的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气溶素基因(hlyA)、溶血素基因(aerA)以及为气单胞菌属所特有的内参照基因16S rRNA保守区设计了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进行多重PCR反应体系优化,多重PCR产物的测序鉴定与特异性和敏感性实验,试图建立一种检测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多重PCR检测方法。对8株嗜水气单胞菌、16株相关菌株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显示,非致病性分离株均未扩增出毒力基因hlyA和aerA,而致病性分离株则至少含有hlyA基因;对40份送检的水产动物样品进行多重PCR检测,结果与常规微生物学检测符合率为97.5%。多重PCR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最低可检测模板量为10 ng的样品。该方法的建立对水产动物嗜水气单胞菌病的快速诊断和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一株从草鱼中分离的嗜水气单胞菌的病原学及基因组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确定南昌地区某渔场草鱼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体及病原特征,从患病草鱼的肝脏病灶中分离出一株致病菌A1310。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特征、理化特性等表型生物学检验、人工感染实验及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实验,并对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基于多序列位点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的系统进化分析及毒力基因分析。结果显示,生理生化鉴定证明该菌为嗜水气单胞菌,当浓度达1.0×106 CFU/mL时,对草鱼有致病性;对供试20种抗菌药物中的青霉素等7种耐药,对卡那霉素等5种敏感;A1310株基因组框架序列共包含96个与毒力和防御相关基因,其中多药耐药性外排泵基因占大多数,约为22%;与美国斑点叉尾鮰分离株(S15-242、S15-458、S15-591、S15-700)聚类为同一进化分支;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A1310具有一个删减版的Ⅵ型分泌系统(type Ⅵ secretion system,T6SS),基因数量为标准Ⅵ型分泌系统的80%,缺少vgrG和vca0109基因的部分片段。综上所述,来源于草鱼的嗜水气单胞菌菌株A1310,与美国斑点叉尾鮰分离株具有亲缘关系,含有多个已报道的嗜水气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本研究不仅丰富了嗜水气单胞菌的生物学性状内容,也为嗜水气单胞菌的有效检验、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对草鱼的疾病防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确定湖北仙桃一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专养池塘的发病病原体及病原特征, 并从全基因组层面初步分析该病原菌的毒力和耐药特征, 本研究从患病团头鲂的肝脏分离得到一株病原菌 LHW39, 经理化性状及 16S rRNA 鉴定, 表明 LHW39 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多序列分型结果显示 LHW39 属于嗜水气单胞菌 ST251 型克隆群, 该克隆群是导致中国和美国地区鱼类暴发气单胞菌败血症(motile Aeromonas septicemia, MAS)的流行菌株群。回归感染实验证实菌株 LHW39 是引起本次团头鲂患病的病原菌; LHW39 对斑马鱼(Danio rerio)的半致死剂量为 1.55×105 CFU/尾, 表明 LHW39 为高毒力菌株。药敏实验显示, LHW39 对头孢噻吩耐药。全基因组测序结果发现, LHW39 全基因组大小为 5099855 bp, GC 含量为 60.80%, 共预测到 4572 个编码序列(CDS), GenBank 登录号 CP050012。基因组毒力基因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LHW39 与其他 ST251 型菌株相似, 基因组中含有丰富的毒力基因, 并且含有 VI 型分泌系统(T6SS); 此外, 聚类热图暗示 ST251 克隆群中菌株毒力相关基因的进化可能与菌株分离的地理位置和感染的宿主存在关联。基因组原噬菌体预测结果显示, LHW39 基因组中含有一个长度为 30.2 kb 的完整原噬菌体 phAhLHW39, 其在 ST251 型菌株中相当保守、并且是 ST251 型菌株所特有。耐药基因分析结果表明, LHW39 中含有抗磺胺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头孢类和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的相关基因, 这些基因在 ST251 型菌株中高度保守。本研究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 LHW39 进行了病原学及全基因组比较分析, 为防控鱼类嗜水气单胞菌感染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根据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标志性毒力基因-气溶素(aerolysin)基因序列,设计出一对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方法,对22尾临床疑似患嗜水气单胞菌败血症的黄鳝进行了诊断,检测出其中17尾呈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阳性,检测过程仅需6h;而常规细菌分离鉴定则耗时72 h,检出率仅为9/22.  相似文献   

16.
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细菌性疾病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安徽省当涂县和芜湖县池塘养殖患病中华绒螯蟹的肝脏和肌肉组织中分离到35株细菌,经人工感染试验证实DT9和WH21菌株为病原菌。细菌形态特征检查2菌株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2条扩增的基因序列长度均为1443bp,DT9菌株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FJ490063)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2%。WH21菌株与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AB680307)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为99.9%。  相似文献   

17.
对豫北地区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败血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离鉴定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并对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菌株进行毒力验证和药敏试验。采集4个养殖场病鱼标本及水样,每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利用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的分布状况。结果显示,筛选出52株为嗜水气单胞菌,其中32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20株为非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且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主要分布在7—9月份,毒力验证试验表明,32株致病性菌株的毒力大小差异明显,筛选出强毒株XDMG(4),为后期试验的疫苗株做准备;药敏试验表明,不同菌株对同一种药物的药敏结果不同,但大部分药物的药敏结果基本一致,70%以上的致病性菌株对头孢哌酮、氟本尼考、菌必治、阿米卡星等抗菌药物表现为高度敏感,对青霉素类药物表现为高度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对氨基糖苷类(不包括阿米卡星)、磺胺类、四环素等药物呈现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具有多重耐药性。本试验旨在丰富本地区的鱼类细菌性败血病的病原资料,并为该菌引起的人类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探明斑点叉尾[鱼回](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 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 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 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 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相似文献   

19.
查明广西南宁、贵港和桂平养殖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及其6种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为有效防控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提供参考。本研究以常规方法从患病山瑞鳖的心脏和肝脏取样、分离细菌,人工感染方法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细菌鉴定采用API 20NE生化鉴定和16S rRNA分子鉴定相结合的方法进行,PCR扩增法对菌株的溶血素基因(hemolysin gene,hly)、气溶素基因(aerolysin gene,Aer)、细胞兴奋性肠毒素基因(cytotonic enterotoxin gene,Alt)、细胞毒性肠毒素基因(cytotoxic enterotoxin gene,Act)、黏附素基因(major adhesin gene,ahal)和丝氨酸蛋白酶基因(serine protease gene,ahp)6种毒力基因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从患病山瑞鳖心脏和肝脏中共分离到4株优势菌SRB125、SRB142、SRB143和SRB345,对健康山瑞鳖的平均致死率为97.50%~100.00%,是引起山瑞鳖细菌性败血症的病原菌;生化和分子鉴定结果显示,4株分离菌均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与A.hydrophila L3-5(KP716701)菌株的亲缘关系最近,同源相似性均达到99.9%;6种毒力基因共包含2种毒力基因型,在4株菌株中的分布为hly~+Aer~+Alt~+Act~+ahal~+ahp~+和hly~+Aer~+Alt~+Act~+ahal~+ahp~–各2株,来源于南宁的SRB143和桂平的SRB345菌株均缺失ahp基因。  相似文献   

20.
为了给克氏原螯虾源异常嗜糖气单胞菌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从湖北省某养殖场濒死的克氏原螯虾中分离得到1株优势菌,命名为X1。经生理生化试验分析,初步鉴定该菌为异常嗜糖气单胞菌(Aeromonas allosaccharophila)。进一步的序列分析显示,该菌的16S r DNA与异常嗜糖气单胞菌的16S r DNA一致性达90%,证明其为异常嗜糖气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X1对强力霉素、头孢噻肟、诺氟沙星、庆大霉素等敏感。通过动物回归试验,可分离到与自然发病的克氏原螯虾中相同的细菌,且患病症状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